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万春 《浙江中医杂志》2001,36(12):523-523
近读《浙江中医杂志》 2 0 0 1年第 2期宋耀鸿同志《朱秀峰话弦滑脉》一文 ,受益匪浅。然对其观点有不敢苟同处 ,就本人肤浅所知 ,草此数语 ,特与同道者切磋。宋耀鸿同志就朱秀峰主任医师所论述之观点归纳为 :首先从中医脉诊内容来看是不可能存在弦滑脉的。因为脉象是通过位、数、形、势四个方面来体察的。以位分脉有浮、沉、长、短等脉 ,以数分脉有迟、数等脉 ,以形分脉有弦、滑、涩等脉 ,以势可分虚、实、洪等脉象。由于症情复杂 ,临床常多脉相见 ,此称之为相兼脉 ,亦名合脉。指出四大要素中属于相同要素中的脉象是不可能同时出现并组成相…  相似文献   

2.
朱秀峰话弦滑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名中医朱秀峰主任医师认为弦滑脉是不存在的 ,并详加说明 ,对笔者颇有启发 ,现将朱老所论述之观点归纳于下。首先 ,从中医脉诊内容来看是不可能有弦滑脉存在的。因为脉象均是通过位、数、形、势四个方面来体察的。周学海曰 :“盖求明脉理者 ,须将位、数、形、势四字讲的真切 ,便于百脉无所不赅 ,不必立二十八脉之名可也。位者浮、沉、长、短也。数者 ,迟、数也。形者 ,虚、实、滑、涩也。势者 ,即滑氏所谓上、下、去、来、至、止也”。朱老认为周学海所言甚是 ,因二十八脉中有些脉本身就是由几种脉合成的 ,如弱脉就由虚、沉、细三脉合…  相似文献   

3.
王石 《江苏中医药》2021,53(11):21-23
唐蜀华教授提出诊脉时应注重脉象的七要素,即脉位、脉率、脉律、脉形、脉体、脉力与脉势,并力争从这七个方面做到脉诊的规范化、客观化、量化.现代中医可从脉诊中直接提取相对单一而易于把握的七大特征要素信息,用若干脉象要素术语对特定脉象进行多维扫描,描绘出看得见摸得着的立体脉象,以更细致地理解和掌握脉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临床常见脉象的分布情况,为脉象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调查和分析了全国23个省市、55家单位的156位高级职称中医师在临床诊脉过程中的体会。结果:(1)156位中医师临床体会过的脉象按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弦脉、数脉、沉脉、滑脉、迟脉、浮脉、细脉、结脉、代脉、虚脉;(2)110位中医师认为临床常见的脉象按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弦脉、数脉、滑脉、沉脉、浮脉、细脉、迟脉、虚脉、缓脉、结脉;(3)130位中医师描述的涩脉特征涉及不流利、脉形细、脉率慢、脉律不齐、脉力不足、脉位沉、脉形短等8个方面的特征;(4)117位中医师描述的紧脉特征涉及紧张度甚于弦脉、有力、脉率偏快、脉位偏浮等四个方面的特征。结论:为进一步研究脉象客观化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医临床常见脉象分布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临床常见脉象的分布情况,为脉象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调查和分析了全国23个省市、55家单位的156位高级职称中医师在临床诊脉过程中的体会。结果:(1)156位中医师临床体会过的脉象按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弦脉、数脉、沉脉、滑脉、迟脉、浮脉、细脉、结脉、代脉、虚脉;(2)110位中医师认为临床常见的脉象按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弦脉、数脉、滑脉、沉脉、浮脉、细脉、迟脉、虚脉、缓脉、结脉;(3)130位中医师描述的涩脉特征涉及不流利、脉形细、脉率慢、脉律不齐、脉力不足、脉位沉、脉形短等8个方面的特征;(4)117位中医师描述的紧脉特征涉及紧张度甚于弦脉、有力、脉率偏快、脉位偏浮等四个方面的特征。结论:为进一步研究脉象客观化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单部脉数的论述首见于《脉经》,此后众多医籍亦有论述。在寸口脉诊中,寸、关、尺三部脉率应为一致,为何会出现“单部脉数”的脉象?对此鲜有医家进行探讨。故本文从“脉势”与“病机”两个角度进行探微。从“脉势”理解,认为“至数”与“脉势”均是构成数脉脉象的基本要素,而“脉势”是判断单部脉数的决定因素;从“病机”理解,认为单部脉数之脉象揭示了疾病的病位病机,是为了更好地辨证论治。然而在临床中察觉到单部脉数时,应脉、症相结合判断病位病机,做到“当随其部而察其证”。  相似文献   

7.
脉象信息的定量描述是脉诊客观化研究的必经之路,为此,各种脉象采集设备应运而生,脉象采集设备的研发大大推动了脉诊客观化进程,然而目前的研究在临床应用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为了使得脉象采集设备能真正的为临床服务,通过对中医脉象采集设备研究及市场化产品等的论述,分析了脉象采集设备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探讨了运用单一或者几个特征指标来描述脉象信息还远远不够,只有基于中医系统、辨证两大基本理论,遵循“位、数、形、势”脉诊纲要,结合不同的信息采集手段,从多角度、多层面对信息进行挖掘,才能进一步促进脉诊客观化研究。  相似文献   

8.
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最为玄妙和最难掌握的技术,如<脉经>所云:"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这是因为前人记载的仅单种脉象就有27种(或34种)之多,加之怪脉、真脏脉以及复合脉、兼脉等,使医者如坠云雾[1];近代学者从位、数、形、势对不同脉象进行归纳与分类,依然令初学者难得要领[2].  相似文献   

9.
介绍唐蜀华教授临证诊脉要点.他认为,诊脉操作要把握七要素:脉位、脉率、脉律、脉形、脉体、脉力、脉势;凭脉辨证需要综合四诊、权衡轻重取舍;心血管疾病诊治尤需继承发掘脉诊特色;传统脉象定义概念需明确详细,进一步规范化、客观化;现代中医发展脉诊需与现代科技融合.  相似文献   

10.
中医全自动脉象诊疗仪的脉理分析与设计构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中医脉象研究中对脉位、脉数、脉形、脉势的分析,运用现代压力电压转换理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相联体,经五单元传感探头对脉象进行三维认证,以脉膊波峰的有无,峰距的远近,波峰的高低,峰底的宽窄准确地实现了中医脉象研究中的客观规范量化。  相似文献   

11.
脉弦滑质疑     
脉弦滑一词,在中医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例如,六版教材《中医内科学》就有脉弦滑之说。似乎诊脉出现脉弦滑为顺理成章之事。然而,笔者认为,脉弦滑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兹将理由叙述于下。中医学认为,对脉象的辨别须通过位、数、形、势四个方面来体察。具体而言,以位分脉的有浮、沉等脉,以数分脉的有迟、数、疾等脉,以形分脉的有弦、滑、涩等脉,以势分脉的有虚、实、洪等脉。从相兼脉的形成来看,则是由具有位、数、形、势不同特点的脉象的组合,才能形成相兼脉,如沉数脉是表示位与数的  相似文献   

12.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独具特色,是中医师最核心的技术.但由于脉诊难于学习和掌握,使中医学生脉诊技能的培养效果不佳.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总结的脉诊七步法,使学生由浅入深,便于操作.脉诊七步法分别从脉位、脉体、脉势、迟数、滑涩5个方面,与三部九候进行组合分析,及特殊脉象甄别,使初学者易于掌握,易入门径,中医医学生反映良好.  相似文献   

13.
傅文胜在《中医杂志》2000年第9期上撰文,对“脉弦滑”一说提出质疑,认为脉弦滑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其论诚为要言不凡,笔者对此深有感触。 1997年,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朱秀峰主任医师曾就某文中所提及的脉弦滑一词的不合理性对笔者做过详尽论述,兹将其主要观点概述如下。 首先,从中医脉诊内容来看,不可能有弦滑脉存在。因为脉象均是通过位、数、形、势四个方面来体察的。周学海曰:“盖求明脉理者,须将位、数、形、势四字讲的真切,便于百脉无所不赅,不必立二十八脉之名可也。位者浮、沉、长、短也;数者,迟…  相似文献   

14.
从"整体动态"论中医客观脉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系统分析古代中医脉象描述特点的基础上,提出脉象“整体动态”描述的特点。同时结合现代脉象客观化研究,提出新型脉象仪的设计思路。通过绘制整体脉搏一脉体时空综合图、整体脉搏一脉势时空综合图、整体脉搏一脉流时空综合图,从而准确反映脉搏整体动态变化,使脉搏的“位、数、形、势”得到精确体现。  相似文献   

15.
脉象信号分析新方法与实施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峰  陈家旭 《中医药学刊》2006,24(12):2217-2218
在系统分析古代中医脉象蕴涵信息的基础上,提出脉象“整体动态”描述的特点;同时结合现代脉象客观化研究。提出新型脉象仪的设计思路。通过绘制整体脉搏脉体时空综合图,以反映脉体、脉力、脉长;整体脉搏-脉势时空综合图,以反映脉宽、脉体、脉流、脉力;整体脉搏-脉流时空综合图,以反映脉流、脉长、脉宽等,从而准确反映脉搏整体动态变化,使脉象的“位、数、形、势”在垫体上得到动态体现。  相似文献   

16.
刘峰  陈家旭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2):2217-2218
在系统分析古代中医脉象蕴涵信息的基础上,提出脉象“整体动态”描述的特点;同时结合现代脉象客观化研究,提出新型脉象仪的设计思路。通过绘制整体脉搏-脉体时空综合图,以反映脉体、脉力、脉长;整体脉搏-脉势时空综合图,以反映脉宽、脉体、脉流、脉力;整体脉搏-脉流时空综合图,以反映脉流、脉长、脉宽等,从而准确反映脉搏整体动态变化,使脉象的“位、数、形、势”在整体上得到动态体现。  相似文献   

17.
位、数、形、势是晚清医家周学海提出的正脉之纲领,是脉象的4个关键属性,其与脉象的本质都是象,分属不同层次。位、数、形、势与脉象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除4者之间的从属关系、动静关系外,与脉象之间还存在着双重关系。  相似文献   

18.
脉浮是伤寒病证最常见的脉象(亦多见于起病时)。从寸口总体上把握脉浮,明辨表里,可避免失治误治;从寸关尺分部把握脉浮,可辨病证之轻重、部位、进退;脉浮结合位、数、形、势等脉象要素,可明辨方证。脉浮主表证是其常,脉浮见于里证言其变,故需脉症合参。脉浮的出现及变化究其实质反映了伤寒病中人体脏腑经脉的功能活动和气血津液聚散消长的病机趋势。  相似文献   

19.
近日傅文胜同志在《中医杂志》2000年第9期撰文,对“脉弦滑”一说提出质疑,他认为脉弦滑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其论诚为要言不凡,笔者对此深有感触。笔者曾在1997年与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朱秀峰主任医师在探讨一篇中医文章的内容时,朱老曾专门就文中所提及的脉弦滑一词的不合理性作过一次长谈,并告诫笔者以后不要犯类似错误,兹将其主要观点概述如下。   首先,从中医脉诊内容来看是不可能有弦滑脉存在的。因为脉象均是通过位、数、形、势四个方面来体察的。周学海曰:“盖求明脉理者,须将位、数、形、势四字讲的真切,便于百脉无所不赅,不必立二十八脉之名可也。  相似文献   

20.
周军  建辉 《家庭中医药》2006,13(6):20-20
1、疾病发生后引起气血变异,脉象也随之变化,出现异常脉象称为病脉。病脉有多种,主要根据脉形、脉位、脉势与节律来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