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中风后抑郁的患者实施早期心理干预在临床治疗和康复中的作用。方法2009年5月至2011年7月收治中风后抑郁的96例患者,给予早期心理干预。结果93例患者心理抑郁有了明显改善,积极配合治疗。结论对中风后抑郁的患者早期实施心理干预,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乔欢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23):89-89,91
目的:分析研究心理干预在肝硬化患者抑郁及焦虑状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接受临床常规护理的9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接受常规护理及心理干预的99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对比分析护理前后两组的抑郁和焦虑状态。结果:两组患者抑郁及焦虑状态均显著改善,其中实验组患者抑郁和焦虑发生率及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显著缓解肝硬化患者的抑郁及焦虑状态,对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护干预在中风急性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中风急性期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施护干预。比较2组临床效果、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运动功能(FAM)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FMA、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FMA、ADL评分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FMA、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施护干预能够提高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效果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正> 泻下通腑法,一般认为主要用于阳明腑实,燥屎内结之症。由于在一些中医文献中有禁用下法治疗中风的说法,所以至今仍有医者对下法在本病中应用心有余悸。但在临床中发现,在中风急性期中腑气壅滞现象普遍存在,且较为突出,用其它方法往往疗效不佳。受“六脏以通为用”和“降气便是降火”的古训启发,笔者在中风急性期运用泻下通腑法,每获良效值得一议。 相似文献
5.
马承泰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2):12-12
出血性中风以其高死亡率、致残率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既是出血便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即是瘀血,由瘀血引起的症候,辨证为血瘀证。根据“瘀血不去,新血难生”的理论,祛瘀应贯彻治疗过程的始终。但血瘀证的成因不一,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使得血瘀证每与其它证兼夹,因此祛瘀常与其他治法联合应用。本文对通腑逐瘀、利水散瘀、熄风通络、涤痰活血、益气养血等方法加以探讨。 1 通腑逐瘀,畅顺气机,荡涤瘀血 出血性中风发病前,约有半数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腹胀、便干便秘等表现,腑气不通是出血性中风的诱发因素之一。腑气不通表明… 相似文献
6.
<正>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证的病症。其发生突然,起病急骤,"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1]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轻者中经络,重者中脏腑。若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见中经络之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不伴神志障碍。 相似文献
7.
心理干预对负性心理住院患者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心理干预措施对内科住院伴焦虑抑郁患者的意义。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内科住院伴焦虑抑郁患者5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心理干预措施。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焦虑(SAS)、抑郁(SD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联用心理干预措施治疗的观察组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的好转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心理干预措施对内科住院伴焦虑抑郁患者的负性心理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风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急性期病情急重,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笔者不拘常法,中西汇参,在急性期循祖国医学之上病下取治则多获良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 年1 月~2011 年12 月6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于心理干预护理前进行评分并与全国常模比较;于干预第8w 末进行二次评分并与干预前比较.结果:心理护理干预前FD 患者SAS,SDS 评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心理护理干预后SAS、SDS 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减轻或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抑郁、焦虑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护理中风后抑郁症的效果。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心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治疗组痊愈10例,好转2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痊愈5例,好转21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61.90%。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χ2=7.03,P〈0.01)。结论: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心理干预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优于一般护理。 相似文献
11.
王艳红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22(6):123-123
目的:探讨脑中风后抑郁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分析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8例患者通过实施护理干预,抑郁状态均有好转,效果满意。结论:通过及早、及时的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及家属正确面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减轻中风后抑郁的不良情绪对其预后的影响,树立了患者对生活的信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及血压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都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心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病人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程度及血压变化情况。结果:患者不仅SAS,SDS标准分与干预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血压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明显缓解老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使降压效果更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减轻截肢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使其能有效的配合临床治疗,对患者的远期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方法:运用自评抑郁量表(SDS)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截肢患者进行心理评估。结果:可逐步缓解患者的负性心理问题,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20例截瘫患者接受心理干预,使负性心理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心理康复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5月在邯郸市第一医院神经内二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3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康复干预。4周后,通过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评价2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并以Barthel指数评估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统计2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得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发生率分别为23.3%(7/30)和26.7%(8/30),对照组分别为80.0%(24/30)和76.7%(23/30),对照组焦虑及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P均<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均<0.05),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心理康复干预可降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16.
心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6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进行评定。结果干预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干预组治疗前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抑郁、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心理护理对减轻中风后遗症病人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我们采用 Hamiltom 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对病人心理护理前后的心理特征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王士燕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1):1234-1235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孕产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再由指定的主管医师和经过培训的护理师给予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等对症干预。结果干预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心理干预对提高产后抑郁症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增强疗效,缩短抑郁的时间,促进康复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心理干预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应用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评估分析,并对其中合并抑郁焦虑状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包括心理干预在内的综合治疗,观察其治疗结果。结果通过应用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对158例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进行评估分析,其中合并抑郁焦虑状态的患者60例,58.3%合并抑郁焦虑状态的患者经过心理干预在内的综合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结论FD患者有较高的焦虑抑郁发生率,对此类患者早期进行心理干预在内的综合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烧伤患者焦虑及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8月、2011年7月收治的70例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系统性心理干预,采用焦虑自测量表(SAS)及抑郁自测量表(SD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烧伤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及抑郁情绪,对患者进行系统性心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