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动神经元病的基本病机在于本虚标实,以肝脾肾三脏虚损为本,常以风动为标。风邪在痿证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性主动、易袭阳位的致病特点与运动神经元病临床特征具有一致性。基于风邪致痿理论,运动神经元病治疗中配伍风药可选用黄芪、肉桂、巴戟天助源温息肝风,柴胡、升麻、荷叶升发清阳举陷,牛膝、秦艽、桑寄生活血养血舒筋,钩藤、天麻疏肝解郁散火,桂枝、姜黄、全蝎、地龙、穿山甲辛散搜风通络,蝉蜕、桔梗、威灵仙上行利窍启闭,同时可达到助补不致滋腻、双向通调肠腑之功。不同风药均有其个性专长,善用之可获奇效。  相似文献   

2.
曾亮  周雯  李艳 《江苏中医药》2019,51(3):71-73
风药具有"如风之性"和"治风之用"的特点,临床运用常局限于"治风之用"。从风药的"如风之性"角度出发,对风药调畅气机、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协同增效方面,阐述了其在郁证中的运用,以期使风药得到更合理而广泛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中医将具有善行多变,动摇不定等特性的致病邪气,取类比象命名叫"风邪",风的产生中医学分"外风"和"内风"两类。由于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袭阳位,而头为诸阳之会,位居高巅,因此易致风邪侵袭而引发头痛。肝为风木之脏,当情志刺激引起肝木失和,肝阳升而无制,肝阳化风,风阳上扰则可致偏头痛。风与头风(偏头痛)有密切的关系,对于头风(偏头痛)的治疗必用"风药"。"风药"具有以下功用:①祛风;②升阳(升发脾阳、升发肝胆、固肾助气化);③升清(升发清气、升精至脑);④疏肝解郁;⑤助行气血;⑥发散郁火;⑦除湿;⑧引经;⑨开通玄府;⑩熄风。风药与其他药物合理配伍可产生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4.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是由于能量摄入长期超过人体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质量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中医理解为膏脂凝结,不能排出。风药其性多辛,轻清上升,向外趋表,可助膏脂从体内排出。笔者从风药可助健脾益气,升清化浊;可助补益肾精,利水除湿;助清热泻火,开郁通阳;助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等方面论述,认为在儿童肥胖症辨证施治过程中,恰当运用风药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李月 《江苏中医药》2019,51(1):25-27
王业皇教授认为"风药"具有疏解肝郁、祛风胜湿、升举清阳、搜风活络之功,临床上在精准辨证的基础上,通过运用"风药",可达理气血、清魄门、重升提、通血脉之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6.
风药是指具有升散、宣通作用且质轻、味辛的一类中药。基于中医整体观和恒动观,结合风药特点,阐述风药在血瘀证中的应用。外感六淫致瘀者,风药助其散邪化瘀;肝脾致瘀者,风药调和肝脾散瘀;瘀血发于上部及肌表者,风药载药上行祛瘀。风药既可直接活血亦可辅佐活血,对于血瘀日久入络者,风药可通络祛瘀。  相似文献   

7.
"风能胜湿"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依据五行理论,风者,五行属木,湿者,五行属土,木能克土,故风能胜湿。"风能胜湿"发挥于后世医家的用药实践中,尤其在指导"风药能胜湿"理论和临床用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临床治疗的角度理解,"风能胜湿"理论中的"风"指的是风药;"胜湿"则是说中医界在治疗湿邪为患的疾病时,普用风药,风药以祛风为长,多具味薄气轻、轻扬发散之性,其性辛、苦、温,味香,属木,辛温可升阳,苦温可燥湿,辛香可醒脾,属木之性助肝之条达,以达胜湿止泻之功;且风药在与其他药物适当配伍后具有良好的协同增效作用。本篇针对"风能胜湿"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给予论述。  相似文献   

8.
眼居高位,结构复杂,脉络深邃,内服药物恐难达病所。风药轻清上行,可助药性直达眼位起到治疗作用,故风药在眼科疾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气化"理论为基础,从眼的生理特性、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人体脏腑经络气机的升降出入规律等方面探讨风药在中医眼科疾病治疗中起到的功效,即引经报使、退翳明目、驱邪(发散表邪、发散郁火、发越胜湿)、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疏肝解郁,升清阳助运脾,调理肺、心、肾)、调节气血津液。同时临床辨证时当注意用药时机、用药剂量、用药时间、药物配伍等要点,以期风药在中医眼科临床治疗中发挥最大的作用。笔者研读古今医籍,亦发现并印证了风药应用之广,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挖掘。  相似文献   

9.
总结贺爱燕教授应用风药的经验,认为风药除了可治疗外感风邪,还有胜湿醒脾、祛风通络、升阳举陷之效,不同功用用于不同类型,适用于临床儿科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风药具有疏散外风和平熄内风的作用,因其性味具有向上、向外、由里达表等特点,故可通阳化气、火郁发之、木郁达之、升举脾胃阳气,在临床应用颇为广泛,常用于配伍治疗各类杂症。本文根据王纯良医师的多年临床经验,对风药分别从辛透、辛散、辛升、辛行四种功效进行论述,并列举病例,以总结分析风药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结合《脾胃论》中具体方药,从发散外邪、升阳举陷、散化湿邪、调理气机、发散阴火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脾胃论》中风药的应用并浅述其用药禁忌。为避免其不良反应,遂提出"动静结合、法于阴阳"的风药配伍法则,以期将"风药"在临床中得以继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该文通过气机升降理论浅析风药在脾胃病治疗中的临床运用。利用风药升散、开郁、胜湿等特性调节脾胃功能,助人体气机运转,在治疗脾胃内伤杂病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湿温病素有"禁汗"之说,而麻黄有"发汗峻药"之称,能否用于湿温病历来存在仁智之见。文章据诸多医家之论述及临床应用,提出湿温病并非一概"禁汗",且麻黄发汗之力的强弱,可通过控制用量与合理配伍以调节,故湿温病不必禁麻黄。在湿温病兼寒湿束表时,配伍麻黄可助解表祛邪;兼肺气闭郁之咳喘时,伍之可助止咳平喘;湿重热轻、气滞湿阻之象明显时,伍之可收行气祛湿之功。并对其注意事项进行了阐释,最后举两则医案为例。  相似文献   

14.
成荣新  赵松亭  刘莹莹 《河南中医》2020,40(7):1011-1013
李东垣认为,君药是方剂中用量最大且力度最强的药物,君臣佐使之间应有明显的层次性,才能相互宣散和收敛。其著作《脾胃论》中所立方药,君药多为辛温或甘温药物,如人参、黄芪、白术等,这是由其"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疾病观决定的。李东垣十分注重药物的气味配伍,认为药物气味所具有的偏性即其药性,也正是药物的作用之性,甘温除热法便是其体现。《脾胃论》注重风药的使用,一方面取风药升散的特性,升举清阳,助脾气升清;另一方面是风药能行气发散,宣散湿浊,健运脾阳。从《脾胃论》的君臣佐使法可知,治疗脾胃相关疾病应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以治其本;治疗其他系统疾病时,应注意其他脏腑与脾胃的关系,在遣方用药时注意顾护脾胃,以不伤正。  相似文献   

15.
风药以风冠名,是因为具备风的作用。风能胜湿,风药有燥性;风性轻扬,故具有升阳举陷的作用;风药气轻味薄,又具有发散之性。综合而论,风药具有燥、升、发、散四种主要作用,我把其中升、发、散三种,称为风药的三种不同方式的畅气作用。在内伤杂病中,利用这些畅气作用去调整气血阴阳的流畅和相互间的关系,以保证内环境之稳定,从而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很多治疗外感的处方,都可以用以治疗内伤疾病,如桂枝汤可治妊娠恶阻、自汗、  相似文献   

16.
祛风药是指具有发散风邪、祛风胜湿功能的一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邪及风湿类疾病.风药属木,辛温通达,能疏达肝气;风药其性升浮,能助脾气升腾,调节脾胃的气机升降,鼓舞阳气,升清举陷,阳升则有利于脾健,所以,祛风药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李东垣《脾胃论》载方63首,所用风燥升阳药者达31方,堪称在脾胃病中应用祛风药之典范.笔者根据祛风类药物的作用特点,结合脾胃病的生理、病理及其与相关脏腑的联系,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治疗脾胃病时适当加入祛风类药物,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风药"系指具有类似风之性能的中药,其味辛薄、其性升浮,具发散表邪、宣通表气、治疗表证的作用。此类药物有"升、散、燥、动、透、通"的特性,有通畅心气、舒达肝气、升举脾气、开宣肺气、鼓舞肾气之效能,中医在心、肝、脾、肺、肾五脏病证的辨证治疗方药中灵活配伍,可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风类药物的理论基础源于古人对风之象、风之气、风之性的朴素认识。古人认为风神为句芒,凡著句生芒之物,与风有关为风药,如石楠、蒺藜、五加、钩藤、全蝎之类;物感风而生,感风而病,均禀风气而为风药,如僵蚕、蝉、桑之类;与风之性轻扬升散相类者,发散升举而为风药,如防风、柴胡、升麻、细辛之类。  相似文献   

19.
不孕症是妇科常见的疑难杂病,章勤运用风药治疗不孕症疗效颇佳。章勤认为,肾虚气滞,风药升阳益肾启发氤氲之候;湿阻胞宫,风药祛湿行水冲任调则胎孕成;瘀滞胞络,风药散瘀通络助精卵交合。文章总结了章勤运用风药治疗不孕症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王三山 《中医研究》1991,4(4):13-15
《傅青主女科》应用风药特点是:一调经善用风药;二治带选用风药;三安胎催生不离风药;四产后不远风药。其机理:风药多属辛散轻宣之品,不仅有解肌表,宣通肺卫,发表透疹之功,而且具有升发肝胆之气,调理气机,升举中气,通利九窍,引血归经,熄风止痉之效。《傅青主女科》应用风药治疗妇科疾病,可谓独树一帜,为风药的临床应用开僻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