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呼吸系统功能评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撤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海南省琼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60例,均行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0例。A组患者采用传统撤机方法,B组患者在呼吸系统功能评分为3~4分时撤机,C组患者在呼吸系统功能评分为5~6分时撤机。比较3组患者撤机情况(包括直接撤机成功、无创通气辅助困难撤机、再次气管插管及总撤机成功)、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无创通气辅助困难撤概率、再次气管插管率及总撤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直接撤机成功率高于C组(P<0.05),而A组与B组患者直接撤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均短于A组(P<0.05),而B组与C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患者肺部气压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低于A组(P<0.05),而B组与C组患者肺部气压伤、V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呼吸系统功能评分3~4分作为呼吸机撤机指标可有效缩短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ICU时间,降低肺部气压伤和VAP发生率,且不影响撤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主呼吸试验(SBT)在机械通气撤机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8例机械通气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40例)采用SBT指导撤机,对照组(n=38例)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指导撤机,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48 h内再插管率、ICU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48 h内再插管率、ICU病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SBT在及时脱机、减低VAP发生率、缩短ICU住院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SIMV撤机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程序化脱机法、智能化脱机法和经验性脱机法三种脱机方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患者脱机过程中的优劣。方法选取96例行有创机械通气的AECOPD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结果程序组和智能组有创机械通气( MV)时间、ICU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经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三组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生率分别为18.8%、25.0%、4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三组住院病死率、脱机成功率和48 h再插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程序化脱机法和智能化脱机法与经验性脱机法比较,均可减少MV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并明显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呼吸系统功能评分对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撤机的指导价值。方法 112例呼吸衰竭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A组(n=36例)选择呼吸系统功能评分为3~4分时撤机,B组(n=38例)选择呼吸系统功能评分为5~6分时撤机,C组(n=38例)按传统方法撤机。比较各组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无创辅助撤机率、重新插管率、总撤机成功率、直接撤机成功率,并比较不同呼吸系统功能评分的撤机成功情况。结果 A、B两组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和VAP发生率均明显低于C组(P0.05),A组患者直接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P0.05),而与C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三组患者在无创辅助撤机率、重新插管率、总撤机成功率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呼吸系统功能评分3~4分的直接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5~6分(P0.05)。结论采用呼吸系统功能评分(3-4分)撤机不会影响撤机成功率,且可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降低VAP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切换时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青浦分院行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84例,根据机械通气方式分为A组(n=34)、B组(n=25)、C组(n=25)。A组患者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并常规撤机拔管;B组患者行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以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PIC窗)为序贯通气切换时机;C组患者行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以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9分且维持2 h作为序贯通气切换时机,两组患者撤机标准相同。比较3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前和撤机时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及治疗情况、撤机成功率、病死率、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前和撤机时心率、MAP、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p 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短于A组,住院费用少于A组(P<0.05);B组和C组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少于B组,住院费用少于B组(P<0.05)。3组患者撤机成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B组和C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PIC窗作为序贯通气切换时机和以GCS评分≥9分且持续2 h作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切换时机治疗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的撤机成功率、病死率及安全性相似,但后者可更有效地缩短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并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6.
智能化撤机和经验性撤机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智能化撤机和经验性撤机两种撤机方法对机械通气撤机困难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平衡指数最小的原则进行简易的临床试验随机化分组,将62例综合ICU内的撤机困难患者随机分入智能化Smart Care组(SC组,30例)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压力支持通气组(SP组,32例)进行撤机试验,两组患者的疾病构成、年龄、性别、入ICU时急性生理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以及撤机前机械通气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除撤机方法不同外,其他处理均相同,观察两组的撤机时间、再插管率和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ICU滞留率.结果 SC组神经肌肉病变患者、术后呼吸支持患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撤机时间分别为(49±13)、(67±37)和(25±96)h,明显少于SP组[分别为(223±38)、(106±34)和(502±91)h,X~2值分别为8.33、4.77和4.43,均P<0.05].SC组神经肌肉病变患者、术后呼吸支持患者的ICU滞留时间分别为(9.0 ±1.7)和(7.3±1.9)d,明显低于SP组的(20.8±5.1)和(14.6±1.7)d(X~2值分别为6.74和7.68,均P<0.05).SC组平均调节呼吸机次数为(5±1)次/人明显低于SP组的(13±3)次/人(t=2.73,P<0.05).两组的再插管率、气管切开率、气胸发牛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皮下气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DW智能化撤机法应用于撤机困难患者能够有效地缩短撤机时间,减少ICU滞留时间,并可以减少医生调节呼吸机的负担而节约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左心衰竭患者84例,采用短期有创正压通气(IPPV)后切换为无创正压通气(NIPPV)的撤机方法42例(序贯组),采用IPPV治疗直至撤机42例(对照组)。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CVP)、PaO2、乳酸、LVEF、心输出量、B型钠尿肽(BNP)、系统血管阻力(SVR)、尿量、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用量的变化,以及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序贯组IPPV撤机时、NIPPV撤机时LVEF、心输出量较IPPV前明显增加,BNP、血管活性药物用量较IPPV前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IPPV撤机时BNP、SVR、血管活性药物用量较序贯组IPPV撤机时明显减少,心输出量明显增加,对照组IPPV撤机时血管活性药物用量较序贯组NIPPV撤机时明显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序贯组总机械通气时间、IPPV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撤机失败及院内死亡比例明显减少(P<0.05)。结论序贯机械通气能够明显改善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心功能,减少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及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和同步间歇指令+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在老年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撤机过程中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老年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60例患者,采取单纯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方式撤机,对照组患者采用SIMV+PSV方式撤机。比较两组患者撤机成功率、有创通气时间、总共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两组患者开始撤机后2 h、1 d和3 d呼吸频率和氧合指数(PaO_2/FiO_2)。结果观察组患者撤机成功率为86.67%(26/30),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6.67%(2/30),ICU住院时间(10.6±3.7)d,有创通气时间为(6.8±2.4)d、总共机械通气时间(9.4±2.2)d。对照组撤机成功率为60.0%(18/30),VAP发生率为26.67%(8/30),ICU住院时间(18.5±4.6)d,有创通气时间为(14.8±3.6)d、总共机械通气时间(14.8±3.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开始撤机后2 h、1 d和3 d呼吸频率和氧合指数(PaO_2/Fi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机械通气可提高老年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撤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采用2种撤机决策(临床医生经验与自主呼吸试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COPD急性加重期且需要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按照PaCO2水平应用分层随机化法分为自主呼吸试验(SBT)组和临床医生经验(DED)组各47例,2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每日对2组患者进行撤机筛选试验,完成筛选试验的SBT组患者行SBT后实施撤机;完成筛选试验的DED组患者,由科室呼吸治疗小组根据临床经验决定是否撤机。观察病死率、住ICU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脱机成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2次插管率、SBT组SBT终止原因等。结果:SBT组患者住ICU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病死率及VAP发生率均明显高于DED组患者(均P<0.05)。DED组患者脱机成功率显著高于SBT组(P<0.05)。DED组患者2次插管率略高于SBT组患者,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SBT有可能导致撤机延迟,增加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应重视COPD加重期有创机械通气撤机决策中医生临床经验的重要性,提高撤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症脑梗死机械通气死亡相关因素,寻找对重症脑梗死机械通气患者死亡有预测价值的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脑梗死机械通气患者102例,根据是否院内死亡分为生存组63例和死亡组39例,比较2组基本资料、检查结果及撤机相关因素。结果死亡组年龄≥75岁(66.7%vs 39.7%)、冠心病(61.5%vs 31.7%)、低蛋白血症(66.7%vs 23.8%)、肾功能不全(59.0%vs 36.5%)、电解质紊乱(61.5%vs 30.2%)、机械通气时间[(181.85±146.41)h vs(118.20±109.41)h]、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9.0%vs 33.3%)明显高于生存组,撤机成功(17.9%vs 81.0%)明显低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OR=9.671,P=0.003)、撤机成功(OR=0.038,P=0.000)与重症脑梗死机械通气患者死亡明显相关。结论年龄≥75岁及撤机失败的重症脑梗死患者死亡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