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所见,阳证易辨而易治;阴证难辨而难治。阳证热深厥深,不为难辨;阴侯寒盛,外热反多,非若四逆脉沉细欲绝易辨也。更何况有的阴寒反见脉搏鼓指,比阳证大几倍;而阴寒内伏,反发烦躁于外,甚至发烦躁欲坐井中。此种情况,最宜详审。壬戌冬月治一妇,年42岁,小腹痛而灼热感,大便鹜溏已十天,屡进西药抗炎及中药苦寒(感于小腹灼热)未效而增剧。延愚往诊,见病人蓬首垢面,辗转烦躁不安,面红而浮光外泛,心烦躁欲坐水中,酷似阳热之证,但腹虽痛热而喜热覆;腹虽胀而喜揉按;面赤心烦似热,但脉象紧,舌质青,四末清冷,皆为阴寒之侯。阴寒内聚为  相似文献   

2.
《阴证略例》系元·王好古所著。王好古(约1200~1300年),字进之,号海藏老人。王好古博通经史,尤好经方,曾与李杲同学于张元素,是金元著名医家之一。王氏平生著述甚丰,《阴证略例》为其学术思想之代表作。王氏祖仲景之法,传洁古、东垣之学,长于温补,重视脾肾,注意药物归经,擅小儿斑疹之治,尤于阴证辨证论治独树一帜。他认为“伤寒,人之大疾也,其候最急,而阴证毒为尤惨,阳则易辨而易治,阴则难辨而难治”,而  相似文献   

3.
金丽 《光明中医》2012,27(3):423-425
阴证,较之阳证“难辨而又难治”.元代王好古《阴证略例》为阴证研究之集大成之作.王好古学宗张元素、李东垣脏腑辨证及脾胃内伤学说,亦推崇仲景学说,其学术融通外感与内伤,又有方剂补充,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从病因病机、诊断与辨证、方药与服法等方面对《阴证略例》进行学术思想评析,亦有著作版本流传考证.  相似文献   

4.
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元·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其少时与李杲同学医于张元素。后复从学于李杲。其学术思想“受到张元素脏腑虚实的影响,独重视脏腑虚损的一面;受到李杲脾胃气虚的影响,却重视三阴阳虚的一面”。同时他还认为“伤寒,人之大疾也,其侯最急,而阴证毒为尤惨。阳则易辨而易治;阴则难辨而难治”。因而著成《阴证略例》一书专论阴证,于医林别树一帜。笔者粗读之后,认为该书对阴证的认识有以下几个主要特色: 究病因重视“气弱”与“浊邪”王氏认为阴证的形成,无论缘于外感,抑或起于内伤,关键在于人体“气弱”,故曰:“膏梁少有,贫素之人多有之。”“气弱”主要责诸脾胃。如麻信之序《阴证略例》在追述王  相似文献   

5.
正仲景《伤寒论》有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内虚因作痞气。又曰:阳证下之早者,为结胸;阴证下之早者,为痞气。夫结胸、痞气,因下早而成,固人人能明之。独阴阳二字,未有能确辨之者,不能不致疑其间也。其阴阳,指表里之阴阳言乎?抑指风寒气血之阴阳言乎?抑指三阳三阴经脏腑之阴阳言乎?其言阳证阴证也,抑以阳邪之热为阳证乎?阴邪之寒为阴证乎?如以阴阳为表里之阴阳也,以病发于阳为阳证属表之证,不宜下,误下成  相似文献   

6.
里阳证概念 人体患病如症状反应在里,也会有阴阳证之分.<伤寒论>谓为阳明病者,当即指里阳证;谓为太阴病者,当即指里阴证.病在里,不论阴证阳证,病情多重、多急,故仲景论述颇详.  相似文献   

7.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及冯世纶教授提出:《伤寒论》体系不同于《黄帝内经》,《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六经的太阳、少阴分别为在表的阳证、阴证,阳明、太阴为在里的阳证、阴证,少阳、厥阴为在半表半里的阳证、阴证。经方是从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临床中提倡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应用半夏厚朴汤,首先应在六经八纲理论指导下,辨六经为外邪里饮的太阳太阴合病,结合因痰气郁滞所致咳逆、胸满闷、腹胀、纳差、胃神经症等,即可辨为半夏厚朴汤方证。临证应注重经方联用及随证增加药物,多可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8.
阳热证易识易治,阴寒证难辨难疗。是以王好古有《阴证略例》喻嘉言有《阴病论》之作。近世治病,动辄苦寒清热,甘寒养阴,置前人阴症说于脑后,视温燥药如蛇蝎,临床岂有不误事者哉!笔者曾治一阴症患者,因不识证而误治,切肤之痛,铭刻五内。为吸取教训,特走访死者家属,详录病情资料,并试析于此,以就正于明达。一、病案实录赵××,男,48岁,湖北人,1983年2月15日诊治:主诉:全身筋骨疼痛,左小腹痛近四月。患者于1982年农历9月16日上午,在田间劳动时,淋雨受寒,自恃体健,未介意。是夜同房  相似文献   

9.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指出了辨别“阴证”或“阳证”,是诊治中的第一要义。虽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症状,往往是错综复杂的,但概括起来,总不外乎“阴证”和“阳证”两大类。对于外科疾病的诊治,首先是区别病证的属“阴证”抑或“阳证”,从而制定不同的处理方法。由于辨阴证、阳证在外科临床治疗上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胪列了阴证和阳证可能出现的全身  相似文献   

10.
<正>"一分为三"的辨证方法即辨阴证、辨阳证、辨阴阳错杂证的诊疗体系,并把辨阴证、阳证、阴阳错杂证作为概括其他辨证方法的方法。该方法是云南中医学院林亚明教授在1993年提出的。林教授认为以"一分为三"的辨证方法来指导,能提高分析疑难、复杂证候的辨证准确性,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可  相似文献   

11.
正"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是经方医学用语。近有同道发表有关论述,深受启发,今把不成熟的认识略做表述,与同道共讨之。1术语来源"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是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原是用于论述证之阴阳寒热虚实关系,重点是概述临床反应症状的属性,是阴证还是阳证。有关论述记载于10余本笔记中,又多见于所著《中医辨证施治概论》中,该篇论著部分内容发表于1980年第4期的《北京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阴证略例》的研究,阐述阴证学说之产生与建立及其对病因病机、鉴别辨治、遣药制方等的认识,探讨元代医家王好古的学术思想——阴证学说。  相似文献   

13.
荣显会 《光明中医》2011,26(5):1029-1031
温补法属"寒者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通常是指针对里寒、阳虚证所采用的温里和助阳的治疗方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皮科疾病阳证、热证为多,应用温补法的机会不多。但近年来皮肤科有过用寒凉之流弊,每致中阳受损;加之热邪不仅伤阴而且耗气,"气不足便是寒"(《景岳全书·热略》)。因此,阴证、寒证在皮肤科特别是皮肤科疑难病病程发展过程中并不少见,辨证应用温补法,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郑钦安,名寿全,字钦安,清代同治年间名医,辨证施治独具特色。他认为:"咳症虽多,总以阴阳两法辨之即可"[1]142。郑氏以此思想为指导,《医法圆通》[2]7设《肺病咳嗽》一节专门来讨论咳嗽之治法。但其详于阳虚证而略于阴虚证,其关于阴虚咳嗽治法的论述散见于《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中。郑钦  相似文献   

15.
《针灸学·施灸的禁忌》谓:“凡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 疔疮实热阳证的病因病机为外感火热毒邪,而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热盛肉腐而成脓。治疗原则应为“热者寒之”,宜用清热解毒法,药用寒凉之剂,内治外治皆然。若用辛温的艾灸之,以火济火,似犯重戒,故疔疮实热阳证忌灸,似乎以成定论,但笔者以为不能一概而论,故特商榷如下。 1 文献记载疔疮实热阳证可灸 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灸法治疗众多疾病的内容,因当时针法尚未产生,故所有的经脉病证均用灸法治疗,并未指明灸法仅适用于虚寒阴证而禁用于实热阳…  相似文献   

16.
郑重光认为三阳证的诊治显明易见,而对于亢害危殆的三阴证,在他看来,其似是而非的临床表现决定了诊断是关键的一环。在各类疾病中,阴证似阳证的阴阳病机最不易判断,常常表现出表、里、寒、热、虚、实错杂繁复的特点,向来最易造成误诊误治。郑重光认为的阴证似阳证的脉象普遍特点是脉必沉细而疾,或沉迟无力,脉沉紧或散大。在表象都是热症的情况下,郑重光注重病人的脉诊结果,在脉证不吻合时,郑重光进一步指出要"凭脉不凭证",以脉象来揭开繁杂的表象,探求疾病的本质,达拨乱反正之功,可见这种脉辨病机的思想是郑重光辨识阴证的重要特点。郑重光独尊脉诊,强调凭脉不凭证,但并不是说他忽视了其他诊断方式,脉证合参是其临证的基础。郑重光辨识错综复杂的阴证似阳证疾病有丰富的经验,他以脉证合参为辨证基础,同时又以脉诊为直接判识病机的依据,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可靠详尽的参考,堪为后世所珍。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所创立的三阴三阳辨证,后世也广泛称之为六经辨证,一直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笔者通过对经方、六经理论的阐释,以及对《伤寒论》中"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位序的理解,认识到古人总结经方的过程即:先认识到表、里,后认识到半表半里,三阳证先认识到表阳证太阳和里阳证阳明,后认识到半表半里阳证少阳,故三阳的排序是太阳→阳明→少阳;三阴证先认识到里阴证太阴和表阴证少阴,后认识到半表半里阴证厥阴,感到疑问最多的是厥阴,故三阴的排序是太阴→少阴→厥阴。《伤寒论》中三阳三阴排序不是简单的编写问题,更与经络相传无关,而正是标明了经方发展史。  相似文献   

18.
外科疾病虽多发于外 ,但与内在阴阳气血的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玉版篇》认为 ,阴气不足 ,阳气有余 ,可以发为痈。《内经》还指出了外科疾病与脏腑的关系 ,认为五脏六腑五行生克制化的失常 ,也可以发为痈疡。历代外科医学家根据阴阳五行的基本理论 ,在临床治疗上有更进一步阐发。1 阴证与阳证对外科疾病的辨证 ,首先是辨别阳证与阴证。必须将局部与全身症状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才能全面掌握病情。1.1 阳证阳证的临床表现 ,主要为属表、属热、属实的综合反映。阳证的局部症状是 :皮肤红光明 ,肿胀高起 ,根脚收缩 ,皮肤灼热 ,疼痛剧…  相似文献   

19.
《内经》论痉详于外因而略于内因,言其常而未及其变,至仲景论痉则外因与内因并举,常交互言而注重言变,且因脉证治一线贯穿。笔者将《金匮》论痉诸条之精义,从四个方面阐发之。以病因言归纳出风寒束表、风邪犯表、阳明实热、新产血虚、误施汗下之五点;以立法言概括出发散风寒、生津祛风、泻热荡实、滋补阴血、随证治之之五种;以遣方言列举出葛根汤、栝蒌桂枝汤、大承气汤、复脉汤等数方;以痉病预后言又总结出易治难治不治之三端;进而又以联系对照分析法,说明后贤论痉多从仲景旨义领会而来。  相似文献   

20.
正经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是热病为汗病也,而何尝有所谓阴证哉?遍考《素问》《灵枢》诸经,并无阴证之名,故刘守贞论伤寒,无问三阴三阳,皆一于为热,而无有寒者。故曰伤寒无阴证,阴证乃杂病也。然而仲景则云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夫无热恶寒,则知无阳经之郁热,而发于阴,则知不从阳经之传入,故有四逆、理中之用。而谓伤寒之无阴证乎?不知伤寒之有阴证也。有真寒直中少阴经,而名为阴证者;有房欲伤肾,虚寒上下阴虚,而名为阴证者。此之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