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大鼠任督二脉皮温的影响,探讨背俞指针防治胃食管反流病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除空白组外,各组均采用贲门钢圈固定法建立GERD大鼠模型。治疗组予以背俞指针治疗,对照组予以兰索拉唑肠溶片联合莫沙必利分散片灌胃,连续14 d。治疗第1、7、14天检测大鼠任督二脉均温及穴位皮温变化。结果:①任督二脉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膻中穴、中脘穴、关元穴皮温检测:治疗前,与空白组比较,各组中脘穴、关元穴皮温明显升高(P0.05),其余4穴皮温明显降低(P0.05);治疗第7天,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各穴位皮温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除命门穴无明显变化(P0.05),其余5穴皮温明显升高(P0.05);治疗第14天,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对照组各穴位皮温均明显升高(P0.05)。②任督二脉红外热均温检测:治疗前,与空白组比较,各组任脉均温明显升高(P0.05),督脉均温明显下降(P0.05);治疗第7天,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任、督脉均温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任脉均温、督脉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第14天,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对照组的任、督脉均温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任督二脉皮温的变化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相关,GERD大鼠任督二脉穴位皮温较正常大鼠低,背俞指针疗法可提高任督二脉皮温,提示背俞指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效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任督二脉经气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配合背俞指针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肝胃郁热证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以连续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30例,痊愈12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在中医主症积分、次症积分、证候总积分比较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柴胡汤配合背俞指针疗法治疗肝胃郁热证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伴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0例该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对照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黛力新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期间均给予相同的心理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进行评分,对其抑郁程度进行评定并计算减分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对照组为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主要症状积分及SDS评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背俞指针疗法可作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伴抑郁症患者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酸反流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的影响。方法纳入120例GER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背俞指针疗法,对照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及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共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变化情况,检测2组治疗前后、随访6个月时LESP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24 h食管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均显著下降(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LESP均明显改善(P<0.05);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LE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俞指针疗法能通过改善LESP减少食管酸反流,且LESP改善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3,(9):1844-1845
目的:观察柴胡桂枝干姜汤联合背俞指针疗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失眠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5例予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每日1剂,配合背俞指针疗法,每日1次;对照组43例予阿普唑仑片口服。均以3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与对照组79.0%相比疗效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桂枝干姜汤联合背俞指针疗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药穴指针疗法对中虚气逆型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临床疗效,探讨药穴指针疗法治疗GERD之可能机制。方法:210例GER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即中药组、药穴指针组及药穴指针+中药组。三组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均以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主要综合症状疗效评定,三组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比较。结果:三组患者主要综合症状疗效比较,中药组与指针组对比(P0.05),中药组与结合组对比(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指针组及结合组在临床综合疗效上优于中药组;指针组与结合组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指针组与结合组在临床综合疗效上作用相当,显效率指针组与结合组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结合组显效优于指针组。三组患者治疗前后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力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药穴指针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治疗简单、方便、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并且可根据辨证选方,适用于各证型的胃食管反流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壮医药穴指针对78例老年痰气交阻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反酸、胃灼热、胸骨后烧灼感、饱胀等主要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老年痰气交阻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壮医药穴指针治疗组39例,奥美拉唑肠溶片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对照组39例,各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1个疗程。结果:壮医药穴指针治疗组的主要肠道症状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壮医药穴指针对老年痰气交阻型胃食管反流病,在主要肠道症状改善方面优于药物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胃电节律的影响,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观察对象为120例胃食管反流病合格受试者。治疗组60例患者行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对照组60例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电图的分析,评价背俞指针疗法对胃电节律的影响;同时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主频率、主导功率均较治疗前增高显著(P〈0.01),有统计学差异;节律紊乱系数均较前下降显著(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第7天、第14天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均较治疗前上升明显(P〈0.05);而对照组则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治疗组第14天与第7天相比任脉穴位皮温下降明显(P〈0.05)。结论背俞指针疗法能提高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可增强胃主频率、主导功率,减少胃电的紊乱系数;这一作用考虑与背俞指针治疗改善任督二脉交会,改善脾胃、肝胆枢机,补元气、泻阴火促进胃动力进而改善胃电生理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于药穴指针疗法在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效果的研讨。方法:把84例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试验组,一组为比对组。在试验组当中使用药穴指针疗法进行相应的治疗工作,比对组则选择使用奥美拉唑肠溶片和西沙比利片进行治疗的工作。结果:经过治疗之后,两组的病症积分都比治疗之前有很大的改善,两组之间的区别不是很大。治疗率来说,试验组为97.0%,比对组为80.5%,两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药穴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效果明显,而且没有多少不良反应的出现,是可以在临床治疗当中大力推广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食管黏膜病理、三磷酸肌醇(IP3)及钙调蛋白(CaM)表达的影响,探索背俞指针疗法的治疗作用和机制。方法将9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指针组,除空白组外运用食管支架植入术制作GERD动物模型。指针组予背俞指针疗法治疗,治疗疗程为14天,干预结束后,用HE染色法观察食管下端黏膜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P3、CaM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法检测CaM 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食管黏膜比较,模型组食管黏膜鳞状上皮基底细胞中度增生,基底细胞层增厚,固有层乳头延长,固有层内炎细胞浸润;与模型组食管黏膜比较,指针组食管黏膜结构恢复正常,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IP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CaM蛋白表达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CaM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指针组IP3、CaM蛋白、CaM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指针组IP3蛋白无统计学差异(P0.05),CaM蛋白、CaM mRNA表达有所升高(P0.05)。结论背俞指针疗法有效改善GERD大鼠模型食管黏膜的病理状况,其机制可能与上调CaM蛋白及其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