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水平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9月在本院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进行BMD检查的166例绝经后妇女为研究对象,依据BMD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对照组(60例)、骨量减少组(55例)、骨质疏松组(51例).BMD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进行测定;采用日本Sysmex XE-210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查,计算两组外周血NLR、PLR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分析外周血NLR、PLR水平与BMD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结果:对照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腰椎、髋部BMD均依次降低(P<0.05),中性粒细胞、血小板、NLR、PLR均依次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组外周血NLR、PLR水平与腰椎、髋部BMD均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NLR、PLR均是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P<0.05),BMI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与绝经后妇女骨量正常者相比,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患者外周血NLR、PLR水平较高,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年龄、NLR、PLR均是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BMI是保护因素,可能为预防、诊断及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背景:临床上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通用指标:脆性骨折或骨密度T ≤ -2.5标准差,只要满足一个条件即可作出骨质疏松的诊断。在做骨密度检查时同时进行椎体骨折评估,可以避免单一因素的评判造成骨质疏松症的漏诊,有利于提高骨质疏松的诊断率。 目的:评估骨密度结合椎体骨折对骨质疏松症临床诊断率的影响。 方法:对217例年龄≥50岁的绝经后女性患者行髋部骨密度检测,同时进行椎体骨折评估,比较单纯依靠骨密度检查与骨密度结合椎体骨折评估对骨质疏松的诊断率的影响,同时探讨骨密度对椎体骨折率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92例骨密度T ≤ -2.5,达到骨质疏松诊断阈值,占42.4%;102例骨密度-1 > T > -2.5,为低骨量,占47.0%;23例骨密度在正常范围,骨密度T > -1,占10.6%。158例无椎体骨折;59例(27.2%)椎体骨折,101个骨折椎。骨密度T > -2.5的患者椎体骨折率为21.6%,骨密度T ≤ -2.5的患者椎体骨折率34.8%,两组骨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骨密度结合椎体骨折评估的骨质疏松诊断率为54.8%,比单纯依靠骨密度检查,骨质疏松诊断率提高12.4%(P=0.01)。说明绝经后女性做骨密度检测的同时进行椎体骨折评估可以提高骨质疏松的诊断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髋部结构几何力学参数在预测髋部脆性骨折危险性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16例绝经后女性,其中髋部骨折70例,正常对照组146例,测量股骨颈骨密度(FN-BMD),并用髋结构分析(HSA)软件在DXA扫描图像上分析得出髋结构几何力学参数,包括截面弯曲模量(SEM)、股骨颈横截面转动惯量(CSMI)、股骨颈横截面积(CSA)、屈曲应力比(BR)、股骨颈的皮质骨厚度(FNCT)及股骨颈干角(NSA)。利用ROC曲线分别分析其预测髋部骨折的效能。结果:FN-BMD、CSA、CSMI、FNCT、SEM在骨折组低于对照组(P0.05),年龄、BR在骨折组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BMI、FN-BMD、CSA、CSMI、FNCT、SEM、BR影响骨折发生的因素,得出FN-BMD、FNCT是判定绝经后妇女髋部脆性骨折最相关的危险因素。FN-BMD、CSA、CSMI、FNCT、SEM与年龄呈负相关,CSA、SEM与FN-BMD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945、0.763,P0.001),BR与FN-BMD呈显著负相关(r=-0.854,P0.001),与年龄呈中度正相关。NSA角与年龄、绝经年龄、FN-BMD无相关性。通过ROC曲线分析髋关节几何学参数、FN-BMD及二者联合预测髋部骨折准确度,发现髋关节几何学参数联合FN-BM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0(P=0.000),高于FN-BMD及髋关节几何学参数单独对脆性骨折的预测,并且曲线下面积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绝经后妇女的髋部骨强度不仅与骨量丢失相关,还与几何力学空间因素改变相关,故临床预测髋部脆性骨折应考虑FN-BMD及髋几何结构参数;(2)髋结构分析联合FN-BMD测定可以提高髋部脆性骨折风险的预测水平。  相似文献   

4.
健康及髋关节骨折老年妇女股骨颈骨密度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健康与骨质疏松性髋关节骨折老年妇女股骨颈骨密度,并估计健康妇女髋轴长度(HAL)以取得其正常值。方法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38例髋关节骨折组及108例正常对照组老年妇女的股骨颈骨密度(BMD)和髋轴长度(HAL),进行组间比较。分析正常组妇女此两项指标间的关系及分别与年龄、身高间的关系。另对216例20~59岁健康妇女测量髋轴长度以取得其正常值。结果髋关节骨折老年妇女组股骨颈BMD为(0.6019±0.1187)g/cm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关于绝经后女性椎旁肌退化程度对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再骨折的影响研究较少,此次研究旨在揭示二者之间的联系。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椎旁肌退化与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再骨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1年3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1例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住院接受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治疗的绝经后女性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再骨折分为2组,再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组39例,对照组42例。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椎体骨矿物密度、椎旁肌的横截面积及平均CT值(Hu)。结果与结论:(1)单因素分析提示,两组患者的年龄及腰大肌平均CT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对照组的体质量指数、椎体骨密度、椎旁肌横截面积及椎后肌群的平均CT值明显高于再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低椎体骨矿物密度(OR=0.004,95%CI:0.000-0.555,P <0.05)、低椎后肌群平均CT值(OR=0.940,95...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主要由于椎体内骨基质钙盐沉积降低、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椎体硬度和强度下降,脆性增加,增加应力或出现损伤可导致椎体骨折,是骨质疏松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绝经后女性。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通过向椎体内注射骨水泥恢复椎体高度和提供坚强固定,可迅速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症状,部分恢复椎体高度,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增强椎体强度与硬度,提高术中灌注骨水泥的安全性,成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主要术式。 背景:经查询,目前尚无关于海口市或海南省老年女性骨水泥注射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近椎体骨折风险因素的报道。 目的:探讨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骨水泥注射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塌陷(骨折)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92例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年龄61-84岁,均进行骨水泥注射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记录患者一般指标、骨科指标,以及术后3个月内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分析患者病历资料与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相关性。研究经海南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批准号:20180917。 结果与结论:①192例患者术后3个月内发生邻近椎体骨折53例(68个椎体),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为27.60%;②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绝经年龄、糖尿病、骨密度T值、强化椎体个数、骨水泥外渗、骨水泥用量、术后是否应用唑来膦酸可影响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P < 0.05),吸烟、饮酒、初潮年龄、孕产、产次、高血压、糖皮质激素史、椎体压缩程度、手术入路、骨水泥分布不会影响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P > 0.05);③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骨密度T值<-4.5、骨水泥外渗、强化椎体个数是影响邻近骨折的危险因素(P < 0.05),绝经年龄≥47岁、术后应用唑来膦酸是邻近椎体骨折的保护性因素(P < 0.05);④结果表明,对于接受骨水泥注射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除年龄、骨密度T值、骨水泥外渗、强化椎体个数和抗骨质疏松治疗等因素外,绝经年龄过早也应引起临床重视。 ORCID: 0000-0002-8050-5724(吴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uusal osteporosisPMO)是危及老年妇女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它的特点是以绝经早期高骨转换为特征,表现为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小梁大量丢失,结果导致骨密度减低,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在骨质疏松发生的机理中,细胞因子的水平高低起着很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检测了非骨质疏松妇女及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血清白细胞介素—1,2,6水平及骨密度(BMD)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对象:选取正常青年妇女30例,年龄25~35岁,月经周期正常,骨密度正常者作为非骨质疏松组;选取绝经后妇女30例,年龄48~60岁,绝经2~6年,骨密度<峰值二个标准差者,作为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8.
绝经期妇女骨密度改变与血浆白细胞介素-6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绝经后妇女骨密度 (BMD)改变与血浆白细胞介素 -6(IL -6)的关系。方法应用单光子骨密度仪测量非优势前臂尺桡骨中远端1/3交界处桡骨BMD ,小于0.601g/cm2则诊断为骨质疏松 ,据此将38名绝经期妇女分为绝经后非骨质疏松组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组两组 ,测定其外周血IL-6浓度及其他代谢指标。结果两组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血钙、血磷、血清总雌二醇、总睾酮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绝经年限、血总碱性磷酸酶 (ALP)、血清骨钙素 (BGP)、骨密度、血浆IL -6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 ,血浆IL -6分泌增加 ,促进骨吸收增加 ,随时间的延长导致骨质疏松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信号强度比值(SIR)与骨质疏松腰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以2011年3月~2017年1月行腰椎骨密度检查的2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经双能X线吸收法(DXA)检查分为骨量减少组(52例)、骨质疏松组(85例)和骨量正常组(98例),所有受试者通过MRI扫描进行化学位移成像,测量L2~4椎体的ADC值和SIR值,分析ADC、SIR与DXA所测骨密度(BMD)间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组ADC值显著低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SIR值显著高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与BMD呈正相关(r=0.325, P=0.006),SIR值与BMD呈负相关(r=-0.601, P=0.001)。结论:通过MRI测量的ADC、SIR与BMD值相关性良好,二者能够对骨质疏松的椎体进行定量评价,很好地反映骨质疏松腰椎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绝经前后女性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临床甲减)患者骨密度(BMD)的变化.方法 选择我科就诊亚临床甲减女性患者110例,分为绝经前和绝经后两组,按亚临床甲减病程长短又分为短病程和长病程两个亚组,记录各组年龄、体重指数(BMI)、促甲状腺激素(TSH)、血钙、血磷、绝经年限及BMD.结果 在绝经前、后亚临床甲减患者中,亚临床甲减病程长者腰椎L2-4、左股骨颈及股骨大转子BMD明显低于病程短者(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BMD与年龄、BMI、TSH、绝经年限、亚临床甲减病程呈明显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SH、亚临床甲减病程、绝经年限是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亚临床甲减病程的长短及绝经与否是女性亚临床甲减患者骨密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背景:有关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研究较多,但其相关危险因素仍在争论中,如何将其风险直观地呈现以便于临床应用的研究较少。目的:分析影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1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68例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3个月根据是否发生相邻椎体再骨折分为研究组(发生相邻椎体再骨折,n=31)和对照组(未发生相邻椎体再骨折,n=237)。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利用R软件“rms”包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的年龄、绝经年龄、体质量指数、骨折病史、术前骨折椎体数、骨水泥渗漏、骨密度、术后后凸畸形角度、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9岁)、绝经年龄(≤51岁)、体质量指数(>24.7 kg/m^(2))、骨折病史(有)、术前骨折椎体数(≥2)、术后后凸畸形角度(>13°)是影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③Nomogram预测模型决策曲线结果显示,当风险阈值>0.09时,此预测模型可以提供显著额外的临床净收益;④结果表明,年龄较大、绝经年龄较低、体质量指数较高、有骨折病史、术前骨折椎体数较多、术后后凸畸形角度较大是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此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可为此类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策略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绝经后1年~5年的绝经早期妇女骨密度(BMD)与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ICTP)和骨钙素(OC)水平的变化特点,探讨骨转换生化指标在绝经早期女性(绝经1~5年)骨质疏松(OP)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测定仪(DEXA)对90例绝经早期妇女进行不同部位的BMD测定,并根据BMD测定结果分为BMD正常组和BMD降低组;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血清PINP、ICTP和OC含量,分析与BMD的相关性。结果:36例出现BMD降低(40%);BMD减低组的PINP、ICTP和OC均明显高于BMD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L1—4)BMD与ICTP、PINP和OC呈负相关。结论:绝经早期妇女BMD减低者的骨转换增高,妇女绝经后早期定期联检OC、PINP和IC-TP,可早期识别出那些有高骨转换率而致发生骨质疏松风险的人群,以指导及时的预防性治疗,从而可阻挡或延缓OP进程,降低O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138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据术后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是否发生非手术椎体骨折分为非骨折组71例、骨折组67例。对可能会导致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情况的相关资料进行单因素比较,对造成影响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38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有67例患者发生非手术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占据总人数的48.55%;经多因素分析显示,骨密度、骨折椎体部位(胸腰段)均是影响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发生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发生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机率高,骨密度、骨折椎体部位是影响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发生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形态会对其临床疗效产生影响。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治疗中骨水泥分布形态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32例,其中男52例,女80例,年龄(76.3±8.2)岁,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后根据X射线片上的骨水泥分布形态分为弥散不良组(n=54)和弥散分布组(n=78)。对比两组术后目测类比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中线高度、局部后凸Cobb角与术后随访1年并发症的发生率。研究的实施符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对研究的相关伦理要求。结果与结论:(1)两组术后2 d、1个月、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术前(P <0.05);弥散不良组术后1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高于弥散分布组(P <0.05),两组间术后2 d、6个月的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2)两组术后的局部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及中间高度均较术前改善(P <0.05),两组间术后局部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及中间高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3)两组间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弥散分布组邻近椎体再发骨折发生率低于弥散不良组(P <0.05);(4)结果表明,经皮椎体成形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会影响手术效果,骨水泥分布弥散可以减少伤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椎体成形术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老年骨折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43例,所有患者均在C臂引导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后43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20)和研究组(n=23),对照组采取常规使用钙剂及维生素D3抗骨质疏松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药物使用基础上加用阿仑膦酸钠抗骨质疏松治疗,疗程均为12个月。术前及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测骨密度(BMD);ELISA法检测血清骨保护素(OPG)变化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活动能力,并分析骨折椎体高度及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安返病房,随访时间为13~21个月,平均16.7月。相比椎体成形术前,研究组患者术后3、6、12月较对照组BMD及OPG均有一定程度增高(0.05);经阿仑膦酸钠治疗3月后,研究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后续不同随访时间点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能有效维持(0.05)。相比椎体成形术前,所有患者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中部高度优于术前椎体高度(0.05);且治疗3月后,研究组椎体前缘高度、中部高度较优于对照组(0.05);相比对照组,研究组Cobb角明显减小(0.05)。结论椎体成形术联合阿仑酸钠治疗老年骨折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效果较为显著,术后持续使用阿仑膦酸钠治疗能一定程度增加椎骨骨密度,抑制骨保护素的降低进而防止骨破坏,可有效治疗骨质疏松及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再次发生,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现今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注射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后再发椎体骨折的可能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尚存争议,主要观点集中在与患者自身临床特点和手术相关因素有关。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注射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后再发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62例(共191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年龄51-88岁,均进行椎体后凸成形注射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治疗。术后均随访2年以上,术后再发骨折34例(共44个椎体),以未发生再骨折者128例为对照组(共147个椎体),比较两组之间的年龄、性别比例、骨水泥注入量、单侧或双侧穿刺、骨水泥是否过中线对称分布、骨水泥泄露、骨水泥接触上下终板、术前骨折椎体数量、术前骨折椎体分布、术前骨折压缩程度、术后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术前骨密度值、术前有无陈旧性椎体骨折、术后Cobb角改变及术后前缘高度恢复率,并进行单因素独立样本t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结论:①两组间年龄、骨水泥是否过中线对称分布与骨水泥终板分布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P=0.006,OR=1.086)、骨水泥接触上下终板(P=0.025,OR=2.516)及骨水泥在椎体中不过中线对称(P=0.012,OR=0.344)是术后椎体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③结果表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高龄状态、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及未过中线对称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骨水泥在椎体内的不同分布通过改变椎体内应力及脊柱力线进而影响术后再发骨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血清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血清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再骨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接诊拟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测定检测血清IL-17、D-D水平,统计术后1y内再发骨折情况.结果: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随访1y,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发生再骨折16例,发生率为20.00%;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17、D-D异常表达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再骨折的影响因素(OR>1,P<0.05);血清IL-17、D-D水平单独及联合预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再骨折风险的AUC均>0.7.结论:血清IL-17、D-D高表达可能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再骨折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特立帕肽和双膦酸盐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关于特立帕肽和双膦酸盐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章18篇,使用EndNote X9软件管理文献,使用RevMan 5.3软件对所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主要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接受特立帕肽和双膦酸盐药物治疗后椎体骨折、非椎体骨折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共纳入18项随机对照试验,其中10篇文献属于中高质量文献,8篇文献属于低质量文献。Meta结果显示:(1)特立帕肽组骨折发生率(RR=0.56,95%CI:0.48-0.66,P <0.000 01)低于双膦酸盐组,特立帕肽在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骨折方面优于阿仑膦酸钠(RR=0.50,95%CI:0.35-0.69,P <0.000 1)和其他双膦酸盐(RR=0.58,95%CI:0.49-0.70,P <0.000 01)。(2)根据不同随访时间,在超过18个月的研究中,特立帕肽在预防绝...  相似文献   

19.
骨质疏松症以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大为特征,其最严重的后果是引发骨折,且以椎体骨折最为常见。早期精准评估骨折风险是鉴别高风险人群进而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关键。目前临床评估椎体骨折风险主要依靠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或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QCT)检测骨密度,但其不能完全体现骨强度和抗骨折特性,存在评估不准确的问题。基于CT数字建模和有限元分析的生物力学CT(biomechanical CT, BCT)技术,以无创计算椎体骨强度为目标,架起了生物力学应用于临床评价骨折风险的桥梁。椎体离体力学实验已证实,BCT较骨密度可更准确地评估椎体骨折强度。临床研究也表明,BCT在鉴别既存骨折和预测新发骨折方面显著优于DXA骨密度。本文介绍BCT技术的实现流程,以及各环节中影响计算结果的关键参数,并总结BCT离体验证和在体评估椎体骨折风险的研究进展,以期推动BCT技术在临床评估中国人椎体骨折风险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目前对于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后新发骨折的研究较多,但是如何将其风险直观地呈现以便于临床应用,这类研究尚少。目的:探究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术后再骨折发生的列线图。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20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439例,男107例,女332例,年龄(71.38±9.73)岁,根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后1年内有无新发骨折分为新发骨折组(n=57)和无新发骨折组(n=382)。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术后发生新骨折的危险因素。使用KNN法对缺失值进行多重插补,并用SMOTE方法对样本过采样均衡。将数据随机分为训练集(75%)和测试集(2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了预测再骨折发生风险的列线图,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来评估其性能,制作网络计算器给临床医生带来更便捷的交互体验。结果与结论:(1)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骨密度T值、既往骨折史、脑血管疾病、受伤时间及术后椎体Cobb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脑血管疾病[OR=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