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脑卒中是世界上主要致死原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病因(占30%)。研究证实斑块破裂或侵蚀是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的主要原因,与斑块内出血(IPH)、大脂质核心、薄/破裂的纤维帽相关,并不取决于斑块的狭窄程度~([1,2])。其中,斑块内出血是脑血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颈动脉重构指数(CRI)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学特性及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入选至少一侧颈动脉含有1.5 mm以上厚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血压患者46例(共74支),分为有症状组25例和无症状组21例。明确患者症状及是否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可能与血管重构相关的临床因素。双盲评价影像资料,采用相关与回归分析CRI与斑块内容物、纤维帽状态、标准化管壁指数及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有症状患者CRI明显高于无症状者(2.38±0.75 vs 2.04±0.60,P=0.038),CRI与管壁标准化指数呈正相关(r=0.47,P<0.01)。斑块纤维帽破裂与完整-厚比较,CRI越高纤维帽破裂概率越高(OR=4.63,95%CI:1.41~15.20,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患者CRI主要由管壁标准化指数和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情况决定。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血管重构与斑块稳定性有相关性。磁共振成像监测CRI或许可以预测纤维帽破裂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PROCR基因多态性位点rs867186与中国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纤维帽厚薄及完整性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集人口统计学资料及脑卒中风险因素等临床信息,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MRI)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厚薄,依据纤维帽厚度及完整程度对纳入患者进行分组。利用Real-time PCR方法,使用Taq Man探针对厚/完整型纤维帽组及薄/破损型纤维帽组患者PROCR基因多态性位点rs867186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7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95例颈动脉斑块具有厚/完整型纤维帽,81例具有薄/破损型纤维帽。对两组患者PROCR基因rs867186位点多态性分析显示,等位基因A是形成薄/破损型纤维帽斑块的风险因素(OR=2. 89,95%CI:1. 03~8. 06,P=0. 04),其基因频率在厚/完整型纤维帽组和薄/破损型纤维帽组中分别为91. 58%和96. 91%。结论 PROCR基因多态性位点rs867186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变薄/破损相关。  相似文献   

4.
MRI能定量判定颈动脉斑块大小与组成,重现性好,还可以前瞻性观察斑块结构与以后发生脑血管意外的关系。该文共收入154名超声诊断有50%~79%颈动脉狭窄病人,随访≥12月。在入选时做MRI,病人每3月临床随访1次。在平均38.2月随访期间,12个颈动脉狭窄同侧发生脑血管意外。Cox回归分析证明入选时MRI测定的斑块性质与以后症状有明显关系。斑块纤维帽较薄或破裂者的危险比17.0,P〈0.001;斑块内出血的危险比5.2;P=0.005。大的斑块内出血范围每增加10mm。危险比为2.6,P=0.06。大的富脂区/坏死中心每增加10%,危险比增加1.6,P=0.004,颈动脉壁厚每增加1mm,危险比1.6,P=0.008。结论:原有50%~79%颈动脉狭窄的病人,MRI检出斑块纤维帽较薄或破裂。斑块内出血。斑块内脂质/坏死芯较大,颈动脉壁较厚等表现者常伴有脑卒中。  相似文献   

5.
<正>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具有薄纤维帽及脂质核心,有炎性细胞浸润、斑块内出血、表面溃疡以及斑块内存在新生血管等特征[1],较稳定性斑块容易破裂、脱落,导致原位血栓形成或产生微栓子,后者随着血流流向动脉远端,导致动脉-动脉栓塞性脑梗死。不稳定性斑块破裂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2]。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研究是最直观、准确地获得斑块稳定性情况的手段,尸检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6.
高分辨率颈动脉MRI可用于明确颈动脉斑块是否为不稳定斑块,但缺乏大样本研究。法国研究者fflN用MRI对大样本人群进行了颈动脉斑块的研究,并观察斑块的动态变化。该研究对161例颈动脉斑块厚度〉3mm的患者进行了3T高分辨率MRI检查。根据是否有大的脂质核、斑块内出血(IPH)、纤维帽破裂(FCR)和信号增强(GE)等指标进行斑块不稳定性的判断,并对斑块的上述特点与神经功能症状的相关性及随时间的变化进行比较。由于数据质量问题,剔除7例患者。154例患者中,52例为症状性患者,102例为无症状性患者。两组的IPH发生率分别为39%和16%(P=0.002),FCR发生率分别为30%和9%(P=0.001),GE发生率分别为75%和55%(P:0.015),症状性患者显著高于无症状性患者。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后,IPH和FCR在两组问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OR=2.6,P:0.023;OR=2.8,P=0.038)。出现神经功能症状患者IPH发生率始终高于无症状性患者,而FCR发生率仅在神经功能症状出现后15d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者认为,高分辨率MRI颈动脉能明确与缺血症状相关的斑块性质,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斑块不稳定性,有助于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老年患者75例根据有无脑缺血症状分为症状组(观察组)和非症状组(对照组)。MRI检查比较两组管腔厚度、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成分。结果 MRI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两者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观察组管腔狭窄程度、管壁平均厚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斑块脂质核心、斑块出血、斑块纤维帽破溃的比例均大于对照组(P0.05);管壁平均厚度、纤维帽破溃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产生临床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通过MRI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管壁情况和斑块成分进行分析,可以预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MRI对颈动脉斑块进行评价,研究斑块成分及危险因素与随后发生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方法经超声检查证实颈动脉狭窄率≥50%患者100例,并进行颈动脉MRI检查,分析斑块成分,随访观察是否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2.8±4.6)个月,失访5例,共有12人次发生目标颈动脉供血区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COX回归分析显示,斑块性质与随后发生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相关:薄的斑块纤维帽或破裂的斑块纤维帽与随后发生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相关,合并冠心病患者随后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风险高于无冠心病患者。结论斑块纤维帽形态及冠心病是预测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短期并发急性脑梗死(ACI)的预测价值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187例TIA病人,根据6个月内是否并发ACI分为ACI组(90例)与无ACI组(97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颈动脉MRA检查结果(狭窄程度、斑块内出血、坏死脂核、纤维帽破裂、最小管腔面积、最大管壁厚度),采用Spearman或Pearson分析颈动脉MRA参数与ABCD3-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TIA短期内并发ACI风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颈动脉MRA参数单独及联合预测TIA并发ACI的价值。结果:ACI组年龄大于无ACI组,糖尿病、高血压病人多于无ACI组,ABCD3-I评分高于无ACI组(P<0.001);ACI组狭窄程度重度、斑块内出血、坏死脂核、纤维帽破裂病人多于无ACI组,最小管腔面积小于无ACI组,最大管壁厚度大于无ACI组(P<0.05);狭窄程度、斑块内出血、坏死脂核、纤维帽破裂、最大管壁厚度与ABCD3-I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91,0.826,0.771,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能谱分析检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内成分的准确性。方法通过CT血管成像筛选出狭窄程度70%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32例,并对斑块内结构进行CT能谱分析,获取感兴趣区的能谱曲线,与纤维、脂肪等物质的标准曲线对比,推断出斑块内的组织成分。选择部分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获得颈动脉斑块进行病理分析。比较CT能谱分析与斑块病理分析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32例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共获得32枚颈动脉斑块,其中Ⅱ型斑块3枚,Ⅲ型斑块5枚,Ⅳ型斑块6枚,Ⅴ型斑块18枚。病理检查与CT能谱分析检测富含脂质的斑块、纤维帽破损斑块以及斑块内钙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能谱分析能较准确的评估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指导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和治疗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