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阴火与甘温除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案医话医论李东垣在其所著《脾胃论》中 ,以阴火立论 ,倡甘温除热法 ,创补中益气汤。近千年来 ,此法此方在临床上应用甚广 ,为历代医家所推崇。然考其阴火之说 ,似觉牵强 ,如东垣所说 :“心火者 ,阴火也。”其阴火究为何物?东垣语焉不详 ,历代学者也尚无定论。我认为火分阴阳 ,在生理上不必深究 ,但在病理上必须搞清楚。因为临床实践证明 ,病理上阳火阴火确实存在 ,且往往不易鉴别 ,稍不慎则易造成误诊误治。如江西一名老中医早年所治一阴火挫手案 :患者女 ,49岁 ,素体瘦弱 ,久患胃中灼热已4年 ,饥时尤甚 ,冷饮则舒 ,全身皮肤灼热 ,大…  相似文献   

2.
在祖国医学中,“火”包括有下列几方面的含义:一是“火热”,指一种致病因素;二是指人体正气之一,即人体生理功能动力,具有温煦生化作用。正如《志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少火生气”,三是指疾病的病理状态,如发热、舌赤、口渴等功能亢进表现,故说:“壮火食气”、“气有余便是火”。可见“火”对于机体具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如何治疗“火”证?历代医家有许多论述。用阴阳辨证观可将火证分为“阴火”与“阳火”两大类。“阳火”宜“热者寒之”或“苦寒泄火”,“阴火”属于虚火,宜“滋阴降火”或“甘温除热”。  相似文献   

3.
阴火证治验     
杜庆云副主任医师在阴火证治疗方面经验尤甚.笔记予以整理,供同道研讨。“阴火”语出金代李东垣,怄学发明》论日:“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又喜怒化恐而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人独盛,心火者,阳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今,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认为“阴火”是病理君相之火,其成因本于脾胃元气之不足。故东垣论其治法“谁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泻其火”,立其方药“补中益气汤主之…··又宜加黄柏救肾水,能泻阳中之伏火”…  相似文献   

4.
自李杲在《脾胃论》中提出甘温除热之说以后,对阳气损伤而导致的阴火证方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性治疗原则。历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但在理论上对阴火的认识尚不一致,存在着众多争议。 热即火,在自然界为六气和六淫之一。六气之火为正常的气候变化,六淫之火为异常的气候变化,若人体不能适应之则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在人体内为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生理之火即《内经》所谓“少火”,病理之火即《内经》所谓“壮火”。前八对火分阴阳,虽大多认为阳火是指君火,阴火是指肾、肝、心包络、三焦和胆之相火。但也有不同观点,如李杲之说:“心火者,阴火也”。今天看来,火分阴阳,以君相别之,并无实际探求人身脏腑生理病理的意义。生理之火即人身之阳气,并无阴阳之分。五脏六腑各有自己  相似文献   

5.
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中补土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脾胃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起关键的作用。在他的脾胃学说中最具独创性的便是阴火理论。该理论首见于《内外伤辨惑论》 ,后又在《脾胃论》中有所阐述。李东垣饱读《内经》、《难经》、通晓《易经》 ,并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 ,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阴火理论可有效地指导临床 ,实为中医之瑰宝。后世医家对此理论各抒己见 ,只惜是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故今综述如下 ,以飨诸贤。1 对阴火概念的研究胡氏[1 ] 认为东垣以阴饰火有以下几个目的 :①强调内伤 :外感为阳 ,内伤为阴 ,特意将内伤所致之火邪称…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脉学著作《医灯续焰》进行整理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学方法考证《医灯续焰》的作者和时代背景,研究《医灯续焰》的内容特点。[结果]《医灯续焰》乃清代医家潘楫所著,原书取材于宋南康紫虚隐君崔嘉彥希范所撰的《四言脉诀》,经明靳州月池子李言闻子郁删补之,更名为《四言举要》。经清代医家潘楫结合其师王绍隆的临床脉学经验和学术思想进行整理点评,更名为《医灯续焰》。其主要内容特点:(1)脉法为主,四诊合参;(2)引征广博,注释详明;(3)各科病证,内容详备。[结论]潘楫和王绍隆为清代钱塘医家,受明末清初钱塘医家讲学研经的影响,其《医灯续焰》的编撰体例和内容也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内容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略论阴火与甘温除热(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三、肾虚阴火证与甘温除热法肾为水脏而藏精,包含命门,乃元阴、元阳之所在,为人先天之本。肾虚火病有阴阳之辨,由于肾中阴虚而致阳亢之火,仍属阳火,治宜滋肾潜阳,忌用温药,由于肾中阳虚已极,不能内守,而上飞外越之火,则属阴火,治宜温肾回阳,忌用凉药。至于肾中阴阳两虚,阴不潜阳,阳不守舍,以致虚阳浮游之火,虽亦可称之为阴火,但治法则宜温滋并用以引火归元。就肾虚阴火来说,前人大都以寒邪直中少阴,肾中阴寒太盛,微阳难以内守而上飞外越,宜用通脉四逆汤等主治的阴盛格阳证,  相似文献   

8.
张承坤  崔为 《中医学报》2022,37(1):78-81
"阴火"最初为自然界真实存在的事物,如海火、地热等。宋代开始,理学思想兴盛,大量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被征引来解释人体。金代名医李杲将"阴火"的概念植入人体中,形成了中医的阴火理论,完成一次中医学术创新。李杲所论之"阴火",是脾胃气虚、升降失常引起的下焦病理之火,但明清医家将之与朱丹溪的"相火"理论混淆,形成内容相互冲突的阴虚之火说和命门之火说两种理论,并且各自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代中医教材《中医各家学说》为了消弭观点冲突,并基于临床实际情况,先后将"阴火"的概念进行范围扩大,最终形成"阴火"是指一切内伤引起的虚性火邪的观点,完成中医学术史上的又一次创新。  相似文献   

9.
郑伟伟 《西部医学》2017,48(1):67-67
<正>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专为阴火而设,李东垣认为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创立益气升阳法治疗阴火。封髓丹出自清代医家郑钦安的《医理真传》,由黄柏,砂仁,甘草组成,郑钦安认为,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黄柏之苦和之甘,苦甘能化阴。砂仁之辛合甘草之甘,辛能化阳,阴阳化合,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心肾相交。慢性复发性口腔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阴阳、脏腑、虚实三方面探讨了李杲提出的“阴火”本质。其一从阴阳角度来分析,阴火是相对阳火而言的;其二从脏腑角度来看,阴火并非单指某一脏腑之邪火,而是“气虚有火”———凡有气虚表现,又有内脏偏亢之火的种种邪火统属“阴火”范畴;其三从病理的虚实方面来探讨“阴火”本质。认为须从多方位、多脏腑分析才有可能揭开“阴火”本质,从而有助于分析气虚发热之机理,更好地指导临床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11.
<正>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论"创始人,被后世称作"补土派"。李东垣认为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人体精气有赖于脾胃的升降布散。故脾胃升降失常,则会出现诸多病证,其中就包括阴火的证候症状。火为热之极~[1],其性上炎,阴火者常见有身热汗出、心烦口渴、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脉虚大等症。李东垣认为气宜发于上而周流全身,火当潜于下以温煦蒸化。中气下陷则湿气下流,郁遏下焦,激阴火而上冲,得乘土位,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经曰:有胃  相似文献   

12.
阴火刍探     
阴火理论源于李东垣,但对于阴火的认识,至今尚未有定论。关于阴火学说的起源,有阴虚内热说和壮火散气说两种。关于阴火学说的内涵,有阴火即心火说、阴火即肾火说、阴火即脾胃火说、阴火即脉中伏火说、阴火即三焦火说、阴火即相火说几种观点。心火,有心阴虚火旺、离位之心火、代君之火之分;肾火,有肾阴虚火旺、肾中真阳外越、肾气郁火之分;脾胃之火,有脾胃郁火、血虚之火、脾胃虚火之分;脉中伏火,有心火煎熬血脉、气郁血脉、火邪下陷血脉、卫气下陷血脉之分;三焦火,有三焦气郁化火、三焦流行之火之分;相火,有妄行相火、离位相火、病理相火之分。  相似文献   

13.
《难经》命门脏器实质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命门之名 ,始见于《内经》 ,但最早将命门作为内脏的记载 ,则是《难经》[1 ] 。而《内》、《难》二者所记述的命门 ,乃名同实异[2 ] 。近人徐氏依据《内经》“命门者 ,目也”(《灵枢·根结》)的记载提出为免与《难经》发生混乱 ,《内经》所言之“命门”宜改为“明门”[3] 。鉴于古今医家对《难经》命门脏器实质认识颇不一致。笔者从中西医结合角度 ,探讨如下。1 .“命门”在解剖结构上相当于肾上腺笔者认为 ,考证“命门”的解剖结构实质 ,首先必须以最早将“命门”作为内脏记载的《难经》为依据。而归纳《难经》对命门的记述主要有 :《难经…  相似文献   

14.
髋关节脱臼手法整复源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髋关节脱臼最早见于唐代蔺道人《理伤续断方》中的“凡跨骨 ,从臀上出者 ,可用三两人 ,挺定腿拔伸 ,仍用脚入。”[1]由此可知 ,髋关节脱臼手法整复已有 1 0 0 0多年的历史。手法整复是治疗本病的首务 ,历代骨伤医家认为宜早不宜迟。如元代《回回药方·折伤门》曰 :“凡股的骨脱离本处方者 ,必速移入。若迟则盛骨处多有润凝聚作的恶了、坏了。”[2 ] 又如清代《伤科汇纂》引明代医家陈文治著《疡医选粹》曰 :“凡出臼者 ,急直挪入臼中 ;若日久血渍臼中者 ,难治。”[3] 唐至明清已有丰富多彩的整复手法经验 ,笔者初步整理如下 ,供临床参考 ,…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方名“温胆”,古代医家有多种解释。1胆的五行属性有的从胆的五行属性来解释,认为胆为春木,以温为常候,“温胆”并非解除胆寒之意,而是恢复胆的常态,即“温和”之性。“和即温也[”1]。如明·吴琨云:“胆,甲木也,为阳中之少阳,其性以温为常候,故曰温胆”[2]。此外,清·张秉成、费伯雄亦持这一观点,如张秉成云:“以温胆名方者,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其得春气温和之意耳”[3],费伯雄曰:“温胆者,非因胆寒而与温之也,正欲其温而不热,守其清净之故常”[4]。罗美则明确指出:温“乃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5]。现代医家梁贻俊教授亦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6.
“脾胃内伤”学说是李杲学术思想的核心,而“阴火论”,“甘温除热法”及在方药配伍上重视补益阳气和升阳散火相结合的观点,则构成了其学术思想中的三足鼎立之势。但因李杲对其“阴火”的阐述文字古奥,不易理解,致后世学者在探讨和解释“阴火”学说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有认为“阴火”即是心火者(如殷品之等),有认为“阴火”即是越位之相火者(朱丹溪,赖文明等),有认为“阴火”即是相火而非妄动之相火者(任应秋)等等不一而足,其对立可谓尖锐,然究其“阴火”之源,结合历代医家的著述,上述诸观点未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7.
<正>李东垣是"补土派"的创始人,在他所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4部著作中,有40多处提到"阴火"。但他对阴火的概念交待得不够确切,有时指心火,有时指肾火,有时又指脾火、胃火、肝火、肺火、经脉之火、五志之火、实火、虚火、相火、下焦包络之火、七情之火等。上述这些繁杂不同的说法,造成了后世学者对其"阴火论"学术思想认识的不同。正确理解李东垣"阴火论"学术思想,对全面准确把握和深入研究李东垣整个  相似文献   

18.
民本思想就是以人为根本,把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人、重视人,把民众作为社会统治秩序之根本的思想[1]。天地之性(生)人为贵、孔子贵仁都是认为人最有价值。因此,以人为贵,即以人(类)为最有价值是民本思想的精髓。从儒家思想出发,古代医家在儒家道德标准"仁"的影响之下实践着医乃仁术的仁爱之心,形成了仁者爱人的传统医学道德[2]。  相似文献   

19.
李杲在《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中论及“阴火”、“相火”、“包络之火”、“与元气不两立”等,后世对此多有争议。本文拟就此采摘现代各家之言,结合温习《内经》、《难经》等古典著作,谈谈个人浅见,求正于同道。 心火、阴火、相火、下焦包络之火浅析 对于李氏所论阴火、相火等概念,许多学者纷纷撰文加以阐释和发挥。倪康兴提出李氏的“相火,下焦包络之火”中的“下焦”,当为“上焦”之误。万友生说:李氏“阴火是指心火而言”。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所编《<脾胃论>注释》则说:  相似文献   

20.
《脾胃论》阴火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析《脾胃论》有关阴火的论述,认为阴火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阴火泛指内伤之火;狭火阴火专指饮食劳倦、情志所伤而致的热中证。东垣所论阴火主要是狭义阴火,其病机为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常。其治疗方法包括甘温补中、甘寒泻火、升阳散火、调畅情志四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