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韩杰霞 《北方药学》2016,(7):186-188
目的:分析我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与特点,保障临床用药合理与安全.方法:统计、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上报的179例儿童ADR报告.结果:179例ADR报告中静脉输液致ADR发生率最高,占96.65%;抗菌药物致ADR发生率最高,占54.75%.最常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损害.结论:应针对性加强我院ADR检测及上报工作,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我院输液儿童发生静脉输液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因素,为儿童合理用药、保障输液安全及临床遴选安全有效的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从患儿性别、年龄、发生时间、药品分类以及临床表现等各方面,对我院门诊静脉配置中心2015年01月至12月上报的47例11岁以下儿童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7例ADR报告中,男30例(64%)多于女17例(36%),年龄0~3岁儿童30例(64%);用药后30min内即发生ADR有30例(64%);ADR涉及5大类共计18个品种,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中的头孢唑肟、头孢呋辛、五水头孢唑林和头孢西丁为主;ADR累计的器官和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84%).结论 加强儿童静脉输液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逐步提高ADR报告质量,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静脉输液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我院2007年6月-2012年6月89例儿童静脉输液所致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89例ADR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54∶1;3~6岁儿童发生ADR例数最多。主要涉及药物为抗微生物药和中药注射剂;主要累及系统为皮肤和消化系统。结论:应重视儿童静脉输液药品所致的不良反应,提高儿童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门诊输液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处理措施、观察与护理要点.方法 对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门诊输液留察室发生的 1 019例ADR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找出预防方法.结果 1 019例ADR中,严重反应有79例,占7.8%.发生反应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有503例,占42.2%.最常见的ADR类型是皮肤及附件损害有811例,占79.6%.结论 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重视门诊输液的ADR监测,对静脉用药患者要严密观察,建立门诊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等提前重视措施,可预防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我院2011年1至12月收集的120例药物静脉输液不良反应汇总,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总结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 120例静脉输液ADR报告中,女性患者发生ADR概率高,占59.2% ;涉及的药物中,抗微生物药物引发ADR居首位,占50.9%,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占50.6%.中药制剂其次,占36.7%;ADR涉及例次最多的系统/器官为皮肤及其附件,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等.结论 儿童和女性等特殊人群是ADR监测的重点,同时抗微生物药物、中药制剂是ADR监测的重点药物.临床医务工作人员应提高合理使用药物,尽量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6.
侯爱国 《北方药学》2015,(12):166-167
目的:了解我院2012~2014年抗生素ADR的现状与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2~2014年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上报的87例抗生素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抗生素ADR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静脉给药为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96%;16~59岁为抗生素ADR发生主要年龄段,但儿童和老人发生的比例也比较高;发生ADR以β-内酰胺类和氟嗪诺酮类为主(累计占比88%),联合用药引起的ADR占比亦较高;ADR主要引起皮肤和附件损害(占58.62%).结论:应重视抗生素ADR的监测和上报,合理选用抗生素,减少ADR.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房》2015,(17):2359-2361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输液区患儿静脉滴注给药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运用静脉滴注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1月门诊输液区发生并上报的137例儿童静脉滴注给药致ADR报告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7例ADR报告中,原患疾病全部为感染性疾病;男性、女性患儿报告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4~6岁组报告的例数最多(占45.99%);ADR多发于1 d内的后12个h;春季是儿童ADR的高发季节(占45.25%);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发生率最高(占75.50%);患儿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常见(占90.51%);有22例新的一般的ADR报告。结论:临床在给予患儿静脉滴注用药时,应充分考虑其与成人的差异产生的药物作用的独特性,并跟踪患儿用药反应,切实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姜攀 《儿科药学杂志》2012,18(11):32-34
目的:了解国家基本药物致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情况,促进儿科合理用药.方法:对百色市ADR监测中心2011年406例儿童ADR报告中涉及国家基本药物所致的237例ADR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报告类型、基本药物类别、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岁以下儿童ADR发生率最高,占44.73%;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占80.89%;以抗微生物药引发ADR最多,占66.67%;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8.56%.结论:应重视基本药物致儿童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保障患儿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保证儿童合理用药.方法 调取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该院上报的ADR报告145例,分别从性别、年龄、涉及药物、给药途径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5例ADR中以≤6岁患儿为主,占79.3%;发生ADR的给药方式以静脉给药为主,占94.5%;ADR共涉及8大类药物,其中以抗生素为主,占61.4%;ADR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最为常见,占61.9%.结论 儿童ADR的发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应加强ADR的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静脉输液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德洲 《中国医药》2011,6(10):1245-1246
目的 分析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安全输液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门诊和急诊上报的83例静脉输液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发生静脉输液ADR的83例患者中,女性[44例(53.0%)]和老年患者[40例(48.2%)]较多见;发生率在前3位的药物依次为抗微生物药[45例(54.2%)]、中药注射剂[16例(19.3%)]和血制品及血浆代用品[9例(10.8%)];主要累及器官为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等。结论 需重视门急诊静脉输液ADR,加强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和避免静脉输液ADR的发生,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陈小鸿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0):173-174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近3年来110例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观察其特点,为进一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对110份ADR报告就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用药途径、药品类别、累及的器官系统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评价。结果年龄分布上,61岁以上患者最多,占32.7%;不同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给药的ADR发生率最高,占91.8%;在引发ADR的各类药品中,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最多,占41.1%。结论ADR的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用药途径和频率密切相关,应加强严重ADR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8月份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一般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8月份发生的104例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ADR涉及的药品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占78.85%;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比例最大,占70.19%;累及器官/系统方面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62.16%。结论:抗感染药物应用及静脉滴注用药是产生ADR的主要因素。临床应加强ADR高发生率品种的监管,注意选择合适的用药方式,强化ADR的监测报告,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宋沧桑  王丽  赵方允 《中国药房》2012,(14):1317-131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治疗ADR导致的费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12月-2011年4月收集的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以及治疗ADR导致增加的费用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由抗微生物药导致的ADR最多,占总数的56.68%,中药制剂引起的占29.03%;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55.45%;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41.71%。因ADR发生导致增加直接费用为平均每人259.33元;导致延长住院时间平均为4.5d。结论:临床应重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或减少ADR发生,减少ADR造成的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我院2017-2018年收集的348例儿童ADR报告,分别从患儿性别与年龄、药品种类、发生时间、ADR累及系统/器官分布、临床转归等方面进行Pareto最优分析。结果:348例儿童ADR中,1~12岁患儿累计构成比为77.59%(A类因素),抗感染药、心血管系统药、呼吸系统及抗肿瘤药引起的ADR累计构成比为77.87%(A类因素);涉及的抗感染药主要为头孢菌素和大环内酯类(65.22%),药品剂型主要为注射剂及粉针剂(77.59%),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67.24%),发生ADR时间主要为用药后2 d内(79.60%),累及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和胃肠系统(77.78%);临床转归主要为好转(62.07%)。结论:我院儿童ADR涉及的药品种类主要为抗感染药、心血管系统药、呼吸系统及抗肿瘤药,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胃肠系统紊乱。在ADR监测时应重点关注1~12岁儿童,同时应掌握合理的用药方式、强化监护环节,尽可能减少ADR的发生,以确保儿童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院新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儿童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3-2018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新的、严重的67例儿童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岁儿童患者新的、严重ADR发生率较高,共18例(26.87%);静脉给药途径引发的ADR最多,共47例(70.15...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ADR监测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从2004年6月~2009年6月收集到的540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与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系统、引发ADR的前8位药品、ADR报告质量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的发生女性多于男性;抗感染药和中成药的ADR报告例数居第1、第2位;静脉滴注药引发的ADR占82.04%;ADR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占48.52%;ADR发生率最高的药品是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结论:应正确认识开展ADR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监测和宣传力度,提高ADR报告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笔者所在儿童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为减少患儿ADR发生,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3-2014年上报的338例ADR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38例ADR病例中,新的和严重的病例占28.40%;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最多达75.70%;引发ADR最多的为抗菌药物达58.88%;ADR病例数量最多的为注射用头孢呋辛钠达11.54%;338例ADR几乎累及了全身系统,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最多达76.33%;严重ADR在联合用药中的比例(22.00%)高于无联合用药中比例(10.07%);按照类型分,最多的为B型高达82.25%;时间关联性以B型最明确,发现时间在给药后2 h内高达87.77%;A型ADR新的和严重的报表所占比例最高达41.82%。结论:本次调研发现静脉给药30 min内ADR发生率较其他给药途径高;严重的ADR更倾向于在给药后数分钟内发生;联合用药可能是严重ADR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B型ADR所占比例最高可能与其时间关联性强有关。  相似文献   

18.
穆惠荣  王继美 《中国药房》2007,18(32):2534-253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6年收集到的185例ADR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5例ADR中,医师上报33例(占17.8%),新的、严重的ADR上报12例(占6.5%),药剂科、输液室、皮肤科分别上报数最多(占62.7%),个别科室上报数为0。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感染药(121例,65.4%);最常见的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138例,74.60%);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08例,58.4%)。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合理用药是降低ADR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426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上报的426例ADR报告,对ADR病例的患者性别、年龄、涉及药物种类、ADR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引发的ADR比例最高,占53.40%;给药途径方面,静脉给药占85.63%;ADR累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88例)最为常见;在中药制剂中,舒血宁注射液的ADR发生率最高,占43.42%;他汀类药物的ADR发生率在口服制剂申居首位,占28.33%.结论:应重视在ADR报告中发现的用药问题,并及时向临床反馈,合理选择溶媒,避免盲目联合用药,以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李晓霞 《中国药房》2013,(18):1699-1701
目的:总结小儿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提高医护人员对小儿ADR的认识。方法:调查我院368例患儿的一般情况及用药情况,分析患儿发生ADR的相关因素、ADR的治疗及转归,对ADR的因果关系进行评估及分类统计。结果:我院儿科患儿ADR发生率比成人高,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发生率最高(占66.15%),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69.23%),ADR以消化系统反应最常见(占67.74%),冬季是儿科ADR的高发季节(占21.70%),单一用药发生ADR几率低于联合用药。结论:医院应加强儿童用药的监管。医师应严格按适应证用药,注意儿童用药剂量个体化,重视儿童ADR监测,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