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糖尿病与非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收集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3个月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糖尿病组本证以气阴两虚为主,非糖尿病组以脾肾气虚为主,脾肾阳虚次之。兼证糖尿病组以瘀血证为主,非糖尿病组以湿浊证为主。糖尿病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Kt/V值均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多气阴亏虚,瘀血证较突出,各项实验室数据均低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糖尿病肾病患者应尽早开始透析治疗。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衰的中医证型与血浆内皮素、血清一氧化氮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慢性肾衰的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浆内皮素(ET)、血清一氧化氮(NO)的关系。方法:150例慢性肾衰患者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脾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阳虚型、阴阳两虚型及肝肾阴虚型组,并以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血浆ET与血清NO含量。结果:各组慢性肾衰患者血浆E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各证型血浆ET含量依次为对照组〈脾肾气虚组〈气阴两虚组〈肝肾阴虚组〈脾肾阳虚组〈阴阳两虚组。中医各证型血清NO含量依次为脾肾阳虚组〉阴阳两虚组〉肝肾阴虚组〉气阴两虚组〉脾肾气虚组〉对照组。在各病例组中ET和NO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慢性肾衰患者血浆ET、血清NO含量的变化可作为判断肾衰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60例中医证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60例的中医证型特点与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血液透析患者慢性并发症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打下基础。方法:以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对1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主证与兼证的辨证分型。同时检测生化、血常规、透析充分性(KT/V)、甲状旁腺素(iPTH)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0例患者中,脾肾气虚患者和肝肾阴虚患者明显多于脾肾阳虚患者和阴阳两虚患者(P<0.05)。兼有瘀血的患者明显多于风动/风燥、水湿和湿热兼证者(P<0.01)。脾肾气虚和肝肾阴虚患者透析龄<5年的比例显著高于脾肾阳虚证和阴阳两虚证(P<0.05)。阴阳两虚证的KT/V、血红蛋白和血浆白蛋白均值均显著低于其他三证(P<0.05)。阴阳两虚和脾肾阳虚患者的iPTH和hs-CRP水平则高于脾肾气虚和肝肾阴虚患者。兼夹证中水湿证的血浆白蛋白水平低于其他三证,风动/风燥证的iPTH水平则高于另三证(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其特殊性,临床须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加以四诊合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透析频率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中医证候变化特征。方法将82例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且以固有透析频率维持血液透析时间大于3个月的患者根据其透析频率分为3组。A组(2周4次透析)12例、B组(2周5次)27例和C组(2周6次透析)43例。分别于透析前和透析3个月时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脉诊断其中医证候,并检测比较透析3个月时3组残余尿量、溶质清除指数(Kt/V)、血肌酐、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蛋白水平、血压等相关指标、年龄、透析龄、单次透析时间、单次透析超滤量等临床资料及2年生存率。结果与B组和C组比较,A组透析3个月时的残余尿量更多,年龄更大,透析龄更短,单次透析时间更长;与C组比较,B组透析3个月时的残余尿量更多,年龄更大,透析龄更短,单次透析时间更长(P0.05)。3组2年生存率和透析前后中医证候频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透析3个月中医证候频数从高到低均为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透析3个月,3组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证候频数均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而呈增加趋势,而脾肾阳虚和阴阳两虚证候频数则均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结论较低频率的维持性血液透析在取得较好预后情况的基础上有助于维持患者肾功能,不同透析频率对其中医证候的影响无明显差异,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以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等中医证候为主,且治疗可进一步加重其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关于血液透析中医证候文献的分布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自建库至2018年7月关于血液透析的中医证候文献,筛选出研究血液透析的中医证候研究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内容提取和分析,建立血液透析的中医证候文献数据库,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8篇文献,出现频率最高的11个证候依次为:血瘀证、湿浊证、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湿热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风动证、水气证、血虚风燥证,其病位多涉及脾、肾、肝等,病性多为虚、湿、瘀等。结论:血液透析中医证候和症状描述反映了其临床的复杂性,本虚标实是血液透析患者基本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6.
肾心综合征的主要病机为脾肾两虚,心肾不交,水湿、浊毒、瘀血内蕴,治疗应病证结合,分期论治。肾衰竭期,主要表现为心脾两虚或心肾阴虚,无明显水湿浊毒表现者,主张健脾养心或滋肾宁心为主;尿毒症期,主要表现为心肾阳虚、脾肾气(阳)虚,水湿浊毒瘀血明显者,当以健脾温肾强心、利湿化浊活血为法;而对于已行肾脏替代疗法的患者,水湿浊毒已经被透析清除,早期表现为气阴两伤,瘀血内留,则可应用益气养阴活血大法;晚期表现为阴阳两虚,血瘀内阻,应以阴阳并补为大法。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患者寿命的延长·本病的发病率也明显提高。现将近几年来中医药对该病的临床研究情况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本病的基本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其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时氏[1]认为:本虚为气阴两虚.可向脾肾阳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转化.标实为挟瘀血、水湿、浊毒等;居氏[2]例认为本病的病机为肾虚挟瘀或脾肾阳虚挟瘀,或肝肾阳虚挟瘀;高氏’‘’认为以阻虚为本,日久阴损耗气.阴报政阳·可见气阴两虚,气虚血瘀贯穿本病始终;王氏*‘认为本病早期多后气阴两虚,久则脾肾两虚…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性肾病其病机为虚实夹杂,本虚为肝、脾、肾气血阴阳失调;标实多为燥热、湿浊、瘀血、水毒。根据疾病所处的病理阶段及临床表现,可分为阴虚燥热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及肾阳衰微证等6型,治疗上强调早期治疗,辨证施治,兼顾标本虚实,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使病情长期稳定,延缓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探讨IgA肾病的病理分级与实验室指标的检测结果。方法:123例均选择行肾穿刺活检确诊的IgA肾病患者123例。分为牌肾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3型。其中脾肾气虚型40例;肝肾阴虚型24例;气阴两虚型59例。通过血压及生化指标检测:肾活检前1周内测定收缩压(SBP)、舒张压(DBP)、24h尿蛋白定量、肌酐(SCr)、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清IgA、IgG、IgM、C3。肾组织光镜:病理标本根据Lee分级标准将IgA肾病分为I~V级。结果:三组证型中肝肾阴虚型SCr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型(P0.01);3组间Ccr、BUN、TG、IgA、IgM、C3、DBP含量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气虚型Alb水平低于气阴两虚型(P0.05),24h尿蛋白定量大于气阴两虚型(P0.05);脾肾气虚型TC水平高于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型(P0.01);肝肾阴虚型IgG水平低于气阴两虚型(P0.05),脾肾气虚型和肝肾阴虚型Ig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型SBP高于气阴两虚型(P0.05)。各证型患者病理分级中Ⅲ级~Ⅳ级最多见,共95例占77.24%。脾肾气虚型病理分级百分比相对级别较低,而肝肾阴虚型病理分级百分比相对级别较高,但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IgA肾病的病理分级可对实验室指标的早期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gA肾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西医临床、牛津病理的关系。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确诊的IgA肾病患者108例,根据临床症候进行传统中医辨证,收集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等资料,分析中医辨证分型与牛津病理关系。结果 108例IgA肾病患者中医证型分为脾肾气虚36例(33.3%)、气阴两虚证40例(37.0%)、肝肾阴虚症25例(23.1%),脾肾阳虚证7例(6.5%)。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证以肉眼血尿多见,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证以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多见。脾肾气虚、气阴两虚患者Lee氏分级较轻,以Ⅲ级为主(61.1%和67.5%);肝肾阴虚分级较重,以Ⅲ~Ⅳ级为主(92.0%);脾肾阳虚Lee氏分级最重,以Ⅳ~Ⅴ级为主(100%)。辨证分型与Lee氏分级显著相关(r=0.28,P<0.01)。内皮细胞增生(E)在气阴两虚证(20.0%)、脾肾阳虚证(28.6%)所占比例高于脾肾气虚证(2.8%)、肝肾阴虚证(8.0%);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T1/T2)在脾肾阳虚证所占比例最高(100%),其次为肝肾阴虚证(64.0%),脾肾气虚证(25.0%)与气阴两虚症(30.0%)所占比例较低。脾肾阳虚证的牛津病理总积分最高为(12.57±2.51)分,其次为肝肾阴虚证(7.72±4.88)分,脾肾气虚证(4.05±3.79)分与气阴两虚证(5.08±3.91)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型与牛津病理总积分显著相关(r=0.470,P<0.01)。脾肾阳虚证出现肾小球硬化的比例显著高于气阴两虚证(P<0.05);气阴两虚证与肝肾阴虚证新月体出现的比例显著高于脾肾气虚证。结论 IgA肾病中医证型与牛津病理组织学改变及病变程度显著相关,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对预测肾脏病理改变程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中医证型与主要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88例慢性肾脏疾病3~4期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中医证候学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188例患者中,脾肾阳虚证86例(45.8%),阴阳两虚证42例(22.3%),脾肾气虚证26例(13.8%),脾肾气阴两虚证22例(11.7%),肝肾阴虚证12例(6.4%)。兼证中湿热证32例(34.0%),血瘀证11例(11.7%),湿浊证6例(6.3%),水气证3例(3.2%),风动证1例(1.1%),无兼证42例(44.7%)。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阴虚证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脾肾阳虚证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脾肾阳虚证的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各证(P<0.01)。脾肾气虚证中肥胖比例最高。病程>5年患者兼证发生率明显高于0~5年的患者(P<0.05)。结论:脾肾阳虚证是慢性肾脏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中医证型与年龄、病程、肾功能等临床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拟益气养阴方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气阴两虚证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11年9月新加坡MINO Chinese Medical Clinic诊所IPF气阴两虚证病例44例,按疗程分成A组(疗程≤6个月)21例,B组(疗程>6个月)23例,给予中药自拟益气养阴方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6,12,24,36个月分别评估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KL-6),6分钟步行试验,包括6分钟步行距离、最低手指血氧饱和度最低值(SPO2)、Borg 呼吸困难评分的变化.结果 中药治疗总有效率79.55%,A 组有效率66.67%,B 组有效率91.30%,2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A组6个月时Borg指数低于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B组12,24个月时KL-6、最低SPO2、Borg指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36个月时最低SPO2、Borg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与短疗程益气养阴方治疗相比,长疗程中药治疗气阴两虚型IPF对改善呼吸困难症状、降低KL-6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171例卵巢低反应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171例患者进行信息采集,采用变量聚类分析研究卵巢低反应患者的证型分布特点,探讨其证候分布规律及规范化证型。同时比较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年龄、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当日血清雌二醇(E2)水平、获卵数和周期取消情况。结果:卵巢低反应患者主要表现为肝郁肾虚、肾气阴两虚、脾肾阳虚3种证型。其中肝郁肾虚证患者最多,共75例占43.86%,其次是肾气阴两虚证患者,共64例占37.43%,脾肾阳虚证患者共19例占11.11%,其他证型13例占7.61%。肾气阴两虚组患者年龄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气阴两虚组患者获卵数、HCG日E2水平均低于肝郁肾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气阴两虚组患者周期取消率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卵巢低反应患者临床所出现中医证型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为肝郁肾虚、肾气阴两虚、脾肾阳虚、其它证型。肾气阴两虚证患者年龄、周期取消率可能高于其他证型患者,肾气阴两虚证患者HCG日E2水平和获卵数可能低于其他证型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发病不同时点证候特点的研究,探讨缺血性中风阴、阳类证中医证候组成特征。 方法: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1246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发病后1~3d、4~10d、11~30d3个时点的中医证候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在3个时点的变化特点及阴、阳类证患者中6个基本证候分布的差异。 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风证的比率由1~3d的87.1%降到11~30d的79.3%(P〈0.01);火热证患者比率由1~3d的52.1%降到11~30d的38.7%(P〈0.01);患者痰证的比率由1~3d的67.1%降到11~30d的57.4%(P〈0.01);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阳亢证患者比率在3个调查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中风急性期3个时点阴、阳类证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类证患者中,风证、火证、痰证、阴虚阳亢证出现频率高于阴类证患者(P〈0.01),血瘀证、气虚证出现频率低于阴类证患者(P〈0.05,P〈0.01)。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组合在3个调查时点均以3个证候组合为主。阳类证患者中出现4、5个证候组合的频率高于阴类证患者,出现单证和两证组合的频率低于阴类证患者(P〈0.05,P〈0.01)。阴类证患者中证候组合出现频率最高的为风+痰+血瘀+气虚组合和风+痰+气虚组合。阳类证患者中证候组合出现频率最高的为风+火+痰+气虚组合和风+火+痰组合。 结论:阳类证和阴类证证候组合最主要的区别为阳类证具有火热证特征,痰证、气虚证、血瘀证与阴阳分类的证候诊断无关。  相似文献   

15.
肝炎肝硬化低蛋白血症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低蛋白血症的中医证候特点与疗效。方法对69例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统计分析这类患者的证候学特点,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3组。治疗1组22例,在基础治疗上加服茯白方,12周为1个疗程;治疗2组23例,在基础治疗上也加服茯白方,但2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24例,仅用一般基础治疗,观察治疗12,24周中医证候、血清白蛋白变化情况。结果以脾胃虚弱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最为常见,其次是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证出现最少;并且同一患者可有几个证型重叠,以脾胃虚弱证与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重叠最为常见。经中药茯白方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及症状、体征均得到改善。结论肝炎肝硬化低蛋白血症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是以脾虚、生化乏源,肝肾同源、肾精受损为其本,又以痰瘀毒交阻、脉络阻滞为其标。中药茯白方不仅能改善患者症状,更能提高血清白蛋白含量,且中远期疗效更为显著且持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证候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的远期预后差别。方法收集自2006年1月至2011年8月于广安门医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心衰患者191例,采集其住院时的中医证候特征及相关数据,出院后进行长期门诊或电话随访,获取终点事件(全因死亡率)的发生及时间。结果5种证候要素慢性心衰患者的远期预后比较,从优排序依次为痰阻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阳虚证(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中痰阻证者预后优于非痰阻证者(P=0.017);气虚证预后优于非气虚证(P=0.011);阴虚证预后与非阴虚证差异不显著(P=0.633);血瘀证总体预后与非血瘀证差异不明显(P=0.182),但在500 d后预后差于非血瘀证;阳虚证预后差于非阳虚证( P=0.002)。结论慢性心衰患者远期预后较差,不同中医证候预后差异显著,其中气虚、痰阻可能为其早期常见证型。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阴虚可能贯穿于CHF的发展过程,血瘀在病程早期可能作用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进展,血瘀证者预后较差,且晚期常表现为阳虚。  相似文献   

17.
魏桂梅  赵璐  张珂珂 《中医学报》2021,36(5):1084-1088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ms,T2DM)患者中医证型与血尿酸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280例已确诊为T2DM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和整理,记录一般情况及中医证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及颈动脉内膜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并比较分析各中医证型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T2DM患者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证最多,证型呈从痰(湿)热互结证、热盛伤津证、气阴两虚证至阴阳两虚证的发展趋势;各证型的年龄、病程、HbA1c、SUA、TC、TG及IMT比较,阴阳两虚证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T2DM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IMT增厚程度明显高于血尿酸正常患者(P<0.05),阴阳两虚证患者的IMT增厚值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结论:T2DM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证最多;阴阳两虚证的HbA1c、SUA、TC、TG及IMT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高尿酸血症患者IMT增厚程度高于血尿酸正常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慢性便秘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其分布规律,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该病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慢性便秘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等资料,通过双人双机、背靠背式核对录入导出数据,分析患者中医证候总体分布、中医证候在不同年龄及性别中的分布以及中医证候在不同透析龄及原发病的分布等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真武汤对脾肾阳虚型TPOAb阳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效果及对细胞因子、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月期间的脾肾阳虚型TPOAb阳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左甲状腺素钠片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真武汤剂,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安全性、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TSH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T3、FT4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差异不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C、LDL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G表达水平差别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4,P=0.769);两组患者TPOAb、TGAb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4(IL-4)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TNF)表达水平均较前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6.0%,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成功率为96%高于对照组的8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真武汤可降低脾肾阳虚型TPOAb阳性甲减患者血脂水平,调节细胞因子水平,促进甲状腺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代谢综合征痰证与非痰证人群的证素兼杂特征,探索代谢综合征痰证不同病位及兼杂病性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为该病的早期发现、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诊断标准和证素辨证法将334例代谢综合征痰证患者、288例代谢综合征非痰证患者纳入本次研究。SPSS 20.0对收集的理化指标和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寻找代谢综合征痰证人群和非痰证人群的证素兼杂特征,并探讨代谢综合征痰证不同病位及兼杂病性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痰证组病位在肝、脾、肾、肺、胆、胃的比例高于非痰证组,病性为湿、热、气滞、血瘀、气虚、阴虚、阳虚、血虚的比例高于非痰证组。痰证患者中,男性病位在肝的频率低于病位在脾和胃,女性频率相反;病位在肝和脾组的年龄均小于病位在肾组。在痰证患者中,男性兼杂病性血虚的频率低于气虚、阴虚、阳虚,女性频率则高于这3组。阳虚兼杂组中尿酸(UA)和肌酐(Cr)水平高于血虚组,阴虚兼杂组中Cr水平亦高于血虚组。结论代谢综合征痰证人群的不同病位有肝、脾、肾、肺、胆、胃,兼杂病性有湿、热、气滞、血瘀、气虚、阴虚、阳虚、血虚;非痰证人群暂无证候兼杂特征。代谢综合征痰证人群中,男性的病位集中在胃,女性的病位集中在肝且病性以血虚为主,易患病位的先后顺序是脾、肝、肾;患者阴阳失调与UA、Cr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