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李智  齐铮 《北京中医》2012,(1):28-29,72
施今墨先生擅用药对治疗消渴病,经祝谌予先生整理、讲解流传于世。苍术配玄参;黄芪配山药;绿豆衣配薏苡仁;葛根配丹参;玄参配麦冬;知母、黄柏配肉桂;知母配石膏7对药对既为遣方用药之兵将,亦为消渴病病机之概括,寓法于方,兹就其配伍思路浅析消渴病病机。  相似文献   

2.
滋肾清胃法在消渴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滋肾清胃法在消渴病中的运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郭美珠,邹艳红,王春丽哈尔滨市第五医院程丽敏导师李冀消渴病之总病机为阴虚燥热,故当以滋阴清热为其基本大法C本法之核心配伍即为滋肾清胃,常用药对有石膏与知母、黄连与生地、天花粉与玄参。熟地与石膏。l滋肾清同法为...  相似文献   

3.
《山东中医杂志》2016,(3):253-254
生石膏具有良好的清热功效,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是临床常用的清热泻火方剂,张锡纯先生为近代应用生石膏及白虎汤类方治疗温热病的集大成者。通过对《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石膏及白虎汤的配伍用药规律进行整理归纳,张锡纯先生应用石膏常大量生用、配谷物、加人参、必要时研粉吞服、佐以轻清之品透热、辅以阿司匹林发汗等进行变通,使用白虎加人参汤时,常用玄参、白芍代知母,山药代粳米,多煎频服等。  相似文献   

4.
曹晓琳 《江西中医药》2007,38(10):52-52
糖尿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消渴病的范围.本病的治疗,一般取滋阴清热法,从肺、脾(胃)、肾三脏论治.笔者治疗此病却以施今墨先生的苍术配玄参、黄芪配山药两个对药为基本方,通过辨证和辨病相结合,从肺、脾、肾三脏入手,尤以脾、肾为主,滋阴培本,益气养阴,活血降糖,取得了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5.
任继学教授,从医四十余载,学验俱丰,对消渴病之病因病机及治疗独有见地,任老治疗消渴病,详辨病证,灵活运筹.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治疗本病的经验.用之临床,必见效验.深受患者之欢迎一、深究病机指导治疗消渴病之病因病机复杂.历代医家说法不一.任老认为,消渴病病位在散膏.以散膏为本,以肺脾  相似文献   

6.
消渴病(糖尿病)病机探讨——附32例病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分析了对消渴病(糖尿病)病机认识的现状,认为主要有取虚燥热说之经典病机论和气阴两虚说、血瘀说之现代病机论。根据消渴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发生、发展、转归的临床实际,探讨了现行病机理论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痰、热、瘀毒致消渴病的病机假说,并依此假说,立法用药,进行了初步的临床前瞻性观察,取得了较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消渴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发展,黄元御在对消渴病的认识过程中提出从肝论治消渴病的思想,认为消渴病的发生发展与肝密切相关,"肝失疏泄,气郁化火"、"胆胃气逆,风火合邪"皆为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据此在用药方面偏于从肝入手,力倡疏肝柔肝,善于化脾土之湿气,疏肝胆之郁气,脾之湿气得化,则肝气顺畅,其论治思想对后人防治消渴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探讨了李东垣论治消渴病的学术思想,消渴的病机是津血不足,燥热为病,应根据患者症候特点分消而治。然后对其创制的9个治消方剂用药特点进行了分析:一用柴胡、升麻升发脾阳,杏仁降浊润肠;二用辛温风药荆芥、防风等散结疏通,苦寒甘寒之品知母、黄柏、石膏、甘草等消热泻火;三用桃仁、红花化瘀布液,当归、熟地养血润燥;四用炙甘草、人参增益元气。东垣对消渴的论治独具特色,值得我们钻研。  相似文献   

9.
虚湿痰瘀为消渴病病机的四大关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永山 《新中医》2008,40(1):98-99
人多以阴虚内热为消渴病病机的基本特点.然笔者认为,该病是以虚为主,又兼夹有水湿、痰浊、瘀血等的本虚标实之证,虚、湿、痰、瘀是消渴病病机的四大关键.而其治疗也应首先确立补虚的治则,在此基础上再衡量湿、痰、瘀的轻重缓急而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古今名医治疗消渴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古今名医临证金鉴·消渴卷》中各医家治疗消渴病的经验方,其中共选取复方156首,将156首复方中涉及到的单味中药输入EXCEL 2003建立用药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对用药规律进行一般统计学分析,研究分析治疗消渴病的用药规律。结果:156首复方中,共涉及药物175味,用药频次达1702次,其中用药频次大于50次的分别为黄芪、山药、茯苓、生地黄、麦冬、天花粉。按照中药类别分析,用药最多的类别为补虚药,其次为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和利水渗湿药。聚类分析揭示中医治疗消渴病的药物组方规律,如知母配石膏,麦冬配天花粉等。结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以及利水渗湿药对于消渴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治疗消渴病的药物进行统计分析,能发现组方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1.
应用系统平台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胃火炽盛型消渴病的方剂,将符合条件的103首方剂录入系统平台,并利用Apriori算法对所选方剂进行用药规律分析。对筛选出的方剂进行分析,得到使用频次8的药物29种。Apriori算法用药规律分析得到33个常用药对(支持度≥10),23个3味药物核心组合(支持度≥8),21个4味药物核心组合(支持度≥4)。对治疗胃火炽盛型消渴病方剂中药物关联规则进行分析(支持度个数≥10,置信度≥0.5),得出关联度最高的药物组合。对治疗胃火炽盛型消渴病方剂中药物性味、归经和药量进行分析,得出药物性味、归经和药量频次。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和总结得出,天花粉、知母、黄连、麦冬4味药物的组合、用量以及用量比例,体现出针对胃火炽盛型消渴病以清泻胃火为主,同时兼顾滋补肺、肾等脏腑之阴的治疗理念,既针对胃火炽盛型消渴病之临床表现,又符合胃火炽盛型消渴病"火盛水亏"之病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治疗胃火炽盛型消渴病的用药规律,对临床组方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消渴病的病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及各代医家对消渴的治疗等方面,总结出消渴病湿热证的中医临床用药特点,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杨甲三教授对消渴病的辨治思想强调辨病辨症相结合,重视不同病程消渴病的病机特点。认为消渴病发病之初病在于脾胃,脾阴虚、胃阳燥,影响了津液的化生及敷布,导致了疾病的发生。病久必及他脏,而使消渴病的病机十分复杂而成诸多变证,杨教授根据消渴病的病机特点进行针灸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中医以阴虚燥热作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但随着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及对消渴病认识的逐步深入,其病机与"湿热瘀"愈加密切相关。卢芳教授认为,"湿热瘀"既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又是消渴病变证的病理的基础。掌握这一致病特点,指导临证处方用药,对于提高中医药治疗消渴病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锡纯临床应用玄参经验丰富,认为玄参性凉多液而不寒,尤善滋阴,为妇人产乳之要药,能清虚热、滋肾阴治疗产后温病,补肾精、滋阴液治疗产后少乳,且具有清补肾经疗虚热、合肺之性治肺病、补肝益瞳以明目、软坚散结消瘰疬之功。用量以三钱到一两居多,用法多样。同时,张锡纯也十分重视玄参的配伍,如透热之玄参配石膏,养阴之玄参配黄芪,明目之玄参配枸杞子、柏子仁,散结之玄参配牡蛎。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对玄参的用量用法、主治范围及药物配伍都作了详尽的阐述,扩展了后世医家的用药思路,对临床玄参的使用颇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清代名医陈士铎治疗消渴病立法巧妙,用药精当,为后世治疗消渴病提供了范例。笔者通过分析陈氏《石室秘录》中辨证用药,探讨陈氏对消渴病的治法,兹述如下。1提出从肾论治消渴病的方法陈士铎《石室秘录.内伤门》卷四指出:"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以肾虚致渴,而无不同也。故治消渴治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指明了消渴病分上、中、下三消,以治肾为主,体现陈氏从肾论治消渴。"命门"学说在陈氏的著作中都有体现。消渴病的主要病机是阴精亏损,燥热偏盛。肾为"先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肾为元阴元阳之脏,肾阴虚肾阳虚损均可导致消渴,从肾论治消渴病符合中医对于消渴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不仅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详细的论述,最早提出了消渴病饮食疗法。孙氏治疗消渴病,根据不同症候,用药灵活,所用物种类很多。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病"范畴,从《黄帝内经》时期至今,古今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对其病机的论述虽是百家争鸣,但"火热"病机一直是主流观点。在参考古今医家的学术观点、结合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热伤气阴,内热为病机之要,而气阴耗伤为内热之果,且消渴病之"热"与一般热邪不同,具有波及五脏六腑、常与有形之邪胶结、易成毒邪三个特点。治疗方面,在重视清热法应用的同时,还应注意祛除痰、湿、积滞、瘀血等有形邪气。  相似文献   

19.
马宇 《中医药导报》2007,13(8):10-10,32
从施小墨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从治法方药的探究两方面介绍施氏治疗消渴病的用药经验,并列具体病例一则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20.
段军  仝小林 《北京中医药》2007,26(3):157-159
对于消渴病的病机认识,古今文献有许多不同的学说,或从三消立论,或以脾、胃为主,或以肝、肾为本,虚实寒热各有阐发.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之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的干预,消渴病的证候特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结合临床,笔者认为肝、脾、胃的功能失调是其初始的病机改变,同时消渴病做为一种经年缠绵之疾,在其缓慢的病程中,病机有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所以临床论治消渴病应当充分发挥中医在糖尿病早、中期的防治优势, 谨守其初始病机,把握其病机的动态演变,才能在临证时做到灵活施治,有的放矢.下面所述为笔者的浅见,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