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干预阿霉素小鼠肾病对p38MAPK及NF-κB的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六味地黄丸防治阿霉素肾病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Balb/c小鼠27只,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10.5mg·kg~(-1)造模,实验分正常组7只、模型组10只、六味地黄丸组10只,六味地黄丸组给予六味地黄丸,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持续灌胃28d。生化检测方法观察小鼠24h尿总蛋白(UTP)含量以及血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光镜电镜观测肾组织形态变化;检测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yde dismutase,SOD)活性、丙二醛(Methane Dicarboxylic Aldehyde,MDA)含量;Western blotting观察小鼠肾组织p38MAPK及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六味地黄丸干预组小鼠肾系数、24h尿总蛋白UTP、血TP、ALB升高;BUN、CHOL、TG均有显著降低(P0.05);光镜和电镜显示肾脏病理改变改善;肾组织SOD活性明显增强,MDA含量明显下降;p-p38MAPK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38MAPK表达没有变化(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防治阿霉素小鼠肾病的作用,可能与其可能抑制肾组织氧化应激,降低p-p38MAPK以及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验证方药六味地黄丸(汤)治疗部分西医常见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在整理、总结六味地黄丸(汤)功能主治及药理作用的基础上,对112例肝肾阴虚型的高血压、糖尿病和慢性肾炎患者,分别采用六味地黄丸(汤)加减治疗. 结果:总有效率达95.6%. 结论:六味地黄丸(汤)对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属肝肾阴虚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颌下腺超声成像在评价干燥综合征动物模型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C57BL/6雌性小鼠建立SS模型,在d 0、21、28和35对小鼠进行唾液量、饮水量和体重等常规指标检测,d 35检测颌下腺指数和病理改变,同时运用Vevo 2100小动物超声成像系统,对小鼠颌下腺部位进行纵切超声检查,将超声观察的结果与常规检测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S小鼠造模d 28出现唾液量明显减少,饮水量显著增多,造模d 35颌下腺指数明显增高,颌下腺发生SS的典型病理改变。超声扫描在造模d 21发现SS组颌下腺轴面面积较正常组明显增高,颌下腺血流信号在d 28和35较正常组明显增多。分析表明,超声观察的结果与常规检测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颌下腺的超声成像可能为SS动物模型的评价提供早期线索和半定量指标,在评价SS模型病情变化以及治疗SS的药效学基础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林少强 《海峡药学》2007,19(9):56-58
目的建立六味地黄丸(浓缩丸)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采用人工感染5种阳性菌株的方法,对六味地黄丸(浓缩丸)进行细菌、霉菌及酵母菌的计数检验以及控制菌的检验。结果细菌、霉菌及酵母菌采用常规法的回收率均不低于70%,控制菌亦可采用常规法检验。结论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可采用常规法。  相似文献   

5.
六味地黄丸联合钙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六味地黄丸联合钙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确切疗效。方法将108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用六味地黄丸、钙尔奇D、钙尔奇D+六味地黄丸治疗,观测治疗前后患者骨密度变化。结果六味地黄丸与钙尔奇D联合应用比单纯六味地黄丸法及单纯钙尔奇D疗效好(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联合钙剂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疗效优于单纯中药及钙剂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干预阿霉素小鼠肾病对足细胞nephrin和podocin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防治阿霉素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27只Balb/c小鼠,分为正常组(Normal)7只、模型组(Model)10只、六味地黄丸组(LWDHP)10只,Model组和LWDHP组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10.5mg·kg~(-1)造模,LWDHP组给予LWDHP,Normal组和Model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持续灌胃28d后处死取材。生化检测小鼠24h尿总蛋白(UTP)含量以及血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光镜电镜观测肾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ting观察肾组织nephrin及podoci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LWDHP组24h尿蛋白UTP、血TP、ALB升高;BUN、CHOL、TG均有显著降低(P0.05);光镜和电镜显示肾脏病理改变改善;podocin和nephr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防治阿霉素小鼠肾病,可能与保持足细胞相关蛋白podocin和Nephrin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六味地黄丸对顺铂诱导的大鼠肾脏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六味地黄丸(0.54、1.08 g/kg)组。注射用顺铂7.5 mg/kg单次腹腔注射建立模型,六味地黄丸ig 10 d。采用肌氨酸氧化酶法检测各组血清中肌酐(Cr)、尿素氮(BUN)含量,采用WST-1法检测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采用化学比色法检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采用ELISA方法检测肾损伤因子-1(Kim-1)浓度。检测肾组织中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醌氧化还原酶1(NQO1)、血氧合酶1(HO-1)、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的m RNA相对表达量。结果六味地黄丸可减轻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大鼠肾小管损伤。六味地黄丸(0.54、1.08 g/kg)组肾脏系数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予六味地黄丸后,Cr、BUN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Kim-1值明显降低(P0.05);SOD、GSH-Px活力显著升高,MDA含量明显下降(P0.05);Nrf2、NQO1、HO-1的m RNA相对表达量高于模型组,Keap-1的m RNA表达受到抑制,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5),且1.08 g/kg较0.54 g/kg差异更明显(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对顺铂诱导的大鼠急性肾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激活Nrf2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8.
2种不同方法制备六味地黄丸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制丸机-微波干燥法与泛丸法-烘箱法制备六味地黄丸的质量。方法以丸的重量差异、崩解时限、马钱苷的含量及溶出度为指标,比较2种方法制备六味地黄丸的质量。结果制丸机-微波干燥法制备的六味地黄丸含量高、崩解时限短、重量差异更易于控制。结论采用制丸机-微波干燥法制的六味地黄丸的质量优于泛丸法-烘箱法制备六味地黄丸的质量,过程简单可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紫外谱线组法对市售不同厂家的六味地黄丸进行检测,绘制出六味地黄丸的紫外谱线图谱并考察其质量差异.方法:对六味地黄丸以石油醚、氯仿、无水乙醇及蒸馏水进行超声波提取后,再进行相应的紫外光谱检测,并对获得的紫外谱线组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六味地黄丸紫外谱线组重现性良好,聚类分析表明,不同厂家生产的六味地黄丸质量上存在差异.结论:通过紫外谱线组法和聚类分析可以初步判定不同厂家生产的六味地黄丸的质量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加味六味地黄丸治疗顽固性肝肾阴虚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将146例肝肾阴虚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73例)和加味六味地黄丸组(73例),常规治疗组按照常规头痛治疗方法予以治疗,加味六味地黄丸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按照常规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头痛症状及伴随症状改善程度,以及随访期间有无复发。结果: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1个疗程后头痛及伴随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86.3%vs 54.4%,P0.05),尤其对于偏头痛、脑血管痉挛性头痛和不能分类头痛疗效显著(P0.05),且随访期间未复发。结论: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对顽固性肝肾阴虚型头痛中的偏头痛、脑血管痉挛性头痛和不能分类头痛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考察六味地黄汤及其乙醚萃取的有效成分对人类离体精子的活率随时间延长的影响。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六味地黄汤及其乙醚萃取的有效成分加入液化后的精液中,6h后用全自动精子分析系统分析各级精子的活率。结果 不同浓度的六味地黄汤及其乙醚萃取的有效成分对人类离体精子活率随时间延长的影响是不同的。结论 六味地黄汤及其乙醚萃取的有效成分对人类精子离体6h的活率、a级、b级以及a+b级精子的活率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六味地黄丸中山茱萸质量控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了山茱萸肉、核及不同量核取代山茱萸肉的六味地黄丸中熊果酸含量,试验表明,含一定量的核代山茱萸肉的六味地黄丸熊果酸含量符合中国药典标准。仅以熊果酸含量不能完全控制制剂中山茱萸质量,本文以测定熊果酸含量并配合薄层层析图谱控制六味地黄丸中山茱萸质量。  相似文献   

13.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晓坚  康建 《中国药房》2009,(27):2133-2135
目的:建立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方中熟地黄、山药、茯苓、泽泻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剂中丹皮酚和马钱苷的含量。结果:TLC的斑点清晰、分离度较好,阴性无干扰;丹皮酚和马钱苷的进样量分别在0.1006~1.006μg(r=0.9999)、0.3096~2.322μg(r=0.9996)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2%、95.3%,RSD分别为2.3%(n=6)、0.42%(n=6)。结论:所建标准可用于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4.
毛晓春  孙芸  冯高平  陈琳熹 《中国药房》2008,19(15):1161-1163
目的:通过测定六味地黄丸对广防己中马兜铃酸A含量的影响,初步研究广防己的减毒作用。方法:广防己与六味地黄丸共煎后,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马兜铃酸A的含量,并观测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加入六味地黄丸后,广防己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明显降低。结论:六味地黄丸可显著降低广防己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具有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15.
鲨肝活性肽的免疫调节和抗细胞凋亡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为了选择鲨肝活性肽 (SHAP)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并了解其作用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 ,检测SHAP对其分泌IFN α和IFN γ的影响 ;用环磷酰胺 (Cy)建立免疫低下模型 ,检测SHAP对免疫低下小鼠血清溶血素的生成及血清IL 2水平的影响 ;用流式细胞仪分析SHAP对对乙酰氨基酚 (AAP)诱导小鼠肝损伤模型中细胞凋亡的影响 :用Fas单克隆抗体诱导小鼠暴发性肝炎和抑制肝癌细胞株SMMC772 1的增殖 ,用SHAP处理后 ,分析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 (GPT)的水平及SMMC772 1增殖的变化情况。结果 SHAP能够有效诱导PBMC分泌IFN α和IFN γ ,促进免疫低下小鼠血清溶血素的生成和提高血清IL 2的水平 ,显著降低AAP诱导的肝细胞凋亡。 5 0mg·L- 1的SHAP可消除 5mg·L- 1Fas单克隆抗体对SMMC772 1增殖的抑制作用。 3mg·kg- 1的SHAP能显著降低Fas单克隆抗体诱导的暴发性肝炎小鼠的血清GPT水平。结论 SHAP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和抗细胞凋亡的作用 ,可能是SHAP防治肝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石佩  许峥嵘  李昭英 《中国医药》2009,4(8):583-585
目的研究甲巯咪唑(MMI)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的治疗作用,并通过测定IFN-γ和IL-10 mRNA的表达水平继而从Th1/Th2细胞因子失衡角度初步探讨其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方法48只昆明小鼠完全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EAT组及治疗组用甲状腺球蛋白免疫诱发EAT动物模型;正常组及EAT组给予蒸馏水作为对照;治疗组给予MMI(2mg/d)。所有小鼠观察28d后处死,分离血清,检测甲状腺球蛋白自身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自身抗体(TPOAb)水平;分离甲状腺进行病理分析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检测细胞因子IFN-γ和IL-10 mRNA表达水平。结果EAT组血清TGAb、TPOAb水平约为正常组的5~6倍,造模成功。治疗组较EAT组血清TGAb、TPOAb水平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较EAT组IFN-γ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IL-10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结论甲巯咪唑对EAT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甲巯咪唑对EAT的保护机制可能与下调Th1细胞因子、上调Th2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对NOD小鼠发展的IFN-γ mono抗体的抗发炎的特性。方法应用IFN-γ单抗注射1型糖尿病的小鼠模型NOD小鼠,每周评价小鼠糖尿病发展情况一次。在实验结束,对各组小鼠进行免疫分析,及TNF-α和IFN-γ的脾淋巴细胞的检测。结果 IFN-γ单抗对NOD小鼠实验前后血糖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治疗前血糖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IFN-γ治疗后治疗组血糖的降幅较大(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炎症早期对NOD小鼠应用IFN-γ单抗,可以发挥其1型糖尿病的保护作用,这表明抑制这些细胞因子的分泌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加味六味地黄汤对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 KD-MB D)摸型大鼠肾/骨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0)、单纯高磷组(n=30)、摸型组(n=30)、骨化三醇组(阳性对照,0.09μg/kg,n=30)和加味六味地黄汤组(以生药总量计10 g/kg,n=30).采用高磷联合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scBsAb1/17对Ⅱ型胶原(CII)诱导类风湿性关节炎(CIA)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及scBsAb1/17双特异性抗体与单价抗体(anti-IL-1βscFv和anti-IL-17scFv)在CIA模型小鼠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利用CII建立小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小鼠成模后开始治疗,每2 d给药1次,治疗29 d。治疗结束后对小鼠关节炎指数进行临床评分,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CII抗体、CII特异性刺激的脾细胞增殖指数和脾脏中IL-2、IL-1β、IFN-γ、IL-6和TNF-α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IA模型对照组相比,所有治疗组都能明显减轻CIA小鼠的临床症状,并明显降低血清中CII抗体水平、脾细胞增殖指数及脾脏中TNF-α、IL-6、IL-2、IL-1β和IFN-γ的表达量。相同剂量下scBsAb1/17治疗组的脾细胞增殖指数明显低于anti-IL-1βscFv治疗组(P<0.05);并且scBsAb1/17治疗组小鼠脾脏中IL-6、IL-2、IL-1β和IFN-γ的表达量明显低于anti-IL-1βscFv和anti-IL-17AscFv单独治疗组(P<0.01或P<0.05)。结论 scBsAb1/17及单价抗体对CIA模型小鼠都有治疗效果;不同剂量scBsAb1/17对CIA模型鼠的治疗效果呈剂量依赖性;相同剂量条件下,scBsAb1/17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单价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