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2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部隐睾精原细胞瘤的CT特点,以提高对本病在腹部肿瘤中的诊断。方法:总结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精原细胞瘤,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表现为单侧腹部肿块,内见不规则小片状低密度坏死灶,肿块长轴与睾丸下行路径一致,3例较大肿块跨越脊柱前方位于腹膜后。结论:隐睾精原细胞瘤的CT征象具有相对的特征性,密切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对于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腺区肿块病变的CT诊断效果及临床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区肿块病变患者的CT表现。结果:18例中,表现为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3例,其中胸腺增生2例,精原细胞瘤1例;表现为胸腺区不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8例,其中,淋巴瘤浸润4例,胸腺瘤3例,内胚窦瘤1例;表现为含有脂肪密度肿块病变4例,其中胸腺畸胎瘤3例,胸腺脂肪瘤1例;表现为水样低密肿块病变3例,其中胸腺囊肿2例,淋巴管囊肿1例。结论:CT能清楚显示肿块的内部特征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并对脂肪瘤、畸胎瘤、胸腺囊肿作出明确诊断,对胸腺区肿块病变的诊断及鉴别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腹部精原细胞瘤临床少见,由于患者难以启齿,一般临床均无提供隐睾病史,为影像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spiral CT,MSCT)血管重建对明确腹部肿瘤来源,诊断本病具有很大优势。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6例经临床病理证实为腹部精原细胞瘤的MSCT影像表现,评估了MSCT对腹部精原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上腺转移瘤 CT 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肾上腺转移瘤患者27例,对其 CT 平扫和增强检查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7例肾上腺转移瘤患者中,共检出转移灶36个,双侧、单侧分别有9例和18例。27例36个肿块均为实质性肿块,有22例27个肿块<4cm 形状为类圆或者椭圆,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现均匀强化;有5例9个肿块>4cm 形状为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肿块内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呈现不均匀强化。结论:肾上腺转移瘤可以通过 CT 诊断准确检出,具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睾丸生殖细胞类肿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睾丸生殖细胞类肿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睾丸生殖细胞类肿瘤的CT表现。结果16例患者CT表现为阴囊内边界清楚软组织肿块。精原细胞瘤10例,平扫呈等低密度,增强扫描病变呈轻中度强化,6例可见囊变坏死,2例见钙化;4例畸胎瘤患者发病年龄均小于20岁,CT平扫为等低密度,4例见钙化,2例见脂肪,增强扫描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内胚窦瘤2例,CT均表现为平扫等低密度,增强后呈现轻中度强化。结论CT对睾丸生殖细胞类肿瘤的检出有一定价值,结合患者发病年龄及临床资料可对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作出鉴别诊断,CT也可显示转移情况,为肿瘤的分期和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腹部精原细胞瘤临床少见,由于患者难以启齿,一般临床均无提供隐睾病史,为影像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spiral CT,MSCT)血管重建对明确腹部肿瘤来源,诊断本病具有很大优势。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6例经临床病理证实为腹部精原细胞瘤的MSCT影像表现,评估了MSCT对腹部精原细胞瘤的诊断价值。资料和方法资料来源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湖  相似文献   

7.
冯泽辉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4):1120-112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免疫组化确诊的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 8例中1例平扫表现为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1例平扫表现为厚壁空洞性肿块;6例平扫密度不均匀,类圆形,边缘有分叶,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8例中4例源于胃,2例源于十二指肠,1例源于空肠,1例源于肠系膜。结论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性、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睾丸原发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睾丸原发肿瘤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 CT检出全部10例肿瘤,其中精原细胞瘤5例(1例合并胚胎性癌),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胚胎性癌、畸胎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横纹肌肉瘤各1例。4例精原细胞瘤与1例淋巴瘤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1例精原细胞瘤囊变;1例畸胎瘤平扫见钙化及脂肪密度,增强后软组织部分明显强化;1例胚胎性癌、1例混合性生殖细胞瘤和1例横纹肌肉瘤平扫密度不均,不均等强化。1例混合型生殖细胞瘤LDH升高,1例胚胎性癌与1例畸胎瘤AFP、β-HCG显著升高,仅1例精原细胞瘤LDH、β-HCG轻度升高。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睾丸肿瘤的检出、诊断和临床分期具有重要的价值,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对各种睾丸肿瘤鉴别诊断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颈部淋巴管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管瘤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学证实的颈部淋巴管瘤的CT资料,CT平扫11例,同时增强扫描5例.结果11例中,囊性淋巴管瘤7例,海绵状淋巴管瘤4例.颈部淋巴管瘤的CT特点:①单囊性肿块3例,多囊性肿块4例;②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③沿疏松结缔组织浸润性生长;④合并出血或感染,瘤内显示斑片状高密度影;⑤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部分强化显影.结论CT检查对颈部淋巴管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亲磊  陈洋  李建军 《海南医学》2010,21(12):11-12,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扫描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方法病灶发生在胃16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6例,回肠2例和直肠2例。其中18例为恶性,7例为交界性,3例为良性。CT扫描表现特征为:肿块向腔外或腔内生长,且较密实,较大肿块内可见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肿块均匀等密度者呈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尤以门脉期强化明显;肿块内坏死囊变者其实体部分强化,亦以门脉期强化明显。方法 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42例的病变部位胃部20例、小肠21例、肠系膜1例.良性病变18例,CT检出16例,平扫表现为类圆形均匀软组织密度影,直径2~6 cm,平均3.8 cm,增强扫描较均匀强化;CT未检出的2例直径均<1 cm.恶性病变21例,CT均检出,平扫多表现为较大的不规则或分叶状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不均可见囊变坏死,直径4~30 cm,平均10.1 cm,增强扫描不规则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潜在恶性3例,CT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较均匀,直径4~8 cm,平均5.6 cm,增强扫描较均匀强化.结果 说明CT能较准确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部位、大小,对诊断有明确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冯秋伟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2):123-124
目的探讨肠系膜性淋巴瘤的CT表现及诊断。方法分析我院2003—2007年7例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结果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为腹部肠管外面单房或多房囊性肿块,大小不等,囊壁均较薄,其内可见纤细分隔,有时可见肠系膜血管穿行于病灶之间;囊内密度均匀,密度近似于水;肿块在肠间隙蔓延生长,增强CT扫描病灶无强化。结论肠系膜淋巴管瘤的诊断一般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和其他腹部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纵隔实性肿块的CT表现,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前纵隔实性肿块47例患者行CT平扫增强和病理活检.结果:胸腺瘤22例,胸腺癌3例,胸腺增生2例,淋巴瘤10例,精原细胞瘤3例,胸内甲状腺肿4例,恶性畸胎瘤2例,胸骨浆细胞瘤纵隔侵犯1例.前纵隔实性肿块均具有各自的CT表现和临床特征.结论:CT是...  相似文献   

14.
付林 《中外医疗》2016,(3):188-190
目的 分析肾上腺转移瘤的临床特点,探讨MSCT对肾上腺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2月—2015年7月经病理证实的42例肾上腺转移瘤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原发于肺癌16例(38.1%),肝癌11例(26.2%),乳腺癌4例(0.95%),甲状腺癌3例(0.71%),卵巢癌3例(0.71%),肾癌3例(0.71%),来源不明的恶性肿瘤2例(0.47%);其中13例肾上腺转移瘤表现为双侧,右侧16例,左侧13例.42例转移瘤中55个病灶均为实性肿块,边缘清楚,双期CT增强扫描,直径小于3 cm的肿块呈均匀明显强化,直径大于3 cm的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巨大肿块内伴低密度坏死.结论 密切结合病史及CT表现,能对绝大多数肾上腺转移瘤做出正确诊断,有利于临床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CT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普通CT、螺旋CT检查的表现以及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5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肠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25例胃肠间质瘤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8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7例肿块内有坏死,6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胃肠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胃间质瘤的CT资料。结果病变向腔内生长4例,向腔外生长6例,向腔内外同时生长3例。CT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其内可出现坏死、出血及钙化,增强扫描病灶有不同程度强化,13例胃间质瘤中8例良性,5例恶性。结论 CT在胃间质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共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30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16例,十二指肠5例,空肠5例,回肠4例;良性5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21例;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GIST密度均匀,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 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并可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20例胃间质瘤中16例为恶性,4例为良性.病灶多呈类圆形.平扫:呈均匀等密度5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央低密度区15例.增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5例;病灶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散在坏死15例.结论:螺旋CT是目前胃间质瘤检查的最佳选择,可以清晰显示病灶各项特征,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结果:CT平扫肿瘤边界光整锐利6例(其中1例浅分叶),4例瘤内见条片状钙化,1例瘤内见沙砾状钙化,避开钙化7例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肿块呈显著性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结肠癌腹部淋巴结转移瘤的多层面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多层CT多期增强扫描结肠癌腹部淋巴结转移瘤的表现及评价MSCT的诊断价值.方法 63例结肠癌患者术前1周内行腹部CT平扫与MSCT多期增强扫描(在对比剂开始注射后22、37~40、60 s进行扫描),并测原发灶与淋巴结的CT强化值.MSCT所见与手术病理对比.结果 手术发现并切除274个淋巴结,CT显示177个.增强扫描,98个淋巴结均匀强化,33不均匀强化,23个环状强化.在不同扫描期相76个淋巴结与原发灶同步强化,78个不同步强化.23个淋巴结未见强化,其中10个见粘液样变,5个伴钙化.MSCT对腹部淋巴结转移瘤总的检出敏感性为78.5%.结论 MSCT对腹部淋巴结转移瘤的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提高了转移淋巴结检出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