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璐  韩瑞  林华   《放射学实践》2011,26(2):118-125
2010年RSNA年会关于心脏CT和MRI的文章有330余篇,随着256、320层CT和双源CT的广泛使用,CT灌注成像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一站式"心脏MRI检查逐渐被临床接受,应用增多;同时介绍了多种心功能的自动化检测软件;降低CT冠脉成像的辐射剂量仍然是今年的热点。现将要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黄璐  庞颖  夏黎明   《放射学实践》2010,25(2):118-125
今年RSNA年会关于心脏研究内容大体上沿袭去年的方向,CT和MRI诊断研究进展不大,但在技术方面有不少新方法展示。现按照疾病分类和研究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杨岷  夏黎明   《放射学实践》2009,24(4):350-356
今年RSNA年会上心脏方面的论文数量有所减少,主要是MRI方面的研究进展不多,相关文献较少。本文按疾病分类,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双能量CT(DECT)、双源CT(DSCT)与16层CT冠状动脉CTA(cCTA)的放射剂量估算及影像质量。材料与方法组1、组2、组3均为68例病人分别采用16层  相似文献   

5.
心脏和心包的转移性肿瘤远较原发性肿瘤多见,大量尸检结果显示,10%~12%恶性肿瘤可发生心脏和心包转移。 临床表现:心脏和心包转移可无症状,仅在尸检中发现。心功能不全占30%,主要是心包积液所致。临床表现包括气短、咳嗽、胸前区痛、胸膜炎性胸痛及周围性水肿。有恶性肿瘤史的病人突发心律失常提示心肌转移。  相似文献   

6.
单次对比增强双源CT双能量心脏成像的初步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单次对比增强双源CT双能量心脏成像的可行性和初步应用.方法 30例受检者行双源CT双能量心脏成像,分别有6例病人于1周内进行了DSA或SPECT检查.2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对所有冠状动脉影像质量和碘图进行分段评分,并对冠状动脉狭窄节段与碘图分布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成像可诊断率为100%(300/300),影像质量评分均值为4.68±0.57.30例病人中8例共10个节段发现壁冠状动脉,12例共32个节段冠状动脉发现粥样硬化性斑块,其中20个节段狭窄≥50%,12个节段狭窄≤50%;3例病人的双能量CT(DECT)冠状动脉成像与DSA所见一致.融合碘图有15例共37个节段发现灌注异常,其中28个节段供血支冠状动脉狭窄,9个节段未见冠状动脉狭窄(其中3个节段SPECT检查为阴性).结论 心率合适的情况下,单次对比增强双源CT双能量成像可获得优良的冠状动脉和心肌灌注影像,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潜力,但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单次对比增强双源CT双能量心脏成像的可行性和初步应用。方法30例受检者行双源CT双能量心脏成像,分别有6例病人于1周内进行了DSA或SPECT检查。2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对所有冠状动脉影像质量和碘图进行分段评分,并对冠状动脉狭窄节段与碘图分布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冠状动脉成像可诊断率为100%(300/300),影像质量评分均值为4.68±0.57。30例病人中8例共10个节段发现壁冠状动脉,12例共32个节段冠状动脉发现粥样硬化性斑块,其中20个节段狭窄≥50%,12个节段狭窄≤50%;3例病人的双能量CT(DECT)冠状动脉成像与DSA所见一致。融合碘图有15例共37个节段发现灌注异常,其中28个节段供血支冠状动脉狭窄,9个节段未见冠状动脉狭窄(其中3个节段SPECT检查为阴性)。结论心率合适的情况下,单次对比增强双源CT双能量成像可获得优良的冠状动脉和心肌灌注影像,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潜力,但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颅内原发性血管外皮细胞瘤非常少见,因其具有侵袭性,术前正确诊断十分重要。本组6例仅1例术前考虑本病,5例诊断为脑膜瘤,其中待排除脑原发性淋巴瘤和神经鞘瘤各1例。笔者总结手术证实的6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对其CT、MRI表现报道如下。主要临床症状为:头...  相似文献   

9.
杨岷  夏黎明 《放射学实践》2008,23(4):350-353
随着MSCT技术的发展,特别是64层CT和双源CT的广泛临床应用,以及128层乃至256层CT的出现,使MSCT在心脏成像领域的价值日益得到重视和关注.今年的RSNA年会上心脏CT方面的大会交流文章达到了110余篇,较去年有明显增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延迟碘增强(LIE)双能CT(DECT)选择性单能影像评估陈旧性心肌梗死(CMI)的影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方法 20例有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史的病人行心脏LIE-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第一代和第二代双源CT的CT血管成像(CTPA)的射线剂量和图像质量。方法共120例病人,每组30例分别进行CTPA、第一代双源CT(第一组:单源,120kV/145mAs;第二组:双源,140/80kV,  相似文献   

12.
双源双能量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龙江  卢光明   《放射学实践》2010,25(6):590-595
尽管不同厂家提出了不同的双能量CT设计方案,例如通过快速球管管电压切换完成双能量CT数据的采集,但因潜在的配准不良伪影影响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双源CT因为能在单次扫描期间采集2种不同能量的数据,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两次采集期间对比增强程度的改变以及患者运动导致的层面间小匹配,实现了CT能量成像鉴别组织成分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比较128层高螺距双源CT(DSCT)、双能量CT(DECT)和传统单源螺旋CT(SCT)对肺血管成像(CTA)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按照5种不同方案进行肺动脉CTA检查:高螺距DSCT(100kV),高螺距DSCT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小儿心脏CT冠状动脉造影(CTA)成像中,双源CT的前瞻性心电门控模式和大螺距Flash模式在成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面的差异。方法从2014年12月~2015年5月疑似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儿患者中,选出两组不同检查模式(Prospect组和Flash组)的病例,每组30例。两名医师组成共识小组,对图像质量进行5级评分,同时比较两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 Prospect组和Flash组的CTDIvol分别为(1.35±0.06)mGy和(3.02±0.17)mGy;两组的DLP分别为(28.3±1.6)mGy·cm和(67.8±3.8)mGy·cm。两位评价者在所有患者的图像评价中均最终达成一致结果,所有患者的图像评分均达到了3分以上即均达到诊断要求。结论两种模式的图像质量在诊断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上无明显差异。而前瞻性心电门控模式的辐射剂量要大于Flash模式。双源CTA的Flash模式在小儿心脏检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心脏原发恶性肿瘤的CT、MRI表现,旨在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12例经病理证实心脏恶性肿瘤的CT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例行胸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9例做心脏MR检查,其中7例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发生部位以右心房最多见(6/12)。跨心腔生长或累及邻近大血管及心包常见(10/12)。伴有心包和胸腔积液(9/12)。肿瘤多以中度不均匀强化为主,血管肉瘤内见同血管强化一致条状影,横纹肌肉瘤呈后期明显均匀强化。肿瘤MR信号以T1WI等略低信号,T2WI为混杂高信号表现为主,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T2WI呈明显低信号较特征。结论:心脏恶性肿瘤具有一般恶性肿瘤侵袭性生长之特点,CT、MRI评价病变范围、组织特征具有优势,有助于诊断及治疗方案实施,进一步组织学定性、鉴别有困难。  相似文献   

16.
鲁亮  李茜  李嫣   《放射学实践》2011,26(2):125-127
2010年RSNA年会关于胸部影像的文章共有360余篇,较去年增多。随着双源CT的应用,以降低患者辐射剂量为重点的新技术新方法受到重视、肺间质疾病、肺结节的检出以及肺栓塞仍是本次大会讨论的重点。现将重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颈静脉球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和MRI检查在颈静脉球瘤诊断、鉴别诊断及手术径路选择中的作用与价值。材料和方法:5例经手术证实的颈静脉瘤患者,术前均行CT增强前后扫描,4例行MRI平扫及增强后成像。分析CT和MRI的不同表现,比较其优缺点,并介绍分型与手术径路的关系。结果:按Glasscock-Jackson's分类法,其中Ⅰ型1例,Ⅱ型1例、Ⅲ型2例、Ⅳ型1例。CT能清晰地显示颅底骨质结构的破坏程度及范围,颈静脉孔的扩大以及边缘不规则的侵蚀性破坏是颈静脉球瘤的特征性表现。MRI能更准确地显示肿瘤的大小、与颈内动脉、颈内静脉的关系以及有无颅内侵犯、侵犯的程度。肿瘤内迂曲的流空血管及"椒一盐"征是颈静脉球瘤的特征性MRI表现,结论:CT和MRI结合,能更全面地提供临床诊断及治疗所需的信息,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目的评估双能量螺旋CT(DECT)在多种心脏扫描方案中对胸部水模碘浓度定量检测的准确性。方法利用第一代和第二代DECT的多种心脏扫描方案对模拟人体胸  相似文献   

19.
_目的:探讨双源 CT 双能量腹部虚拟平扫对脂肪肝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双源 CT 行腹部双能量增强扫描诊断为脂肪肝的77例患者的平扫期(120 kV)及虚拟平扫(VNC)图像。虚拟平扫图像运用门脉期双能量(100及140 kV)图像重建而来。选择肝门层面测量真实平扫(TNC)与 VNC 图像上肝右叶、肝左叶、脾脏、下腔静脉的 CT 值及噪声,并在肝门层面测量上腹部前后径及左右径。记录整个扫描和平扫期对应的剂量长度乘积(DLP)。评价 TNC 与VNC 图像间各 CT 值及噪声的差异,分析两组图像上肝右叶噪声与前后径、左右径及平均径的关系。分别用肝/脾 CT 值比<0.8、肝/下腔静脉 CT 值比<1.0,做为诊断中重度脂肪肝的标准,比较 TNC 和 VNC 图像诊断中重度脂肪肝的一致性。结果:VNC 图像上肝左叶、右叶及脾脏的 CT 值均高于 TNC(P<0.01),差异小于10 HU。VNC 图像上各部位噪声均低于 TNC。TNC 图像上,肝右叶噪声与前后径、左右径、平均径均有中等相关性(r=0.562,0.608,P<0.01);在 VNC图像上,肝右叶噪声与上述径线值相关性弱。用肝/脾 CT 值比<0.8作为诊断重度脂肪肝的标准,VNC 与 TNC 图像诊断重度脂肪肝一致性的 kappa 值为0.591;用肝/静脉 CT 值比<1.0作为诊断标准,两种图像一致性的 kappa 值为0.458。用 VNC 代替 TNC 图像,可降低24.2%的总扫描剂量。结论:VNC 图像与 TNC 图像在诊断中重度脂肪肝上具有中等的一致性,推荐运用肝/脾 CT 值比<0.8这一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