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病灶均为单发,均位于腹主动脉周围。17例病灶呈类圆形或类椭圆形,18例病灶最大径大于5cm。21例CT增强扫描动脉期瘤体实质部分明显强化且门静脉期持续强化。22例病灶中央及边缘同时出现坏死,其中10例病灶坏死形态呈破网状。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及后腹膜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特征,旨在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腔及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CT资料。结果共8个病灶,其中位于后腹膜5个(位于腹主动脉左侧2例,右侧3例),盆腔3个(盆腔骶骨前方1个,转移性2个病灶位于子宫两侧)。原发病灶最小约41mm ×36mm ,最大约89mm ×96mm ,8个病灶中呈实性2个,囊实性4个,囊性2个。5例实行单期扫描,增强后病灶实质部分全部呈明显强化;2例实行双期增强,延迟后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增强后所有病灶密度不均,中间可见不同程度低密度坏死区。1例可见瘤体内明显强化的迂曲扩张血管。结论腹腔及后腹膜副神经节瘤无论原发或转移性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腹腔及后腹膜副神经节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5月~2012年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13例患者CT 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 SC T增强扫描及三维后处理重建。以手术结果为标准,分析CT 检查显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准确性。结果13例患者中,11例单发,2例多发,共计16个病灶。病灶均位于腹主动脉周围,呈椭圆形或圆形,平扫肿瘤呈等或略低密度,密度不均匀,2例病灶边缘钙化。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可见坏死和囊变区,7例瘤内或瘤周可见明显强化的迂曲血管影。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在病灶大小、形态、位置、供血动脉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的显示上与手术结果一致。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MS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MSCT表现,提高对其在术前的诊断水平,预防术中危险情况的发生。方法对2011年1月~2017年1月经手术确诊的36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其CT影像表现及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病灶均为单发,均位于腹部大血管旁,28例位于腹主动脉周围,8例位于下腔静脉周围; 2)病灶境界清楚,呈类圆形、类椭圆形或呈分叶状肿块; 3)肿瘤最大径5cm的10例呈实性,直径≥5cm的26例多呈囊实性,肿瘤越大坏死囊变越明显; 8例病灶可见钙化; 4) 36例病灶CT增强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24例动脉期可见迂曲强化血管影,实性肿瘤或肿瘤的实性部分呈"扩散式强化",较大的17例肿瘤坏死囊变后呈"破网征"样改变。结论腹部大血管旁的好发位置以及"扩散式强化"、"破网征"对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其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 病灶均为单发,3例位于胰尾部与左肾之间,1例位于右肾左前上方与十二指肠间.CT平扫表现为境界清晰的类圆形或类椭圆形不均质肿块,内见囊变坏死及钙化,2例病灶内可见分隔样结构,增强后肿瘤实质及分隔样结构明显强化.病理学检查肿瘤包膜完整,切面可见范围不等的片状坏死,镜下可见副神经节细胞的分化形态,瘤细胞呈"器官"样、"泡"状或"巢"状排列,1例病灶内部分区域细胞异型性明显,可见核分裂像.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突触运载蛋白(Syn)阳性4例,嗜铬粒素(CgA)阳性2例,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3例,S-100蛋白阳性1例.结论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其确切诊断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副神经节细胞瘤的特征性CT表现,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5例副神经节细胞瘤患儿的影像资料,其中男2例,女3例,平均发病年龄12岁,5例患儿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增强后的强化程度、瘤体内的血管分布、与周围组织及大血管的关系、瘤栓形成及有无转移和转移部位等.结果:本组副神经节细胞瘤的特征性CT表现为:①肿瘤均位于腹膜后;②肿瘤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包块影,边缘可呈分叶状,呈膨胀性生长,肿瘤体积较大;③平扫时瘤体密度略欠均匀,可见散在的小片状低密度灶(出血、坏死和囊变),瘤体内无明显钙化;④增强扫描动脉期瘤体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平扫低密度区强化不明显,瘤体内有大量血管穿行,瘤体血供丰富,静脉期瘤体强化程度未见明显降低,有时甚至强化更明显;⑤体动脉分支供血,供血血管可直接起自腹主动脉,也可起自腰动脉、肠系膜动脉、生殖血管、髂血管等;⑥瘤体占位效应明显,对周围的脉管及脏器有推移、挤压,也可对腹腔大血管有轻度包埋;⑦可见腔静脉瘤栓形成.试验室检查 5例患儿的NSE和尿VMA测定均不同程度升高.结论:儿童副神经节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较高特异性,尤其是增强CT表现为明显的持续强化和富血供,结合代谢物的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可明显提高该病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7.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及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表现及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病历及CT资料、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副神经节瘤27例,将临床及CT表现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有高血压症状10例,无高血压症状但术中出现血压波动6例,无高血压及术中血压波动11例。CT表现:肿瘤多位于腹中线大血管周围(19个病灶),并多大于5cm(21个病灶),增强CT表现为实性、明显强化,常伴有囊变或坏死。临床表现与病理对照:嗜铬性副神经节瘤16例,有高血压症状10例,另外6例术中有血压波动;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11例,无任何症状6例,腹部包块4例,血尿1例。CT表现与病理对照:良性肿瘤边缘光整,病灶内囊变区内壁光整,边界清楚;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囊变区"不规则,边界不清楚。CT诊断正确率为88.9%,误诊11.1%。结论:临床症状结合增强CT表现在术前对大多数腹膜后副神经节瘤能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9例病灶中7例发生于腹内,2例发生于腹外。发生于腹内者4例病灶呈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缘光整;3例病灶略呈椭圆形或分叶状、混杂密度、侵犯周围组织,其中3例侵犯临近小肠,1例侵犯临近腹主动脉、右侧髂动脉及右侧腰大肌。发生于腹外的2例病灶表现为沿肌纤维浸润性生长的分叶状软组织肿块,累及多块肌肉。9例病灶中1例可见囊变,1例有点状钙化,9例均未见瘤周水肿。CT增强扫描,病灶以中等强化为主,其中2例可见小片状明显强化区。结论: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可以较好的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对诊断该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部恶性副神经节瘤的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和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腹部恶性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病灶位于腹膜后间隙7例,其中左上腹3例,右上腹3例,右下腹1例;胰头部1例。CT平扫表现为肌肉样软组织肿块,最大径在8~13cm之间,边缘不规则,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其内见不规则坏死、囊变,囊内壁不规则,斑点状钙化3例。增强动脉期病灶边缘中、重度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强化逐步向内填充。三维重建能显示增粗的肿瘤供血动脉和周围结构关系。肝转移3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例。结论腹部恶性副神经节瘤具有肿瘤体积大、边缘不规则、易坏死囊变等CT特点,如发现转移,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分析(附2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特征,旨在提高对此类少见肿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原发性腹膜后肿瘤24例,与病理对照,分析各类肿瘤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脂肪(肉)瘤8例,以脂肪性成分为主;纤维肉瘤2例,周围浸润明显;平滑肌肉瘤2例,呈多中心融合形;神经鞘瘤4例,好发脊柱旁,易囊变;节细胞神经瘤1例,密度低,特征性不明显;神经母细胞瘤1例,大片状钙化;副神经节瘤1例及化学感受器瘤2例,增强明显;异位嗜铬细胞瘤1例,增强明显有囊变;神经内分泌瘤1例,无特征;畸胎瘤1例,三胚层组织共存.结论 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准确.肿瘤CT表现多样化,仅部分肿瘤特征性明显.  相似文献   

11.
陈平有  陈文  仇俊华  徐霖   《放射学实践》2012,(5):516-519
目的:分析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MS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及MSCT表现。结果:12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和疼痛。12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腔软组织肿块,肿瘤最大直径3.0~21.0cm,平均11.0cm。肿瘤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5例。CT平扫密度均匀2例,其中1例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1例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10例,均见囊变坏死区,其中钙化2例,出血2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呈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呈分隔状。病理诊断为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3例,恶性8例,远处转移3例。免疫组化表现为CD117阳性12例,CD34阳性7例。结论:腹膜后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少,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肾上腺外腹膜后副节瘤CT、MRI表现。方法:本组经手术病理证实14例,其中男7例,女7例,平均年龄39.2岁。其中功能性副节瘤8例,非功能性副节瘤6例;良性9例,恶性5例。CT平扫检查9例,其中5例作了强化扫描;MRI检查6例。结果:病变<10cm者9/11例良性,>10cm3/3恶性;<5cm者5/6例功能性,>5cm者6/8例为非功能性。CT密度和MRI信号强度对鉴别良恶性作用不大,但出现明确囊变恶性多见(4/5例),有明确侵犯者4/4例恶性。结论:腹膜后副节瘤的CT、MRI表现多样,其大小、囊变及侵犯对鉴别良恶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CT、MRI表现特点,提高其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14例,回顾性分析其CT、MRI表现及病理学特点.结果:右侧5例,左侧9例.大小2.3 cm×2.5 cm×2.6 cm~17.6 cm×23.8 cm×14.5 cm.肿块以囊实性为主,以囊性为主者3例,以实性为主者7例,基本呈实性者4例,未见完全囊性病灶.CT平扫表现为等或等低混杂密度灶,边缘清楚,实性部分密度与腹主动脉相近,CT值约为38.5~49.3 HU,囊性部分CT值平均约为18.9 HU.MR检查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实性部分呈等T1长T2异常信号.增强扫描后动脉期表现为明显不均质强化肿块,囊性部分无强化,实性部分CT值约为69.5~117.3 HU.门静脉期CT值峰值略下降,信号降低,实性肿块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CT值约为64.7~103.5 HU,平均77.8 HU.延迟期实性部分密度、信号逐渐下降.结论: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有一定的CT、MRI表现,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能得出比较准确的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膜后原发性肿瘤的CT特点,试图进一步提高对该类病变的认识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腹膜后肿瘤的CT图像,观察肿块的位置、形态、大小及强化程度,并结合病理结果分析腹膜后肿瘤的CT特点。结果脂肪肉瘤3例,平滑肌肉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胃肠外恶性胃肠间质瘤2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神经鞘瘤4例,副神经节瘤2例,嗜铬细胞瘤3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皮样囊肿1例,脉管瘤3例,囊性淋巴管瘤1例。其CT表现各不相同,CT定位腹膜后的准确率为71.42%(20/28),其中准确定性率为21.42%(6/28)。另有8例错误定位于腹膜后的脏器。结论腹膜后肿瘤种类多,其CT表现有很多重叠,但CT对腹膜后肿瘤的定位诊断率较高,对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也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分类以及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本文探讨腹膜后不同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血液动力学特征及其与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43例,12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31例经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注射流率2~3ml/s。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43个病例中神经鞘膜来源肿瘤28例(良性神经鞘瘤19例,恶性神经鞘瘤7例,神经纤维瘤2例);副神经节瘤9例(良性8例,恶性1例);交感神经节细胞来源肿瘤6例(节细胞神经瘤2例,神经母细胞瘤4例)。神经鞘膜来源肿瘤由低密度的细胞稀疏区和中等密度的细胞密集区构成,两种结构强化程度不同;神经鞘瘤多呈圆形,神经纤维瘤呈丛状或不规则形;良性肿瘤境界清楚,恶性神经鞘瘤境界不清,可见晕样结构和毛刺。副神经节瘤实体部分密度偏高,密度与腹主动脉相仿,变性明显,强化显著;良性和恶性难以鉴别。交感神经节细胞来源肿瘤富含水分,形态不规则,密度低;节细胞神经瘤密度较均匀,境界清楚,容易铸型并形成伪足样突起,强化轻微;神经母细胞瘤密度不均匀,境界不清,容易包绕血管和脏器,钙化显著,分叶明显,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影像表现介于节细胞神经瘤和神经母细胞瘤之间。结论: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神经鞘膜来源肿瘤,副神经节瘤和交感神经节细胞来源肿瘤。不同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表现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区别,结合肿瘤的病理基础,突出其根本征象并与其他征象结合,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良性泪腺混合瘤CT和MR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经手术及病理学证实的良性泪腺混合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CT及MR表现的特点。结果:12例患者中,类圆形8例,椭圆形4例。肿瘤位于眼眶上、外方,眼球受压向下内移位。肿瘤边界清晰,周围泪腺窝骨质膨胀变薄。CT表现为肿块与脑组织密度相似,等密度均匀8例,密度不均匀4例。MR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及脂肪抑制相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8例,4例轻中度强化。结论:CT、MR可清晰地显示泪腺混合瘤的形态、大小、密度等,具有一定特征性,为该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的 CT 和 MRI 表现,总结其影像学特征.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患者中,21例行多层螺旋 CT 检查,9例行 MRI 检查.观察 CT、MRI 平扫和增强时肿瘤的特征性改变.结果27例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边缘规则光整,直径多在5~10cm之间,CT 平扫肿瘤呈实性或囊实性.CT 增强后动脉期轻至中度强化10例,主要呈云絮状、索条状强化;动脉期9例可见纤细血管显影.门脉期及延迟扫描轻度渐进性强化13例.MRI 平扫呈不均匀长 T1长 T2影,DWI 呈高信号,4例可见靶征改变,增强后门脉期及延迟呈渐进性强化.无一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CT 结合 MRI 检查及多期增强扫描对其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颌下腺混合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颌下腺混合瘤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轴面平扫和增强扫描,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单侧单发病灶。平扫7例密度低于正常腺体,4例呈等密度,2例密度不均匀,病灶与正常腺体分界不清,13例患侧腺体均增大,肿瘤均未突出腺体包膜,与周围组织的脂肪间隙仍存在;增强扫描病灶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腺体,表现为轻至中度强化,3例病灶内出现大小不等圆形低密度影。病灶直径1.4-3.2 cm。结论:颌下腺混合瘤CT表现具有良性肿瘤的特点,结合临床病史,CT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