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早期大肠癌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肠癌早期诊治是改善生存的唯一希望,因而早期大肠癌得到广泛重视。随着早期大肠癌病例数增加,其病理学研究愈加深入,大体和镜下分类到到深刻的阐明。与此同时,早期大肠癌诊断有了很大改善,治疗因类而异,已取得长足进步。本文综述早期大肠癌的病理学,分类,诊断和治疗等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错配修复基因的种系突变是发病基础,在散发性大肠癌中遴选HNPCC家族,并对HNPCC患者对其家属进行基因检测可以发现HNPCC相关肿瘤的高危人群,使家族中发病率低的成员免受长期医疗随访之苦,而且对HNPCC相关肿瘤患者进行预防性手术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德国结肠癌是各类肿瘤中第二位致死性病因,仅次于支气管癌。这类肿瘤通常有10~15年的发病历程,腺瘤恶变所需的时间也是如此。疾病的预防有赖于对肿瘤诊断的研究。由于缺乏适宜的早期警示征象,对无症状人群的筛查就显得相当重要。仅仅通过大便隐血试验和内镜检查是有可能识别癌症及其早期征象的;或者用内镜切除腺瘤,它们都可以避免癌症的发生。以下是一篇关于结肠癌预防的各种筛查方法适合性的综述。  相似文献   

4.
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查热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佳  白春梅 《癌症进展》2011,(5):524-527
<正>大肠癌(CRC)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发病率居全球恶性肿瘤第四位,死亡率居北美恶性肿瘤第二位。在北美,每年新诊断患者约140 000例,约50 000例死亡。在中国,大肠癌已成为最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每年增加4.2%,每年新诊断  相似文献   

5.
成年人的大肠长约150cm。大肠癌是消化系统中发病率仅次于胃癌的恶性肿瘤,癌症发生部位以直肠最多,其次依次为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和横结肠。  相似文献   

6.
7.
分析非息肉性大肠癌发生的分子机理,为早期诊断和预测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PCR-SSLP方法,引物D2S441,D2S119和D2S123检测31例大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微卫星DNA长度片段多态性,6%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硝酸银染色结果31例患者中,1号病例的癌组织中,三对引物扩增产物均出现微卫星DNA长度多态变化。6号病例的癌组织的D2S441引物扩增产物出现杂合性丢失,D2S119和D2S123引物的扩增产物出现微卫星DNA长度多态变化,其余29例患者的癌组织的3对引物扩增产物均未出现异常变化。结论部分散发性非息肉性大肠癌的发生与微卫星DNA的不稳定性和杂合性丢失有关。  相似文献   

8.
非甾体类抗炎药对大肠癌的化学预防及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甾体类抗炎药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 atory drug,NSAID) ,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消炎及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包括水杨酸类、吡唑酮类、吡罗昔康、吲哚美辛、舒林酸、萘普生等。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 ,临床病例观察及动物模型研究所提供的证据表明 ,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特别对于胃肠道肿瘤 ,某些非甾体类抗炎药还具有使单个腺瘤消失的作用。现将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抗结直肠肿瘤作用及其有关机制综述如下。1 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长期有规律地服用阿司匹林能够减少结肠癌发生的危险性。 Kune等 [1 ] 最初在研…  相似文献   

9.
李娜  金星 《癌症康复》2011,(3):9-10
结肠镜,借助于光纤摄像来检查结肠和直肠组织,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大肠癌筛选检验技术.通过结肠镜检查,临床医生可以发现大肠组织的癌前息肉,从而在其癌变之前去除.结肠镜检查的准确性取决于若干因素,其中包括检查时操作的速度以及医生能否全面和彻底检查出平坦型或凹陷型病变的实操技能.  相似文献   

10.
1988年11月至1993年5月,我科的578例根治性切除的大肠癌病人中,27例于术后1年内复发或转移。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早期复发、转移与癌的部位、大小、形态、浸润深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病理分化程度、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并强调癌细胞的医源性种植和肿瘤切除范围不足是导致早期复发、转移的重要原因。早期复发、转移还可能与术中低血压、输血有关。进而提出了预防早期复发、转移的措施:①审慎地选择合适的术式;②强化术中无瘤操作观念;③术前、术后放疗预防局部复发;④提高外科技术;⑤CEA水平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992 年统计结果肠癌的死亡率已位于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5 位。由于大肠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所以大肠癌的治疗一直不能令人满意。在未明确病因及癌变机制之前,通过病因预防来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时机尚不成熟。随着肿瘤化学预防的兴起,尤以近20 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拟从如下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直肠癌早期缺少症状,病人无明显异常改变,当肿块达1~2cm时,由于肿瘤的侵蚀,肠黏膜受到肿块异物性刺激,分泌物增多,因此在排便时可见少量的黏液排出。多数在大便的前端或于粪便的外面附着。随着肿瘤的增大,分泌物黏液也增加,有时随着排气或突然咳嗽腹内压增大,可有黏液从肛门流出。当肿瘤增大形成溃疡或有坏死合并感染时,便会出  相似文献   

13.
大肠息肉与大肠癌p53及c—erbB—2蛋白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16例良性大肠息肉,96例大肠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53蛋白及原癌基因cerbB2蛋白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均无p53蛋白表达,而cerbB2蛋白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表达。p53、cerbB2在腺瘤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0.0%(2/10)及30.0%(3/10),其中p53阳性细胞呈散在或灶性分布,但阳性细胞数不超过5%。p53及cerbB2在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3.8%(42/96)及50.6%(40/79),其中同时表达两种蛋白者占29.1%,且p53蛋白表达与肿瘤进展有关,p53阳性者多为B期或C、D期癌,更易于发生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4.
仇昊 《现代肿瘤医学》2011,19(5):939-941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0例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其正常黏膜中端粒酶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在30例大肠癌中,端粒酶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90.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正常黏膜组织(P<0.005)。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浸润深度、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无相关性。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将端粒酶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记,通过对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检测来协助大肠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大肠息肉癌变52例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78年10月~1994年12月间的52例大肠息肉癌变进行了回顾性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癌变率4.27%,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50岁以上组最多见,占65.3%。其中,以绒毛状腺瘤、混合腺癌癌变率较高,二者间无差异(P>0.05),管状腺癌较低,与前二者差异明显(P<0.01),并发现1例炎性息肉癌变。直径>2.0cm,息肉癌变率明显高于2.0cm以下者(P<0.01)。息肉基底愈宽愈短,癌变率愈高。大部分癌变息肉均有形态学改变。探讨了大肠癌的组织发生,息肉癌变因素及息肉癌变的早期诊断,早期防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肿瘤》2011,(3):238-238
由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CRPC)主办,福建省抗癌协会、福建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和福建省肿瘤医院共同承办的第七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将于2011年10月21日~23日在福建省福州市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  相似文献   

17.
应用显微分光光度计分别对大肠癌、癌旁组织、慢性结肠炎、腺瘤性息肉和几种非腺瘤性息肉标本进行DNA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大肠癌标本DN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粘膜、慢性结肠炎、腺瘤(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和几种非腺瘤性息肉。DNA含量在腺瘤中随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增加,支持关于“腺瘤——癌演续”的理论,且表明这一演续过程为多步骤性。而其它几种非腺瘤性息肉则未发现与大肠癌之间有明显发病学关系。  相似文献   

18.
《国际肿瘤学杂志》2014,(5):400-400
为了交流我国临床肿瘤姑息治疗领域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了解国际上的研究动态和进展,积极推动学科的发展,由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CRPC)主办,上海长征医院承办,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上海癌症康复与:玷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和《临床肿瘤学杂志》社协办的第十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定于2014年6月20—22日在上海举行。  相似文献   

19.
於卉 《癌症康复》2011,(2):8-10
犬类超强的嗅觉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地震废墟中搜寻幸存者,协助查找毒品及爆炸物.它们的这一特性是否能够帮助人类查找癌症的踪迹呢?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广州市大肠癌筛查项目中初筛阳性并确诊为进展性肠道病变者的大肠癌早期诊断情况,探索到肠镜检查的医院交通时间对大肠癌早期诊断的影响,为提高大肠癌早诊率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基于广州市大肠癌筛查项目进行,收集2015~2016年初筛阳性并在2017年年底之前确诊为进展性肠道病变者的相关资料。研究计算了到肠镜检查医院的最短公共交通时间。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交通时间对大肠癌早期诊断的影响作用。结果:共有968名进展性肠道病变者被纳入到研究中,843(87.1%)人被早期诊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交通时间>60 min不利于大肠癌早诊(ORm=0.354,P=0.030)。此外,仅FOBT阳性(ORm=0.270,P=0.001)和问卷、FOBT双阳性(ORm=0.155,P<0.001)更不易早诊;教育水平初中以上(ORm=1.591,P=0.047),免费肠镜检查(ORm=2.471,P=0.011)及居住在城市地区更有可能被早期诊断(ORm=1.845,P=0.048)。结论:广州市进展性肠道病变者的大肠癌早诊率需进一步提高。交通时间是早期诊断的影响因素,在今后的肠镜检查医院的配置中,要考虑到地理均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