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内镜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逐渐成为多种消化道病变的首选治疗手段,如消化道早期癌症、粘膜下病变、巨大广基息肉等均可以行ESD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部位,切除深度可包含粘膜层,粘膜肌层,粘膜下层,能明显降低肿瘤的残留与复发率。现将我科2009年3月至9月行ESD治疗的27例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34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邱成丽  栾琰  金茜  关静  张海燕 《西南国防医药》2009,19(12):1264-1265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部份消化道恶性肿瘤和没有转移的早期肿瘤都可以在内镜下进行剥离切除,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项微创的新治疗技术[1],它可免除传统手术治疗风险,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手术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在围手术期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对提高疗效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我科自2009年3~10月对34例行ESD治疗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王碧  颜欢欢  雷丽娜 《西南军医》2011,13(3):538-538
消化道息肉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但部分息肉易发生癌变,应积极治疗.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内镜下高频电切、激光、微波治疗等.我科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在胃镜检查时发现有257例该病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和观察纤维胃镜下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的护理效果,预防息肉可引起出血,甚至 癌变.方法:纤维胃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方法是通过电视荧屏显示病变的大小、位置、形态及活动情况,将连接于高频电发生器的电凝管或氩气刀管,通过电子胃镜活检孔道送达消化道的病变部位,利用高频电流通过人体时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变性脱落,同时有止血功能,从而达到息肉摘除并止血目的.结果:全部病例无发生穿孔和大出血现象.所有患者单纯息肉均一次性摘除,混和息肉视患者耐受情况一次或二次摘除.结论:纤维胃镜下治疗上消化道息肉是一种安全、简便、危险低、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受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项微创的新治疗技术〔1〕,它可以免除传统手术的治疗风险,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手术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大部分消化道恶性肿瘤和没有转移的早期肿瘤都可以在内镜下进行剥离切除。但新技术的应用随之产生术后并发症,给临床护理提出更高的要求。2009年3月~2010年10月,我科对ESD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循证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内镜下钬激光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内镜下应用钬激光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护理配合.方法 回顾性分析88例各种消化道息肉患者经内镜下应用钬激光治疗过程中所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 88例消化道息肉患者行钬激光治疗,84例有效,总有效率95.5%,无护理并发症.结论 针对患者不同特点,术前的健康教育、术中的临床观察及术后的康复护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李静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0):1897-189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间质瘤的有效护理配合。方法:对24例胃间质瘤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护理协助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20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4例未能剥离后接受外科手术。ESD手术时间25-140 min(平均62.5 min)。1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术中平均出血量约60 mL,术后均未出现出血,亦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ESD治疗胃间质瘤安全、有效,术前护理准备、术中护理配合、术后精细护理对提高手术疗效和安全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内镜微波治疗是集中微波能量于一小的区域产生组织蛋白质凝固的一种治疗方法.我科于1990年11月~1992年3月开展内镜微波治疗消化道息肉和癌肿7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息肉组64例,男48例,女16例;年龄14~74岁.其中食道息肉2例,胃息肉25例,结肠息肉17例,直肠息肉20例.大都为广基、亚蒂或多发性息肉.癌肿组6例,男4例,女2例;年龄59~75岁.其中食道癌3例,贲门癌2例,直肠癌1例.均为进展期隆起型癌.二、治疗方法:内镜微波仪为南京产MTC-1型.按内镜检查常规准备.发现息肉后将其周围的粘液、血性分泌物或粪水等清除干净.自活检孔插入微波导线,工作电流50~80mA,瞄准息肉进行凝固气化治疗.对较大息肉可连续凝固5~10次,直至息肉变平或从蒂部脱落为止.多发性息肉一次凝固不完者可重复多次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瘤的临床病理表现及预后情况,为其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2012年1月一2015年1月收治的经内镜及病理证实的20例胃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瘤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2010年WHO肿瘤分类标准对肿瘤进行病理分类及分级.结果 20例患者年龄55.5±10.6(35~77)岁.其中病变位于胃13例,十二指肠7例,病变最大直径为0.2~2.5cm.内径下表现为息肉样隆起、半球样黏膜下隆起及黏膜糜烂.所有病变均行内镜下治疗,包括电凝电切4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10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6例,1例患者ESD治疗后追加外科手术治疗.内镜下活检及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病理分级19例为NET l级,1例为NET 2级.随访5~34个月无转移及复发.结论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瘤经早期诊断和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李薇  邱成丽  栾琰 《西南军医》2010,12(6):1249-1250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项治疗早期消化道癌的微创新治疗技术[1],它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特点,但是ESD毕竟是一种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在术中术后有可能发生并发症,主要的并发症有腹痛、出血、穿孔、感染,其中穿孔最为危急.若患者在术中已经发生了穿孔,常规处理除了胃肠减压,交代患者禁食水外,监督患者禁食水是重点,现介绍一例ESD术中穿孔,经过胃肠减压等措施后已控制病情发展,但因患者私自饮水造成再次穿孔必须转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希望同行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