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病与凝血机能亢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前认为重症肝炎时凝血因子可产生不足及血小板减少,以致凝血机能降低。近来已知其凝血机能呈亢进状态。肝病时凝血机能亢进可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肝内DIC成为肝损害的促进因子。本文以急性肝功能不全为中心,就DIC及肝内DIC进行叙述。一、历史1964年Johansson首次报道肝素可控制肝硬化急剧恶化时的出血。1971年Tytgat等报道肝病时纤维蛋白原半衰期缩短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加,用肝素后可使二者正常。1970年Rake等发现重症肝炎的纤维蛋白原代谢亢进、血小板减少及  相似文献   

2.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并发于多种疾病(原发疾病),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血液凝固,继之激活纤溶系统,结果全身的微血管出现多发性血栓形成,损伤多种器官的功能,同时由于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出血倾向的特异病症。一般对DIC的诊断,重要的是首先确定原发疾病,再研讨作为DIC的临床症状,然后进行凝血学方面的实验室检查。呈明显出血症状和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恶性肿瘤与凝血异常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对其成因的研究,已逐步有所进展。有关血液凝固,纤溶系统的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对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有重要的关系,特别是关于恶性肿瘤合并最多的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诸如试用肝素、ATⅢ制剂、蛋白分解酶抑制剂等,以及早期发现和治疗效果的评价等,不断有所报道。伴随人口的高龄化,伴有其他疾病的病例很多,这些疾病及其治疗,往往加剧恶性肿瘤所带来的凝血异常。为了提高恶性肿瘤治疗效果,必须充分注意这个问题。本稿以恶性肿瘤与凝血系统的关系为中心,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DIC的诊断     
DIC 是在某种原发疾病时,由于高凝状态血栓形成,结果使血小板、凝血和纤溶系统有关因子消耗,转为低凝状态而引起出血倾向,继而由子微血栓导致各个脏器循环障碍。由于有原发疾病所致的凝血异常和同时出现的凝血因子消耗所致的凝血障碍,其检查结果也不一样,所以DIC 的检查诊断困难很多。另外,即使在低凝状态,由于出现凝血活性物质,有时也易于形成血栓,  相似文献   

5.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一种特殊类型—主动脉瘤合并DIC 已为人们所了解。自1967年Fine 等首次记载主动脉广泛夹层动脉瘤合并DIC 以来,已经有几篇报告。一般认为,其发生机制不是全身泛发性的血管内凝血,而是在动脉瘤内局限性发生纤维蛋白形成、溶解和血小板凝聚所导致的消耗性凝血障碍。本病又称为局限性DIC(Local DIC),此DIC 同原发病因果关系非常清楚。在观察抗凝疗法效果上又是一个良好的模型,这些独到之处很有助于我们对DIC 病理生理的理解。以下报告作者最近经治的2个病例,并结合若干文献进行综述。病例1:70岁,男性,主诉紫斑。生来无出血倾向,但从1983年11月起无特别外伤也出现左膝关节内  相似文献   

6.
DIC和感染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综合征(DIC)为感染性疾病的严重合并症之一,不仅常见于脑膜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也见于由假单胞菌所致的败血症及其合并的感染性休克。DIC时全身尤其末稍微循环的血管内的血液呈高凝状态,出现多发性血栓,引起各组织器官的机能障碍,同时由于消耗性凝血障碍,出现明显的凝血异常,并可出现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产生纤维蛋白裂解产物(FDP),以上均可损伤血管壁及其他组织,出现出血及其他临床症状。DIC为一种特殊的病理过程。本文对感染时DIC  相似文献   

7.
内分泌疾病     
近10年来,内分泌疾病的诊断治疗发展迅速。在诊断方面,激素测定与图像分析的进步令人瞩目。激素的测定绝大多数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通过单克隆抗体的引入,使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进一步提高,这样可以用更少量的检体进行测定。尤其是最近研制出使用两种抗体的放射免疫测定分析法(RIMA),其敏感度是以前RIA的100倍以上,像促甲状腺激素(TSH)测定时,由于敏感度明显提高,一般不必再做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负荷试验。测定分析所需的  相似文献   

8.
治疗总论     
一、消除DIC 的病因一般DIC 均有其病因,应尽力予以消除。临床中,造成DIC 的妇产科疾病易于消除;内科或外科领域内遇到的DIC,多数不能迅速消除其原发性疾病。二、对症治疗对症疗法主要是阻止或消除DIC 导致的血栓,纠正凝血异常和治疗因DIC 而产生的器官机能障碍。一般应用抗凝药物是为阻止DIC 的发生发展。此外,为了阻止DIC 导致的出血应考虑补充血小板或凝血因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DIC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总是在某种原发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或伴随原发疾病的合并症而发生。因此,首先应想到若无原发疾病,DIC 就不会发生。DIC 可有如下病理变化:①正常凝血—纤溶系统的平衡失调。在全身或大范围的血液循环中形成微血栓;②凝血酶参与DIC 的形成,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又能作用于血栓;③全身性微血栓形成时,由于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的减少,以及FDP 的增多等,就能导致显著的出血倾向;④DIC 的末期症状是重要器官  相似文献   

10.
骨量测定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量测定的最新进展福永仁夫对骨质疏松症诊断与治疗效果的评定,必须准确测定骨盐含量.目前在日本开展的有微量光密度计(MD)、双重能量一X线吸收测定法(DXA)、末梢骨专用的定量CT(pQCT)及超声波的骨量测定法(QUS)等非侵袭的骨盐定量测定法。各种...  相似文献   

11.
血液病与DIC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指因某种原因造成血管内大量凝血酶形成引起的病理过程。松田氏将其原因分类如下。①(?)以恶性肿瘤或急性白血病等为原发疾病的DIC。恶性肿瘤细胞或白血病细胞可释放或暴露组织凝血活酶(thromboplastin)到血液中,并在因子Ⅶ的参与下,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以生成凝血酶。  相似文献   

12.
尿排出的多种酶中NAG(β-D-N-乙酰氨基葡萄糖酶)是直接从肾组织逸脱到尿中的糖蛋白高分子物质,与其他各种尿酶比,是反映肾脏疾病最敏感的酶。本文以尿中NAG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为重点加以阐述。一、尿中NAG的荧光基质测定法(4MU-NAG法) 1.试剂的配制  相似文献   

13.
血管与DIC     
一、DIC 的概念及其与血管的关系所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即是通过数种机制,使血管内凝血系统活化,在全身的细小血管内形成许多微血栓。由于这一系列的凝血过程,消耗了凝血因子,使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第Ⅴ因子、第Ⅷ因子等低下,同时,继发的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导致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第Ⅴ因子、第Ⅷ因子、第ⅩⅢ因子等凝血因子分解而引起凝固障碍,最后加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如果对于下肢深部静脉血栓不予处理,会成为致命性肺梗塞的原因,所以必须尽早进行抗血栓治疗。目前,最标准的治疗方法,是确诊后先给以肝素的丸剂,接着再连续静点肝素数日,与此同时,开始口服苄丙酮香豆素的抗凝治疗,待达到治疗量后停服肝素,只继续给予苄丙酮香豆素。肝素具有硫酸基有速效、强抗凝物质的葡萄糖胺聚糖,其作用机制是能明显增强抗凝血酶Ⅲ(ATⅢ)对凝血酶与Xa的阻断作用。肝素是由分子量3000~30000(平均15000)各种不同的分子组成,与WTⅢ结合,会改变立体构型容易与蛋白酶进行反应。在中和凝血酶时,肝素必须与ATⅢ和凝血酶两者结合;而在阻断Xa时,只与ATⅢ结合充分。肝素历来是应用很广的较出色的抗血栓药,已知其副作用是引起出血和血小板减少。近年来,用化学和  相似文献   

15.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发生于早幼粒阶段的白血病,其病态细胞含有很多的粗大颗粒并且有很强的核异型性。特征是伴有染色体t(15;17)异常。另一方面,由于粗大颗粒释放组织凝血活酶而易发生DIC,导致消耗性凝血障碍,同时,白血病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活化物和酶等纤溶性物质而伴有强烈的纤溶亢进,呈现重症的出血症状。治疗上棘手的问题是,如进行化疗导致细胞的崩溃,DIC将恶化,患者常会因脑出血和肺出血而过早死亡。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癌症患者可出现凝血和纤溶异常。凝血活性亢进的结果是凝血酶迅速与血流中或血管内皮细胞上的抗凝血酶Ⅲ结合而形成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活性亢进的结果是纤溶酶和α_2抗凝血酶结合而形成纤溶酶-α_2抗凝血酶复合物(PAP);而D-二聚体为凝血活性亢进后所产生的稳定性纤维蛋白被纤溶酶水解后的降解产物,它能特异地反映继发性纤溶状况、评价凝血和纤溶性亢进的指标。本文以55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D-二聚体、PAP、TAT,观察了肺癌进展(按T、N、M、分类)与上述指标的夫系。55例中男50例,女5例;平均年龄63.6岁;腺癌33例,鳞癌12例,小细胞未分化癌10例;Ⅰ期5例,Ⅱ期4例,Ⅲa和Ⅲb期21例,Ⅳ期25例。结果发现:  相似文献   

17.
妊娠与DIC     
一、产科DIC 发病背景1.血液凝固性亢进从血栓弹性计可以看出,孕妇有r 和K 短缩,ma 增大,有特征性的血液凝固性亢进。2.凝血因子增加妊娠期除凝血因子Ⅷ外,几乎所有的凝血因子均增加。凝血因子增加的比例:抗凝血酶Ⅲ几乎没有增加,凝血系统处于优势状态。另外,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C)也增加。  相似文献   

18.
血浆内毒素的测定,通常是在显色合成基质中加入高氯酸(PCA),用除去沉淀物的上清液进行的。作用采用测定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新型 PCA 法来研究急性肝炎(AH)、急性重型肝炎(AHS)和重型肝炎(FH)的内毒素。研究对象是 AH23例(其中甲型9例,乙型1例,非甲非乙型12例,药物性1例),AHS4例(甲型1例,非甲非乙型3例),FH7例(乙型2例,非甲非乙型4例,药物性1例)。结果表明,各种肝炎内毒素阳性率分别是,AH4/23(17.4%),AHS0/4(0%)FH2/7(28.6%);其病原的区别是,甲型2/10(20%),  相似文献   

19.
脑与DIC     
DIC 的临床改变大体可分为:引起DIC 原发病的症状、DIC 导致的血栓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症状以及DIC时消耗性凝血障碍导致出血倾向所引起的症状。从一开始认识DIC,出血倾向就很为人们所重视。在DIC 尚未引起人们注意的时候,器官症状被忽略,没想到它是一种濒死现象。现在,考虑到DIC 的存在,许多症状都可以进行解释了。当然,合并DIC 的病例,其症状是DIC 引起的,还是原发病引起的,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以区分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病理组织学和临床这两个方面去探讨。  相似文献   

20.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胰腺炎是胰酶被激活引起胰腺自身消化所致,是具有代表性的急腹症之一。本病症状复杂多样,在重症病例,炎症不仅存留于胰腺周围及腹腔内,而且胰腺以外的重要脏器也会受到损害,有时可引起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多脏器功能衰竭(MOF)而致死,死亡率高达30%。因此,迅速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