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健康受试者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健康受试者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成人志愿者60例,随机分为A组(穴位电刺激组)、B组(安慰刺激组)和C组(空白对照组)各20例,分别于电刺激前、电刺激30rain后记录BIS、HR和MAP,并测定相应时间点外周静脉血中血管紧张素Ⅱ和皮质醇的浓度。结果A组电刺激后BIS值、HR和MAP、血管紧张素Ⅱ和皮质醇浓度较基础值显著下降,B组和C组虽然电刺激后各指标也略有下降,但与基础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显著降低受试者的BIS值,使其明显放松而处于嗜睡状态,产生深度的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2.
谢爽 《上海针灸杂志》2020,39(5):579-583
目的探究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老年骨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92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按照麻醉方法随机分成穴位电刺激组和全身麻醉组,每组46例。全身麻醉组行全身麻醉,穴位电刺激组在全身麻醉组基础上行经皮穴位电刺激。比较两组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应答时间、术中丙泊酚使用量、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浆皮质醇(Cor)、内皮素(ET)、简易精神状态检测量表(MMSE)评分。结果穴位电刺激组应答时间较全身麻醉组短,术中丙泊酚使用量较全身麻醉组低(P<0.05);T1(诱导后)穴位电刺激组MAP较全身麻醉组高,T2(插管时)、T3(切皮后5 min)穴位电刺激组MAP较全身麻醉组低,T2、T3、T4(手术结束时)穴位电刺激组HR较全身麻醉组低(P<0.05),穴位电刺激组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全身麻醉组小;T2、T3穴位电刺激组血浆Cor水平较全身麻醉组低(P<0.05),T1穴位电刺激组血浆ET水平较全身麻醉组高,T2、T3、T4穴位电刺激组血浆ET水平较全身麻醉组低(P<0.05);麻醉后12 h、24 h穴位电刺激组MMSE评分较全身麻醉组高(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应用于老年骨科手术麻醉中,可减小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减轻术中应激反应,减少术中麻醉药物使用量,促进患者术后意识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开颅手术行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TAES)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对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开颅手术患者40例,ASA分级Ⅰ~Ⅱ级,分层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两组术中麻醉维持均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观察组采用TAES干预,对照组仅在相应穴位贴附电极,不做电刺激。两组分别在穴位电刺激诱导前(T0)、麻醉前(T1)、切皮前(T2)、颅内操作60 min(T3)、切口缝合完毕后(T4)、拔除气管导管约10 min(T5)6个时间点采动脉血测β-内啡肽(β-EP)、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血糖(Glu),并记录以上各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记录两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总输液量、失血量、尿量。结果 与本组T0时间点比较,两组T2时间点HR、MAP、COR、E降低(P〈0.05),对照组T2时间点β-EP降低(P〈0.05),T3时间点HR、MAP、COR升高(P〈0.05),T4、T5时间点HR、MAP、E、Glu升高(P〈0.05);观察组T1、T3时间点β-EP升高(P〈0.05),T4、T5时间点HR、COR、E、Glu、β-EP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T2时间点MAP、COR、E较T0变化幅度小(P〈0.05),T3时间点HR、MAP、COR较T0变化幅度小, T4、T5时间点HR、MAP、COR、E、Glu较T0变化幅度小(P〈0.05),T1、T3、T4、T5各时间点β-EP较T0变化幅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ES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开颅手术可降低围手术期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老年全身麻醉患者丙泊酚诱导剂量及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骨科行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采用丙泊酚静脉注射诱导全身麻醉,电针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30 min,针刺百会、印堂、神庭穴,百会及印堂穴电刺激30 min。记录2组患者最低丙泊酚诱导剂量,以及入手术室后(T0)、意识消失时(T1)及气管插管前(T2)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结果:电针组最低丙泊酚诱导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0时,2组患者MAP及HR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1及T2时,电针组患者MAP及H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0时电针组患者BIS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1及T2时,BIS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可以降低老年全身麻醉患者麻醉诱导期丙泊酚的用量,维持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平稳,具有辅助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自控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用于剖宫产术中镇静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184例焦虑自评分(SAS)>30分的择期剖宫产产妇,拟行腰-硬联合麻醉,随机分为3组;自控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组(简称A组,60例)、自控经皮电刺激耳眼点穴组(简称B组,60例)及对照组(简称C组,60例)。A组产妇入手术室后行自控电刺激耳神门穴,持续刺激至手术结束;B组刺激耳眼点穴;C组夹穴连线等与A组相同,不行电刺激。观察产妇入室后(T0)、刺激30min后(T1)、取出胎儿后(T2)、术毕时(T3)的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Ramsay镇静评分(Ramsay sedation score);产妇血浆血管紧张素II(Ang II)及皮质醇(Cor)水平;术中缩宫素、麻黄碱、阿托品使用率、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及C组在T1、T2、T3时BIS、血浆Ang II及Cor水平升高(P<0.05),Ramsay镇静评分减少(P<0.05);T1时HR、MAP升高(P<0.05)与本组T0时比较,A组T1时BIS、HR、MAP、Ramsay镇静评分、血浆Ang II及Cor水平降低(P<0.05)。缩宫素、麻黄碱、阿托品使用率、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自控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用于剖宫产术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对产妇及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TAES)静脉全麻行腔镜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麻醉学价值。方法 60例择期行双侧腔镜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TAES联合静脉全麻组)和对照组(全凭静脉全麻组),每组30例。两组术中均采用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恒速输注瑞芬太尼的方法维持麻醉,治疗组从麻醉诱导前30min至术毕持续TAES,刺激部位为双侧合谷和内关穴。分别记录入室后(基础值,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5min(T2)、切皮前5min(T3)、切皮后5min(T4)、充气30min(T5)、术毕(T6)、拔管前5min(T7)、拔管即刻(T8)、拔管后5min(T9)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于T0、T3、T5、T6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TNF-α,记录T3、T4、T5异丙酚靶浓度。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T0比较,治疗组T3-4HR降低,T8-9HR升高,T7-9MAP升高;对照组T3HR降低,T7-9HR升高,T1、5、7-9MAP升高,T2-3MAP降低;两组T5-6IL-6均升高,T6TNF-α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T6-9HR降低,T1、4、5、7-9MAP降低,T3 MAP升高,T5-6IL-6降低(P<0.05);各时间点异丙酚靶浓度及总量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TAES在更好地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适当抑制应激反应的同时,减少了麻醉药物的用量,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孟杰  于珊珊  陈坤  马强  马跃 《山东中医杂志》2023,(5):485-490+509
目的 :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辅助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麻醉效果、心血管系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术前行单纯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TEAS。记录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情况,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水平、心血管系统应激反应指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皮质醇(CORT)、去甲肾上腺素(NE)、内皮素(ET)]水平,以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及舒适度评分量表(BCS)评分,统计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及麻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及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01)。两组不同时间点的HR、MAP、BI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HR、MAP、BI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T1、T2、T3时间点HR、MAP、BIS均高于对照组;两组HR、MAP、BIS变化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应用于全麻患者手术中调控围术期的应激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实施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178例,随机分成A、B 2组,麻醉诱导成功后A组静注生理盐水(0.1 m L/kg)、B组静注艾司洛尔液(0.1 m L/kg),30 s注完,1 min后给予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拔管前分别现给予同样剂量的艾司洛尔生理盐水药物。观察2组血流动力学、不良反应以及应激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随着诱导药物给予,2组HR、MAP、BIS均逐渐下降,插管前(t0)B组心率、MAP均低于A组(P均0.05),BIS值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插管后1 min(t1)时2组心率、MAP、BIS较t0时均有所上升,但是B组心率、MAP以及BIS值均低于A组(P均0.05),插管后3 min(t3)时A组HR、MAP、BIS值较t1时均明显下降(P均0.05),插管后5 min(t5)、插管后10 min(t10)时HR、MAP、BIS值又较t1时逐步下降。诱导前2组血糖以及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0时2组皮质醇含量均下降,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A组血糖水平轻度升高,B组血糖水平呈降低趋势,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皮质醇轻度增高,但是与插管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皮质醇呈降低趋势,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时B组血糖和皮质醇含量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5时2组血糖、皮质醇含量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丙泊酚用量明显低于A组,拔管时间B组短于A组,高血压发生率A组明显高于B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洛尔用于全麻诱导和围拔管期效果明显,可保证围插、拔管期更平稳渡过。  相似文献   

9.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人流患者BIS及VAS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人流患者的镇静和镇痛作用。方法:将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手术风险评估Ⅰ-Ⅱ级、拟行人流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穴取内关、太冲,B组行宫颈阻滞麻醉,C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加宫颈阻滞麻醉。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氧饱和度、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至术后30 min,对BIS及术中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不良反应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C两组BIS在经皮穴位电刺激15 min后显著下降,B组无显著变化,A、C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与B组比较差异显著(均P0.05);3组VAS评分及不良反应从高到低分别为B组、A组、C组,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不良反应较B组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在人流术中具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并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在金凭静脉麻醉下儿童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100例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痉挛性脑瘫患儿,随机分为BIS监测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在麻醉过程中采用BIS监测,BIS值维持在45~55;B组无BIS监测,根据生命体征的变化调节麻醉深度。观察2组患儿在手术前、电刺激前、电刺激时和电刺激后的HR、MAP变化,以及拔管时间、用药量和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儿麻醉效果均满意,A组比B组电刺激时患儿HR、MAP更加平稳,用药量少,拔管时间短(P均〈0.05).结论BIS在儿童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中应用增加了麻醉的可控性,对循环影响小,用药量减少,苏醒快,是小儿麻醉过程中安全有效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揿针穴位埋针对全麻气管插管苏醒期患者呛咳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患者1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90)和对照组(n=90),观察组病人术前行揿针穴位埋针干预,对照组病人不进行干预。对比2组患者气管插管拔管期呛咳发生率及严重程度,2组患者气管插管苏醒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各时间点循环数据。结果 观察组呛咳的发生率与呛咳程度33.3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T1时MAP与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2、T3、T4时MAP、HR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揿针穴位埋针可以有效抑制全麻手术患者拔管期呛咳反应,亦可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异常波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硬膜外麻醉下妇科宫颈癌根治手术患者镇痛镇静的效果。方法选择硬膜外麻醉下择期行开腹宫颈癌根治术(广泛全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均分成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组(A组)和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B组),应用Ramsay镇静评分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对2组术中效果进行观察。记录给药前(T0),切皮前即给药后15 min(T1),手术开始后15 min(T2),30 min(T3)、45 min(T4),术毕(T5)及术后1 h(T6)患者HR、MAP、BIS、Ramsay镇静评分及镇痛及呼吸抑制情况。结果 T1—T5时A组BIS、MAP明显低于T0时和B组相应时间,Ramsay镇静评分A组低于B组,HR慢于T0时和B组相应时间(P均<0.05)。低血压的发生率B组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小剂量瑞芬太尼用于硬膜外麻醉下妇科宫颈癌根治手术患者镇痛镇静是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喉罩与气管插管对手术患者心血管循环影响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全麻手术中置喉罩和气管内插管对患者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无心血管疾病,无重要脏器疾患,ASAⅠ~Ⅱ级,择期全麻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2组:置喉罩组(A组)和气管内插管组(B组),每组40例。记录各组患者诱导前(T1),诱导后(T2),置喉罩或气管插管后1 min(T3)、3 min(T4)、5 min(T5),手术开始(T6),手术结束(T7),拔出喉罩或气管插管前(T8)和后(T9)以及其后5 min(T10)的SBP、DBP、HR。结果T3、T4的SBP、DBP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8、T9T10的SBP、DBP、HR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示A组高于B组。结论置喉罩对患者心血管系统影响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心脏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心脏手术患者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BIS监测麻醉深度对照组参照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及体征调控麻醉深度,比较2组麻醉诱导前(t_0)、麻醉诱导后(t_1)、气管插管时(t_2)、开始切皮时(t_3)、术毕(t_4)及拔管气管插管时(t_5)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BIS变化,记录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及术后拔管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清醒时间。结果 2组不同时刻HR及t_0、t_5时MAP和BI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t_1、t_2、t_3及t_4时BIS明显高于对照组,MAP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中芬太尼、丙泊酚及维库溴铵使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拔管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及清醒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手术中采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麻醉深度有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减少麻醉药物使用量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行开颅术的老年患者全麻拔管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60例行开颅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组,假电刺激(Sham)组,TEAS组患者从麻醉诱导前30min持续行TEAS,Sham组患者不做任何处理。记录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时(T1)、拔管后即刻(T2)以及拔管后5 min、10 min(T3,T4)两组的血压(NI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静脉血中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浓度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Sham组比较,TEAS组患者在T2、T3、T4时的NIBP、MAP、HR,静脉血中的E、NE的浓度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降低(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抑制行开颅术的老年患者全麻拔管期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接受择期手术的小儿实施不同剂量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诱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效果,找出抑制气管插管反应效果最佳的瑞芬太尼、丙泊酚配伍用量。方法选择普外、骨科择期手术接受全麻的1~10岁小儿90例,随机分为4组,均在手术日之前的1~3 d测量小儿的基础血压、心率。诱导用药:A组(30例)泵注丙泊酚1. 5mg/kg、瑞芬太尼15μg/kg; B组(20例)泵注丙泊酚1. 5 mg/kg、瑞芬太尼20μg/kg; C组(20例)泵注丙泊酚2. 0 mg/kg、瑞芬太尼15μg/kg; D组(20例)泵注丙泊酚2. 0 mg/kg、瑞芬太尼20μg/kg。4组泵注时间均为6 min,泵注1 min时给予静注阿托品0. 008 mg/kg,意识消失以后再给予静注维库溴铵0. 12 mg/kg,泵注结束后立即测量血压、心率,然后进行气管插管。分别记录小儿基础、诱导后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1~3 min)血压、心率。结果 D组插管前MAP比其基础MAP降低幅度大于A组、B组、C组(P均0. 05),A、B、C组间MAP降低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插管后MAP比其插管前MAP升高幅度B组C组D组A组,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但B组MAP升高值还是比A组减少35. 24%。D组插管前HR比其基础HR升高,其他3组插管前HR均比其基础HR降低,但3组间降低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 4组插管后HR均比插管前HR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但B组HR升高值还是比A组减少39. 50%。抑制气管插管反应效果A组、B组均为Ⅰ级,C组、D组均为Ⅱ级。结论小儿使用丙泊酚1. 5 mg/kg和瑞芬太尼20μg/kg配伍进行全麻诱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效果最为理想,整个诱导、插管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17.
倪艳  钱俊  管飞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0):119-120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对全身麻醉麻醉深度的监测和调控作用.方法:择其行全身麻醉下手术患者40例,根据术中调节丙泊酚榆注速率的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试验组(B组),每组20例.A组维持SBP90-140mmHg,DBP60~89mmHg;B组维持BIS 40~60.分别记录两组各时点SBP、DBP、HR、BIS值及丙泊酚用量、拔管和离室时间,并于拔管和离室时进行警觉和镇静评分(OAA/S),术后评定有无术中知晓.结果:与A组比较,B组于诱导前5min(T0)、气管插管后3min(T1)、手术30min后(T2)、手术60min后(T3)、术毕时(T4)、拔管前(T5)、拔管后(T6)SBP、DBP、BIS值均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HR变化无显著性(P〉0.05);异丙酚的用量较少,拔管和离室时间缩短,OAA/S较高.结论:BIS调控全身麻醉麻醉深度可更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准确监测和调控全身麻醉,达到较理想的麻醉深度,并加快麻醉恢复.  相似文献   

18.
郭丰  宋伟  王剑  袁岚 《江苏中医药》2016,48(9):60-62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七氟烷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60例ASAⅠ~Ⅱ级择期七氟烷全身麻醉下行单侧或双侧甲状腺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A组(全程吸入七氟烷麻醉)、B组(全程吸入七氟烷麻醉加经皮穴位电刺激)。观察2组麻醉时间、拔管时间、术后VAS评分及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结果:B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和拔管后MAP、HR低于A组(P0.05),术后VAS评分小于A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降低术后疼痛评分和七氟烷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减轻苏醒期心血管系统应激反应强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肺切除患者应激反应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80例择期行开胸肺切除术患者分为A、B、C、D4组,每组20例.各组均行全麻,并予单肺机械通气,全麻前30 min开始针刺,穴取后溪、支沟、内关、合谷,接HANS-200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A组将无针体针灸针粘贴在穴位处,不开启电针;B组予连续波型,频率2 Hz;C组予连续波型,频率100 Hz;D组予疏密波型,频率2 Hz/100 Hz.监测术中麻醉药物追加量、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术前、术后1天检测静脉血免疫指标( CD4+/CD8+),入室后及出室前测定患者血浆肾上腺素(E)及皮质醇(Cor)含量.结果:①术中芬太尼追加量,B、C组较A、D组少(P<0.05,P<0.01).②各组插管(T1)时刻MAP较麻醉诱导前(T0)均明显升高(均P<0.01),B、C、D组升高幅度较A组小(均P<0.01);A组T1时刻HR较T0时刻升高(P<0.05),其他组变化不明显(均P>0.05),B、D组变化幅度较A组明显减少(均P<0.05),其他时刻各组MAP、HR均较平稳.③术后A组CD4+/CD8+较术前降低(P<0.05),其他组变化不大(均P>0.05).④术后各组患者血浆E及Cor含量均明显升高(均P<0.01),D组E含量较A组增长较少(P<0.05);B、D组较A组,B组较C、D组Cor含量增长较少(均P<0.01).结论:针刺复合麻醉可以在少用麻醉药或用量相同情况下减轻机体应激反应而保护脏器功能,并且减轻气管插管时MAP、HR的波动,维持术后患者CD4+/CD8+的稳定,其中2Hz电针组与2 Hz/100 Hz电针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辅助静脉全麻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价值。方法将60例择期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麻醉诱导前20 min以韩氏刺激仪刺激双侧合谷、内关至气管导管拔除,对照组入室静卧20 min后诱导。记录患者入室后、麻醉诱导前BIS值以及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入室后、麻醉诱导前及插管时、分离甲状腺、术毕、拔管时静脉血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浓度;拔管时间;离室时间;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及费用;术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麻醉诱导前BIS值较基础值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围术期HR、MAP较观察组波动明显且E、NE浓度明显升高(P均<0.05)。观察组拔管时间和离室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1),麻醉药物用量及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 TAES辅助静脉全麻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在更好地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抑制应激反应的同时,缩短了离室时间,减少了麻醉药物的用量,降低了麻醉费用,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