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颅内复杂动脉瘤血管内辅助技术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的血管内辅助栓塞技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微导丝微导管辅助技术、双微导管技术、球囊再塑形技术和血管内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40例(41个).结果 动脉瘤完全或大部栓塞36个,部分栓塞动脉瘤5个,死亡2例.23例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12个月,均无再出血,1例大脑中动脉巨大蛇形动脉瘤复发并增大.结论 血管内辅助栓寒技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杨华  刘健  孙业忠  刘窗溪  韩国强  陈益民  高方友 《贵州医药》2002,26(10):875-877,F003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和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76例可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进行常规的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共检出66例动脉瘤(共72个动脉瘤),根据影像结果拟定显微外科治疗和血管内治疗的治疗方案。结果:76例可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普通脑血管造影和DSA检查49例,显示脑动脉瘤的阳性率为81.6%;行3D-DSA检查27例,清楚显示动脉瘤的阳性率为96.3%,共检出66例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组36例,完全夹闭31例(86.1%),死亡2例(5.6%),并发症5例(1.39%)。血管内治疗组23例,完全栓塞者19例(82.6%),90%以上栓塞2例,载瘤动脉闭塞2例,并发症2例(0.87%),无死亡病例。66例动脉瘤中有7例未治疗。结论:3D-DSA能够提高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动脉瘤的检出率,清楚显示脑动脉瘤的立体形态、瘤颈和载瘤动脉的关系,对指导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有潜在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介入治疗33例颅内动脉瘤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着重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33例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应用可脱弹圈簧栓塞治疗窄颈动脉瘤25例,应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5例,单纯应用支架置入治疗宽颈动脉瘤1例。除2例非技术因素栓塞失败,有20例获得完全栓塞,6例获得大部栓塞,5例获得部分栓塞。术中并发症4例:弹簧圈溢入载瘤动脉2例,支架移位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载瘤动脉严重痉挛1例予药物及球囊导管成形后血管径恢复;死于肿瘤1例。30例术后3、6、9个月定期脑血管造影复查:影像学上完全治愈16例,结果稳定11例,动脉瘤复发3例。结论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制定正确的手术方式、方法,有助于提高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的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评估影像资料和临床预后来探讨血管内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2月,连续接诊的,行血管内闭塞载瘤动脉的巨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及随访结果。分析评价手术的可行性、手术并发症及影像和临床预后。结果共有28例患者28个巨大动脉瘤行载瘤动脉闭塞治疗。其中前循环21例,后循环7例,23例囊性,5例夹层,5例单纯应用球囊闭塞载瘤动脉,19例单纯应用弹簧圈,2例应用弹簧圈和球囊,2例应用弹簧圈和ONYX胶,前循环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低(4.8%),无死亡病例。后循环病死率较高(28.6%)。前后循环预后有明显差异( P =0.016)。结论血管内闭塞载瘤动脉治疗前循环颅内巨大动脉瘤安全有效,后循环巨大动脉瘤(特别是囊性动脉瘤)行载瘤动脉闭塞治疗的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29个动脉瘤,3例为多发性动脉瘤,25例为破裂动脉瘤,颈内动脉系统23例共26个动脉瘤,椎-基底动脉3例。23例26个动脉瘤应用电解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3例行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球囊闭塞治疗。结果栓塞治疗后22例患者24个动脉瘤90%~100%闭塞,4例动脉瘤80%~90%闭塞。22例痊愈出院。2例栓塞后出现脑血栓,对侧肢体瘫痪,其中1例出院时中度昏迷,6个月后随访仍意识不清,植物生存。1例GDC栓塞时动脉瘤破裂,死于颅内血肿。结论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对治疗破裂动脉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某些特殊部位、形态以及多发性动脉瘤,特别对于老年重症患者,不能耐受手术,血管内栓塞治疗有明显优越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瘤的治疗策略、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22年1月行血管内治疗的24例PICA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PICA近端13例、过渡段1例、远端10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首诊的21例、未破裂动脉瘤3例),单纯栓塞12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7例(闭塞材料使用弹簧圈3例、Onyx胶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 24例PICA动脉瘤病人术中动脉瘤均栓塞顺利。23例病人无近期并发症,1例出血病人合并严重脑血管痉挛自动出院(临床预估死亡)。随访结果:19病人远期随访无复发;4例复发,其中2例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1例首次支架辅助栓塞病人再次行穿支架网孔弹簧圈单纯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1例首次单纯栓塞病人再次行弹簧圈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结论 血管内治疗PICA动脉瘤安全、可行,疗效可靠。根据动脉瘤血管解剖位置,对于破裂出血的PICA动脉瘤首次治疗倾向单纯栓塞或载瘤动脉闭塞术。首次单栓病例术后复发,可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能取得满意效果。对于...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血管内治疗3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体会,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操作要点。方法3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29例为破裂动脉瘤,按Hunt—Hess分级:Ⅰ级6例,Ⅱ级12例,Ⅲ级8例,Ⅳ级2例,V级1例。采用3D弹簧圈网篮编织技术治疗23例,瘤颈重塑形技术治疗2例,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6例。结果栓塞程度:致密栓塞24例(77.4%),栓塞程度达90%以上者5例16.1%),栓塞程度在90%以下2例(6.5%)。术中出血1例(3.2%),无死亡病例。结论大部分宽颈动脉瘤可应用3D弹簧圈网篮编织技术成功治疗,瘤颈辅助技术以及血管内支架辅助可提高宽颈动脉瘤栓塞成功率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孙靖  史万超  苏治国  怀鹏  刘振林  林宏  秦立剑 《哈尔滨医药》2012,(5):337+341-337,341
目的 分析双容积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术,应用数字减影三维重建技术中双容积重建技术,评价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结果 16例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术中均应用双容积重建功能评价,9例依据重建结果调整介入栓塞治疗方案,其中5例重建后继续填充弹簧圈。3例撤出突入载瘤动脉内弹簧圈,1例辅助应用支架治疗。结论 双容积重建技术能够更加清晰反映出动脉瘤介入血管内治疗中动脉瘤栓塞效果,弹簧圈与动脉瘤及载瘤动脉之间的关系,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的开展提供更直观、清晰的重建影像。  相似文献   

9.
周钟阳  汪恩焕  裴士文 《安徽医药》2017,21(8):1449-1451
目的 通过总结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技术,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7月期间,在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23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病人,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通过术前、术后影像学评价及格拉斯哥结果量表(GOS)预后评分,评估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结果 23例颅内复杂动脉瘤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治疗11例,行单纯支架治疗2例,均为致密栓塞无复发,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10例,4例瘤颈残余,5例复发,出院后随访3~12个月,GOS预后评分:良好者20例,不良者3例.结论 血管内支架辅助的方法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效果肯定,是一种安全、合理、有效方法,但需合理选择支架的种类、大小及应用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的效果和并发症原因。方法采用全麻,经股动脉入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经导引导管先于载瘤动脉放置支架封堵动脉瘤口,然后经支架网眼在微导丝引导下,置微导管头端于动脉瘤腔内行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腔,每个动脉瘤腔放置1~6个弹簧圈不等,每送入一根弹簧圈后都例行造影检查,直到瘤腔致密填塞为止。结果14例宽颈动脉瘤患者,13例在支架辅助下,弹簧圈致密填塞,其中1例使用LEO支架辅助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左侧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术后造影无出血,但是患者于术后9h再次珠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另1例也是使用LEO支架辅助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左侧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时,头端滑脱至动脉瘤腔内,其余部分逆行堵塞载瘤动脉致脑缺血昏迷,经抢救无好转自动出院。使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治疗4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在扩展了栓塞动脉瘤适应症的同时,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但是,由于它是一种不开颅、创伤小、恢复快的技术操作,对宽颈动脉瘤来说,该项介入治疗技术仍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术中并发症及防治。方法对63例患者共66个动脉介入栓塞治疗中出现5例并发症,其中2例动脉瘤破裂出血,继续栓塞;1例出现脑梗塞,给予扩张脑血管、活血化淤及对症治疗;1例弹簧圈脱出动脉瘤立即手术取出,动脉瘤夹闭;1例弹簧圈脱出动脉瘤并将支架压塌,采用球囊扩张支架将弹簧圈压回动脉瘤。结果4例恢复良好,1例永久性肢体偏瘫。结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并发症与手术操作及患者血管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大脑前动脉A1段微小宽颈动脉瘤(动脉瘤最长径≤3mm,且动脉瘤颈/瘤体宽径比≥3/4)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10例12个大脑前动脉A1段微小宽颈动脉瘤的临床影像、血管内治疗和随访资料。结果 10例病人均在成功植入Neuroform支架后行动脉瘤栓塞,其中致密栓塞7例,3例90%栓塞,所有患者均随访6~24月无再出血,4例术后3~6月行CTA复查,6例于术后6~12月复查血管造影,未见再生长。结论大脑前动脉A1段宽颈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技术上可行,操作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采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3例颅内宽颈动脉瘤,通过动脉瘤栓塞后的形态及患者临床状态来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33例患者支架位置放置准确,均完全覆盖瘤颈.27例GOS(Glasgow Outcome Score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2例GOS 4分,1例GOS 3分,1例GOS 1分.平均临床随访时间10个月,2例未随访.血管造影结果显示25例彻底栓塞,3例残留部分瘤颈,2例不完全栓塞.所有动脉瘤均未再出血.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操作容易,放置准确,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监视下,经股动脉,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56例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结果成功栓塞达100%有51例(92%),栓塞达90%以上4例(7%),栓塞达90%以下1例(1%)。全组手术死亡2例(3.57%);术中动脉瘤再破裂出血2例,载瘤动脉痉挛2例,GDC外逸3例,血栓形成2例,过度栓塞2例,术后并发高血压脑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19.6%,成功率80.23%。结论采用电解可脱式铂金螺旋圈(GDC)或微支架辅助GDC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在于术者对颅内动脉瘤和载瘤动脉解剖关系的正确认识,介入操作技术、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正确处理,栓塞材料的改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使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和初步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采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的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未破裂动脉瘤3例,破裂动脉瘤10例;Hunt-Hess分级:0级3例,Ⅰ级5例,Ⅱ级3例,Ⅲ级2例。结果 11例患者支架成功放置,支架不能到位1例,术中支架移位1例。术后造影见动脉瘤腔致密填塞8例,瘤颈少许残余3例,瘤体少部分显影1例。术后所有患者于3、6、12个月行DSA造影复查,8例致密栓塞的患者均未见复发,3例瘤颈少许残留病例于3、6个月复查时见瘤颈显影明显变淡,12个月复查时完全不显影,瘤体少部分显影病例于6个月复查时未见显影。所有病例载瘤动脉及分支动脉均保持通畅。结论使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的防范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颅内动脉瘤行开颅夹闭手术。结果本组术中破裂12例,占总数的21%。其中8例经处理后顺利夹闭;4例术后死于脑疝。结论手术操作失当易增加某些脑动脉瘤早期手术中破裂的机会;动脉瘤破裂后的急性脑肿胀、盲目操作导致的副损伤是影响疗效的直接原因。脑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难以完全避免,注意术中各环节的预防及合理使用应急对策可有效预防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17.
胡再虎  陈节  崔明 《安徽医药》2012,16(11):1638-1639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5例颅内囊状宽颈动脉瘤,分别采用单微导管技术治疗4例,双微导管技术治疗1例。结果栓塞后造影显示动脉瘤获得90%以上填塞3例,80%以上填塞2例,100%填塞0例。术后3~6个月随访,未发现动脉瘤再出血。结论单微导管或双微导管技术对宽颈动脉瘤的弹簧圈栓塞是可行的、安全的,特别是不适合球囊或支架辅助的病例中。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其破裂后致死致残率极高;血管内介入治疗因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发展迅速并被临床广泛应用,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式。但传统的血管内治疗手段已不能提高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伴随技术和材料进步,血流导向装置出现,使得此类疾病的治疗进入载瘤动脉重建时代。近几年来血流导向装置发展迅速,其疗效得到证实,适应证不断扩展,装置得到完善并更迭换代,新品种逐一上市,围手术期并发症研究也趋于完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归纳研究则为病人提供了安全保障,尽管部分超适应证治疗仍存在争议,但为病人及术者提供了更多的手术方案选择。以下将对国内应用载瘤动脉内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