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伤性脊髓损伤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针灸作为创伤性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辅助手段,作用机理尚不明确,选穴标准缺乏统一。实验研究提示针灸(电针)可产生电流刺激、脊髓诱发电位,改善脊髓组织结构,调整脊髓酶、脊髓活性物质、脊髓血流量;有临床报告选穴督脉、夹脊穴、病灶上下各一对夹脊穴、损伤平面下神经丛和神经干周穴位等参与创伤性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  相似文献   

2.
文章报道针药并用治疗脊髓空洞症的临床验案1则,为临床治疗脊髓空洞症提供思路.认为本病辨证分型以肾精亏损,督脉亏虚,络脉不通为主,针刺治疗选穴以督脉、夹脊穴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夹脊穴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成年大鼠胸髓第10节段造成脊髓横断损伤,实验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夹脊穴组和电针夹脊穴联合中药组,各组分别给予在脊髓损伤区夹脊穴电针及中药灌胃;在造模后3、7、14 d观察各组大鼠肢体运动功能,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损伤区的Nestin(巢蛋白)、GFA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阳性表达。结果:模型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BBB)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脊髓损伤区的Nestin、GFAP阳性表达明显增强(P0.05);电针夹脊穴组及电针夹脊穴联合中药组BBB评分较模型组明显提高(P0.05),脊髓损伤区的Nestin、GFAP阳性表达较模型组增强(P0.05);电针夹脊穴联合中药组以上指标改善较电针组明显(P0.05)。结论:夹脊穴电针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干细胞增殖,联合中药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邓聪  老锦雄 《山西中医》2012,28(5):30-31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对不全性脊髓损伤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不全性脊髓损伤术后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夹脊穴电针为主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肌力指数评分、步行能力、ADL疗效均优于常规药物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对不全性脊髓损伤术后功能恢复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电针夹脊穴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4例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采取电针夹脊穴进行治疗,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定。结果 2个疗程结束后,患者疼痛的6项参数值均有降低(P〈0.05),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明显提高(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夹脊配合督脉电针与传统电针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比较,以寻求有效的脊髓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案。方法将40例脊髓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均选用药物神经节苷酯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以夹脊配合督脉电针的方法,对照组以传统针刺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分别采用ASIA运动量表评分、感觉量表评分及MBI能力评定,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双下肢肢体功能障碍的变化,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双下肢肢体功能障碍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效果(P0.05,P0.01)。结论夹脊配合督脉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疗效确切,且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联合夹脊、督脉电针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2例脊髓损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中药熏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夹脊、督脉电针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改良Barthel(MBI)指数及Fuge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MBI评分和FMA评分均较高,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采用中药熏蒸联合夹脊、督脉电针康复方案进行治疗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对运动功能有一定的改善效果,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近年来电针夹脊穴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相关实验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改善神经修复的微环境、抑制细胞凋亡和促进神经修复三方面论述电针夹脊穴治疗SCI的机制,并尝试探讨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吴波  梁育仪  张正 《中医药导报》2021,27(1):204-206
张正总结前人经验,以督脉理论为指导思想,治疗多发性硬化1例。风寒之邪侵袭项背部督脉,督阳闭阻,温煦失司,致使督脉循行部位脊髓失养而发为多发性硬化。治以温阳通督,补肾生髓,先予背部督脉及两侧膀胱经密集拔罐配合红外线照射,温散风寒之邪,疏通督脉升降之路,而后温补贺氏套穴"肾8"穴以补先天之本,使精髓由肾源源不断上输于脑,另根据脊髓病变部位选择相应夹脊穴激发经气,诸法合用以恢复督阳升降为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对建库以来以针灸作为主要手段治疗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的临床文献进行检索,并进行描述分析、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了123项研究、136条处方,累计使用俞穴117个,总频次1411次;干预方法以电针为主;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为邻近节段夹脊穴、邻近节段督脉穴位以及其他共15个穴位;使用频率最高的经络为督脉、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关联度最高的穴位组合是足三里-外关-三阴交、曲池-合谷-阳陵泉、曲池-合谷-外关;有效的穴位组合为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太溪-手三里和命门-大椎。结论:在脊髓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的针灸治疗上,主要思路为“通督复阳、补益气血”,通过近端的夹脊穴、督脉穴位与肢体远端的阳经穴位配合,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甲钴胺穴位注射联合夹脊督脉电针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改善的影响。方法将15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在外科术后8 h内接受标准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2周内接受常规治疗根据脊髓损伤患者个体情况配合一定的运动疗法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甲钴胺穴位注射联合夹脊督脉电针治疗,对照组不进行特殊处理。每日1次,1周5次,2周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间隔1周,治疗方案要求2个疗程。结果经过不同手段的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病情均有所好转,观察组患者脊髓残存分级A级、B级、C级人数减少,D级、E级人数增多,ASIA运动量表评分增加,ADL能力评分显著增加,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穴位注射联合夹脊督脉电针干预治疗脊髓损伤运动功能障碍疗效切确,明显优于传统脊髓损伤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中治疗脊髓损伤后遗症常用以下灸法:重灸法、艾条灸法、温灸器灸法、温针灸法、隔物灸法、脐灸法、热敏灸法、"随年壮灸法"等。目前,灸法治疗脊髓损伤的取穴大部分是取任脉或者背俞穴,其针对不同的后遗症效果也不尽相同。而脊髓损伤从中医角度看属于督脉受损,是否能够将取穴集中于督脉上,如百会、风府、大椎、筋缩、至阳、命门等穴,通过不同艾灸方法作用于督脉穴位观察其对大脑的影响,从而治疗或者改善脊髓损伤后遗症,这给临床医者提供一种新方向。当前临床研究中,缺乏对灸法治疗脊髓损伤作用机理的研究,以及治疗脊髓损伤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这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赵明华 《上海针灸杂志》2015,(12):1162-1164
目的寻找治疗脊髓不完全损伤后尿潴留的有效方法。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给予夹脊穴排刺配合温针治疗;对照组20例,给予夹脊穴排刺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尿潴留症状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为5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脊穴排刺配合温针治疗脊髓不完全损伤后尿潴留疗效优于单纯夹脊穴排刺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取穴规律,探讨用穴思路。方法检索2005—2015年中国知网中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文献,总结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选穴规律,进而探讨用穴思路。结果纳入的52篇文献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腧穴有阿是穴、夹脊穴、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合谷、曲池、支沟等;穴位配伍方面,出现最多频率的腧穴配伍组合有阿是穴、夹脊穴配伍,阿是穴、足三里配伍,夹脊穴、阳陵泉配伍,阿是穴、阳陵泉配伍,阿是穴、曲池配伍等。结论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用穴思路:多选取阿是穴以局部治疗,选取手足阳经腧穴以整体辨证论治,选取夹脊穴以振奋督脉阳气和刺激脊髓神经丛。  相似文献   

15.
督脉的循行特点及其生理功能与皮质脊髓束走行一致,与控制躯体运动的功能一致,亦即督脉与脊髓及神经的调控息息相关.故而运用督脉进行调治,对于脑卒中后遗症、脊髓损伤或病变所导致的麻木、瘫痪等感觉及运动障碍性相关病症具有疗效.此外,督脉病症除采用督脉经穴外,常搭配正经循行与脑相关的膀胱经穴位、与脊髓相关的肾经穴位进行治疗.另以神经学角度联系督脉,强调内科疾患以运用督脉调治为首,其次搭配任脉及相应脏腑经穴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朱氏头针结合夹脊穴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予夹脊穴普通针刺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朱氏头针结合夹脊穴电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IA运动功能(M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MS评分、ADL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43%明显优于对照组71.43%(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朱氏头针结合夹脊穴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能有效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督脉穴及夹脊穴为主治疗中风10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以督脉穴及夹脊穴为主配合体针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108例中风患者全部采用针刺,督脉穴及夹脊穴为主配合体针治疗.结果:基本治愈41例,占全组病例的38%;显效52例,占全组病例的48.1%;有效13例,占全组病例的12%;无效2例,占全组病例的1.9%.总有效率为98.1%.结论:督脉穴及夹脊穴为主配合体针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督脉透夹脊穴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炳辉  郝峰 《中国针灸》1997,17(12):740-740
督脉透夹脊穴的临床应用体会刘炳辉,郝峰(山东省青州市中医院262500)督脉总督一身阳气,夹脊穴具有调节相应脏腑气血的功能。笔者在临床中应用督脉透夹脊穴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针刺方法患者俯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用2寸长毫针,根据病情,取...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组穴对L1脊髓损伤后瘫痪肢体皮下血液灌流量的影响,比较两组穴的作用特点。方法用改良的ALLEN’S致伤法,造成L1脊髓不完全损伤模型,然后按不同组穴(督脉穴组、背俞穴组)进行电针治疗,同时设立对照组、空白组;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和Powerlab十六道生理记录仪测定瘫痪家兔阴陵泉皮下血流量,观察时间点为损伤前20min、损伤后2h、第7天及第13天。结果L1脊髓损伤后2h瘫痪肢体皮下血流量有明显降低;损伤后第13天督脉穴组家兔肢体皮下血流量显著恢复,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督脉穴组对腰椎损伤后瘫痪肢体皮下血流量的恢复有积极作用,且优于背俞穴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电针不同组穴对L1脊髓损伤后瘫痪肢体皮下血液灌流量的影响,比较两组穴的作用特点.方法 用改良的ALLEN'S致伤法,造成L1脊髓不完全损伤模型,然后按不同组穴(督脉穴组、背俞穴组)进行电针治疗,同时设立对照组、空白组;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和Powerlab十六道生理记录仪测定瘫痪家兔阴陵泉皮下血流量,观察时间点为损伤前20 min、损伤后2 h、第7天及第13天.结果 L1脊髓损伤后2 h瘫痪肢体皮下血流量有明显降低;损伤后第13天督脉穴组家兔肢体皮下血流量显著恢复,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督脉穴组对腰椎损伤后瘫痪肢体皮下血流量的恢复有积极作用,且优于背俞穴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