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悸乃心动悸不宁、惊慌不安、不能自主的一种内科常见病证,包括惊悸和怔忡。惊悸因惊恐、恼怒所诱发,病轻浅,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而怔忡则不因惊扰而自觉心悸不安,终日悸动不止,稍劳尤甚,病情较重。心悸可单独出现,也可伴见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如胸痹、眩晕、失眠、喘证、水肿等病。刘永家主任医师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抓住其心神不宁的病理特点,以宁心安神法为主,辨证加减治疗心悸,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心悸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心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证候。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感激动或劳累而诱发。前人又把本病混称为惊悸或怔忡,认为惊悸由外因引起;怔忡以内因为主,实则两病均属心悸,只是病情有轻重之别而已。正如《证治准绳》说:“悸即怔忡,而今人分为两条谬矣。”据此可知,“心悸”可以包括惊悸、  相似文献   

3.
王悦 《浙江中医杂志》2013,(12):874-875
心悸病证名最早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称为心动悸、惊悸,简称“悸”。认为其主要病因为水饮,惊扰,正气虚损及汗后受邪等。心悸可由心之本脏自病引起,也可由他脏病及于心而成。多为虚实夹杂之证。所以临床上心悸往往表现为虚实寒热夹杂,给治疗造成一定困难。笔者近年来在运用辨证施治之辨六经、辨方证、辨兼证“三辨法”的基础上结合《伤寒论》经方优势治疗心悸,取得一些经验和体会,现总结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4.
心悸心悸,是指自觉心搏跳动异常,心慌不安的症状。心悸常分为惊悸、怔忡,因惊而悸谓之惊悸,时作时止,病情较轻;无所触动而悸谓之怔忡,发作无时,病情较重。心动悸以心悸为主要特征,心系、脑系疾病常见心悸,肺系疾病、虚劳类疾病、瘿气等病中亦常出现心悸。临床若...  相似文献   

5.
问与答     
心悸一证除审因论治外,还应注意补养,为什么? 请求答疑者:薛东辉答:心悸乃是患者心中动悸不宁,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自觉症状。可分惊悸与怔忡两种。怔忡者心动而无宁时,多属虚证。惊悸多因惊恐、恼怒而发。  相似文献   

6.
心悸心悸是指心中动悸不安的一种自觉症状。由外因惊吓而致,时作时止者,称“惊悸”;病情较轻、不因惊而发,心中动摇不宁,无休止者,称“怔忡”。惊悸日久可发展为怔忡。〔病因病机]心悸的病因病机较复杂,主要有6个方面。(1)心虚胆怯:禀素心虚胆怯,突受大惊大恐,心惊神摇,悸动不已;  相似文献   

7.
心悸是以患者自觉心跳心慌,不能自主,或脉见心律失常脉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说文解字》释“悸”心动也。《内经》尚无心悸病名,以与悸类同之惊、惕、惊骇等名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心中澹澹大动”,《灵枢·神篇》讲“心怵惕”。至仲景《伤寒杂病论》首称心悸。与心悸相关最早的病症名是惊悸。它首先出现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该篇论述了惊悸的脉象和治疗方药。  相似文献   

8.
心悸包括惊悸与怔忡,是内科常见疾病之一. 近几年,中医治疗心悸证屡见成效,途径颇多,然而笔者体会心悸从痰饮论治是一条值得探讨的途径. 一、关于痰饮致悸的机理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著作中论述与心悸有关的条文约有二十余条,而其中与痰饮致悸有关的就有十条之多.可见痰饮在心悸的病因病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心悸、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动数急,惊慌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证候。心动数急,时发时止,病情较轻者称为心悸;心动数急,动无休止,慌乱不安,不能自主,病情深重者称为怔忡。现代医学中的各型心脏病在出现心律失常表现为主证时,均包括在心悸怔忡的范畴。祖国医学对此证的治疗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笔者临床应用针刺治疗心悸怔忡患者5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 心悸之证,临床当分虚实.虚者以心气不足为主,实者以痰火内扰为主,二者病累日久,往往相互影响.嗣后又因气虚而血滞,痰凝而瘀阻;后期可出现心气少宣,络脉瘀滞等征象.《济生方》曰:"有感冒暑湿,闭塞诸经,令人怔忡".指出心动悸可因外邪内侵,闭塞脉络所致.《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提出:"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  相似文献   

11.
麒麟 《家庭中医药》2007,14(4):60-61
心悸是心中悸动不安的一种自觉症状,俗名“心慌”。《红炉点雪》说:“悸者,心卒动而不宁也。惊者,心跳而怕惊也。”《医学正传》述:“惊悸者,忽然若有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综上所述,因惊而发、心悸时作时止者,谓之“惊悸”,病情较轻:不因惊而发,心中动摇不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王胜南  陈守强  许腾  于京芳 《光明中医》2014,29(11):2379-2380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多呈发作性,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常有外因诱发,时作时止;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常无明显诱因,持续存在。《黄帝内经》未见"心悸、怔忡"之病名,最为相近的记载是《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1]。  相似文献   

13.
<正>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不安,惊慌恐惧,甚至不能自我控制的一种病证。包括惊悸和怔忡,惊悸常有诱发因素,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怔忡则终日感觉心中悸动不安,病情较重,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心悸相当于西医内科的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心脏器质性疾病,也可见于全身疾病状态,如甲亢、贫血等。运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但长期运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易产生致心律失常和毒副作用,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中药治疗心悸有其独  相似文献   

14.
心悸 心悸俗称“心跳”,又谓“心慌”,是指人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自觉症状。惊悸、怔忡皆心悸进一步之区分。惊悸多由惊恐等外因而悸发,时作时止,病情较轻;怔忡不因惊恐而作,多由于极度劳心而产生,心中动摇不宁,发无休止,病情较重。心悸的病因不外是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脾亏损、心火亢盛、风寒痰湿水饮凌心、心血瘀阻、心阳不振;种种病因皆令心神不安,神不守舍,神摇而悸动。  相似文献   

15.
正心悸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轻者发为惊悸,重者为怔忡。西医学之心律失常多以心悸为主症。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及人口老化等,心悸之证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如何防治心悸病也成为医学发展的重点。《医学衷中参西录》[1]乃清末民初著名医家张锡纯毕生临床经验和心得之结晶。张锡纯素有"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医学泰斗"之称,其所作宗《神农本经》论药性,法《黄帝内经》阐医理,师古而不泥古,衷中参  相似文献   

16.
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临床病证.早在<内经>中,便有心悸的相关描述,如<素问·举痛论>的"惊则心无所椅,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相似文献   

17.
悸,指心神恍惚,跳动不能自主的病候。张仲景在他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分悸为心悸、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其中惊与悸不同。《金匮》:“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①惊由外有所触而致心动,“惊则气乱”,故脉动不宁;而悸乃外无所触而内惕,“悸因中虚”,故脉弱而无力,临床多以此为辨。  相似文献   

18.
心悸为临床常见疾病,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惊悸与怔忡。惊悸常因惊恐、恼怒或劳累等原因引起,时发时止,病势较浅而短暂,全身情况较好。但治疗不力,日久可发展为怔忡。怔忡则终日觉心中悸动不安,稍劳更甚,病势  相似文献   

19.
心悸,前人有惊悸、怔忡之分。因惊而心悸不安者叫惊悸,无惊而心跳不安者叫怔忡。证之临床,惊悸怔忡,病位相同;心悸则一,只是病情有轻重而已。兹举心悸治验四则,介绍如下。心肾阴虚心悸脉促陈××,男,48岁,干部。1980年3月10日初诊。体素壮实,近半年因工作劳累,渐觉头晕心慌,虚烦不寐,腰膝乏力,手足心热,心中惕惕动摇不安,无时而作,面容憔悴,不堪苦楚,舌红少苔,脉细数(106次/分),时而一止。血压20/12KPa,血色素160g/L,红细胞5.0×10~(12)/L,白细胞  相似文献   

20.
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忡.心悸是心脏常见病证,为临床多见,除可由心本身的病变引起外,也可由它脏病变波及于心而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