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变化规律 ,探讨C反应蛋白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采用免疫比浊法对 6 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动态观察 (病程第 1、7及 14天 ) ,并与4 5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发现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从病程第 1天即升高 ,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至第 7天达高峰 ,以后降低 ;重型患者明显高于轻、中型患者。结果提示 ,血清C反应蛋白可能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并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神经肽Y(NPY)和皮质醇的动态变化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因ACI发病入院的患者共50例,同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ACI组在住院第1、7、14、28天,对照组在入组第1天分别测定其血清CRP、NPY和皮质醇水平。同时测定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易精神状态(MMSE)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分析在发病后不同时间点NIHSS、MMSE和ADL评分与血清CRP、NPY和皮质醇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CI组住院第1、7、14、28天的CRP、NPY、皮质醇和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MMSE评分和ADL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CI组入院后第7天的CRP、NPY和NIHSS评分最高,MMSE评分和ADL评分最低(P<0.05);ACI组入院后第1天皮质醇水平最高,之后逐渐降低(P<0.05)。ACI组住院第1天的NIHSS评分和血清CRP、NPY、皮质醇呈正相关(P<0.05);MMSE评分、ADL评分与血清CRP、NPY、皮质醇呈负相关(P<0.05)。ACI组住院第7、14、28天的NIHSS评分和血清CRP、NPY呈正相关(P<0.05);MMSE评分、ADL评分与血清CRP、NPY呈负相关(P<0.05),和皮质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ACI患者的血清CRP、NPY和皮质醇水平较正常人群升高,同时伴随着疾病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动态变化,和患者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瞿浩  李玫  代宏  张华 《山东医药》2010,50(35):73-74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IL-6水平变化及其在病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同期收治的ACI患者150例(ACI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150例(对照组),两组均抽取(ACI组于入院第1、7、14、21天,对照组于体检当日)清晨空腹静脉血2 ml检测血清CRP及IL-6;入院第1天和第21天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BI)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治疗后21 d进行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定.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法观察血清CRP、IL-6与BI、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CI组血清CRP 、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有意识障碍者显著高于无意识障碍者,大面积梗死者>中面积梗死者>小面积梗死者(P均<0.05);血清CRP 、IL-6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与BI评分呈负相关(P均<0.05);治疗后GOS评定为病情好转者入院初期血清CRP、IL-6水平低于病情恶化者(P均<0.05),且随住院时间延长好转者呈降低趋势、恶化者呈升高趋势.结论 血清CRP及IL-6水平升高在ACI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患者病情判断及转归预测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病情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古联  苏莉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6):1600-1601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病情的关系.方法 测定112例ACI患者发病后24 h内的血清CRP水平,并与80例健康者对照比较.结果 ACI组患者血清CRP水平(25.31±3.56 mg/L)明显高于对照组(3.22±1.65 mg/L)(t=28.268,P<0.001).不同病情组CRP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6.350,P<0.001),病情轻组CRP水平(7.02±1.86 mg/L)最低,病情重组(23.25±2.52 mg/L)最高.不同梗死体积组CRP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6.749,P<0.001),梗死体积小组CRP水平(7.26±2.87 mg/L)最低,梗死体积大组(24.37±3.02 mg/L)最高.结论 CRP水平高低与ACI患者病情轻重有关.  相似文献   

5.
选择我院轻度急性单纯性软组织损伤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均排除影响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的合并疾患存在.观察组根据痊愈时间分为观察A组(伤后7 d内)和观察B组(伤后7~14 d).观察组伤后第1、3、7、14天分别抽取肘静脉血3 ml测定CRP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发现观察A组伤后第1、3天,观察B组伤后第1、3、7天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B组伤后第1、3、7、14天CRP水平均明显高于观察A组.提示CRP动态监测对预测轻度急性单纯性软组织损伤病情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进一步探讨急性脑梗死(ACI)发生、发展机制。方法选择ACI患者118例(ACI组)和健康体检者56例(对照组),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C3水平。结果ACI组血清CRP和C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病情进展及梗死面积增大而升高;随血清CRP和C3水平升高,进展型ACI发病率升高。结论血清CRP和C3水平升高在ACI发病及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预测ACI严重程度及进展的相关性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甲壳质酶蛋白(YKL)-40水平变化特征,分析其与老年ACI患者病情及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招募106例老年ACI患者(研究组)和100例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老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受试者血清CRP、VEGF、YKL-40水平。分析老年ACI患者血清CRP、VEGF、YKL-40水平动态变化与神经损伤程度(轻、中、重度)、脑梗死病灶直径(大梗死、小梗死、腔隙性)、预后(好转、未好转)的相关性。结果ACI患者血清CRP、VEGF、YKL-40水平随着病程进展呈动态变化,于发病3 d达峰值,7 d后出现下降(P<0.05)。CRP、VEGF、YKL-40水平随着神经功能受损严重程度和梗死病灶直径的增加而升高(P<0.05)。好转组发病后各时间点血清CRP、YKL-40水平明显低于未好转组(P<0.05),VEGF明显高于未好转组(P<0.05)。相关分析示血清CRP、VEGF、YKL-40水平与NIHSS评分、梗死病灶直径呈正相关(P<0.05),血清CRP、VEGF与预后呈负相关(P<0.05),VEGF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P(β=-0.913,P=0.001)、VEGF(β=1.354,P=0.000)、YKL-40(β=-0.861,P=0.006)与老年ACI患者预后独立相关。结论老年ACI患者血清CRP、VEGF、YKL-40水平显著增高,其水平可以作为评价ACI患者病情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选取ACI患者52例(ACI组),分别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ACI组10例(1~4分)、中度ACI组26例(5~15分)和重度ACI组16例(15分)。另选取健康体检者45例为对照组。分析血清Lp-PLA2、NSE水平与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ACI组血清Lp-PLA2、NSE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89.3±19.4)μg/L vs(123.4±28.4)μg/L、(22.1±2.8)μg/L vs(7.2±1.9)μg/L,P0.05)]。中度ACI组和重度ACI组患者血清Lp-PLA2、NSE水平显著高于轻度ACI组(P0.05)。与治疗后第1天比较,ACI组患者第2~7天血清Lp-PLA2、NSE水平和NIHSS评分显著增加(P0.05),与治疗后第5天比较,第6~7天血清Lp-PLA2、NSE水平和NIHS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CI组患者血清Lp-PLA2、NSE表达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788,P=0.035;r=0.950,P=0.001)。结论 Lp-PLA2和NSE在ACI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患者病情及预后密切相关,为ACI患者的治疗、预后和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不同时间段变化及益气养阴活血法对其的影响.方法 将4例2型糖尿病合并AC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包括饮食疗法、降糖药物、脱水剂、脑细胞保护剂、改善脑灌注药物以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ELISA)测定VEGF于第1天、第7天、第14天血清含量的变化.结果 两组于第1天血清VEGF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于第7天达高峰(P<0.01),第14天仍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ACI后血清VEGF开始升高,益气养阴活血法能够明显增加VEGF的血清含量,且能使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以促进脑梗死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郑青林  吴文武  陈宇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0):1804-1806
目的观察AECOPD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前白蛋白(preal-bumin,PA)的变化,探讨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监测152例AECOPD患者入院后第1、3、5、7天CRP和PA水平,根据患者的预后将患者分成死亡与非死亡组,根据住院日数以14日为界分为两组,结果死亡组及非死亡组第1、2天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5、7天死亡组患者CRP明显高于非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PA在第5、7天明显低于非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ECOPD患者病情越重,CRP水平升高越明显,PA水平呈持续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中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ACI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我院166例住院患者(发病1周内)进行CRP水平的测定,按TOAST分型分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组46例,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SAO)组40例,心源性脑梗死(CE)组20例,其他病因明确性脑梗死(OC)组40例,不明病因性脑梗死(UE)组20例,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CE组CRP阳性率最高,CRP水平亦最高,其次为LAA组及OC组,SAO组及UE组最低。以CO中毒为主要危险因素者,其CRP阳性率最高,CRP水平亦为最高,其次为冠心病者。高血压与糖尿病者间比较,无论是从阳性率,还是从CRP水平方面,均无明显差异。结论CRP可能在ACI患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且其水平随脑梗死类型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探讨C反应蛋白在SAH及并发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9例急性SAH患者分为CVS组(9例)和非CVS(10)组,测量两组患者第3、7、14天的CRP。结果CVS组和非CVS组在发病后第3、7和14天的CRP水平明显升高(P<0.01);CVS组在第7天的CRP水平明显高于第3天,而非CVS组中CRP水平在第7天和第14天明显低于第3天(P<0.01);CVS组在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的CRP水平也明显高于非CVS组同期水平(分别为P<0.05、P<0.01、P<0.01)。结论CRP对于病情的监测和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和铁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5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梗死灶直径将病例组患者分为大面积组41例(梗死灶直径5 cm)和小面积组54例(梗死灶直径≤5 cm)。检测病例组患者入院次日(急性期)、出院当日(恢复期),对照组受检者体检当日血清游离脂肪酸和铁蛋白水平。结果小面积组、大面积组血清游离脂肪酸和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大面积组血清游离脂肪酸和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小面积组(P0.05)。病例组患者急性期血清游离脂肪酸和铁蛋白水平均高于恢复期(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与血清铁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509,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和铁蛋白水平升高,且两者与脑梗死灶大小、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两者可能共同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临床上应重视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和铁蛋白水平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和铁蛋白(SF)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1—2013年收治的ACI患者95例,依据梗死灶直径分为大面积组41例(梗死灶直径≥5cm)和小面积组54例(梗死灶直径5 cm);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95例ACI患者入院次日(急性期)、出院当日(恢复期)晨起,对照组受检者体检当天晨起血清FFA和SF水平。结果大面积组血清FFA和SF水平均高于小面积组、对照组,小面积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95例ACI患者急性期血清FFA和SF水平均高于恢复期(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CI患者血清FFA水平与血清SF水平呈正相关(r=0.509,P0.01)。结论 ACI患者血清FFA和SF水平升高,SF和FFA可能共同参与了ACI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患者血清Mg~(2+)、Ca~(2+)含量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钙(Ca2+)、镁(Mg2+)含量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患者病理生理过程中的潜在作用及与病情的关系。方法检测4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后6h、24h、72h及10d时血清Mg2+、Ca2+含量,根据病情将病例组分为稳定型脑梗死组和进展型脑梗死组,同时检测4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Mg2+、Ca2+含量。结果脑梗死组发病6h、24h、72h时的血清Mg2+、Ca2+含量与对照组和脑梗死组发病10d时比较显著减少(P<0.01),Ca2+/Mg2+明显增加(P<0.01),发病后10d血清Mg2+、Ca2+含量及Ca2+/Mg2+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进展型脑梗死组与稳定型脑梗死组血清Mg2+含量在发病72h、10d比较显著减少(P<0.01)。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清Mg2+、Ca2+含量显著降低,Mg2+/Ca2+明显增加,提示Mg2+、Ca2+可能参与脑梗死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清清Mg2+、Ca2+含量的变化可作为评估其病情进展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与梗死体积大小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天、3天、7天及14天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并按病灶大小分为大、中、小脑梗死组,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脑梗死后第1天,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3天后开始上升,7天时达高峰;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以大梗死组最明显,中、小梗死组次之;14天时恢复至基础水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后3~7天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7.
背景 急性脑梗死(ACI)发病率、致残率均较高,威胁患者健康,故早期诊断ACI对于针对性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患者预后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微小RNA-145(miR-145)靶向下调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水平可缓解ACI引起的炎性反应,二者可能与ACI的发生有关.目的 分析ACI患者血清miR-145、PDCD4...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hs- CRP、FBG及HCY的关系。方法 以2014年3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斑块组25例,非斑块组35例。同时选取60例体检健康的成年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观察ACI组和对照组以及斑块组和非斑块组hs- CRP、FBG及HCY水平的差异,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ACI组患者的hs- CRP、FBG及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患者hs- CRP、FBG及HCY水平,明显高于非斑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患者TG和LDL-C水平明显高于非斑块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TC、HDL-C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将患者的一般资料、血脂水平、hs- CRP、FBG 及HCY水平作为自变量,将ACI患者是否合并斑块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 CRP、HCY水平是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OR=4.315、5.208和4.553)。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与hs- CRP、HCY水平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