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正常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非杓型)对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及左心室质量的影响。方法 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将86例血压正常者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分别进行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24小时UAER及超声心动图测定。结果 非杓型组的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均显著高于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UAER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均高于杓型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UAER与LVMI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0.28;P<0.05)。结论 正常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非杓型),UAER可能增加,且与LVMI呈正相关。 [关键词] 非杓型;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左心室质量指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正常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左心室质量指数的关系.方法 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将90例血压正常者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测定.结果 非杓型组的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均显著高于杓型组(均P< 0.01);非杓型组左心室质量指数均高于杓型组(均P<0.05).结论 正常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可能促进了左心室重构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60例高血压病患者经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来观察血压负荷值及血压昼夜节律,根据彩色多普勤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并判断是否存在LVH.结果高血压伴LVH者日间、夜间及24 h收缩压(SBP)负荷明显高于非LVH者[(88.4±11.6)vs(79.8±13.4),P<0,05;(85.3±12.5)vs(75.4±11.4),P<0.01及(87.4±13.8)vs(78.4±14.4),P<0.05],其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的检出率达58.8%(10/17),明显高于后者(18.6%,8/43,P<0.005,x2=9.38).高血压病患者LVMI与日间、夜间及24 h SBP、舒张压(DBP)负荷呈正相关,其中与SBP负荷的相关性又高于DBP,而与夜间SBP、DBP下降百分率呈负相关.结论高血压伴LVH者日间、夜间及24 h SBP负荷值明显上升,其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检出率明显高于非LVH者.提示高血压LVH与血压负荷及昼夜节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李妍妍 《中外医疗》2008,27(27):1-3
目的 撂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血压昼夜节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忘者按照脉压的不同,分为3组:PP1组(脉压<51mmHg),PP2组(脉压51~65mmHg),PP3组(脉压>65mmHg);按照24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 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消失,为非杓形组,共60例;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存在,为杓形组,测量颈动脉弗样硬化斑块程度.结果 随着脉压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越严重,PP3>PP2>PP1(P<0.05);非杓形组夜间收墙压及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形组,非杓形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分级明显高于杓形组(P<1<0.05). 结论 脉压增大及昼夜节律异常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P2组(脉压51~65mmHg),PP3组(脉压>65mmHg);按照24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 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消失,为非杓形组,共60例;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存在,为杓形组,测量颈动脉弗样硬化斑块程度.结果 随着脉压增高,顼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越严重,PP3>PP2>PP1(P<0.05);非杓形组夜间 墙压及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形组,非杓形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分级明显高于杓形组(P<1<0.05). 结论 脉压增大及昼夜节律异常是颈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节律异常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利钠肽及左室质量的影响.方法 根据24 h动态血压结果将10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杓型高血压组与非杓型高血压组,分别进行了PWV、血心房利钠肽(ANP)、脑钠肽(BNP)及超声心动图测定.结果 杓型高血压组与非杓型高血压组的PWV、ANP、BNP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非杓型高血压组显著高于杓型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NP、BNP浓度与LVMI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6、0.68,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往往伴有外周血管及心脏靶器官损害,PWV值及利钠肽水平可反映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节律的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年高血压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行24小时心电监护的血压,并记录其昼夜血压节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其分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杓型组,>10%非杓型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两组患者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杓型组24小时脉压(PP)、24小时收缩压(SBP)、夜间PP、夜间SBP明显低于非杓型组(P<0 05).杓型组LVMI比非杓型组明显减少(P<0 01).结论:青年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节律者更容易出现异常,且左室肥厚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阮锡勇 《吉林医学》2012,33(33):7220-722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15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杓型组,<10%为非杓型组。同时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及左心室功能的特点。结果:非杓型组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左室舒张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减慢,二尖瓣A峰值与二尖瓣E峰值的比值(A/E)增大,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较杓型血压昼夜节律者更容易导致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心肌声学密度(AD)和血压昼夜节律变异的关系.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5例,根据动态血压分为杓型组30例及非杓型组35例,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用AD技术测量室间隔及左室后壁的平均背向散射积分(AⅡ)及背向散射积分心动周期变化幅度(PPI).结果:非杓型组24 h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P<0.05,P<0.01).非杓型组室间隔、左室后壁的AⅡ高于杓型组及对照组(P<0.01).非杓型组室间隔、左室后壁的PPI测值低于杓型组及对照组(P<0.01).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高血压患者心肌病变有密切的关系.AD技术可作为评价高血压患者心肌损害及其病变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血压正常高值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正常高值血压受试者86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结果分成杓型组55例和非杓型组31例,分别测定两组的尿微量白蛋白(mAlb)、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非杓型组的mAlb、IMT及LVMI均明显高于杓型组(P<0.01和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老年正常高值血压者早期靶器官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变异性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及影响血压昼夜节律的因素.方法 选择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者252例,测量诊室血压、24 h动态血压、血生化指标,采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测量baPWV.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形组(n=127例)、非杓形组(n=71例)和反杓形组(n=54例).结果 (1) 反杓形组年龄、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baPWV、脉压较杓形组升高;反杓形组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较非杓形组降低,年龄和夜间的平均收缩压(nSBP)较非杓形组升高;非杓形组nSBP、脉压较杓形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元逐步回归显示,24 hSBP、dDBP、nSBP、baPWV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龄、高血压病程、舒张压变异性(DBP-CV)、脉压与baPWV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05、0.296、0.260、0.271,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除了与24 hSBP、dDBP、nSBP关系密切外,也与baPWV密切相关,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可反映动脉僵硬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肝阴虚和肝阳亢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模式对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主症辨证法将87例高血压患者分为肝阳亢组和肝阴虚组,同期分别作动态血压监测及动态心电图HRV分析.[结果]肝阳亢组呈血压昼夜节律正常(杓型改变),肝阴虚组呈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非杓形改变).2组患者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白昼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肝阴虚组高于肝阳亢组(P<0.05);动态心电图HRV分析中,肝阴虚组全天24 h、日间、夜间等3个时段多项心率变异性指标较肝阳亢组均有明显下降(P<0.01),此组患者24 h平均动脉压与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呈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08(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HRV减低及其昼夜节律消失密切相关,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自主神经功能严重受损有关.肝阴虚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且有一定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动态血压和HRV监测值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变异性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4年1-9月在我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443例,其中男性250例,女性193例,年龄(60.36±12.11)岁,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结果分为:正常血压组(n =158)、杓型血压组(n=59)和非杓型血压组(n =226),比较3组间血压、血压变异性(采用血压标准差表示)及颈动脉硬化检出率,以有无颈动脉硬化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非杓型血压组颈动脉硬化检出率(60.6%)明显高于杓型血压组(42.4%)(P<0.01);非杓型血压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脉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脉压均高于杓型血压组(P<0.01或P<0.05);非杓型血压组24 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高于杓型血压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夜间舒张压下降率与颈动脉硬化独立相关[OR=0.952(95% CI:0.929~0.975);P<0.01].结论 非杓型血压促进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是颈动脉硬化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2例,依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杓型组(n=96)和非杓型组(n=146),所有高血压患者均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卧立位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的水平;并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及肾功能的测定,了解靶器官损害情况.结果:(1)2组间24 h SBP、24 h DBP、d SBP、d 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杓型组n SBP、n DBP、24 h HR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非杓型组卧位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血钾、血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非杓型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质量指数、肌酐水平均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调节血压昼夜节律中起到重要作用,血压呈非杓型分布的高血压患者心肾等靶器官损害的程度较杓型高血压患者严重.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病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EH)24h动态血压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高血压病(EH)与20例血压正常者分别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对血压负荷、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性(杓型与非杓型)比较。结果:正常人24h白昼和夜间平均血压正常,血压负荷为0。EH组平均血压水平及血压负荷明显高于正常人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正常人组血压变异均在正常范围。血压变异正常人组与EH异常组比较例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正常人全部为杓型,EH组非杓型占55%(P<0.01)。结论:高血压病血压负荷增高,血压变异及昼夜节律异常者比例明显增高。了解高血压病血波动及昼夜节律变化规律,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合并靶器官损害(TO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对13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监测,分为TOD组77例和非TOD组53例,以24h、白天、夜间血压均值,血压昼夜节律及变异性值为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1)TOD组24h、日间、夜间血压均值较非TOD组升高,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TOD组以非杓型血压为主,非TOD组以杓型血压为主,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37.52,P<0.01);(3)日间及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大,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意义(P<0.01),两组舒张压变异性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血压均值、昼夜节律及其变异性与TOD密切相关,ABPM对诊断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靶器官损害程度。方法 :采用动态血压测定 ,通过杓型组 (白昼与夜间血压变化下降百分率 >10 % ,视为血压昼夜节律正常 )与非杓型组 (昼夜血压下降百分率 <10 % ,为血压节律消失 )的血压节律变异比较对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结果 :①非杓型组 2 4小时收缩压 ,2 4小时舒张压 ,夜间平均收缩压 ,夜间平均舒张压 ,血压负荷值均高于杓型组 (P <0 .0 5 )。②血压节律消失的非杓型组病人左室重量和左室重量指数比杓型组显著增大 (P<0 .0 1)。③非杓型组的腔隙性脑梗塞次数和患病率均高于杓型组 (P <0 .0 1)。尿蛋白亦明显高于杓型组 (P <0 .0 1)。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病人有较高的血压负荷明显损害心脑肾等靶器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60例患者分为正常昼夜节律组(n=34)和异常昼夜节律组(n=26),并对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按Devereux公式计算各自的左心室质量(LVM)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 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全天平均收缩压、全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IVST和LVDd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LVPWT、LVM和LVMI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异常昼夜节律组左心室肥厚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昼夜节律组(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显著相关,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提示可能存在更严重的心室肌损伤.  相似文献   

18.
反杓型及深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对早期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反杓型及深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对早期.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即杓型组、反杓型组及深杓型组.分别检测三组的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及血β2微球蛋白(β2-MC).结果 反杓型组及深杓型组患者血清尿素氮、肌酐与杓型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β2微球蛋白则明显高于杓型组(P<0.05).结论 反杓型及深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可导致早期肾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人心率变异性(HRV)与血压曲线类型及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住院并行动态心电图检测的400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SDNN)检测结果,将SDNN< 100 ms 241例患者纳入HRV偏低组,SDNN≥100 ms 159例纳入HRV正常组,对两组HRV指标、血压曲线类型以及心室重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HRV偏低组检出非杓型有34例(21%)、杓型有113例(71%)、反杓型有6例(4%)、深杓型有6例(4%),HRV正常组检出非杓型171例(71%)、杓型63例(26%)、反杓型5例(2%)、深杓型2例(1%),HRV偏低组血压曲线昼夜节律波动较HRV正常组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V正常组和HRV偏低组两组患者组内非杓型患者左心房的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d),室间隔厚度(IVS)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指标均高于杓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V偏低组非杓型患者的LAD、IVS、LVDd、LVPWd和LVMI指标均高于HRV正常组非杓型患者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V下降使血压昼夜节律减弱,HRV是导致心室更易发生重构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及24 h动态血压的变化,探讨老年EH患者24 h血压昼夜变化与BNP及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1年9月~2013年9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EH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106例,对照组(35~<65岁)60例.观察两组患者血浆BNP及24 h动态血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LVH、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并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分析老年不同类型血压变异与BNP、LVMI的关系.结果 ①老年组非杓型及LVH患者所占比例(42.5%,53.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0.0%,3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②老年组非杓型患者的BNP、LVMI及LVDD均明显高于老年组杓型者及对照组非杓型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老年组杓型患者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老年组BNP与EVMI呈正相关(r=0.37,P<0.05).③老年组不伴有LVH的非杓型患者BNP较杓型者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老年组患者BNP水平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BNP水平能较好地反映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左心室重构,血浆BNP水平在老年高血压不同性别的患者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