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清远市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 建立围产儿死亡监测网,执行围产儿死亡报告、讨论及评审制度。对1999年9月-2004年2月在清远市妇幼保健院死亡并经评审认为是可以避免或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的70例围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死亡围产儿中,死胎55例,7天内死亡新生儿15例;造成死胎原因以脐带因素为首位,早期新生儿死亡的首位原因为早产低体重;有15例死胎孕妇从未做过孕期检查。结论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育龄妇女和孕产妇的自我保健意识,加强产前检查、婚前医学检查等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主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孔栋玲  范继青  裘谨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4):1825-1826
目的:了解围产儿死亡相关因素,降低围产儿病死率。方法:回顾2001年8月~2003年6月间围产儿死亡病例207例,进行死亡原因分析。结果:围产儿病死率为3.09%,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构成分别为35.75%、26.09%、38.16%。早产、胎儿畸形、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因素。35岁以下孕妇新生儿死亡占首位,35岁以上孕妇以宫内死胎为主。结论:加强孕期监护及自我保健意识,提高产前诊断技术,有效治疗妊娠并发症,以及提高新生儿抢救水平,是降低围产儿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吴美飞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4):2161-2163
目的:进一步了解象山县围产儿死亡率、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为提高围产保健质量制定干预措施。方法:根据浙江省围产儿死亡监测方案对各分娩单位上报的313例围产儿死亡个案进行调查分析及评审。结果:2005~2010年象山县围产儿死亡率9.31‰,其中死胎占63.90%、死产占4.15%、早期新生儿死亡占31.95%。死因及顺位分别是出生缺陷占41.21%、胎儿因素占15.02%、母亲疾病占10.22%、原因不明占9.90%、新生儿疾病占9.27%、脐带病变占7.99%、胎盘病变占6.39%。通过县级专家评审发现不可避免死亡占69.65%,创造条件可能避免死亡占24.60%,可以避免死亡占5.75%。结论:提高围产保健质量、产科质量及新生儿科水平,加强孕妇及家属的保健意识,普及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台州市椒江区围产儿死亡原因与相关影响因素,制订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分析椒江区81例围产儿死亡监测资料。结果:围产儿死亡率9.40‰,其中满28周死胎为59例,占72.84%;死产为3例,占3.7%;7天内新生儿死亡为19例,占23.46%。围产儿死因依次为出生缺陷、脐带因素及胎儿窘迫、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结论:要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必须加强孕期管理,采取干预措施,避免畸形儿进入围产期;加强高危孕妇管理,积极防治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加强围产期监护,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海珠区555例围产儿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围产保健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海珠区2003年10月~2008年9月死亡围产儿555例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内围产儿平均死亡率11.50‰,其中死胎占38.20%、治疗性引产占30.63%、早期新生儿死亡占23.60%及死产占7.57%。导致死胎的原因以脐带、胎盘因素为首位,胎儿畸形是治疗性引产的主要原因,分娩期并发症及胎儿因素是死产的两大原因,新生儿疾病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发生的重要原因,后者与早产有密切关系。结论:加强孕期筛查及监护,避免早产,防止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强化管理流动孕产妇及贫困孕产妇的分娩救助等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红娟  马冬梅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8):2536-2537
目的:通过对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探讨相应对策,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围产儿死亡病例(69例)的相关资料。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为14.46‰。死亡原因依次为胎儿畸形,母体因素,不明原因引起的死胎、死产,早产,脐带因素。结论:要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必须加强孕期管理,采取干预措施,避免畸形儿进入围产期;加强高危孕妇管理,积极防治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加强围产期监护,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7.
栾绍唐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2):3117-3118
目的:分析晋宁县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制定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干预措施。方法:对晋宁县2003年~2006年的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年共监测9 434例围产儿,死亡105例,死亡率11.13‰,其中死胎25例,占23.81%,死产14例,占13.33%,早期新生儿死亡66例,占62.86%。结论:加强孕期保健及高危孕妇的管理,预防早产,加强产儿科的建设及合作,加强孕晚期胎儿的监护,才能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围产儿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提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方法 对2006年1月~2011年12月某院207例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年间围产儿死亡率22.48‰,其中死胎160例占77.29%,死产22例占10.63%,7d内新生儿25例占12.08%;围产儿死亡中农村人口围产儿死亡率高于城市,差异显著;围产儿死亡原因首位是母亲因素(28.98%),第二位是先天畸形(21.26%).结论 提高婚检率及婚检质量,加强优生优育的知识宣传,完善孕期保健系统管理,提高孕妇尤其是基层孕妇文化素质和保健意识,加强基层保健医生业务培训,提高其诊疗水平,加强高危妊娠管理、产前筛查、产前诊断等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及围产保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的原因及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提高围产期保健的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江山市2002~2007年间315例围产儿死亡资料。结果:6年围产儿死亡率8.43‰,围产儿死亡因素中,导致死胎死产主要原因是出生缺陷,脐带因素,胎儿宫内窘迫,母亲因素。导致新生儿死亡主要是新生儿疾病,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出生缺陷。结论:开展健康教育,提高育龄妇女和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围产期保健,做好常规产前筛查和监护,预防早产,并防止妊娠并发症发生,是降低围产死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148例围产儿死亡的产科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树英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0):2610-2611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与产科相关的孕期保健、分娩情况,提出改进孕期保健建议及降低新生儿死亡的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4年6月围产儿死亡资料。结果:本组围产儿死亡率为38.32‰,65%的病例来自农民,未进行过产前检查或产前检查次数少于2次者占45%。死亡因素中,死胎组以脐带因素为首位,死产组多为妊娠并发症,新生儿死亡组多为早产及新生儿窒息。结论: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提高保健意识,及时处理妊娠并发症,正确处理分娩中的各种异常,防止早产及新生儿窒息,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杭州市围产儿死亡的流行趋势和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干预措施,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杭州市2004-2009年4个省级卫生监测点内发生的围产儿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年围产儿死亡率为11.69‰,死胎、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分别是8.71‰、0.40‰,2.59‰,其构成比分别为74.45%、3.42%、22.12%,6年中监测区内围产儿死亡率呈波动下降,死胎在历年死亡中居第一位,出生缺陷居历年死亡原因首位,占死亡总数的42.61%.结论:要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关键是加强围产保健工作,提高产前诊断水平,有效控制出生缺陷的发生和出生.  相似文献   

12.
610例围产儿死亡评审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产儿死亡评审是围产保健工作质量的监测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广州市 1998年度的 6 10例围产儿死亡评审资料的分析 ,探讨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对策。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1998年度广州市各级产儿科医院的围产儿死亡评审表 ,共计 6 10例围产儿 (围产儿按围产儿Ⅰ标准 )。从中可得到孕母情况、围产儿死亡诊断、主要处理经过一级、二级死亡评审结果、改进措施等信息。 (2 )统计方法 :采用EPI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围产儿死亡、早期新生儿死亡、死胎及死产原因分析结果见附表。附表 围产儿死亡、早期新生儿死亡、死胎、死产…  相似文献   

13.
围产儿死亡是指孕28周后发生的死胎、死产和早期新生儿(7天内新生儿)死亡,围产儿死亡率直接体现围产期保健服务质量,是衡量产科质量的重要指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已成为妇幼保健工作的主要任务.该文旨在通过对朝阳区1999~2006年924例死胎、死产和早期新生儿死亡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主要的围产儿死亡原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2006年9月119例围产儿死亡资料。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为7.06‰,构成比最高的为死胎,占总死亡数的59.66%;其次分别为早期新生儿死亡和死产,占30.25%和10.08%。死亡因素中以胎儿畸形居首位,其次为早产、新生儿窒息、脐带缠绕等。结论: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提高保健意识,进行产前筛查,避免各种致畸因素的影响;正确处理分娩中的各种异常,防止早产及新生儿窒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458例围产儿死亡评审资料总结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更好地贯彻《上海市母婴保健条例》,进一步降低本地区围产儿死亡率,完成政府"十五"妇女和儿 童发展计划的目标,将我区1990~2002年间围产儿死亡评审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观察其特征,探讨金山区围产儿死亡率、原因 及干预措施,为制定有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0~2002年围产儿死亡评审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金山区围 产儿死亡率平均为8.63‰,1990年为14.53‰至2002年下降为6.32‰,且各年度间有显著差异,前6年与后7年围产儿死亡率相 比有显著差异(x2=24.55.P<0.01)。围产儿死亡原因主要是窒息、畸形、不明原因、脐带因素、早产等。可以避免及创造条件 可以避免占30.1%,不可以避免占69.9%。结论:13来金山区围产儿死亡率显著降低,提高孕期保健,加强胎儿监测是降低围 产儿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文章通过对余姚市梨洲镇近5年围产儿死亡情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明确该乡镇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以便提出必要的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2006-2010年在该院分娩的所有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2006-2010年5年间该院分娩围产儿死亡率为12.33‰;流动人口与本地户籍的围产儿死亡构成比差异有显著性;死产病例全部为流动人口;死胎主要原因为胎儿畸形、脐带胎盘因素、母体疾病、胎膜早破,死产主要原因为家庭分娩、脐带脱垂、子宫破裂和早产,早期新生儿死亡主要原因为早产、新生儿窒息、出生缺陷、胎盘早剥等;死亡病例中分娩孕周小于37周的占55.89%,其中孕34周前分娩25例,占65.79%。结论: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是导致医院围产儿死亡率高于本地区围产儿死亡率的主要原因;胎儿畸形是死胎明确病因中的首位;早产是新生儿死亡的首位原因。需加强流动孕妇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把国家免费发放叶酸和分娩补助政策落到实处,加强分娩救助,提高流动孕妇的产前检查率和住院分娩率;规范产前检查,提高胎儿产前畸形筛出率及必要的产前诊断方法,及早预防和减少胎儿畸形的发生,及早诊断胎儿畸形;提高围产儿死亡的病理诊断水平以明确病因;产、儿科配合,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水平。  相似文献   

17.
703例围产儿死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 2002~2003年宁波市围产儿死亡分布情况、原因及其相关因素, 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供有关统计数据。方法: 依托三级保健网, 资料来源于市辖各县 (市)、区妇保院 (所 ) 上报的围产儿死亡个案表、评审表及各种监测报表, 并经质量控制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结果: 两年中围产儿死亡 703例, 其中死胎 252例、死产 29例、早期新生儿死亡 263例、治疗性引产 159例, 围产儿死亡率为 0 890%。在死胎原因中排在前 3位的分别是原因不明、脐带因素、胎盘因素; 在死产原因中排在前 3位的分别是胎儿因素、胎盘因素、出生缺陷; 在早期新生儿死亡原因中排在前 3位的分别是早产、出生缺陷、窒息。因出生缺陷死亡的围产儿共 239例, 占死亡原因的首位, 排在前 3位的分别是脑积水、总唇裂、泌尿系畸形。结论: 2003年的围产儿死亡率较 2002年有所下降。出生缺陷已成为围产儿死亡的首要原因, 产前筛查时间掌握不合理, 应努力加强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工作, 减少先天畸形儿出生。早产和窒息仍是早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应努力提高产科质量、积极治疗导致早产的疾病, 减少早产儿和窒息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提高围产保健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按围产期标准,对2000年1月~2007年12月的86例死亡围产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为9.82‰。其中新生儿死亡占25.58%,死胎占58.14%,死产占16.28%。新生儿死亡中先天畸形占40.91%,为新生儿死因之首;死胎中胎盘脐带因素占30.00%,为死胎主要原因;死产中早产较低体重儿占26.67%。结论:提高并充分利用产前诊断技术,加强孕期监护,做好孕期宣教,预防早产,防止并发症发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05~2008年上海市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朱丽萍  许厚琴  秦敏  李芬  金辉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4):4844-4846
目的:通过对上海市2005~2008年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了解上海市围产儿死亡及其评审工作的现状,为探索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及健全围产儿死亡评审制度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上海市围产儿全部死亡个案及评审资料。结果:①上海市围产儿死亡率5.38‰,其中本市户籍2.95‰,非本市户籍73.00‰。②围产儿死亡中死胎、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的构成比分别为61.88%、7.92%和30.20%,死胎构成比保持在61.00%,死胎构成比较稳定,死产构成比从2005年的9.08%下降到2008年的7.06%,早期新生儿死亡构成比从2005年的29.18%上升到2008年的31.90%。除了本市户籍者中早期新生儿死亡率略有上升外,死胎、死产的发生率均有明显下降。③前5位死因顺位依次为不明原因、严重畸形、优生引产、胎盘早剥和早产儿。④评审结果:区级评审的围产儿死亡中Ⅰ、Ⅱ类死亡者占16.66%,而早期新生儿死亡中的Ⅰ、Ⅱ类死亡占26.25%。区级评审有争议的典型案例经过市级复评审,结果升级的占50.60%。结论: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需要加强出生缺陷一、二级预防和提高新生儿抢救能力,此外需要规范和提高围产儿死亡评审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水平及主要原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0~2004年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评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显著。流动人口中死产与常住人口存在显著差异。流动人口围产儿死因主要是胎儿畸形、胎盘因素、脐带因素、原因不明死胎、窒息。流动人口孕妇孕期保健覆盖率低。结论:制定相应政策,实行相应的干预措施,加强流动人口的孕期保健和健康教育,并制止非法接生,对流动人口进行妥善管理,有利于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