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在解剖1具中年男性尸体时发现两侧大隐静脉各有两条,现报道如下: 左下肢浅筋膜内有一粗一细两条大隐静脉分别起自足背静脉弓.近内踝侧较粗,其外侧较细,两者在内踝前外方间距约1.6 cm在距内踝上9.9 cm第一次相交叉,交叉后两者分开上行至膝关节内后方相贴(从第一次交叉到膝关节内侧两条大隐静脉有多条交通支),粗支在前、细支在后,沿大腿内侧上行;距隐股点26 cm处两者再次交叉,交叉后细支沿缝匠肌内侧上行在股动脉前方、距隐股点外0.7 cm处与旋髂浅静脉呈弓形吻合,在隐股点下方0.3 cm处注入粗支,粗支沿大腿内侧上行,在距耻骨结节外3.5 cm处穿阔筋膜的隐静脉裂孔汇入股静脉(见图1).  相似文献   

2.
邓云青  吴熙  王勇 《解剖学杂志》2021,44(5):468-468
笔者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时,在1具成年男性标本上发现其双侧小隐静脉变异以及右下肢具有双大隐静脉,2种静脉同时走行及注入变异的情况未见报道. 标本为中年男性,身高约160 cm,下肢长度约为 85 cm.其右下肢具有双大隐静脉.其中正常支大隐静脉,静脉全长72 cm,静脉压扁直径为0.2 cm.大隐静脉由足背静脉弓内侧缘发出后于内踝后上方,距内踝最高点5 cm处胫骨前方向内上方走行,经腘窝的内侧,在腘窝后方沿股内侧面上行,至腹股沟韧带下方接受5条属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和股外侧浅静脉).  相似文献   

3.
本例为成年男尸,年龄50~+岁,身高170厘米。左侧股外侧浅静脉来自股前外侧的上部,然而沿着大腿内侧至卵园窝的镰状缘外侧,穿过筛筋膜,从股动脉外侧缘绕往股动脉的后壁,后方,由外向内到达股静脉后外侧壁,直接汇入股静脉。股外侧浅静脉环绕股动脉外周约3/5圈,静脉呈弧形经过,但无狭窄。(该静脉注入端压扁外径为0.5厘米)。(股动脉压扁外径为1.2厘米)。股外侧浅静脉环绕股动脉水平线下方约1厘米。股动脉发出了股深动脉。股静脉前壁还接受大隐静脉注入口。(大隐静脉注入口与股外侧浅静脉注入口位于同一水平线)。大隐静脉末端(压扁外径为0.5厘米)。股外侧浅静脉在外侧镰状缘,主要由三支小静脉汇合而成的。分别有上、中、下支。(1)上支: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约0.5厘米)浅筋膜内与旋髂浅静脉伴行,(上支压扁外径1.0毫米)。(2)中支:为主干,位于股前外侧部浅筋膜,(中支压扁外径为1.3毫米)。(3)下  相似文献   

4.
小隐静脉终末变异有多种类型,但小隐静脉主干汇入大隐静脉根部的变异尚未见报道(中国人体质调查P 406)。笔者在一成人男性左下肢标本上遇见一例,报道如下。小隐静脉的起始及在小腿部的走行与正常者相似。其在外踝处外径为3.5mm,主干经腘窝中部稍外侧、股后中部上行,行至股上、中1/3平面逐渐斜向内上方,位大腿根部下方5.5cm处转到股内侧斜行走向卵圆窝汇入大隐静脉根部(见附图),注入处外径为4.2mm。小隐静脉全程有三个较粗大的交通支(见附图):在小腿中、上1/3平面与大隐静脉有-2.8mm交通支;在腘窝下缘平面有-1.3mm支注入腘静脉:于股中、下1/3附近有-1.5mm交通支穿深筋膜、半膜肌注入股深静脉。在进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时应注意此种变异,该例注入大隐静脉根部的小隐静脉主干,  相似文献   

5.
在大隐—股静脉端侧吻合性畸桥转流术治疗髂股静脉栓塞中,解剖健侧大隐静脉时,发现有2条等粗(3.5mm)大隐静脉同时汇入股静脉,内侧1条大隐静脉在近端有阴部外浅静脉和股内侧静脉汇入,外侧条大隐静脉有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和股外侧静脉汇入。术后将两条  相似文献   

6.
<正>笔者在解剖1具中年男性尸体标本过程中,发现其左侧大隐静脉及属支数目、注入位置均有变异,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修洁大隐静脉,近侧段发现6条属支。其中腹壁浅静脉有2条,位于外侧的1条腹壁浅静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25 mm处与旋髂浅静脉汇合,向内下方斜行9mm后,与位于内侧的1条腹壁浅静脉汇合成,继续向内下方斜行6 mm后,与股外侧浅静脉汇合成1短粗干,直接注入股静脉。阴部外静脉在隐静脉裂  相似文献   

7.
国人大隐静脉上段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隐静脉上段的形态特点对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手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观察了52具(102例)不同性别成年下肢,得到下列主要结果: 1.大隐静脉全部经卵圆窝汇入股静脉,根据它汇入股静脉的部位不同,可把它分为三个类型,其中第Ⅲ型最多占61.76±4.81%。 2.隐股结合点的体表投影是在经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外侧2/3与内侧1/3交界点下方平均为3.89±0.07厘米、隐胶结合点的内外位置变化较小。 3.绝大多数个体(95.96±1.95%)的阴部外浅动脉与大隐静脉上端发生紧密的紧邻关系,其中约半数(65.63±4.85%)经静脉上端的后方。 4.双隐静脉是一种较少见的变异,我们仅观察到6例(5.88±2.33%)。 5.大隐静脉上段除接纳三个浅属支外并通常也接纳内、外侧副隐静脉(84.31±3.60%),其中外侧副隐静脉出现率是61.63±5.24%,内侧副隐静脉出现率为16.28±3.98%,内、外侧副隐静脉同时出现率为22.09±4.47%。 6.在观察的全部材料中有24.51±4.26%个体的阴部外深静脉任卵圆窝内汇入大隐静脉末端的内侧面,因此易为手术者所忽略。 7.大隐静脉上段属支根据参加联合的数目和联合的形式得出四个类型和11个分型,本材料中以第Ⅱ型最多,为总数的38.23±4.81%,其次是第Ⅰ型,占总数的29.41±4.51%。同时考虑实际应用根据注入属支数目来分型,其中以三支型和四支型最多,分别为总数的34.31±4.70%、33.33±4.67%,其次是二支型占24.51±4.26%,六支型最少占0.98±0.68%。 8.大隐静脉上段的绝大多数属支(91.18±2.80%)是在隐股结合点下方4厘米以内汇入大隐静脉。本文曾在湖南省医药卫生学会1962年年会解剖学分会上宣读,并加以补充和修改。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时, 发现其双侧小隐静脉走行、汇入部位变异。尸体标本来源于长治医学院解剖实验室, 身高约154 cm。标本下肢长(足底外缘至髂前上棘)68.1 cm, 全腿长(外踝上缘至髂前上棘)53.4 cm, 大腿长(膝关节外下缘至髂前下棘)29.2 cm, 小腿长(外踝上缘至腓骨头外侧)26.1 cm。解剖下肢过程中, 发现右侧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外侧, 起始处压扁直径为4.92 mm(游标卡尺测量, 精确度0.01 mm);该静脉自起始点斜向腓肠肌内侧缘走行21.65 cm处有一分支汇入, 此处其压扁直径为6.34 mm。该分支斜向内上走行4.35 cm后汇入大隐静脉, 该分支汇入大隐静脉前压扁直径为2.90 mm(图1A)。右小隐静脉主干沿小腿中线上行8.97 cm后进入腘窝, 此处压扁直径为3.58 mm, 继续上行, 距起点31.23 cm处有一压扁直径为3.54 mm的属支汇入主干;主干与腘静脉之间有一压扁直径5.48 mm的吻合支, 长15.30 mm, 与吻合支汇合处右小隐静脉主干压扁直径4.64 mm(图1B)。正常小隐静脉应沿腘窝汇入腘静脉进而汇入股...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19侧成人尸解标本上对股前内侧区浅静脉进行了观测,其中一支较粗的静脉我们称之为“股前内侧浅静脉”,该静脉在汇入大隐静脉处外径2.7±0.9(2.1~3.0)mm、在解剖学观察基础上设计了以股前内侧浅静脉逆行岛状皮瓣移位成功地修复一例膝上内侧皮肤缺损病例。  相似文献   

10.
大隐静脉是下肢的重要浅静脉。正常的解剖结构,单侧只有一条大隐静脉,在足的内侧缘起于足背静脉弓,于耻骨结节下外方3—4厘米处,穿筛筋膜注入股静脉。本文作者在制作教学标本时发现一例左侧下肢存在双大隐静脉,为提供解剖变异资料,特报告如下:在左下肢浅筋膜内有一粗一细两条大隐静脉。在股中份,粗支管径约4.0mm,细支管径约3.0mm;在小腿中份粗支管径约3.0mm,细支管径约1.5mm,细支行于浅筋膜浅层,故可称为大隐静脉浅支;粗支行于浅筋膜深层,故可称为大隐静脉深支。大隐静脉浅支由足背浅筋膜浅层浅静脉汇合而成,大隐静脉深支起自足背静脉弓内侧…  相似文献   

11.
<正> 就我室教、学员解剖的五十侧成年尸体(男28侧,女22侧)的大隐静脉观察结果如下:一、大隐静脉近端属支大隐静脉接近汇入股静脉处,收纳五条属支:①腹壁浅静脉;②阴部外浅静脉;③旋髂浅静脉;④股内侧浅静脉;⑤股外侧浅静脉。可分如下五型:  相似文献   

12.
下肢静脉疾病是常见的多发病 ,而下肢静脉曲张属于下肢静脉疾病主要疾病之一。小隐静脉和大隐静脉是下肢两条重要浅静脉 ,下肢静脉曲张一般先出现在大、小隐静脉主干。正常解剖结构中小隐静脉主干应在国窝处穿深筋膜注入深静脉 (月国静脉 )。但我们在医学系学生局部解剖学课尸体解剖中 ,发现一例小隐静脉在注入月国静脉后 ,主干继续在大腿内侧延伸至卵圆孔下方最后注入大隐静脉的走行变异。为积累解剖形态变异资料 ,以便为临床提供参考 ,现报导如下 :中年男尸 ,左侧 ,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外侧 ,行外踝后方、小腿后面、经窝时在腓肠肌内、…  相似文献   

13.
大隐静脉是下肢的重要浅静脉。正常的解剖结构 ,单侧只有一条大隐静脉 ,在足的内侧缘起于足背静脉弓 ,于耻骨结节下外方 3~ 4厘米处 ,穿筛筋膜注入股静脉。本文作者在制作教学标本时发现一例左侧下肢存在双大隐静脉 ,为提供解剖变异资料 ,特报告如下 :在左下肢浅筋膜内有一粗一细两条大隐静脉。在股中份 ,粗支管径约 4.0 mm,细支管径约 3.0 mm;在小腿中份粗支管径约 3.0 mm,细支管径约 1 .5 mm,细支行于浅筋膜浅层 ,故可称为大隐静脉浅支 ;粗支行于浅筋膜深层 ,故可称为大隐静脉深支。大隐静脉浅支由足背浅筋膜浅层浅静脉汇合而成 ,大隐静…  相似文献   

14.
解剖甲醛固定男性尸体1具,年龄30岁左右。发现其在右下肢浅筋膜内有一粗一细两条大隐静脉分别起自足背静脉弓。近内踝侧大隐静脉较细,直径约3.2mm;其外侧大隐静脉较粗,直径约4.3mm,并有隐神经与之相伴(图1)。2支大隐静脉经在内踝前方间距约22.0mm,在距内踝上12.3mm处相交叉,交叉后粗、细两支大隐静脉分开上行至小腿内侧、膝关节内侧(图2)。  相似文献   

15.
正旋髂浅动脉多发自腹股沟韧带下方1.0~4.0 cm,其他可发自旋髂深动脉、旋股外侧动脉、股深动脉或旋股内侧动脉,单干或者共干。旋髂浅动脉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共干起源于股动脉的情况临床尚未见报道。笔者在解剖1具青年男尸时发现其右侧存在此类变异(图1),现报道如下:本例标本右侧旋髂浅动脉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于腹股沟韧带下方2.5 cm处共干,起始处外径3.5 mm,起于股动脉外侧壁,共干长1.5 cm,随即分出旋髂浅动脉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1)旋髂浅动脉,起始处外径1.5 mm,向外侧横向走行1.0 cm分出1横支分布于股骨大转子附近,主干向髂前上棘方向走行于深筋膜层,分布于附近的皮肤及筋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小隐静脉旁淋巴管的解剖特征,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成人新鲜尸体3具,截取3对下肢。外踝后皮内注入少量双氧水,真皮下找到淋巴管,将显影剂经30G注射针注入,使其显影,追踪并显示小隐静脉旁淋巴管的走行,同时进行拍照及X线摄像,依次到达小腿及腘窝。  结果 小隐静脉旁均可见内侧支和外侧支集合淋巴管,有的始于外踝后区真皮下,有的始于小腿后下部。淋巴管沿小隐静脉两侧蜿蜒曲折向心性走行,管间有分支相连接。近腘窝时,淋巴管与小隐静脉一起穿过深筋膜进入腘窝,然后发出多个小分支汇入淋巴结。此组淋巴管管径在0.3~1.5 mm之间,近侧较粗,远侧稍细。  结论 精确描述了下肢小隐静脉旁淋巴管的分布与走行,为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股深动脉是股动脉的最大分支。一般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 2~ 3cm处 ,由股动脉后方发出。我们在解剖一具老年男尸时 ,发现其右侧股深动脉从股动脉内侧发出 ,且股静脉藏匿于股动脉后方 ,大隐静脉从股动脉与股深动脉之间穿入 ,汇入股静脉。上述变异未见文献报道。现报道如下 :右侧股深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下方 2 .2 3cm处 ,隐静脉裂孔上沿 ,由股动脉内侧发出 ,起始处外径 1.1cm ,比股动脉外径 (1.2cm)略小。该动脉绕过大隐静脉入股静脉端 ,与股动脉平行下行 ,下行 4 .4 5cm后 ,转入股动脉和股静脉后方 ,其后在长收肌和大收肌之间下行 10 …  相似文献   

18.
小腿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目的 :为小腿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5 4侧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大隐静脉及隐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小腿内侧浅筋膜层营养血管链由隐动脉、胫后动脉肌间隔皮支及内踝前动脉构成 ,沿大隐静脉及隐神经分布 ,三者密切相关 ,构成一复合体。血管链筋膜皮支分布达外侧 5 .2cm ,内侧 4.0cm。结论 :以小腿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为蒂截取岛状皮瓣可用于膝周、足背及足跟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9.
我们为一39岁男性患者行小腿内侧岛状皮瓣逆行翻转术修复小腿前面溃疡,解剖血管蒂时发现:胫后动脉在腘肌下缘与腓动脉分开后,在趾长屈肌与比目鱼肌之间下行,逐渐变细,在内踝上方浅出深筋膜后逐渐消失,走行过程中发许多分支分布于小腿内侧皮肤。腓动脉先走行于腓骨后内侧,在小腿下1/3段逐渐向内侧走行,经内踝后方到足底。胫神经在小腿中、上段与胫后动脉伴行、前者在后者外侧,在内踝后方与腓静脉伴行,神经在内,动脉在外。在内踝后方,腓动脉发出数支分布于内侧  相似文献   

20.
正作者在进行局部解剖学操作时,在一成年男性尸体见其双侧小隐静脉变异。虽然小隐静脉的变异已有报道,但本例小隐静脉变异与以往报道的有所不同,为双侧小隐静脉走行及注入部位变异,现详细报道如下。成年男性尸体,身高约160 cm。其左侧小隐静脉在足外侧缘起自足背静脉弓,经外踝后方,沿小腿背侧中线,于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的深筋膜内上行,由腘窝内上界中点出腘窝,上行直至注入股深静脉(图1),在小隐静脉注入股深静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