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58年,我省已实现基本消灭黑热病。其后仅有散在病例发生。1973年开始,在全省开展了基本消灭黑热病后的监测工作。十年中共确诊5例黑热病患者,认为我省的黑热病流行已趋终止。1983年以来,继续对我省的黑热病发病及传播媒介白蛉的残存情况进行了监测,现将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2.
黑热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寄生在人体组织中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通过吸血昆虫—白蛉传播,具有地方性流行的特点[1],解放前在我国许多省份、自治区有流行,解放后经过积极治疗及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后,于上世纪50年代末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消灭了黑热病,但近年来某些地方仍有散发流行,我院于2003年7月至2006年3月共收治了32例黑热病患者,通过锑剂治疗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汶川县30年黑热病的流行情况、防治工作及成效进行分析总结。方法统计黑热病疫情,确定疫点和疫区范围,开展相应的防治工作。结果1972~1986年这一阶段黑热病为散在发病,防治主要针对疫点灭犬灭蛉,保持了疫情的稳定。1987~1990年发病成倍上升,形成大范围的暴发流行,采取大规模的彻底灭犬和3~5年禁养家犬,有效控制了暴发流行,1997~2002年每年仅发病o~2例。发病率下降了98.33%。结论在犬源性黑热病流行区,病犬是主要的传染源,灭犬是控制黑热病流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消灭黑热病后的白蛉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中北部曾是黑热病流行较严重的地区,据疫情报告,1954年发病率为8.3/10万,经过全面的防治,发病率逐年下降,1958年宣布基本消灭。此后,进一步肃清传染源和扑灭媒介白蛉,多次抽查、考核,未发现新的病例。但1989年以来,又陆续报道“黑热病”14例,为了查明黑热病在湖北地区的流行情况,我们于1997~1998年开展了黑热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对其传播媒介白蛉进行调查和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995-2008年黑热病的流行状况、防治工作及成效进行分析总结。方法统计黑热病疫情,确定疫点和疫区范围,开展相应的防治工作。结果全州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期开展了大面积喷洒灭蛉和普查、普治的综合性防治工作,1983-1994年,连续11年没有黑热病疫情报告。2005-2008年仅对黑热病的传播媒介采取控制措施,发病人数由防治前的15例下降至2007年的6例。结论在人源型黑热病流行区,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灭蛉和普查、普治黑热病患者是控制黑热病流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新疆喀什地区是黑热病的重点流行区,也是我国黑热病的主要流行区之一.为了有效控制黑热病,降低黑热病发病率,作者于2005~2006年对黑热病疑似病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贫血、脾肿大)进行了血清学检查,现将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华东地区近30年发现的黑热病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热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在我国曾流行在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山东、苏北、皖北平原是重流行区之一^[1]。新中国成立后,普遍开展了黑热病的防治工作,使患病率逐年下降,至1958年先后达到基本消灭黑絷病的标准,继而转入监测,病例更趋少数。根据本所诊治及1980年全国黑热病防治科研会议上交流的资料。70年代以来共确诊黑热病31例^[2,3],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所引起的以白蛉为传播媒介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1],也是一种致命性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20世纪50年代黑热病曾流行于我国的18个省525个县,全国约有53万黑热病病人,经过大规模的防治,1958年我国宣布基本消灭黑热病~[2]。但甘南藏族自治州自2005年至今,仍有黑热病病例报道,为了更有效的防控黑热病流行,现对2005~2014年发生的285例黑热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甘肃省南部文县黑热病流行区群众对黑热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为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5~2010年在文县有黑热病流行的15个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每个村随机选取20名居民进行黑热病基础知识、健康行为和居住环境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结果调查显示71.04%(211/297)受调查者不知道犬是黑热病的传染源,79.80%(237/297)的受调查者不知道黑热病的传播过程,78.10%(232/297)和35.35%(105/297)的受调查者未采取悬挂蚊帐和使用杀虫剂的防蛉措施。结论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区群众对黑热病防治基础知识了解很少,需根据流行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群众黑热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并加强乡村医生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10.
自1958年来,江苏省对黑热病继续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至1985年,全省共发生11例黑热病病人。为全面考核黑热病在江苏省的流行趋势.于1991和1996年两次对原黑热病流行区11个县市区56个村庄近万人进行了黑热病流行病学和免疫学观察。在1991年的调查中:未发现现患病人,未查见中华白蛉,人群LDT阳性率在0~9岁组最低,未有IFAT阳性者。在1996年的调查中:也未发现病人,0~9岁组没有LDT阳性者.未有IFAT阳性者。两次调查结果发现,各个年龄组LDT阳性情况与黑热病基本消灭地区(如山东)一致。可以认为,江苏省目前已无现患黑热病病人,中华白蛉密度极低,人群免疫状况与黑热病基本消灭地区相同。所以.江苏省黑热病防治效果巩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简称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专业人员黑热病防治和诊治能力现状,为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采用问卷方式调查甘肃省5个黑热病主要流行县、13个一般流行县专业人员黑热病防治和诊治知识知晓情况.结果 46名疾控机构防治人员6项调查内容显示,"本地是否有黑热病流行、传染源、传播媒介和主要治疗药物"的知晓率分别为71.7%,60.9%,69.6%和63.0%.对于"犬是传染源(x2=10.932)、主要治疗药物(x2=17.700)、常用检测方法(x2=16.364)和病犬主要症状(x2=5.976)"4项内容,主要流行县和一般流行县防治人员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50名县级医疗机构医生,"黑热病治疗药物和病原学检测方法"知晓率分别为90.0%和66.0%,对"甘肃省黑热病主要流行区、主要症状、免疫学检查方法、治疗药物使用方法和治疗耐药后替代药品"的知晓率分别为42.0%,34.0%,10.0%,58.0%和20.0%,主要流行县和一般流行县医生对"甘肃省主要流行区"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30,P<0.05);96名调查对象,42人接受过相关专业知识培训.结论 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区专业人员防治知识和医生诊治基本知识知晓率低;应加强黑热病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防止疫情扩散,提高医疗机构人员诊治水平,避免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的黑热病于1958年达到基本消灭后,坚持监测,积极防治,1973~1985年仅查见11例病人。为全面评价对该病的防治效果,于1991~1992年对苏北4个市、14个县(市、区)、56个乡镇进行了一次全面监测,所查地区无现患黑热病人,既往病人无复发,也未查见白蛉,人群免疫状况和黑热病基本消灭后的非流行区人群免疫状况基本一致。有理由认为:江苏省的黑热病防治效果巩固,已由原来的流行区转为非流行区。  相似文献   

13.
黑热病是一种慢性地方性疾病。我国建国前该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近年来在四川、甘肃、新疆和内蒙古等地区发病有上升趋势。建国以来,广西地区还没有本地人感染“黑热病”病例报告。现将我院2007年12月收治广西首次诊断输入性黑热病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援外人员首例皮肤利什曼病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热病曾是国内一种常见的流行病,但皮肤型黑热病却很少见。根据20世纪50年代至今国内文献已报道皮肤型黑热病100余例。2010年在四川省首次发现了援外人员皮肤利什曼病1例,现将此病例临床诊治和流行病学调查情况予以报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黑水县在黑热病流行中止近 4 0年后的复燃情况进行调查并开展防治。方法调查黑热病传播媒介的分布及密度 ,调查保虫宿主家犬的利什曼原虫感染 ,宣传黑防知识和加强现症病人的管理。结果 1 995 -2 0 0 1年共发生黑热病 32例 ,发病主要集中在黑水河下游沿河河坝或坡地 ;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当地有广泛分布的传播媒介 -中华白蛉 ,有主要的传染源 -内脏利什曼病病犬的存在。结论黑水县目前具备黑热病流行的条件 ;通过宣传黑防知识 ,宣传禁养家犬 ,采取查、灭病犬等措施 ,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成效 ,阻止了疫势的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6.
2005~2007年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甘肃省2005-2007年360例黑热病发病因素做流行病学分析,探讨控制黑热病流行的措施。方法对全省2005-2007年报告的黑热病病例做现况分析。结果2005-2007年甘肃省黑热病主要流行于5个县(区),流行区未见明显扩大,主要发病年龄段为婴幼儿,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犬利什曼病感染率高、新入疫区人员增多、气候变化和白蛉杀灭工作停滞是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区发病增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我国过去黑热病流行颇为严重,但皮肤黑热病的发病率很低。1935年,姚永改报告江苏省淮阴地区3例。陈子达等(1953)在苏北的淮阴和涟水查见皮肤黑热病各1例。此后在山东、苏北、皖北、河北、河南、陕西等地续有发现。根据以往发表的文献及各地防治专业机构和卫生防疫站的内部资料的统计,至1986年全国总共发现106例,现将有关资料加以综合并从流行病学以及临床和防治等方面进行讨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黑水县在黑热病流行中止近40年后的复燃情况进行调查并开展防治。方法 调查黑热病传播媒介的分布及密度,调查保虫宿主家犬的利什曼原虫感染,宣传黑防知识和加强现症病人的管理。结果 1995—2001年共发生黑热病32例,发病主要集中在黑水河下游沿河河坝或坡地;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当地有广泛分布的传播媒介一中华白蛉,有主要的传染源一内脏利什曼病病犬的存在。结论 黑水县目前具备黑热病流行的条件;通过宣传黑防知识,宣传禁养家犬,采取查、灭病犬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成效,阻止了疫势的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省基本消灭黑热病后黑热病的发病及有关流行因素的变动情况.方法血清学结合病原学检查确诊病人,在代表地区调查媒介白蛉残存情况,抽样LDT检测了解人群黑热病感染情况.结果1983-1999年全省发现3例病人,1例为当地感染,2例输入;京广铁路以西的丘陵、山区尚有媒介白蛉残存;对16~25岁人群LDT结合IFAT抽样检测未发现有黑热病感染者.结论河南黑热病流行已经中止,基本消灭的成果是巩固的.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黑热病流行和防治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全省黑热病流行与防治现状,为制订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诊治病历记录;查阅网上黑热病疫情报告和核实病例;了解各流行县2003-2005年防治措施实施情况。结果在2003-2005年全省黑热病共发病126例,其中流行区发病88例,主要以九寨沟县和黑水县居多,占流行区发病的86·36%;随着流行区饲养犬只的增加,发病呈上升和扩散态势,以九寨沟县最为明显。非流行区发病38例,各年发病数高低与流行区基本一致。结论四川省黑热病呈回升趋势,各流行区应给予高度重视,及时采取大面积灭犬或查灭病犬和禁养家犬措施;加强联防,防止病犬转移,尽快有效控制黑热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