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究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因素,以为DVT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2016.5~2018.8行THA治疗的242例患者,统计DVT发生情况,并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诱发DVT的因素。结果术后DVT者65例(26.9%),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65岁)、术前下肢静脉病变、术前体质量指数(BIM)28 kg/m2、切口≥9㎝、术中失血量500 mL是患者术后DVT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下肢静脉病变、术前BIM28 kg/m2、术后输血总量大800 mL、术后卧床时间4 d是造成THA术后患者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诱发THA后DVT的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应给予其一定重视,积极防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以6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对象,记录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分析其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6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术后6例(10.00%)发生下肢DVT。其中左下肢3例,右下肢4例,双下肢10例。DVT组与非DVT组在年龄、术前合并症、麻醉方式、术后抗凝、术后卧床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89)、术前合并症(OR=1.623)、术后卧床时间(OR=1.464)、麻醉方式(OR=2.903)未影响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子宫肌瘤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较高,年龄、术前合并症、术后卧床时间、麻醉方式为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以上因素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行单侧TKA的212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查看其术后7 d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查结果,根据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影响老年TKA术后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9例患者出现下肢DVT,DVT发生率为13.7%,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肺动脉栓塞。BMI、吸烟史、合并糖尿病、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手术时间、手术部位和麻醉方式是老年患者TKA术后发生DVT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25.0 kg/m2、合并糖尿病、术前血浆D-二聚体0.545 mg/L和全身麻醉是老年患者TKA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BMI25.0 kg/m2、合并糖尿病、术前血浆D-二聚体0.545 mg/L和全身麻醉是老年患者TKA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及早进行干预以减少TKA术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成因,并探究相应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10月收治的70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0例老年骨折患者,分为2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预防性护理干预,分析DVT的原因,并对比2组患者DVT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术前、术后10天、术后20天时DVT发生率分别为11.4%、20.0%、25.7%,观察组依次为2.9%、8.6%、11.4%,观察组DVT发生率更低于对照组,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诱发DVT的原因,发现年龄(≥65岁)、术前下肢静脉病变、术前体质量指数(BIM)>28kg/m2、切口≥9㎝、术中失血量>500 ml、术后卧床时间>4天均是引起DVT的原因.结论:诱发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因素较多,临床应予以其一定重视,积极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降低DVT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FNF)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分析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接受手术治疗的286例老年FNF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术前、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分析年龄、性别、吸烟、体重指数(BMI)、Garden分型、术前抗凝、骨折后24 h时血清D-二聚体浓度与术前下肢DVT发生的关系,术前下肢DVT发生、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及术后隐性失血量与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关系。结果:286例老年FNF患者术前下肢DVT发生率为7.34%,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12.24%。共发现下肢DVT 88处,其中81.82%位于患肢,18.18%位于健肢;40.91%位于股骨近端,59.09%位于股骨远端。术前和术后下肢DVT发生部位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FNF患者中,吸烟者、BMI≥25 kg/m~2者、骨折后24 h D-二聚体水平>300 ng/ml者和术前未接受抗凝处理者术前DVT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吸烟者、BMI<25 kg/m~2者、D-二聚体水平≤300 ng/ml者和术前抗凝处理者(P<0.05),不同Garden分型和骨折后时间患者术前DVT发生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下肢DVT发生者术后DVT发生率显著高于非DVT发生者(P<0.05),术前下肢DVT发生与术后下肢DVT发生间具有强关联性(相对危险度为5.784,95%CI 3.309~10.110),同时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及术后隐性失血量均会影响术后下肢DVT发生(P<0.05)。结论:本院老年FNF患者围术期具有较高DVT发病率,其中吸烟、BMI、24 h内D-二聚体水平、抗凝处理、Garden分型和骨折后时间均会影响术前DVT发生,而术前DVT发生、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和术后隐性失血量均会影响术后DVT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妇科手术的3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患者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下肢DVT组(35例)和对照组(337例)。记录影响妇科手术后下肢DVT形成的相关因素,并对其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2.098)、术前合并症(OR=2.617)、恶性肿瘤(OR=2.450)、气腹压15mmHg(OR=2.347)、D二聚体≧0.5mg/L(OR=2.776)、手术时间≧1h(OR=2.672)、术后卧床时间5d(OR=1.988)是妇科手术后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妇科手术后下肢DVT形成与患者年龄、术前合并症、恶性肿瘤、术中气腹压、血浆D二聚体、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上应予以重视并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7.
鱼芳  樊成涛  白冰  武愫斌 《海南医学》2023,(9):1259-1262
目的 评估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的血栓风险,探究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商洛市中心医院接受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156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DVT发生情况分为DVT组(n=38)和非DVT组(n=118),对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VT组患者的年龄大于非DVT组[(67.94±8.48)岁vs (64.25±7.6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折、呼吸道疾病、肝肾疾病、凝血因子功能亢进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非DVT组(36.84%vs 20.34%、31.58%vs 15.25%、26.32%vs 12.71%、28.95%vs 10.17%、21.05%vs 8.47%、52.63%vs 26.27%),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D-二聚体水平明显多(长)于非DVT组[(62.63±12.46) m L vs (57.68±10.42) m L、(32.71±...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15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24例)和非血栓组(126例),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现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血栓组年龄、BMI指标高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栓组吸烟史、高血压史、术后卧床时间(≥3天)、血液高凝(是)比例高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BMI的AUC分别是0.992,0.726;最佳截断值分别为57岁、27kg/m2;年龄、BMI、吸烟史、高血压史、术后卧床时间(≥3天)、血液高凝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 年龄、BMI、吸烟史、高血压史、术后卧床时间(≥3天)、血液高凝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当针对这些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DVT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5-2008年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00例,年龄45~88岁.术后2周行双侧下肢静脉Duplex彩色超声检查,观察DVT形成的情况,根据是否形成DVT,分为非DVT组和DVT组.记录围术期有关患者、手术和麻醉方面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下肢DVT发生率38%,而近端DVT发生率3%.与非DVT组比较,DVT组年龄大,麻黄碱使用率及其用量增加,麻醉时间延长,术后1 d白细胞计数及术后最高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因素与下肢DVT有关(r=0.913,P<0.05).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为年龄>75岁,使用麻黄碱>25 mg、麻醉时间>3.5 h及术后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38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将其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检查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长期卧床、股静脉穿刺、高血压一般情况比较中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生化指标、纤维蛋白原、PT、APTT、TT、D-二聚体比较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纤维蛋白原、卧床时间、APTT是影响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卧床时间、纤维蛋白原升高以及APTT均是导致患者出现DVT的危险因素,积极预防以及控制这些相应的危险因素,可有效减少、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Risk Facto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odo  David W. 《JAMA》2000,283(14):1890
  相似文献   

12.
Risk.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某三级甲等医院近三年来的医疗纠纷和医德医风投诉资料进行研究与讨论,分析和查找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影响医患关系的各种潜在风险因素,并针对风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即建立健全医保制度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处理机制,增强医务人员风险意识,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建立双向医患关系,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实现医患关系的风险管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项最新汇总分析显示,每日摄入果蔬量超过五份以上可以明显降低卒中的患病风险(He FJ et al.Lancet.2006;367:320.326)。  相似文献   

15.
一项最新汇总分析显示,每日摄入果蔬量超过五份以上可以明显降低卒中的患病风险(He FJ et al. Lancet.2006;367:320.326)。  相似文献   

16.
华荃  陈洁  阚延静  申艳 《中外医疗》2016,(20):66-68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当TCT≤ASCUS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不同亚型在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与宫颈癌中的分布及临床意义。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1—12月在该院宫颈科门诊行TCT及HPV联合筛查的患者394名,若TCT异常或HPV阳性的患者,同时行阴道镜下行宫颈活检、经病理学诊断确诊。选取TCT≤AS-CUS,且单一HPV检测阳性的患者进行分析。使用DNA芯片技术检测宫颈脱落细胞HPV亚型。结果①分析HPV感染基因型与宫颈病变程度的关系,发现在高级别CIN还是低级别CIN患者中,均是HPV16型(分别占46.46%及43.36%)。②在该研究所有单一HPV感染人群中,HPV16检出率最高(58.22%)。结论 HPV感染尤其是HPV16、18型感染与宫颈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即便是TCT正常者,也需要引起临床上的重视。在TCT结果为炎症及ASCUS患者中,HPV58型感染,仍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Stephenson  Joan 《JAMA》2007,297(7):686
  相似文献   

18.
瑞典及芬兰的最新研究表明,中年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降低阿尔茨海默病或其他老年痴呆的患病风险(Rivio et al.Lancet Neurol.2005;4:705~711)。  相似文献   

19.
20.
风险教育与分级管理在医疗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疗行为具有不同于其他行业的高风险.在新形势下,随着医疗服务需求的变化,医疗服务市场竞争加剧,医院在医疗风险管理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探讨在医疗风险管理中,对医务工作者、医学生和全社会进行风险教育的具体措施,以及不同等级医院间相互协作、医院内部分级管理的实施办法,旨在改善管理者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