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对武汉市社区老年人社会支持与就医行为的现状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武汉市9个社区的908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武汉市社区老年人的生活主要靠其亲属照顾,其中64.76%是配偶,26.76%是子女。对于患大病,3.19%选择社区卫生服务点看病,78,08%选择去综合医院,10.46%去专科医院。0.99%去私人诊所,2.75%人去药店买药,4.55%采用其他方式看病。影响社区老年人家庭关系的因素有年龄、原职业、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收入、受教育年限和家庭人均居住面积。结论亲属是社区老年人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仍有不少老年人就医意识淡薄;社区老年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2016年中国罕见病群体生存状况调查数据,通过分析罕见病患者生命质量各维度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完善罕见病患者社会保障政策提供参考。方法:评价工具采用WHOQOL-BREF量表,运用滚雪球抽样调查方法,通过网络和电话调查方式收集数据,采用t检验分析与中国常模数据进行比较,并使用线性回归模型考察非正式、正式社会支持与罕见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关系。结果:罕见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各维度得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领域)均显著低于中国常模正常组和疾病组的生命质量评价得分,说明罕见病对居民的生命质量负面影响显著。非正式和正式社会支持与罕见病患者生命质量相关,非正式社会支持水平越高,患者各领域的生命质量越好;曾接受过社会帮扶的患者,心理领域和社会领域的生活质量水平高于未曾接受的患者。结论:改善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完善罕见病的社会保障政策,对提高患者的生命福祉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武汉市社区老年人社会支持与就医行为的现状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武汉市9个社区的908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武汉市社区老年人的生活主要靠其亲属照顾,其中64.76%是配偶,26.76%是子女。对于患大病,3.19%选择社区卫生服务点看病,78.08%选择去综合医院,10.46%去专科医院,0.99%去私人诊所,2.75%人去药店买药,4.55%采用其他方式看病。影响社区老年人家庭关系的因素有年龄、原职业、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收入、受教育年限和家庭人均居住面积。结论亲属是社区老年人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仍有不少老年人就医意识淡薄;社区老年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中国罕见病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罕见病患者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6年2月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通过互联网或电话对1771例罕见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罕见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中国罕见病患者的社会支持总分为(60.37±18.23)分,其中,工具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某市中老年居民就医行为现状,探讨影响中老年就医行为的社会支持因素,以期提出中老年居民建立健康就医行为的社会支持策略.方法: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运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该市≥40岁的户籍居民,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影响中老年就医行为的因素有性别、教育程度、医保类型、到最近医疗机构的时间、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健康档案服务、患病时获得照顾或陪同就医、体检、就医时机、就医相关偏好等因素.结论:政府支持、医疗服务支持、经济支持、信息支持、情感支持、支持利用度对科学就医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该从完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社会支持利用程度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居民合理就医. 相似文献
6.
7.
8.
卫生筹资与就医、处方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卫生筹资方式的分析,提出了进行卫生筹资与就医、处方行为研究的理论模型,研究指标与资料收集方法。并在介绍国内外研究结果以后提出了一些进行卫生筹资改革的建议。我们发现卫生筹资方式与支付机制对病人与医生的行为以及药物使用都有影响。相对于自费病人来说,保险病人有更多的机会得到新药与贵药、住院治疗与向高层次医院转诊,也消耗更多的卫生资源。以按服务收费为基础的保险可增加临床服务与药品消费,并导致卫生费用快速增长,医生可能根据病人的保险情况与支付能力改变处方与治疗方案,并且认为与服务和处方挂钩的奖金制度有可能刺激过多用药行为。建议有关决策部门在出台有关卫生筹资与支付方式政策时,要考虑医生与病人的行为变化对药物及其它服务使用的影响,并同时要有一套规范医生与病人行为的措施,减少资源浪费与使得新政策健康发展、建议有关部门进行合理用药研究,进一步达到降低卫生费用与提高质量的改革目的。 相似文献
9.
10.
STD患者传染源、心理状况和就医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门诊STD(性传播疾病)患者传染源、心理状况和就医行为的特征。方法:对泸州地区4家医院性病门诊的1358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结果:77.4%的男性STD患者通过商业性伴染上性病,71.8%的已婚女性把感染源归咎于其丈夫,病后出现惊恐的男性占40.4%,女性占50.0%,因为病情所迫才求医的男性占84.1%、女性占60.0%,87.5%的患者最终就诊地点在皮肤性病科,分别有57.1%、76.5%、42.0%、7.0%的男性性病患者和92.0%、70.0%、54.2%、17.9%的女性患者表示会鼓励其配偶、同居者、临时性伴、商业性伴去医院诊治。结论:对性病患者应加强咨询和性健康教育,教育他们要慎重选择性伴、减少性伴数,鼓励他们提高防病意识,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Junhyoung Kim Jaehyun Kim Yongseop Kim Areum Han Minh Cong Nguyen 《Disability and health journal》2021,14(1):100974
BackgroundPrior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certain leisure activities provide health benefits to people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activities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 strong predictor of active coping strategies and social support from others. In addition,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LTPA) has been found to b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health perceptions and quality of life.Objective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al activity and LTPA to social support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people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Methods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Korean Association of Persons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A total of 351 surveys were used.ResultsResults indicated that social activity, emotional and informational support, and tangible and affectionate support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happiness. However, there were no direct effects of LTPA and positive social interaction support on happiness. The study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 direct effects of LTPA on emotional and informational support and positive social interaction.ConclusionThis study shows that it is important for people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not only to participate in LTPA, but also to be provided with opportunities for social activities. In particular,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activity to Korean people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as a means of receiving social support and increasing happiness was confirme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practitioners need to create a variety of social activity opportunities, such as online social participation programs, community-based social programs, and social events for health.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状况,探索改善该人群生存环境的途径。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式抽取河南省艾滋病高发的8个县(区)1200人(HIV/AIDS组)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交往、工作和婚姻受影响情况及受资助情况等。并抽取同生活区非感染者1200人(非HIV/AIDS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HIV/AIDS组中与亲戚很少来往的比例占47.6%,认为就业受影响很大的占66.1%,生活困难者得到过政府在生活上的帮助的占64.5%。在与亲戚的来往频度、与朋友来往频度、对就业的影响程度、本人或家庭其他人员婚姻受影响程度、受亲朋好友资助、受政府及社会救助、生活困难者是否得到过政府在生活上的帮助等方面,HIV/AIDS组和非HIV/AIDS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艾滋病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社会交往、家庭和生活有较大影响,需要各个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青少年吸烟行为现状并探讨压力、人格、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吸烟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ALEQ)、简易大五人格量表(NEO-FFI)、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以及自编中学生吸烟行为调查问卷,对湖南省4个地区6所中学238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青少年吸烟行为存在性别差异(χ2=152.52,P<0.05)和年级差异(χ2=84.75,P<0.05),男生吸烟率明显高于女生,高年级学生吸烟率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吸烟青少年与不吸烟青少年相比,在压力水平、社会支持及人格的开放性维度及宜人性维度上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OR=8.39)、压力(OR=1.02)、社会支持(OR=0.99)、人格的开放性(OR=0.97)、宜人性(OR=0.95)与尽责性(OR=0.96)维度可以较好地预测青少年是否吸烟。结论 低社会支持,人格的开放性、宜人性得分低、尽则性得分高的男性青少年在压力情境下吸烟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职业病患者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之间的相关性,为提高职业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决策依据。 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35例职业病住院患者的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运用SPSS 19.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135例职业病患者SCL-90的平均总分为(178.56 ±66.96)分,9项因子平均分最小值为(1.72 ±0.73)分,最大为(2.25 ±1.01)分。总分和9项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各项得分在两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职业病患者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得分均低于国内常模(P<0.01)。男性职业病患者的各项得分均高于女性患者(P<0.05或0.01),年龄大的职业病患者的各项得分均高于年龄小的患者(P<0.05或0.01),工伤医疗组和单位支付组各项得分均高于自费组(P<0.05),学历高的职业性病患者在客观支持上得分高于学历低的患者(P<0.05或0.01),已婚组获得的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得分都高于未婚组及离异或丧偶组(P<0.05),重度病情的职业病患者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得分上高于中、轻度两组患者(P<0.01),家庭收入低的患者在其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上的得分低于家庭收入高的患者(P<0.05或0.01)。职业病患者的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得分与其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偏执等因子均呈负相关(P<0.05或0.01)。 结论 职业病患者获得的社会支持较低,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差有一定的相关性,应引起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判断抽样方法对江苏省江阴和张家港市流动人口集中居住点、企业和集贸市场等地抽取的1 097名流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 097名流动人口的心理异常发生率为18.0%;流动人口躯体化因子得分低于3省区正常人群(P<0.01);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高于3省区正常人群(P<0.01);典型外向和典型内向组流动人口躯体化因子得分均低于3省区常模(P<0.05);典型外向组流动人口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高于3省区常模(P<0.05);典型内向组流动人口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高于3省区常模(P<0.05);典型高神经质和典型高精神质流动人口9因子得分均高于3省区常模(P<0.01);典型低神经质组除恐怖因子外,其他8因子得分均低于3省区常模(P<0.01);典型低精神质组流动人口躯体化和偏执因子得分均低于3省区常模(P<0.05);流动人口心理正常者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得分和社会支持总分均高于心理异常者(P<0.01);高社会支持组流动人口躯体化因子得分低于3省区常模(P<0.01),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高于3省区常模(P<0.05);低社会支持组除躯体化因子外,其他8因子得分均高于3省区常模(P<0.01)。结论流动人口的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能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基本状况及社会支持与其关系。方法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共获有效问卷357份。调查工具包括社交恐怖症量表(SPIN),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结果8.1%的大学生存在社交焦虑,其中男生6.63%,女生9.42%;理工类学生社交焦虑检出率最高,为14.29%,医学类学生最低,为4.55%;χ2检验显示社交焦虑与性别等因素无相关性。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有负相关性。结论社会支持对社交焦虑的发生有影响,应帮助学生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并使其能够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传染病护理人员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状况,了解两者相关性。方法 采用第三版UCLA孤独感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对385名传染病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Pearson相关分析及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两者相关性。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332份,孤独感得分(41.06±9.149)分,社会支持总分为(44.00±8.194)分;Pearson分析显示,传染病护理人员的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r=-0.512,P<0.001)。结论 传染病护理人员的孤独感较高,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具有显著负相关,提高传染病护理人员的社会支持,可降低其孤独感。 相似文献
18.
Eric Emerson Nicola Fortune Gwynnyth Llewellyn Roger Stancliffe 《Disability and health journal》2021,14(1):100965
BackgroundLoneliness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health and wellbeing.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information on the prevalence of loneliness among people with disability or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isability, loneliness and wellbeing.Objective/hypothesisFor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adults (age 16–64) with/without disability, to examine exposure to three indicators of low social connectedness (loneliness, low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ocial isolation), and to evalu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ow social connectedness and wellbeing. To test whether disability status mode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 social connectedness and wellbeing.MethodsSecondary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ree annual rounds of the cross-sectional English Community Life Survey (CLS) 2016–19.ResultsPeople with disability experienced loneliness, low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isolation at significantly higher rates than people without disability. Effect size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for loneliness. Disability was associated with lower wellbeing. With one exception, low social connectedness was associated with lower wellbeing. Again, effect size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for loneliness. The prevalence of loneliness was highest among adults with disability who were younger, economically inactive, living in rented or other accommodation, living alone and with low levels of access to environmental assets. There was no evidence that disability status moder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xposure to low social connectedness and low wellbeing.ConclusionsLoneliness was a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driver of poor wellbeing among people with disability. The relative independence between different indicators of social connectedness suggests that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loneliness will need to do more than simply increase rates of social contact or social support.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农村小学生意外伤害的流行特征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 采用两阶段抽样方法抽取滨州市乡镇小学生592名进行问卷调查,建立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意外伤害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 在调查592名农村小学生中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为63.2%。农村小学生意外伤害的发生地点主要在家中占64.8%,发生部位以下肢为主占42.8%,严重程度中致残占1.3%。意外伤害的类型主要以跌伤(49.4%)、动物咬伤(12.4%)、碰击伤(11.7%)为主。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影响后,小学生意外伤害与社会支持的得分仍存在负相关关系(aOR=0.956,95%CI=0.940~0.972)。结论 社会支持高的农村小学生意外伤害的发生率较低,基于社会支持的干预可能对预防小学生意外伤害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