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患双侧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中90%为脑膜炎所致,发达国家中儿童患细菌性脑膜炎的最常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其中5.9%~18.l%感染儿童为全聋,l%~4%为重度聋,所以,脑膜炎是儿童入工耳蜗植入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因脑膜炎神经后遗症占20%~30%,学习障碍(LD)、认知和注意缺陷以及行为问题可能更普遍,所以评估这类人工耳蜗植入面临挑战。由于LD病人参与、分析和组织能力低弱,所以,耳蜗植入后的康复进步可能受阻。为研究耳蜗植入后受神经后遗症,尤其是LD影响的情况,该作者报道了自】987年1月至1994年*月间弗吉尼亚医学…  相似文献   

2.
对于听力有严重障碍(>110dB)的儿童,现在主张尽早做电子耳蜗植入。为了了解他们的疗效,该文对已植入Nucleus多导电子耳蜗的语前聋儿童的言语识别和戴常规助听器的儿童进行比较。152名语前聋儿童,根据在500HZ,1000HZ,2000HZ听力损伤水平分为三个组,一组表示三个频率中二个听力损伤为90~100dB67名;二组101~llodB50名;三组超过110dB35名,都接受配戴常规助听器。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术前都是第三组水平。这三组儿童,对于6岁以下的儿童,采用BIT(初学者语言识别率测验),使用实物和图辅助理解句子的意思;大于6岁有语…  相似文献   

3.
人工耳蜗咨询问题解答(1)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目前有近二千万听力残疾人士,其中有许多为重度或极重度的感音神经性聋。该类耳聋如果发生于语前聋儿童,极可能发展为聋哑症:发生于语后聋成人,则会造成严重的听力语言交流障碍。多导人工耳蜗的成功应用为帮助该类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克服听力残障、重返有声世界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手段。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近3万人工耳蜗使用者,我国近年来成功接受人工耳蜗植入者也已达到近200例。虽然人工耳蜗的研制和临床使用历史已有30年以上,我国也曾在80年代研制和应用过单导人工耳蜗,由于没有语言分析,效果很差。只是在近几年国…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243例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围手术期的处理经验和听觉语言康复效果。方法介绍我们在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术前评估:主要包括听力学评估、影像学评估和智力心理评估。手术方法介绍了不同型号人工耳蜗插入电极的要领,特别强调了24R(Contuor Advance)型植入电极时,不要主动向外拔金属丝。结果243例患者术后6个月用声场测听啭音语言频率平均听阈达到25-35dB(nHL),平均27.4±4.8dB。开机后1年的开放词表言语分辨率平均达到87.7%。其中成人语后聋患者术后Mapping后全部能听到家人叫他名字。经2个月3~5次调试,声场测听阈在28.1±5.4dB,非限定词表(Openset)言语测听,识别率达82%~93%,平均91.6%。学龄前的语前聋儿童,开机后1~2个月,声场测听都能达到30dB(nHL)或更佳。经过1年以上语训,测定63名可合作儿童的限定词表(Closeset)言语测听,言语识别率平均达N88.6%,非限定词表(Openset)言语测听,识别率平均达83.7%。7岁以上语前聋的儿童,开机后12个月测定26例合作语前聋儿童的Closeset言语识别率平均达Nsl.6%,Openset言语识别率平均达78.2%。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是治疗全聋患者的最佳选择。对语前聋患者而言,植入年龄最好在7岁前。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语言康复工作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家庭、社会、医生和聋康老师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单导感应式电子耳蜗植入术的并发症及其失败原因的探讨王锡温,王新华自1987年开展单导感应式电子耳蜗植入手术以来,使用中国医学科学院监制、瓯海医疗仪器厂生产的PE-A型电子耳蜗,共作7例,2例出现并发症,1例手术失败。为引起同道们的注意,现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检查DigisonicDX10R多导人工耳蜗(CI)植入后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ABR)与心理物理感应之间的关系,同时明确EABR在判断电极失效方面的作用。7例语后聋成年患者深度聋或全聋持续时间2~5年,手术年龄30~69岁;2名先天性聋儿...  相似文献   

7.
自1957年第一例有记载的实验性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 mplant,CI)至今,人工耳蜗经历了从单导到多导的转变,作为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聋的有效治疗手段,已使数万成人和儿童从中受益,其适应症的范围也不断扩展。20世纪80年代以前,CI仅用于极重度聋、配戴助听器无效的患者,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将适应症范围扩展到重度和极重度聋、使用助听器后言语识别  相似文献   

8.
人工耳蜗植入后聋儿听力培建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语前聋儿音植入人工耳蜗后的听力培建历程作出评价。方法:应用(婴幼儿)听觉意义整合量表(MAIS或IT-MAIS)对22名植入Nucleus24型人工耳蜗的语前聋儿童的听力培建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得分与使用时间作曲线拟合。结果:患儿蝗MAIS得分在术后3-6个月即可达到较高水平,大龄聋儿畸快于低龄聋儿;问卷涉及的“对耳蜗装置的接纳、对声音的察知、声音意义的建立”这三个导面,得分依次递减。结论:人工耳蜗是(极)重芳语前聋儿童培建听力的可靠手段,培建的过程遵循听觉发展的一般规律,大龄儿童快于低龄儿童。MAIS问卷对于评价听力培建效果、指导家庭康复训练都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1989年9月至1991年10月间,用4导Ineraid(前称Symbion)电子耳蜗耳蜗内植入治疗12例耷人和2例聋儿,均为不适应用助听器的语后性全聋。植入后病人的唇读能力用语言跟踪试验、BKB句子、Bootliroyd词条进行测试,显示所有患者在植入耳蜗的帮助下,都增进了理解语言的能力。用Bo。tliroyd词条和BKB句子测试无唇读的语言识别力,8例(57%)显示已开发了一些语言识别能力。Ineraid耳蜗格人的特点是有一个经皮基座(梗塞)埋进头皮,使得一个佩戴式的语言信息机和耳蜗内电极之间直接电流接触。刺激是一种语言的电同源语,经4个选帝滤波器…  相似文献   

10.
人工耳蜗是为重度、极重度聋以及全聋患者重新获得听觉的电子仿生装置。它的研制工作经历了大约有150多年的历史,在临床中使用的历史有20多年。人工耳蜗技术引进中国在临床中应用,有十几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约有近万名耳聋患者接受了多导人工耳蜗植入,其中仅仅是国外3家品牌:澳大利亚CochlearJk工耳蜗、奥地利Med-e1人工耳蜗、美国Bionics人工耳蜗。  相似文献   

11.
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早已用于临床以早期发现和诊断听觉障碍。在成人,经鼓解电刺激的心理行为阈值的测定是指示耳蜗植入术后电兴奋性的优良指标。在许多10岁或Ic岁以上的儿童中,可通过行为测试得到精确的、恒定的鼓螂刺激阈值,但在3~6岁儿童,这项工作则十分困难。经鼓室电诱发中潜伏期反应(EMLR)因其对电刺激伪迹不敏感而用于成人耳蜗植入候选病人的测量。对儿童,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ABR)优于EMLR该文研究对象是43例2.5~且45岁适合作电子耳蜗植入的病人,其中33例耳蜗解剖正常,10例为脑膜炎致聋老伴耳蜗骨化。刺…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人工耳蜗植入对听障儿童听觉发育的影响。方法选用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教师版)对106名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康复教师进行调查,调查时间为人工耳蜗开机3、6、9、12个月,按照年龄将儿童分为2~3岁、4~5岁,6~8岁3组,获得不同时期的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MAIS)评分结果。结果同一年龄组听障儿童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有意义听觉能力显著提高,总体呈向上的趋势;在康复3个月和6个月后,3个年龄组间MAIS得分两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当康复12个月时,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对语前聋听障儿童听觉发育有积极影响,人工耳蜗植入年龄越小、术后康复时间越长,其听觉能力进步速度越快。笔者建议听觉能力评估应每3个月进行一次,并追踪1年以上,以便合理制订康复目标和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的语音识别情况进行研究,初步探讨耳蜗植入者的语音识别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实验对象包括40名植入语前聋人工耳蜗儿童及20名听力正常儿童,采用口语给声、开集测试的方式测试其韵母及声母识别率,研究植入年龄和教育交流方式对结果的影响。结果(1)耳蜗植入儿童的韵母识别率高于其声母识别率;(2)3岁前植入的儿童的语音识别率高于3岁后的植入儿童,且植入年龄与语音识别率呈负相关;(3)采用听觉口语法的儿童比采用综合交流法的儿童,具有更好的语音识别率。结论对于耳蜗植入儿童而言,声母比韵母更难掌握;植入时间较早、利用口语交流的儿童可以从人工耳蜗中获得更多的益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学龄前耳聋儿童单侧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 ,CI)后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对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术且在听觉言语康复机构按照中国残联聋康中心标准进行听觉言语康复1年以上的165例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进行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 ,CAP)、言语可懂度分级(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 ,SIR)评估,分析性别、植入年龄、基因突变类型、助听器佩戴经验以及内耳畸形与康复效果的关系。结果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植入年龄、基因突变与CI儿童的CAP、SIR得分增长相关(P<0.05),而性别、助听器佩戴史及内耳畸形(大前庭水管综合症)与CAP、SIR得分增长无关(P<0.05)。1~3岁组CAP提高速度最快,2、3、4岁组SIR增长速度最快;GJB2基因突变致聋的CI儿童康复12个月后的CAP、SIR得分均高于非G IB2突变者。结论植入年龄为1~3岁者早期听觉康复速度较快,植入年龄为2~4岁者早期言语能力发育速度较快;G JB2突变致聋的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更优;大前庭水管综合症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效果与非大前庭水管患儿相同。  相似文献   

15.
本文复习在儿童中开展人工耳蜗植入的文献。无论语前聋儿童,还是语后聋儿童,耳蜗植入手术时间越早,术后进行一定时间有效的听力言语训练效果越好。耳蜗植入的最大益处有可能在聋儿中获得一定听同和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6.
用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评估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使用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MAIS)对学龄前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后听觉能力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共有82例语前聋儿童患者参加本次调查。手术年龄为3岁至6岁11个月。评估使用MAIS量表由经过培训的听力学专业人员进行评估。主要调查患者使用人工耳蜗的情况(问题1和2)、对声音的觉察能力(问题3~6)和对声音的理解能力(问题7~10)等三方面的内容。分别在术前和术后开机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1年半、2年时对患者的上述情况进行评估。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问题1a和1b在术后各评估时间的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问题2~10在术后各评估时间的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学龄前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能力及其发展规律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患者术前对日常生活中的声音不能做出准确的反应,而术后使用人工耳蜗能力、对声音的觉察能力和对声音的理解能力均有显著改善。患者术后对声音的觉察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发展较使用人工耳蜗能力的发展慢。  相似文献   

17.
现已证明人工耳蜗植入后的言语识别能力与心理物理感应如阈水平(T水平)、最大舒适响度水平(C水平)和动态范围(DR)有关,本文探讨上述心理物理感应参数与蜗内组织病理学因素的关系。总共5例(5耳)成年语后聋行Nucleus22导人工耳蜗植入,年龄为19~...  相似文献   

18.
脑膜炎后全聋病人多通道人工耳蜗植入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脑膜炎后全聋病人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科诊治的3例脑膜炎后全聋病人人工耳蜗植入,术中情况与术后听力学效果。结果:3例脑膜炎后全聋病人均有耳蜗底转轻度骨化,经面神经隐窝进路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术中磨除耳蜗底转骨化部分,电极全部植入蜗内,未出现并发症。术后声场听阈与无内耳畸形或耳蜗骨化的病人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脑膜炎后全聋病人耳蜗骨化发生率高,手术有一定难度,但术后听力效果好,因此脑膜炎后全聋耳蜗轻度骨化时人工耳蜗植入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多导人工耳蜗对言语信号中的声调不能有效地提取并体现,本文探讨可能影响讲声调语言的儿童在人工耳蜗植入后的声调的发育状况。方法受试者为4例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的语前聋患儿及7例同年龄组(3~9岁)的正常听力儿童。对受试者用10个音节发四声所录取的共40个语音样本的基频(F0)进行分析,F0的提取方法为自相关分析法。此外,正常成人对受试儿童的四声发声进行了主观评判。结果正常听力儿童的四声发声呈典型的(1)高平、(2)上升、(3)低谷及(4)下降四种形式,而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四声发声从混乱无章至接近正常均有体现;正常听力成人对受试儿童的四声发声主观评判的结果表明,正常儿童的四声发声被认为准确无误,而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则从毫无声调至接近正常均有分布。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后儿童的声调发声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大量病例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个体差异的原由。  相似文献   

20.
人工耳蜗是重度、极重度及全聋患者恢复或获得听力的一种电子装置。多道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implantation,CI)是我国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1995年在国内实施首例CI。目前,CI已被公认为全聋患者恢复听觉的唯一有效方法。近几十年,随着人们对CI相关理论、技术认识的加深及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CI适应证明显拓宽,接受治疗的患者数量与日俱增,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重新融入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