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目的:采用分阶综合社交技能干预方案,探究其对孤独症儿童社交认知的干预效果。方法:共36名孤独症儿童参与研究,干预组(n=22)共参与17次社交技能训练,对照组(n=14)不参加训练。结果:干预组孤独症儿童的孤独症治疗量表和社交反应量表后测结果的总分以及语言、知觉、社交、社交认知、社交动机等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分阶综合社交技能训练可显著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社交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2.
综合干预对受虐待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小学生受虐待现象及其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作用。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徐州市某区小学179名小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SIFS)的调查。把179名小学生按班级随机分为干预组(88人)与对照组(91人)。对干预组进行2个月的综合干预,干预方法包括教师干预、家长干预、学生干预和媒体宣传。干预结束半年后,对两组小学生重测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和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小学生的受虐待率下降较明显:总受虐待减少率(33.8%对20.5%,χ^25.13,P〈0.05)。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发现,综合干预后干预组触觉过分防御得分增长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感觉统合能力得分增长值的因素有:性别、干预前感觉统合能力、是否受干预、干预后受虐待(Beta值=-0.123~-0.913,P〈0.001;Beta值=0.075~0.187,P〈0.05),其中是否干预仅对触觉过分防御的增长值有预测作用(Beta值=0.146,P〈0.01)。结论综合干预能减少小学生受虐待现象的发生,可以促进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综合干预对受虐待小学生行为问题和社会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小学生受虐待现象及其行为问题的影响作用。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徐州市某区小学179名小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的调查。把179名小学生按班级随机分为干预组(88人)与对照组(91人)。对干预组进行2个月的综合干预,干预方法包括教师干预、家长干预、学生干预和媒体宣传。干预结束半年后,对两组小学生重测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小学生的受虐待率和行为问题减少较明显(33.8%对20.5%,χ^25.13,P〈0.05;17.6%对8.2%,χ^24.56,P〈0.05)。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发现,综合干预对社会能力得分改变值没有明显影响(P〉0.05)。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活动情况和社交情况得分改变值的因素有性别和干预前社会能力(Beta值=-0.127,P〈0.05;Beta值=0.629~0.752,P〈0.001)。结论综合干预能减少小学生受虐待现象和行为问题的发生,可以促进小学生行为能力的发展,但短期内难以改善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行为问题综合干预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索一套治疗小学生行为问题持续有效的方法。方法:抽取3-5年级有行为问题的学生85名,分成干预组(N=45名)和对照组(N=40名)。应用个体心理治疗、家庭、学校及教育等方法,集中进行持续二年的综合干预。结果:干预二年后,显效率达75.56%。CBCL评定,干预组男性的分裂样、交往不良、强迫性和体诉因子分,女性的抑郁和社交退缩因子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综合干预对小学生行为问题持续有效,是通过各干预方法的作用特点共同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行为问题儿童的社交焦虑、个性特征及其干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筛查行为问题儿童82名,分为干预组(n=41)和对照组(n=41),随机抽取非行为问题儿童50名作为正常组。对干预组儿童采用以社会技能训练为主的行为干预一个学期,干预前后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及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进行评估。结果:行为问题组儿童的社交焦虑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正常组儿童,行为问题组情绪稳定性(N)分高于正常组、内外向(E)分低于正常组(P<0.01,0.001)。干预前干预组社交焦虑及个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社交焦虑及各因子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与正常组比较,社交焦虑及个性各因子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行为问题儿童和正常儿童在社交焦虑水平、个性特征方面存在差异。以社会技能训练为主的行为干预对行为问题儿童的社交焦虑和个性缺陷有效。  相似文献   

6.
家庭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家庭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将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家庭综合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药物治疗和家庭综合干预,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评估。结果3年末干预组BPRS分及SDSS分、复发率、再住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社区家庭综合干预可以有效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预防疾病复发,改善患者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家庭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家庭综合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药物治疗和家庭综合干预,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精神残疾评估。结果3年末干预组病残率、直接医药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家庭综合干预可以有效降低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残率,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多维情绪能力干预对低龄自闭症男孩面部表情表达和模仿的影响。方法:在尊重家长意愿的前提下,将26名年龄在39~79个月的自闭症男孩分为干预组(n=15)和对照组(n=11),干预组接受为期约3个月的多维情绪能力综合干预,干预内容包括情绪的识别、理解、体验、调节、模仿和表达。干预方案共36课时,每课时约15~25分钟。所有幼儿在干预前后分别完成六种基本情绪(开心、生气、伤心、惊讶、讨厌、害怕)的表达和模仿任务,并用摄像机记录其面部肌肉运动。通过面部表情编码系统标定幼儿面部表情产出的正确率。结果:(1)多维情绪能力干预后,自闭症男孩模仿六种基本情绪面部表情的质量以及表达开心、生气、伤心、害怕情绪面部表情的质量均有显著提升。(2)面部表情模仿任务中,口唇区和眼眶区AU的产出在干预后显著提升;面部表情表达任务中,仅有眼眶区AU的产出在干预后得到显著提升。结论:多维情绪能力干预方案可改善学前自闭症男孩的面部表情产出,研究为自闭症儿童情绪能力的干预提供了可参考的内容和框架。  相似文献   

9.
心理干预对心肌梗塞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心理干预观察心肌梗塞患者的抑郁情绪,躯体症状,心功能的改变,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共收治76例心肌梗塞患者,其中47例合并抑郁情绪,按抽签的方法将其随机分成干预组(n=26)与对照组(n=21),对照组对予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则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抑郁情绪严重者者服用适量抗抑郁药物治疗,3个月后行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评估,并对所存在的体症状及心功能进行分析评价。结果:3个月后,干预组SDS评分,HRSD(24项)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抑郁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下降(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躯体症状明显缓解(P<0.01),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心功能分级P<0.01,LVEFP<0.05),结论:心肌梗塞患者常合并有抑郁情绪;心理干预不仅有助于心肌梗塞患者抑郁情绪改善,而且有益于患者的躯体症状及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完形取向团体心理辅导对男性戒毒人员自我概念和复吸倾向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江苏省某戒毒所男性强制戒毒人员48名,随机分为干预组(n=24)与对照组(n=24)。干预期间,两组照常参加戒毒所的日常戒治活动,干预组同时参与18次完形取向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辅前后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复吸倾向量表评估两组的自我概念与复吸倾向水平。结果:干预组自我概念的总分和社会自我维度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P<0.05),复吸倾向总分后测显著低于前测(P<0.05),戒毒信心在干预后获得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自我概念水平在两次测量中差异不显著(P>0.05),复吸倾向在两次测量中的得分差异也不显著(P>0.05)。结论:完形取向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提升戒毒人员的自我概念水平,提高戒毒信心,降低复吸倾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学生学习困难综合干预效果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选择浦东新区二所小学3-5年级全部学习困难学生,分别归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教育干预、家庭干预、学校干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综合干预措施二年,使用有关量表在干预前后测定两组学生各项指标。结果:干预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心理问题发生率明显下降,IQ有所上升,家庭情况无显著变化。结论:综合干预是改善小学生学习困难的有效措施。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教师教育方法的改进和家长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是综合干预的主要作用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社会信息加工(SIP)情绪-认知整合模型为理论依据,设计适用于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社交能力的团体干预项目,并对其效果进行即时和短期追踪评估。方法:49名4~10岁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被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同时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每周3次,每次1.5小时,共计18次的团体训练,采用《社交反应量表》评估。结果:训练结束后,干预组社交反应后测及追踪测得分均显著低于前测,后测与追踪测差异不显著,对照组三次测量差异均不显著。干预组的社交能力得到提升,各项指标追踪效果能够有效保持,在社交沟通和ASD行为方式上,追踪阶段还有进步。结论:基于SIP情绪-认知整合模型的团体干预项目能够有效改善ASD儿童的社交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综合服务团队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102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2例),由综合服务团队对研究组进行1年干预,对照组给予一般服务。在入组时和1年末分别对两组采用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SSforPMI)、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并分析复发指标。结果采用非参数检验,1年干预后前后2次评估样本间PANSS量表阳性分减分(Z=-3.352,P<0.01)、精神病因子分减分(Z=-2.862,P<0.01)有显著性差异,阴性分减分有显著性差异(Z=-2.491,P<0.05);再次评估时两组样本间PANSS阳性分减分和SSRS总分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χ2=4.01,P<0.05)。结论综合服务团队干预有利于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及康复,减少复发,帮助其获得更多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4.
综合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综合干预组(62例)和对照组(64例),在利培酮治疗的同时,对干预组予以综合干预措施,观察时间为8周,出院后随访一年。用阴性、阳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和复发率进行评估。结果:一年末随访时两组对精神分裂症阴性、阳性症状及PANSS总分均有改善,但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病人的生活质量两组均有改善,但干预组在生活质量总评、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及社会关系领域的改善显著好于对照组;干预组的复发率、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院内综合干预措施,更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有利于患者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社区综合干预对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药物消耗量、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100例,对照组100例,观察12个月.干预组给予社区综合干预,包括健康教育、社会功能锻炼、药物干预及心理干预;对照组仅作门诊随访不进行特殊干预.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于基线和干预后4,8,12个月末分别进行评定.并记录基线和4,8,12个月末前1周的用药量.结果 干预组PANSS总分(61.78±8.46)于第4月末起减分明显优于对照组(65.21±7.58)(t=3.02,P<0.01);干预8,12个月末,干预组SDSS总分及各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8个月末开始,干预组日均药物消耗量(467.61±63.97)明显低于对照组(497.21±60.02)(t=3.36,P<0.01).结论 社区综合干预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降低药物消耗量,减少社会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16.
Evaluated efficacy of social skills training (SST) on children with 2 subtypes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Participants were 120 children (30 girls, 90 boys), ages 8 to 12 with ADHD-Inattentive type (ADHD-I; n = 59) or Combined type (ADHD-C; n = 61). The children were randomly assigned within diagnosis subtype to the treatment condition (8 weeks of SST) or the no-intervention control condition. SST led to greater improvements in both parent- and child-perceived assertion skills in the children with ADHD, yet did not affect the other domains of social competence. Diagnostically heterogeneous groups led to greater improvements on parent-report of their child's cooperation and assertion abilities as well as children's report of their own empathy skills. Diagnostically homogeneous groups led to greater decreases in externalizing behaviors at posttreatment but not at follow-up. Children with comorbid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ODD) did not benefit as much from the intervention. Children with ADHD-I improved in assertion skills more than children with ADHD-C, yet the 2 diagnostic entities did not differ in improvement levels across all other social skil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