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无实证”析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钱乙首创“肾主虚,无实也”之后,不少医家多宗之。如王海藏谓:“肾本无实,不可泻。”(《医学纲目》);刘纯更以肝肾对举为例:“肝司泻,肾主闭藏,肝为相火,有泻无补,肾为真水,有补无泄”(《医经小学》)……自此“肾无实,不可泻”之说逐渐形成。目前,乃至中医教材亦未给肾实证以应有之位置。如《内科学》说:“一般而论,  相似文献   

2.
“百病之生,皆有虚实《索问。调经论人”然而古今不少医家受宋代钱乙“肾主虚,无实也”思想的影响,偏崇肾虚一端,不及肾实之说,肾无实证似乎已成为不可置疑之定论。肾病既然只有虚证而无实证,顺理成章,对肾病的治疗,只有补虚之法而无污实之施已为通论。如王海藏在《医学纲目》中说:“肾本无实,不可泻。”刘纯更以肝肾对举为例,谓:“昨司泄,肾主闭藏,肝为相火,有泻无补,肾为真水,有补充泻《医经小学入”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说:“肾本无实,本不可泻·‘…·无泻肾之药。”其他如《医宗必读人《医林绳墨人《杂病源流犀烛…  相似文献   

3.
肾实证雏议     
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出“肾主虚,无实也”之说,后世多宗之,进而便衍义而成肾无实证。然而,“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虚实如同阴阳,乃相对而言,无虚则无实,无实亦无虚,五脏为病,皆有虚实,肾安能例外,笔者略抒拙见如下: 1 肾实证渊源关于肾实证的记载,最早始于《内经》,《灵枢·本神篇》曰:“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  相似文献   

4.
试析肾实证     
在脏腑辨证中,心、肝、脾、肺均有虚实病证之分,唯对肾脏历代多宗宋代钱乙“肾主虚,无实”之说,肾无实证似乎成为不可置疑之定论,如《医学正传》、《医学纲目》、《医宗必读》、《医林绳墨》、《杂病源流犀烛》、《笔花医镜》等皆有肾无实证的记载,即使是当今全国中医学院教材《内科学》亦认为肾无“实证”(1979年12月版第13页)。考其原  相似文献   

5.
宋代医家钱乙以幼儿肾气未充为据,倡“肾主虚,无实也”之论。制六味地黄丸作为儿科补肾要剂。此方经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薛已等医家化裁承用后,赵养葵等温补辈又推波助澜,遂为直补真阴之圣药。钱乙所倡幼儿肾气虚而不实之说也被套用到成人肾的病理方面,作为肾病的普遍规律。从此,肾病有虚证无实证之风大倡。钱乙也被奉为肾无实证说之鼻祖。近年来,虽有论述肾实证之文问世,但均回避钱乙此论。笔者披阅《小儿药证直诀》,认为把肾无实证说溯源钱乙是误  相似文献   

6.
肾实证辨析     
何太文 《河北中医》2007,29(6):513-514
肾实证始见于《内经》,此后历代医家亦有言及,如唐·孙思邈认为肾脏病不仅有虚寒证,而且有实热证,肾与膀胱有俱虚(寒)证和俱实(热)证.如《备急千金要方·肾虚实·肾实热》篇云:"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舌燥咽肿,心烦嗌干,胸胁时痛,喘咳,汗出,小腹胀满,腰背强急,体重,骨热,小便黄赤,好怒好忘,足下热痛,四肢正黑,耳聋,名曰肾实热."即为肾之实证.篇后还附有治疗肾实热证的方剂,如泻肾汤、茎头痛方等.然自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云"肾主虚,无实也.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以来,在内科领域则逐渐出现"肾无实不可泻"的论述,如明·方隅《医林绳墨》中曰:"肾者,作强之官,有补无泻."  相似文献   

7.
对肝、脾、肾病变的治疗,前人有“脾无滋法”、“肝无温法”、“肾无泻法”之说。近年来,随着“滋脾、温肝”治疗方法的普遍使用,“脾无滋法”、“肝无温法”之说,实际上已经被否定了。但对于“肾无泻法”一说,则还有各种认识,故有必要加以讨论。“肾无泻法”的提法始见于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在其五脏所主中认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无实也。”故在治疗五脏之病时,用导赤散清心火,用泻青丸去肝火,用泻黄散治脾热,用泻白散清肺热。肾由于主虚无实,故治疗肾病多用六味地黄丸。并且认为无论什么疾病,只要发展到肾病的阶段,就是疾病最严重、邪胜正衰的时候。因此认为肾病无实,疾病发展到肾,治疗就只有补而不能泻。例如,钱乙在论及疱疹之时说:“疱疹始出之时,五脏证见,惟肾无侯,但见平证耳……  相似文献   

8.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指出先天之精藏之于肾,是生命之源,故有肾为先天之本,肾阴、肾阳为生命活动之根,体现了肾以藏为主。《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也体现了肾藏中有泻。肾系病证有虚实和本虚标实之分,治疗上把握核心病机,根据肾虚损程度,急则峻补,缓则平补。又有因邪所致实证,宜补泻兼施,逐邪外出。通过对国医大师徐经世老师诊治的多发肾系病证的整理分析,肾气虚弱、肾阳不振、肾不纳气、肾虚水泛、肾阴亏虚、肾虚火旺等为常见证型,总结其立法、选方、用药经验和辨治技巧,恢复肾生理功能,可为中医药诊治肾系病证提供系统全面的中医思路。  相似文献   

9.
“泻南补北”法首见于《难经·七十五难》中“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意为临证肝木实,郁而化火,木火刑金而扰其清虚出现的肝亢肺衰之证,其治则为泻南方心火而补北方肾水。古今医家多以“泻南补北”法治疗心肾不交之病症,而疏其论治肝实肺虚之病理变化核心,故本文基于《难经·七十五难》“泻南补北”法探析肝实证之临证理法及效验。  相似文献   

10.
肝 ,“是四 肢 之 本,藏 魂之 所 在 ”,(《黄 帝内 经·素 问· 六 节 脏象 论 》),按 中医 理 论 ,肝 属无 行 之 木,春木旺,肝 主事 ,因 此 春 季护 肝 尤 为重 要 。 在 养 肝 护 肝 诸 法 中 ,药膳食 疗 具 有良 好 的 功效 。 以 药 膳 食 疗 养 肝 护 肝 ,基 本 原 则 有 三 :—者 ,辨 证 施 食 。春 季 虽 肝 气 旺 盛 ,但 仍 有 盈 亏 虚 实 之 分 。 因 此 ,当 “虚 者 补之 ”,“实 者 泻 之 ”,若 盲 目 施 食 ,实 补 虚 泻 ,则 损 肝 伤 气 ,效 果适 得其 反 。二 者 ,辨 味施 补 。五 味所 偏 ,必 然 导 致脏 腑 功 能…  相似文献   

11.
关于肾实证颇少论及,即使个别学者对古医籍在理论上进行探析,因缺乏临床验证,亦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多数学者至今遵循肾无实证,从不受邪,肾脏之疾,病理上只有肾阴虚,肾阳虚的理论,在治疗上有补无泻,持此看法,确有美中不足之处,由于长期受“肾无实证”的影响,似乎肾不受邪,这样肾脏就成为永远不受邪犯之地,实际上与临床相反。肾实证是客观存在的,有关肾实的论述,古代医书早有记载。《灵枢·本神篇》曰:“肾气虚则厥,实则胀。”《景岳全书》谓:“肾实者,多下焦……壅闭,或痛或胀或热,盛于二便。”《河间六书》指出:“肾实精不运……利肾汤主之。”由  相似文献   

12.
乙癸同源再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李中梓在其《医宗必读》论乙癸同源,肝肾同治中指出:“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然木既无虚,又言  相似文献   

13.
试论肾实证     
自北宋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1]中提出:"肾主虚,无实也"之后,肾实证几乎被人们遗忘。统编《中医内科学》就认为肾无实证,《中医基础理论》在五脏虚实辨证中,也只讲肾虚不讲肾实。然而,肾实之论古已有之,证于临床亦不鲜见。为此,笔者参阅古今文献,对肾实证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肾实证的诊断与治疗湖南邵阳正骨医院(422900)刘绪银主题词实证肾病辨证肾病(中医)/中医药疗法历来有“肾无实,不可泻”之说,以至临床见肾实之证,则谓“泻膀胱即泻肾”,或谓“肾实泻肝”。任何脏腑经络受邪为病,都存在邪正虚实的病理机制,肾系受邪也不例...  相似文献   

15.
“肾无实证”之说,最早见于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其五脏所主中云:“肾主虚,无实也。”但是,应该指出的是钱氏此说是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提出来的,他在五脏病论及肾虚时云:“肾虚,儿本虚怯,由胎气不成……”。由此可以看出钱氏是针对小儿的生理特点而提出“肾主虚,无实”的,后世医家断章取义,无论小儿,还是成年、老年,一概而论,“肾无实证”显然是不符合钱氏的原义。还应进一步指出的是,钱氏在“肾主虚,无实也。”的下文接着又说:“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更当别虚实证……。”可见钱氏并未否认肾实证,在这一点上他仍然遵循着《内经》关于“邪…  相似文献   

16.
“肝常有余”之说,源于北宋医家钱乙,钱氏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辨证篇》中,针对肝气有余,易生实变,不宜妄用温补的发病、用药特点,创立泻清丸等泻肝之方,而未出补肝之剂。故明·宋濂谓其“建为五脏之方,各随其宜。肝有相火,则有泻无补;肾为真水,则有补无泻”(见俞景茂《小儿药证直诀类证释义》)。迄至元代,朱丹溪更明确提出了“肝只是有余”的论断。但丹溪之“肝只是有  相似文献   

17.
“肾主虚,无实也”新说自钱乙倡“肾主虚,无实也”,后世就此展开了争鸣,其观点大致有三:一为奉此为圭臬,其代表有张完素等人;二为视之为谬论,如张子和等人;其三为不置可否,避“实”击“虚”,如目前中医教材,只字不提“肾实”。笔者慎读《小儿药证直诀》,认为...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受到宋.钱乙所倡“肾主虚,无实也”之说的影响,时下临床.每谈及于肾,类多开口即虚,闭口不足,可见肾无实证之说似乎已成定论。笔者通过阅读古代方书发现.自《黄帝内经》出现“肾气实”之名,直至有清,持肾之火热证者不啻大有人在.经验之方亦不可谓少。那么.肾之火热证为何在现代会隐而不彰了呢?肯定内有缘由。笔者不揣谫陋.略陈管见.以求正同道。  相似文献   

19.
肾实证最早见于《内经》,此后历代医家虽有提及,但均缺乏系统论述。自宋代医家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云:“肾主虚,无实也。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以来,在内科领域则逐渐出现“肾无实  相似文献   

20.
肾实证,肇见于《内经》,但自宋代钱乙以来多主张"肾主虚,无实也"。本文通过对"肾无实证"之本源进行剖析,并从虚实辨证法和泻肾法的角度分析了肾实证客观存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