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发生HBV宫内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收集HBsAg阳性孕妇一般情况(年龄、文化程度)、分娩前HBIG注射史、家人HBV感染史、乙肝病毒标志物以及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的乙肝病毒标志物的资料。以新生儿是否发生HBV宫内感染将379例HBsAg阳性孕妇分为两组,HBV宫内感染组36例,非HBV宫内感染组343例,进而分析HBsAg阳性孕妇的一般情况、家人感染HBV史、HBV复制状态、HBV血清标志物阳性模式及HBIG注射史与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关系。结果 (1)单因素分析显示:HBV宫内感染组与非HBV宫内感染组的HBsAg阳性孕妇年龄、HBV复制状态、HBV血清标志物阳性模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HBsAg阳性孕妇文化程度、家人HBV感染史和HBIG注射史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sAg阳性孕妇的年龄(OR=0.398,95%CI0.159~0.996)与HBeAg和HBV DNA双阳性(OR=2.539,95%CI 1.233~5.227)被引入回归方程。同时分析HBsAg阳性孕妇HBV DNA含量分级与HBV宫内感染关系的结果显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83,P=0.004),且进行趋势卡方分析后,显示HBV DNA拷贝数在>106时,HBV宫内感染率明显上升。结论 HBsAg阳性孕妇年龄(>30岁)是HBsAg阳性孕妇HBV宫内感染的保护因素,而血清HBeAg和HBV DNA均为阳性和HBVDNA拷贝数>106时,其发生HBV宫内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孕妇分娩方式与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HBsAg阳性孕妇分娩方式等资料,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孕妇和新生儿出生24h内外周血乙肝病毒标志物,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母亲和新生儿外周血HBV DNA含量.结果新生儿HBsAg阳性者101例,HBVDNA阳性者30例,二者任一项阳性者113例,宫内感染率为9.5%(113/1 191);孕妇分娩时选择阴道产582例,剖宫产609例,2组宫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8.563,P=0.001);孕妇血清HBeAg和HBV DNA均阴性、HBeAg阳性而HBV DNA阴性、HBeAg和HBV DNA均阳性时,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382、4.919、5.364,均P<0.05);HBsAg阳性孕妇HBV DNA含量≤103和105 ~ 107 copies/mL时的分娩方式与宫内感染均有关(x2值分别为10.777、8.450,均P<0.05).结论分娩方式与新生儿HBV宫内感染有关,HBsAg阳性孕妇选择剖宫产可能有利于降低HBV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母亲血清HBV DNA含量及反映肝脏损伤的相关肝功能指标与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关系. [方法]连续收集2006年9月~2007年7月在太原市传染病医院产前检查及分娩的191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用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母亲及其新生儿血清HBV DNA含量;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JSA)检测新生儿血清HBsAg.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与HBV官内感染有关,且HBV DNA含量≥104 copy/ml以上与宫内感染显著相关;乙肝母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与HBV宫内感染无关联. [结论]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且HBV DNA含量≥104 copy/ml时,宫内感染发生率显著增加;乙肝母亲肝功能异常与HBV宫内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BsAg阳性孕妇HBV复制状态与新生儿HBV感染的关系. [方法]以117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所生的118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检测孕妇分娩前、0月新生儿、1月新生儿血清的主要乙肝标志物. [结果]出生时,母亲HBeAg阳性组新生儿HBV感染率(15.3%)高于母亲HBeAg阴性组(0%),母亲HBV-DNA≥104(copies/ml)组新生儿HBV感染率(18.0%)高于HBV-DNA<104(copies/ml)组(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月随访时,母亲HBeAg阳性组新生儿HBV感染率(9.7%)高于母亲HBeAg阴性组(4.3%),母亲HBV-DNA≥104(copies/ml)组新生儿HBV感染率(10%)高于HBV-DNA<104(copies/ml)组(7.4%),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母亲HBeAg阳性、HBV-DNA≥104(copies/ml)是新生儿出生时发生HBV感染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OR=1.180、OR=5.707).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BsAg、HBeAg阳性孕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感染状况及其在宫内母婴垂直传播中的作用.方法对HBsAg/HBeAg双阳性共67对孕妇及其新生儿静脉血分离和提纯PBMC后,经抽提、纯化后的DNA进入PCR扩增反应,引物为HBV C区基因序列.结果67例HBsAg及HBeAg双阳性的孕妇中有35例(52.2%)PBMC中HBV DNA阳性,25例孕妇在血清及PBMC中均发现HBV DNA.67例新生儿有22例感染HBV DNA,感染率32.8%,其中血清HBV DNA阳性者10例,PBMC HBV DNA阳性者19例,二者均阳性者7例.结论母亲PBMC内HBV DNA阳性可能导致新生儿PBMC中HBV DNA阳性,PBMC内的HBV DNA可能是HBV母婴垂直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HBsAg及HBeAg阳性母亲若血清HBV DNA为阳性就极大增加了其新生儿感染HBV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HBsAg阳性母亲与婴幼儿HBV血清标志物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HBsAg阳性母亲及其经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免疫的婴幼儿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变化及转归情况。方法对125例HBsAg阳性母亲及其128例婴幼儿(双胎3例)进行随访调查,并分别于婴幼儿7月龄、24~36月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母亲和婴幼儿血清HBV主要标志物。结果7月龄随访83例婴幼儿,24~36月龄随访75对母子。128例婴幼儿出生时HBsAg阳性4例,随访时仅1例持续阳性,其余出生时HBsAg阴性的94例婴幼儿随访中未发现HBsAg阳转;HBsAg、HBeAg双阳性的26例母亲所产婴幼儿出生时20例HBeAg阳性,随访时除1例HBsAg为阳性的婴幼儿HBeAg仍持续阳性外,余均转阴,未见婴幼儿出现HBeAg阳转;婴幼儿抗-HBe和抗-HBc在7月龄和远期随访中逐渐阴转。结论乙肝病毒经胎盘所致的宫内感染率约为3.13%(4/128),出生后转为慢性感染者约为25.00%(1/4);HBeAg可通过人类胎盘从母亲传递给胎儿,但在7月龄前消失;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在婴幼儿期单独抗-HBe和(或)抗-HBc阳性,不能说明处于HBV感染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太原市乙肝病毒不同感染状态的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的参考指标,分析依据参考指标下注射HBIG与HBV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以太原市传染病医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分娩前HBIG的注射史、乙肝病毒标志物以及新生儿24 h内的乙肝标志物的资料。分别以HBeAg、HBVDNA两种病毒复制指标为分组指标将278例HBsAg阳性孕妇分组,分析组间HBIG注射的差异,进而分别以HBeAg、HBV DNA为分层因素分析孕晚期注射不同剂量HBIG和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关系。结果:HBsAg阳性孕妇母亲HBV DNA组与HBV DNA阴性组注射HBIG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5.639,P=0.000),而孕妇母亲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注射HBIG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627,P=0.099);两个参考指标组内注射HBIG与新生儿宫内感染均无关联。结论:太原市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以孕妇HBV DNA阳性作为是否注射HBIG的参考指标,孕晚期注射HBIG不能阻断新生儿发生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HBV母婴垂直传播特点.方法 选取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单胎妊娠、HBV感染的562例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析HBV宫内感染及产后婴幼儿HBV感染情况.结果 母亲乙肝标志物HBsAg、HBeAg、HBcAb阳性348例,宫内感染35例,宫内感染率10.06%;母亲乙肝标志物HBsAg、HBeAb、HBcAb阳性共214例,宫内感染5例,宫内感染率2.34%.对所有宫内感染病例40例随访,37例转阴,余未感染病例150例随访未发现HBV感染.孕妇乙肝大三阳组与小三阳组宫内感染率存在明显差异(χ2=11.95,P=0.001<0.05);孕妇HBeAg阳性前S1抗原阳性和前S1抗原阴性宫内感染率存在明显差异(χ2=13.74,P<0.05);孕妇HBV-DNA病毒复制量大于106与小于106宫内感染率存在明显差异(χ2=4.29,P<0.05).结论 孕妇HBV病毒复制量高是导致宫内感染的重要因素.产后及时主被动免疫联合免疫治疗是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产婴幼儿经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的免疫效果。方法对184例HBsAg阳性母亲所产婴幼儿进行随访调查,于婴幼儿7、24、36月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HBV主要标志物。结果184例婴幼儿出生时HBsAg阳性者7例,HBV宫内感染率为3.80%(7/184)。分娩时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所产婴幼儿HBV宫内感染率为11.63%(5/43);而单阳性母亲感染率约为1.42%(2/141)。7月龄随访到125例要幼儿,24、36月龄随访到108例婴幼儿,仅2例出生于双阳性母亲的婴幼儿HBsAg仍持续阳性,其余在7月龄随访时均已阴转,HBV慢性感染率为28.57%。婴幼儿出生时抗-HBs阳性率为7.02%,经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7月龄时抗-HBs阳性率达92%,24月龄降为72.04%。而婴幼儿抗-HBs产生与母亲双阳性无关,与其出生时HBsAg阳性呈显著相关。双阳性39例母亲所产婴幼儿出生时25例HBeAg阳性,随访时除2例HBsAg为阳性的婴幼儿HBeAg仍持续阳性外,余均转阴。随访中未见婴幼儿出现HBsAg或HBeAg阳转。结论HBsAg阳性母亲所产婴幼儿经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免疫效果良好,母亲双阳性可能并不影响婴幼儿联合免疫后抗-HBs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HBeAg与其子代HBeAg、HBsAb的关系。方法:从太原市传染病院收集的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共84对母儿作为研究对象,将84例HBsAg阳性孕妇分为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出生24 h内的新生儿定义为新生儿组,并对其进行随访,随访结果进入婴儿组。收集孕妇分娩前或分娩后24 h内的肘静脉血和出生24 h内的新生儿及其随访时的股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标志物。结果:母亲HBeAg阳性组的宫内感染率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HBeAg阳性组新生儿HBeAg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χ2=17.336,P<0.01)。婴儿的HBeAg阳性率与母亲HBeAg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母亲、新生儿的HBeAg均与婴儿HBsAb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婴儿HBeAg与婴儿表面抗体有统计学差异(χ2=5.687,P<0.05)。结论:母亲HBeAg可能是宫内感染的重要因素。新生儿HBeAg阳性可能与母亲HBeAg阳性有关,婴儿HBsAb与母亲、新生儿的HBeAg无关联,婴儿HBeAg阳性可能会降低婴儿HBsAb水平。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及其影响因素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发生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新生儿的转归情况,并探讨影响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HBsAg阳性母亲及新生儿进行随访。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夹心法检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分析比较新生儿宫内感染组和非宫内感染组的差异,并对母亲HBeAg阳性与宫内感染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慢性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随访到214对HB-sAg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有10例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其中2例发生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母亲既往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既往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在新生儿宫内感染组和非宫内感染组中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值分别为6.68和14.80,P<0.05)。母亲既往HBeAg阳性在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组和非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组中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母亲既往HBsAg和HBeAg双阳性、既往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可能导致新生儿宫内感染危险增加,母亲既往HBeAg阳性可能导致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免疫阻断治疗后新生儿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动态变化。方法193例乙肝病毒(HBV)携带孕妇分娩的193例新生儿于出生后12h内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同时在另一部位肌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HBVac)10μg。新生儿出生后即刻、6、12、18个月时采静脉血检测HBV标志物(HBVM)及HBVDNA。结果出生时新生儿乙肝表面抗体(HBsAg)阳性率16.6%,宫内感染率为3.6%。孕妇血清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HBVDNA〉1500拷贝/ml分娩的非宫内感染婴儿出生时HBsAg阳性占13.3%,6月龄时均转阴;出生时抗HBs均阴性,12月龄时均转为阳性;出生时HBeAg阳性占95.2%,12月龄时均转阴;抗HBe始终为阴性;出生时抗HBc均为阳性,12、18月龄时阳性占31.3%和27.1%。孕妇血清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HBVDNA≥500拷贝/m1分娩的非宫内感染婴儿出生时HBsAg阳性占5.0%,6月龄时转阴;出生时抗HBs均为阴性,12月龄时均转阳性;HBeAg始终为阴性;出生时抗HBe均阳性,12月龄时均转阴;出生时抗HBc均阳性,12、18月龄时阳性占65.0%和50.O%。出生时非宫内感染婴儿与母亲HBsAg阳性率(12.4%与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HBs均阴性;抗HBc均阳性;HBeAg阳性、抗HBe阳性差异元统计学意义。结论HBV感染孕妇所生婴儿,只要及时给予HBIG与HBVac免疫阻断,可降低HBV感染率。HBeAg、抗HBe或抗HBc阳性随着日龄增长,可逐步转阴,且HBeAg、抗HBe转阴比抗HBe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孕妇孕期及其新生儿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98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分为两组:研究组53例,于孕28、32、26周肌肉注射HBIG,每次200IU;对照组45例,只随访查体不用药。采集新生儿出生时脐血和12月龄时的静脉血检测血清HBsAg和/或HBeAg和/或HBV-DNA,阳性者判为宫内感染或HBV感染。结果:研究组新生儿HBV宫内感染3例,宫内感染率为5.66%,对照组为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HBsAg阳性孕妇孕中期始应用HBIG,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可有效减少宫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妇幼保健院招募234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开展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分别采集母亲外周血和新生儿脐带血检测乙肝血清学指标及HBV DNA水平。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且HBV DNA阳性者定义为新生儿HBV阳性。对65名新生儿出生后随访到7月龄,采集血样进行乙肝血清学与HBV DNA水平检测。【结果】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HBV阳性率为7.7%。产妇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和HBV DNA高浓度是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产后7个月婴儿HBV阳性率为1.5%。【结论】应加强HBsAg、HBeAg均为阳性以及HBV DNA浓度较高孕产妇的孕期管理,开展HBV感染的治疗与干预;对HBsAg阳性孕产妇的新生儿进行24 h内的主、被动联合免疫,减少婴儿的HBV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5.
母亲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感染对围生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母亲HBV感染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HBV宫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套式多聚酶链反应(nPCR)法分别检测41例HBsAg阳性、12例HBsAg阴性而其他标志物阳性和16例乙肝血清标志物全部阴性的孕产妇及其新生儿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HBVDNA。结果HBsAg阳性产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HBVDNA阳性率为31.7%(13/41);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感染率与血清HBeAg和HBVDNA的状态及水平无关(P>0.05);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DNA阳性率在母亲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DNA均阳性组显著高于仅血清阳性组;母亲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DNA阳性组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1例母亲血清HBVDNA阴性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DNA阳性,其新生儿血清中检出HBVDNA。结论母亲HBV感染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有可能作为载体导致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分娩新生儿实施母婴阻断的最佳方案。方法通过总结68例HBsAg阳性母亲分娩新生儿实施阻断后的血清乙肝病毒际志物资料,根据阻断方法不同分成两组:第1组基因联合组,第2组宫内阻断组。随访至12个月龄。观察、比较两组婴儿出生时及(1、6、12)个月龄时的HBsAg、HBsAb(乙肝表面抗体)的阳性率。结果第2组12个月龄时HBsAg阳性率仅为3.3%,保护率为96.7%,与第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第1、2组出生时HBsAb检出率分别为7.9%、80.0%,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宫内感染率分别为52.6%、20.0%,差异有显著性性意义(P<0.05),免疫失败率分别为16.7%、20.0%。大三阳组、小三阳组母亲分娩新生儿12个月龄时HBsAg的阳性率分别为14.3%、2.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两种阻断方法中,宫内阻断组的保护率最高,HBV宫内感染率最低,产前多次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减少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7.
杨柳  周世媛 《中国保健营养》2012,(18):3829-3830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与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的关系。方法将62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胎儿为观察组,60例HBsAg阴性孕妇及其胎儿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孕妇血清HbsAg、HBeAg、及经利凡诺尔引产的胎儿心脏血清HBsAg,用Southern印记杂交法检测两组孕妇血清HBV-DNA和胎儿肝细胞HBV-DNA。结果观察组62例HbsAg阳性孕妇血清中,HBeAg阳性26例,HBV-DNA阳性44例;其胎儿HBsAg阳性9例(14.52%),HBV-DNA阳性10例(22.73%)。对照组60例HBsAg阴性孕妇血清中,HBeAg阳性4例,HBV-DN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其胎儿HBsAgl例(1.67%),HBV-DNA检测结果均阴性。胎肝HBV-DNA的整合与孕妇HBV-DNA存在相关(x2=4.88,P<0.05)。结论 HBV可以进入宫腔内感染胎儿,同时证明孕妇HBeAg和HBV-DNA阳性是胎儿宫内感染HBV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在宫内感染监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FQ-PCR检测142例HBsAg阳性孕妇血清及其新生儿脐带血的HBV-DNA,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孕妇血清及其新生儿脐带血的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率(16.2)高于HBsAg的阳性率(9.85),P<0.01;血清HBeAg阳性孕妇,其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率为41.0(16/39),高于HBeAg阴性孕妇组的阳性率6.80(7/103),P<0.01;新生儿脐带血的HBV-DNA阳性率随孕妇HBV-DNA含量增加而增加(P<0.01)。结论:孕妇血清HBV-DNA高含量是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应用FQ-PCR检测新生儿脐带血HBV-DNA是监测乙型肝炎发生宫内感染的较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9.
免疫预防后HBeAg与HBV宫内感染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免疫预防后母亲及其新生儿HBeAg阳性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及婴儿产生抗.HBs的影响。方法 以194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所生的196例婴儿为研究对象。通过随访分析母亲或新生儿HBeAg阳性对HBV宫内感染的发生、新生儿HBV持续感染及其与婴儿抗.HBs产生的关系。结果 196例新生儿有10例发生宫内感染,母亲或新生儿HBeAg阳性是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RR值分别为4.76(1.28~17.67)、5.53(1.49~20.48),共有1例HBV宫内感染慢性化的婴儿,其出生时HBeAg也阳性。在出生于HBeAg阳性母亲的婴儿、HBeAg阴性母亲的婴儿之间,在出生时HBeAg阳性的婴儿、出生时HBeAg阴性的婴儿之间,在1,4,7月龄随访时各组间抗-HBs的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eAg可自由通过胎盘,因此该指标不能作为宫内感染与否的判断指标。免疫预防后母亲及新生儿HBeAg阳性与否在宫内感染和慢性化中仍起重要作用。但对婴儿抗-HBs的产生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宫内HBV感染率,为临床提供判断宫内HBV感染的实验指标。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88例孕妇及其新生儿的血清HBsAg、HBeAg。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孕妇血清HBV-DNA,检测新生儿血清HBV-DNA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HBV-DNA。结果:①以新生儿HBsAg阳性作为判断指标、88例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6.82%(6/88);以新生儿血清BHV-DNA阳性作为判断指标,88例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13.64%(12/88);以新生儿PBMC内HBV-DNA阳性作为判断指标,88例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17.05%(15/88)。②孕妇HBsAg阳性,同时伴有HBeAg和HBV-DNA阳性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明显高于只有HBsAg阳性而HBeAg和HBV-DNA阴性的孕妇。结论:新生儿HBsAg检测,检测方法简便、易行,但作为判断宫内感染的指标,有漏检和低估的可能。必须结合血清和PBMC内的HBV-DNA检测才能正确判断。HBeAg阳性和HBV-DNA阳性的孕妇更有宫内传播HBV给胎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