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感发热属中医外感热病的范畴,《素问.热论》指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难经.五十八难》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故后世把外感热病分为"伤寒"及"温病"两大体系。  相似文献   

2.
浅析中医外感热病中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伤寒与温病的区别 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此即《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难经》日“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这就明确指出了广义与狭义伤寒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的分析,探讨了伤寒概念内涵及其与疫病的关系,解析了温病概念之滥觞,辨析了热病、伤寒与温病概念.指出热病并非必“伤于寒”,而是有外感、内伤两种起因,外感方面,六淫皆能致热;伤寒与热病概念有部分重合,广义伤寒与外感热病概念常混用;温病概念与外感热病接近.三者都包括部分疫病.《内经》使用热病概念较多,《伤寒论》主要使用广义和狭义伤寒概念,温病概念在这一时期运用较少.  相似文献   

4.
清·杨栗山著《伤寒温疫条辨》,论治温病诸方。杨氏认为,仲景虽然指出“伤寒”、“温病”之不同,但在论治时则重“伤寒”而略“温病”,因此使后世医家只知治伤寒而亦略于温病。直至金、元时代,刘河间始则极力反对以辛温治疗伤寒,创双解、凉膈等寒凉方剂,为外感热病之治疗另辟了蹊径;元末明初之王安道提出伤寒“治以辛温解  相似文献   

5.
伤寒与温病     
伤寒有广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素问·热论》所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狭义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所以《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广义伤寒包括狭义伤寒、“中风”(感受风邪所致的外感病,不同于杂病之脑中风)、  相似文献   

6.
中医证候与应激反应的关系(续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 外感病中医分阶段与应激反应的关系外感病是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 ,属广义伤寒之范畴。如《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也指出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 ,其所命名不同 ,”由此可见 ,外感热病 (伤寒 )是指感受六淫 ,疫疬等外邪 ,引起的一切发热性疾病的总称。外感热病的证候分类方法繁多 ,有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病因辨证不同 ,且伤寒与温病之间存在着寒温对立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之别 ,又异化有药用辛温及辛凉之分 ,前者用辛温之剂 ,后者用辛凉…  相似文献   

7.
伤寒与温病的名称都来源于《内经》,如《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和温病在唐宋以前基本上是一致的。温病就包括在伤寒之中,如《难经》所说的伤寒有五,就包括了多种外感热病。《伤寒论》是温病学发展的基础,伤寒和温病的分科,只不过是时间有先有后,叙述各有重点,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论述温病,内容虽然不多,但却比较独到,对后世温病学的崛起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本文仅就《伤寒论》第6条内容,谈谈张仲景对温病学的贡献。1立足外感,师承《内》、《难》,用审证求因的认知方法,阐明了温病与伤寒、中风等外感病的本质不同自《内经》始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到《难经》细分“伤寒有五”,再到《伤寒论》详于寒、略于温的寒温兼论,都是把温病作为外感热病中的一种。所不同的是,《内》《难》没有详述温病的临床表现,也没有指出温病与伤寒、中风等其他外感病的具体区别,只是在其发病…  相似文献   

9.
对急性热病的临床辨治,目前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三套分型方法。这在客观上反映了中医对付热病具有丰富的诊治手段,但对初学的同志,可能会出现无所适从的困难。我觉得伤寒与温病,虽然在传变上各家有各种说法,但主要只是初起表证表现的不同。表证重的,从病因主要属外寒的推断中定名为伤寒;表证轻而有热象的,从病因主要属伏气来认识。据我个人的认识,结合过去在临床中的体会,当病势发展以后,伤寒与温病的界线并不太容易分清。因为伤寒讲外感,温病也讲外感,所以王孟英有《叶香岩外感温热篇》、《陈平伯外感热病篇》等的论述。温病讲伏气,伤寒也讲伏气,如仲景有“伏气之病,以意候之”等。王孟英并把《伤寒论》中阳明、少阴篇内许多章节,甚至连太阳篇中的风温、中暍等,也都划入他订的“仲景伏气温病篇”与“仲景伏气热病篇”之中,同时也认为没有  相似文献   

10.
正温病主要是指急性外感发热性传染病,以及若干流行病、时令病等。"温病"名称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有"民疠温病"及"温病乃作"的记载~([1])。《黄帝内经》还对温病的病因、脉证、治疗原则等均有不少零散的记述。其后,《难经》~([2])写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中湿温、热病、温病三者成为后世温病学中的重要病症。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部份     
《伤寒论》中伤寒二字的涵义是什么? 《伤寒论》中的伤寒二字,作为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伤寒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所引起的急性热病,即一切外感疾病的统称。如《素问·热论》中记载:“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难经·五十八难》也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所谓“伤寒之类也”和“伤寒有五”  相似文献   

12.
中医外感热病从《黄帝内经》《难经》时期的寒温合论,到《伤寒论》六经辨证的详寒略温,再到明清正式创立温病学派为标志,外感热病由寒温合论变为伤寒、温病两个分支的分论,同时辨证方法增加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该三种辨证体系对于初学者不易把握,白长川教授潜心于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融汇贯通伤寒、温病,在传承前人对外感热病的发病特点和传变规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提出"三纲脏腑定位,两化气血定性"这一辨治热病的新思路,将寒温统于一个既有定位、又有定性的框架之内进行辨证论治,以期完善外感热病的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13.
<正> 人皆认为伤寒之邪为寒,温病之邪为温(热).而曰:伤寒主温,温病主清;伤寒重视阳气,温病重视津液.故又有"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杂病法丹溪,热病法河间"之说.殊不知仲景既有"医圣"之名,《伤寒论》有"万世法"之称,其功岂仅独在外感哉?岂能独重阳气而忽阴津哉?仲景《伤寒论》一书,法外有法,法中有方,无论对理论研究或临床治疗的作用和意义,虽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单就阴津论之,书中重视阴津绝不在于阳气之下,处处体现了力主"阴阳和"的观点.对阴津不足、阴津受损的阐述和救治的方  相似文献   

14.
外感热病的“三焦四层五段六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与温病之辨争,向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伤寒家言伤寒之外无温热,温热家言江南无伤寒。这是把狭义的伤寒与温热对立起来。《难经》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素问·热论篇》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以后六经证治,皆包括一切热病而言,都是为广义的伤寒立论。  相似文献   

15.
“温病”之名,首见于《内经》。考《六元正纪大论》即有“民疠温病”“温病乃作”诸论。而《难经》则阐发《内经》之旨,提出“伤寒有五”,将多种热病统于广义伤寒之内,张仲景继承内、难之旨,著《伤寒论》,虽涉及温病、风温之名,但欠详尽。其后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后人根据实践所得,把温病、热病、湿温,从伤寒范畴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16.
湿温之名,始见于《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将湿温列在外感热病之中。历代医学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有专著论述,这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温病大致可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温热病类,主要包括风温、春温、暑温、  相似文献   

17.
一、名祠定义娜释.:(共24分) 1.广义伤寒: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温热性质的温病和风寒性质的伤寒,正如《内经》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更明确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二 2.署有:在署温病过程中,因碎中署热之邪而陡然发生痉厥为主证者称为署祠,亦名暑风,小儿尤为多见,敬吴鞠通说:协儿署温,身热,碎然痉厥,名日署祠。. 3.增水行舟:指阳明温病腑实之邪已去,仅因津液枯燥而致肠燥便秘,故用增液汤滋阴养液,润肠通便的治法,喻之为‘增水行舟’. 4.发热恶寒:指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为温病初起邪在…  相似文献   

18.
1.外感病系指感受外邪而以急性发热为主症的疾病。在中医古籍中.外感病有伤寒、中风、湿温、热病、温病等诸多名称,后世医家将外感病分为伤寒与温病两大类。  相似文献   

19.
石瑞舫  薛燕星 《新中医》2011,(7):182-183
薛伯寿教授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已故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的入室弟子。薛教授继承发扬蒲辅周先生学术医疗经验,临床擅长治疗外感热病,既融合伤寒、温病学说,又博采温疫诸家之长,对于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尤为推崇。他认为,伤寒、温病皆外因致病,邪自外入,  相似文献   

20.
辛凉解表法的历史形成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辛凉解表是温病学派治疗四时外感热病表证的基本方法 ,经临床实践证明有实效。然而 ,明清温病学说成熟之前 ,人们受广义伤寒学说的影响 ,普遍以温热发汗的方法治疗四时外感热病表证 ,即用经方麻黄汤、桂枝汤治疗广义伤寒的太阳表证。而以温热发汗的方法治疗四时外感热病表证 ,用之不当 ,则易变成坏病 ,形成弊端。所以 ,历代医家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 ,逐渐认识了辛凉解表法治疗四时外感热病表证 ,既发展了外感热病学说 ,又丰富了外感热病表证的治疗方法。1 仲景之前无辛凉解表法《素问·热论》认为“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