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畅 《中医临床研究》2012,4(2):121-122
网络成瘾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给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本文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形成原因、主要表现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中医病因病机。提出心脏气机紊乱、心脾两虚、气滞血瘀、脑络不通为其主要病机。治疗以疏导条畅气机,心身并治,健脾养心安神、活血养血通络,同时配合三因制宜为治则。总结了中医情志疗法、导引行气、针灸治疗和中药治疗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日益突出引发的社会问题,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家庭、学校、青少年自身的特点,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认知行为疗法以及二者相结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临床干预效果,探索一种有效的网络成瘾治疗方法。方法:运用KimberlyS.Young网络成瘾量表和CIAS-R修订版量表筛选出网络成瘾者60例,随机分为A、B、C3组,分别施以认知行为疗法、针刺疗法、针刺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6周,在治疗前、治疗第3周及治疗第6周运用HAMD评价治疗效果。结果:3种治疗方法对认知障碍因子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A组的HAMD积分、精神性抑郁及躯体性抑郁在治疗第3周时开始显著降低(P<0.05),而睡眠障碍及情绪到治疗第6周才显著降低(P<0.05)。B组和C组除认知障碍外其余各项疗效指标均于治疗第3周开始显著降低(P<0.05)。从治疗第3周开始,B组和C组的HAMD积分、情绪、睡眠障碍、躯体性抑郁显著低于A组(P<0.05),治疗第6周时幅度增加(P<0.05);而B组和C组的精神性抑郁因子在治疗第6周时才开始显著低于A组。B组和C组的HAMD减分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针刺疗法及针刺配合认知行为疗法对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认知行为疗法以及二者相结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临床干预效果,探索一种有效的网络成瘾治疗方法。方法:运用Kimberly S.Young网络成瘾量表和CIAS-R修订版量表筛选出网络成瘾者60人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6人,分别施以认知行为疗法、针刺疗法、针刺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6周,在治疗前后运用SCL-90评价治疗效果,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A、B、C3组治疗后SCL-90各相关因子均有显著变化(P〈0.01);与常模比较,A组SCL-90各因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与常模比较,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偏执因子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各项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与常模比较,偏执有显著差异(P〈0.01),其余因子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各项症状基本恢复到正常人;A组与C组比较SCL-90各因子有显著差异(P〈0.01);B组与C组比较除强迫因子有显著差异(P〈0.01),其余各因子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行为疗法对于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大部分症状有显著改善作用,经过科学干预基本可以使成瘾者躯体和精神症状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网络成瘾,又称网络成瘾综合征(IAD),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种生理性不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lC)于2010年1月15日和4月26日分别发布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和《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两份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其中青少年网民1.95亿,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54.5%,远高于整体网民28.9%的平均水平。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成瘾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据国内不同研究表明,网络成瘾的"发病率"在6%~15%,其中青少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高于其他人群,网络成瘾也形象地被称为青少年的"电子海洛因"。这一数据也得到了国外研究的证实,Young的研究表明在大学生人群中网络成瘾的发病率约为8%~13%。网络成瘾综合征正成为不容忽视的医学、社会学、心理学问题,它不仅是个体的心理、生理疾病,更是与吸毒、酗酒等成瘾行为类似的新型社会病。  相似文献   

6.
目前网络成瘾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毒害深重。从中医理论可以认为网络成瘾伤害的是一个人的最高主宰.元神,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网络成瘾所导致的各种症状。  相似文献   

7.
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某医学院校725名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抑郁的关系,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信息和依据.结果发现男生及高年级学生更易网络成瘾,随着网络成瘾程度的增加,大学生抑郁程度增加;建议对已产生抑郁症状的同学,则应采取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办法,同时学校应采取措施减少网络成瘾状况.  相似文献   

8.
张瑞芬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11):1281-1281,1283
从网络心理障碍的概念,青少年网络心理障碍产生诱因、预防及矫治等几方面阐述,说明对于青少年网络心理障碍,重点放在预防,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发挥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百会、印堂穴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68例网络成瘾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百会、印堂等穴治疗,对照组在治疗组所选穴位旁开1寸处避开其他穴位和经络进行电针治疗。比较2组在治疗前、后的网瘾自评量表(YDQ)、中医证候、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Barratt冲动性量表的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各项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百会、印堂穴能够明显改善其网络成瘾的程度、抑郁状态、焦虑状态,减少其冲动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由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学成瘾科,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任陶然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得到美国精神病协会认可,并将此标准纳入“DSM-5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部分中的“网络游戏成瘾”。其中包括8条症状标准和一条严重程度标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江苏省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皋兰县两所高中1~3年级高中生750人,应用网络成瘾性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皋兰县高性网络成瘾性占总人数的1.6%,结论:从中可发现皋兰县高中生网络成瘾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2.
正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指的是强迫性的过度使用网络和剥夺上网行为之后出现的一系列情绪行为异常~([1])。作为成瘾行为的一种,IAD与传统的药物成瘾具有类似的行为表现及相似的特点~([2-3])。对于网络成瘾患者,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治疗。然而,心理治疗不易普及,药物治疗毒副作用明显,患者依从性欠佳。因此,寻求一种更为安全、高效、便捷的新  相似文献   

13.
吴京 《中医教育》2013,32(1):58-60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同时也诱发了许多新的问题,特别是大学生人群的网络成瘾行为日趋严重.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1].它是指由重复的对于网络的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欲望.研究发现,网络成瘾高发人群多处在20~ 30岁、受到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大学生尤为网络成瘾易感人群(Davis RA,2001)[2].林絢晖和阎巩固(2001)调查发现,大学生上网人群中网络成瘾者占9.6%[3];梁宁建等人的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14.95%[4].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校大学生中,网络的使用率为94.45%.网络成瘾者狂热沉迷于电脑,对大学生的认知方式、角色认同、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都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甚至出现了由此耽误进而放弃学业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针刺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疗效,探索戒除网瘾的有效方法。方法:20名网络成瘾青少年,取百会、神庭、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针刺得气后接电针仪,治疗3周,运用SCL-90评价针刺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后恐怖、精神病2项因子与常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其余各项因子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1);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针刺干预网络成瘾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魏沙 《光明中医》2012,27(7):1283-1284
目的 分析中医院校医学生网络使用状况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探讨影响网络成瘾的相关因素,为网络成瘾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CIAS-R及SCL-90对某高校中医专业578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生网络成瘾检出率较高,不同网瘾程度被试平均每天上网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网络依赖程度大学生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网络成瘾组学生在所有五个因子评分中得分最低,而正常使用组得分最高.结论 网络成瘾组及网瘾倾向组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组,网络过度使用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前,尚无成熟规范的网络成瘾矫治方案。本文从中医学角度探讨网络成瘾的发病机制,并提出中医治疗网络成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走进越来越多人的生活。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快捷的同时,也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由此伴生的网络成瘾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显著的社会问题。网络成瘾是一种疾病,然而目前对其研究较多的则是从心理学角度加以认识和干预。文章主要概述了网络成瘾的现状,发病的生物化学机制以及生物医学、心理学、药物、针灸等治疗方法与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加以总结和探讨。以对今后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研究大学生网络依赖与成瘾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河北大学医学部部分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大学生网络依赖与网络成瘾群体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各高校应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9.
网络成瘾是一种非物质成瘾,其形成涉及到社会、心理、生理3个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近年来,运用针灸、中西医结合、中医药辨证论治等方法干预网络成瘾已经取得显著疗效,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把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渗透到网络成瘾的诊断和治疗当中,因此就近年来运用中国传统医学干预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对身体状况的影响,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高校860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大学生上网后眼睛、手腕以及腰部不适的身体自觉状况在正常、网络依赖、网络成瘾群体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大学生网络依赖及成瘾群体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应重视大学生体育课和日常体育锻炼,减轻网络成瘾对其身体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