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体外震波对家兔组织超微结构早期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镜技术研究对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观察显示:肝窦和肺泡隔毛细血管内皮肿胀及缺损形成、损伤区血小板聚集脱颗粒、中性白细胞滞留。肝细胞线粒体肿胀空化,粗面内质网扩张囊泡脱颗粒。肺泡出血水肿。镧标记和ALP定位技术证明镧颗粒进入细胞及线粒体、毛细胆管紧密联接区有  相似文献   

2.
采用体外震波碎石机对家兔肝脏实施震波冲击实验,并用硝酸镧示踪和碱性磷酸酶细胞化学亚显微定位技术对兔肝组织进行电镜研究。观察显示:实验组肝见镧颗粒穿过细胞膜进入胞质,并围绕线粒体呈颗粒状沉积或选择性地进入线粒体;毛细胆管腔及紧密联接区和肝细胞间隙均有镧颗粒沉积,紧密联接区及肝细胞间隙亦见异常的碱性磷酸酶反应物。超微结构示线粒体肿胀、膜破坏及内质网扩张。结果表明,震波作用的靶细胞单位是膜结构和线粒体,其早期损伤效应是细胞膜性结构的通透性增高及完整性的丧失,进而导致亚细胞结构改变和生化的异常。  相似文献   

3.
高能冲击波(HESW)处理人体膀胱移行细胞癌(TCC)和人体胃腺癌细胞株(SGC一7901)后,发现两肿瘤细胞线粒体肿胀扩张,嵴扭曲变形,粗面内质网扩张脱颗粒;TCC之核染色质溶解,严重者核膜破裂,核内容物外溢。本组用电镜图象的立体定量法研究了不同条件冲击波与肿瘤细胞损伤程度的关系,结果显示HESW电压越高,肿瘤细胞受损越重,相同条件冲击波处理后TCC比SGC-7901受损更为显著。本实验表明HESW主要损伤肿瘤细胞重要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等,干扰其代谢和功能,从而抑制其生长;HESW能量大小与肿瘤受损程度有关;HESW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4.
作者用冷冻复型及扫描电镜研究了钩体病黄疸豚鼠模型的肝脏。黄疸发生时,大量钩端螺旋体粘附于肝细胞血窦面、穿行肝细胞内或之间,甚至进入微胆管。肝细胞紧密连接的条索断裂,数量减少以至消失。微胆管内微绒毛减少,变形,管腔扩大,分支明显,并与Disse间隙沟通。肝间隙连接及其他膜性结构未见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5.
用兔颈内动脉注入1.4M甘露醇法、制作了渗透性血脑屏障开放的模型。选硝酸镧作示踪剂,用血管灌注法和块染法对血脑屏障开放后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电镜检查表明镧可由血管内通过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达内皮下层和细胞外间隙,或从血管外进入血管内。实验提示:渗透性血脑屏障开放的形态学基础是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开闭的可逆性改变。镧血管灌注法的示踪效果优于镧的块染法。  相似文献   

6.
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发生伴随着肝细胞极性的改变和胆汁酸稳态失衡。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s,TJs)结构是存在于上皮细胞之间、维持细胞极性的一种特殊屏障结构,其在维持机体胆汁酸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为研究基础,从肝脏和肠道紧密连接结构出发,探讨该结构在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系统介绍以紧密连接相关蛋白为靶点的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治疗药物的最新进展,以期寻找与紧密连接结构相关蛋白为靶点的潜在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7.
斑马鱼肝脏胆管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系统地观察斑马鱼肝脏胆管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方法采用酶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以及透射电镜技术。结果斑马鱼肝脏胆管系统在肝实质内呈树枝状分布。胆管系统由细胞内和细胞间毛细胆管、前胆小管,胆小管和胆管构成。细胞内毛细胆管起源于细胞核附近,并且存在向细胞表面迁移。在肝细胞之间,有一胞质少、细胞核呈狭长型的明显不同于肝细胞的细胞,此细胞为BP细胞,BP细胞通过紧密连接与肝细胞进行细胞间的通讯活动。前胆小管由BP细胞和肝细胞共同构成管道的管壁。胆小管管壁通常由2~4个上皮细胞构成,胆小管上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直接接触,并没有基底膜使之相隔。本实验通过透射电镜还观察到由一个上皮细胞质膜突起再内折形成的胆小管,并通过一个纵向的连接复合体密封管道。胆管的管壁上皮细胞由立方上皮细胞或柱状上皮细胞构成,胆管外有结缔组织环绕。此外,淋巴细胞也参与了胆管管壁上皮细胞的构成,表明胆管存在黏膜免疫的应答。前胆小管和胆小管是连接毛细胆管和胆管的部分,因此,本实验认为前胆小管和胆小管相当于哺乳动物的黑林管。Mg^2+-ATP酶反应显示,胆管系统被染成棕黑色,交织成网。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发现胆管系统的上皮细胞的胞体以及起源于这些细胞的胆汁管道也呈阳性。结论斑马鱼胆管系统不仅与哺乳类和鸟类有差异,而且与其他硬骨鱼类也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8.
A model of hyperosmotic opening of the blood-brain barrier(BBB)was successfully made by infusion of 1.4M mannitol into the internal carotidartery of rabbit.We selected lanthanum nitrate as a tracer.Ultrastructuralchanges of hyperosmotie opening of the BBB were observed through injection oflanthanum nitrate into blood vessels or through impregnation of small blocks ofbrain tissue in lanthanum solution.Electron microscopy showed that lanthanumnitrate passed through the opening of endothelial tight junction from the bloodinto the subendothelial layers and the extracellular spaces of the brain,or fromthe outside into the inside of blood vessels.The data suggest that themorphological basis of osmotic opening of BBB is the reversible widening of thetight junctions between endothelial cells,and that lanthanum nitrate infusion hasan advantage over block impregnation.  相似文献   

9.
用高能冲击波治疗由N-甲基亚硝基脲诱导的大鼠膀胱肿瘤的实验研究,病理和电镜观察显示单次高能冲击波对膀胱肿瘤细胞无影响,连续两次高能冲击波处理后,48小时起出现肿瘤细胞坏死,随时间延长,肿瘤坏死增加。高能冲击波主要引起肿瘤细胞内线粒体肿胀等改变,从而导致细胞坏死,流式细胞仪检查示高能冲击波必理后S期细胞数明显下降。结果表明连续两次高能冲击波处理对膀胱肿瘤细胞确实存在直接和间接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鼠肝细胞原代长期培养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蒙  苏映军 《医学争鸣》1995,16(6):418-422
作利用I型胶原酶灌注雄性SD大白鼠肝脏制备游离肝细胞悬液,以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观察。实验中观察到经多次低速离心后,细胞悬液中各种杂质基本消除。接种培养12h可见肝细胞贴附、伸展,呈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多边形,大部分肝细胞相互聚集,排列成簇或条索状,其中多见双核肝细胞。培养7d后可见新生肝细胞呈椭圆形及多边形。培养51d时增殖的肝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仍为多边形,相嵌紧密排列,此时可见其特有的肝细  相似文献   

11.
黄芪对高能冲击波肾脏损伤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黄芪对高能冲击波致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将45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黄芪组(n=15)、异搏定对照组(n=15)和生理盐水假治疗组(n=15),分别静脉注射黄芪注射液(2.4 g/kg)、异搏定注射液(0.4 mg/kg)、生理盐水20 mL,观察高能冲击波(1500次, 18 kV)对各组家兔冲击肾组织细胞影响. 结果: 家兔右肾接受高能冲击波作用后,肾脏组织病理学反应明显,假治疗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电镜下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减少,核肿胀,染色体成团块状聚集,刷状缘模糊不清;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变形、迂曲,上皮细胞与内皮细胞分离,足突缺失、融合,基底膜增厚. 对照组肾脏组织细胞学观察明显轻于假治疗组,黄芪组较对照组轻、恢复快. 结论:黄芪对高能冲击波引起的肾脏组织病理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梗阻性黄疸肝脏超微结构改变进一步探讨其损伤机制。方法: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胆总管结扎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24只,胆总 管结扎组大鼠制成梗阻性黄疸动物模型,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715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超微结构及其功能改变。结果:实验组肝细胞核形态异常、固缩,线粒体脊断裂,内质网减少且肿胀,毛细胆管扩张,内有胆泥淤积。生化检测肝功能胆红素、血胆汁酸、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梗阻性黄疸肝脏损伤可能与内毒素、胆汁酸血症、肝细胞缺血和Kupffer细胞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13.
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对15例人体正常胃粘膜细胞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焦磷酸硫胺素酶(TPPase)及细胞色素氧化酶(CCO)进行了超微结构水平的研究,并与光镜结果进行了对比观察。发现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无AlP反应;AcP仅见于主细胞的胞溶酶体及分泌溶酶体内;TPPase定位于胃粘膜表面上皮细胞及主细胞高尔基体反面第1~3层膜囊、GERL及少数内质网中;G6Pase和CCO见于所有胃粘膜上皮细胞内,但G6Pase反应以主细胞显著,CCO反应以壁细胞显著,与其细胞功能相一致。作者认为电镜酶细胞化学研究能更真实地反映出细胞的功能活动和代谢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2(glucagon like peptide-2,GLP-2)对脓毒症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Sprague Dawley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B组:内毒素组,C组:治疗组。分别以生理盐水、EcolliO55:B5、GLP-2腹腔注射,留取末端回肠组织检测肠黏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occludin蛋白表达,肠系膜淋巴结、肝、肺组织匀浆后细菌培养计算细菌移位率,同时观察肠黏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①电镜下A组肠黏膜微绒毛及紧密连接未见异常,B组紧密连接增宽,微绒毛变细、稀疏,部分断裂、脱落。C组改变较B组明显减轻。②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值及western blot净光密度值结果可见:occludin表达B组明显低于A组,C组明显高于B组。③肠系膜淋巴结、肝、肺器官细菌移位率水平B组明显高于A组,C组明显低于B组。结论 GLP-2可以降低肠道屏障功能损伤的程度,减少细菌移位率,对脓毒症的肠道损伤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构建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并对经典结扎胆总管(BDL)复制模型方法进行适当改进。方法 80只SD雄性成熟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0只、B组40只,分别运用胆总管结扎法和肝门部肝总管缝扎法先后两次造模,各取其中10只为假手术组进行对照,术后1周眼眶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γ-谷氨酰转肽酶(GGT)、白蛋白/球蛋白(A/G),术后4周HE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肝脏组织α-SMA和CK-19表达水平。结果两种方法均表现出明显肝功能损害;标本胆小管增生明显,肝脏假小叶形成,达到早期肝硬化,肝脏α-SMA和CK-19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胆总管结扎组死亡率为66.7%,肝门部肝总管缝扎组死亡率为26.7%。结论肝门缝扎法可成功建立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大鼠模型,能够明显降低模型动物死亡率,提高模型质量及实验效率。  相似文献   

17.
胆道梗阻再通后肝线粒体呼吸酶活力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复制大胆道梗阻再通模型,对肝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DH)及细胞色素氧化酶(CCO)活力在胆道梗阻再通前后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胆道梗阻对SDH及CCO活力可产生明显的抑制,再通后二酶的活力在各组的恢复程度与再通前的受抑程度及再通后的恢复时间有明显的关系。提示,尽早解除梗阻有利于肝细胞线粒体呼吸抑制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胆道闭锁和新生儿肝炎肝脏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例胆道闭锁患儿和3例新生儿肝炎患儿肝脏进行了透射电镜的观察。发现胆道闭锁患儿肝细胞质内高电子密度物质(EDM)较新生儿肝炎患儿为多。认为其与胆汁淤滞有密切关系。推测其为胆色素性物质。胆道闭锁患儿毛细胆管数量较新生儿肝炎患儿为多,管腔稍有扩张。还可见到胆道闭锁患儿毛细胆管处细胞连接破坏现象。这些可能是胆管梗阻,胆管内压增高所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冷保存/再灌注大鼠胆管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肝脏保存液中加入乌司他丁,浓度为1000U/ml;对照组肝脏保存液中不加入乌司他丁,12h后电镜观察胆管上皮细胞情况,比较两组胆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线粒体平均体积和数密度。结果:实验组大鼠电镜下可见胆管立方上皮细胞,线粒体无明显肿胀,绒毛形态较清晰,而对照组胆管上皮细胞电镜下观察,线粒体肿胀,基质均匀。胆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线粒体平均体积和数密度两组大鼠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肝脏保存液中加入乌司他丁可以降低胆管上皮细胞的凋亡程度。结论:乌司他丁对冷保存/再灌注大鼠胆管上皮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胃粘液腺癌分泌细胞器电镜酶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酶细胞化学方法对胃粘液腺癌细胞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焦磷酸硫胺素酶(TPPase)和酸性磷酸酶(AcP)进行了光、电镜 水平的定位观察。作者发现胃粘液腺癌G6Pase、TPPase反应较弱,AcP反应多明显增强;电镜下呈弱G6Pase反应的内质网常被挤至细胞周边部或夹于粘液颗粒之间,呈“点彩”状;TPPase反应除见于高尔基体扁平膜囊外,还见于一些未成熟分泌颗粒内,提示分泌颗粒的加工和分泌加速;癌细胞溶酶体数量增加,泌噬作用活跃,AcP反应明显.作者认为胃粘液腺癌分泌功能异常活跃与其畸形分化过程有关;溶酶体的大量增加为其易于转移提供了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