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府逐淤汤干预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同和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6):1586-1587
目的观察血府逐淤汤在干预阿司匹林抵抗(asipirin resistance,AR)患者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方法阿司匹林抵抗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30例。对照组继续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组加服血府逐淤汤,每天1剂,早晚分服。疗程4周,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和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acid,A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血清ADP和AA表达的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血清ADP和AA表达的水平下降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淤汤联合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阿司匹林抵抗患者以ADP和AA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医院2015年5月—2016年2月期间诊治的TIA阿司匹林抵抗患者中抽取84例作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日期单双号予以分组,治疗组(42例)应用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42例)采取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花生四烯酸(AA)与二磷酸腺苷(ADP)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是4.76%,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29%(P0.05);治疗组用药后的AA、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疗效确切,可降低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同时降低花生四烯酸与二磷酸腺苷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玉华 《新中医》2016,48(11):9-10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联合西洛他唑治疗对气虚血瘀型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8例气虚血瘀型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给予通心络胶囊联合西洛他唑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西洛他唑治疗。治疗前后检测和比较2组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栓素B2(TXB2)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TXB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TXB2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TXB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西洛他唑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可降低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及TXB2水平,且效果优于单纯使用西洛他唑治疗,治疗期间联合用药或单独使用西洛他唑的安全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4.
通心络胶囊对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的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选择正规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超过1个月的冠心病患者330例,分别用胶原(collagen,COL)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作为诱导剂测定其静脉血中血小板聚集值,根据结果筛选出AR患者,随机分为3组。联合治疗组:服用通心络胶囊,每次3粒,1天3次,并加服阿司匹林,100 mg/d;通心络组:服用通心络胶囊,每次3粒,1天3次;阿司匹林组:继续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疗程均为1个月。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血小板聚集值。结果330例患者中89例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占26.97%。联合治疗组与通心络组服药1个月后血小板聚集值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治疗后联合治疗组、通心络组的血小板聚集值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对ADP和COL诱导血小板聚集值有一定的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丹蛭胶囊干预阿司匹林抵抗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筛查出的100例阿司匹林抵抗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加服丹蛭胶囊。比较两组患者2周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实验指标、心绞痛临床疗效、心绞痛持续时间、中医临床疗效及心电图疗效。结果:治疗组在干预以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的实验研究中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改善心绞痛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改善心绞痛持续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心电图疗效评价比较中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丹蛭胶囊能够缓解阿司匹林抵抗,加强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减少心绞痛次数及缩短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三七通舒胶囊对缺血性卒中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烷B_2(TXB_2)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6例缺血性卒中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加服西洛他唑,观察组则加服三七通舒胶囊,观察2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TXB_2及IL-6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及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P均<0.05),治疗后1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1个月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TXB_2及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TXB_2及IL-6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三七通舒胶囊和西洛他唑均可明显改善缺血性卒中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降低TXB_2、IL-6水平,但三七通舒胶囊效果更好,且更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阿司匹林(aspirin, ASP)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时阿司匹林抵抗(AR)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筛选TIA后服用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的AR患者86例,剔除2例(因依从性差),将8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补阳还五汤联合ASP,对照组予氯吡格雷联合ASP,分别治疗30、60、90天后采用比浊法测定以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G)。观察治疗后90天内TIA复发或进展为脑梗死的病例数, 观察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各时间段ADP与AA诱导的PAG下降趋势相似,疗效相当(P>0.05),在终点事件(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TIA复发、脑梗死)的风险控制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血1例(轻微消化道出血),对照组出血4例(皮肤黏膜出血3例,便血1例),治疗组较对照组出血风险降低了76.29%。结论 补阳还五汤联合ASP对AR的治疗效果及对终点事件的控制与氯吡格雷联合ASP相当,且降低了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8.
孙根义  张颖  吴畏  刘婷 《世界中医药》2011,6(4):301-302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阿司匹林抵抗的疗效和机制。方法:筛选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和阿司匹林半抵抗(Aspirin Semi-resistance,ASR)患者214例,其中AR44例,ASR170例。入选冠心病患者共828例,男448例,女380例,年龄40~89(61±11.18)岁,在口服阿司匹林基础上,联合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每日3次,每次10粒。检测服药前和服药2周后AA和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结果:AR组、ASR组及AR+ASR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 Sensitive,AS)组。214例AR或ASR患者中,103例血小板聚集率达到AS水平(48.13%),42例血小板聚集率下降≥20%,但未达到AS标准。有效率为67.76%,联合用药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无异常。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在降低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方面具有一定疗效,机制可能为多靶点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在脑梗死患者的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和相应的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龙川县人民医院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40例脑梗死患者,患者入院后均每晚顿服拜阿司匹林,在连续用药1周后对其血小板聚集率(MAR)进行检测,结合检测结果筛选出105例阿司匹林抵抗、半反应患者(将其随机地分入3组,A组35例改用氯吡格雷,B组35例改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联合疗法,C组35例继续使用拜阿司匹林和D组35例敏感者(续服拜阿司匹林),在连续用药10 d后,需要复查4组患者的MAR,对比4组患者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调整后,A组花生四烯酸(AA)诱导MAR要显著高于调整前,但是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MAR要显著低于调整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后,B组的AA诱导和ADP诱导MAR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C、D组相比,B组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3组的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二级预防中,患者容易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及时地对其行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能够使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现象显著改善,并能够降低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脑心通对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小板生化指标的影响及脑心通的干预作用。 方法 145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和脑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周后,检测用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作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PAG)、血浆P 选择素和血栓素B2(TXB2)浓度;然后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脑心通组,均继续口服阿司匹林,脑心通组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1个月后复查PAG、血浆P 选择素及TXB2浓度。 结果 第1次检测:血浆P-选择素、TXB2浓度与AA诱导的PAG均呈正相关(r=0.449, r=0.576,P<0.01),与ADP诱导的PAG均呈正相关(r=0.525, r=0.501,P<0.01);血浆P-选择素浓度与TXB2浓度呈正相关(r=0.610, P<0.01);两组间比较3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检测:两组AA和ADP诱导的PAG、血浆P-选择素和TXB2浓度均显著低于第1次检测值(P<0.01);脑心通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周时抗血小板疗效尚不理想,加用脑心通能提高其抗血小板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桃红四物颗粒剂(THSWG),评价THSWG对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方法以制粒状态、颗粒性状、成型率以及收率为考察指标,优选制粒工艺。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复方中各味药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苦杏仁苷、阿魏酸、没食子酸、芍药苷、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利用ADP和AA诱导血小板聚集,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采用腹主动脉采血,分离富血小板血浆,检测THSWG对ADP和AA诱导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DP阳性药物显著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0.05),THSWG显著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0.05),AA阳性药物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无统计学意义(P0.05);AA诱导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A阳性药物显著降低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0.05),THSWG有降低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趋势,ADP阳性药物对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所建立的TLC定性方法和UPLC定量方法简便、可靠;所制备的THSWG能显著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但对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只有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鳖甲煎丸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4组,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阿司匹林组(阳性对照组)、鳖甲煎丸高、低剂量组(2.0、1.0 g/kg)。以二磷酸腺苷(ADP)、胶原、凝血酶为诱导剂活化血小板,采用比浊法观察空白对照组及不同药物处理组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空白对照组经ADP、胶原、凝血酶为诱导剂活化后其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45.36±0.43)%、(47.14±0.43)%、(46.86±0.41)%,经阿司匹林药物处理后其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分别为(28.84±0.21)%、(30.62±0.21)%、(29.85±0.21)%,低剂量鳖甲煎丸作用后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30.39±0.19)%、(32.08±0.15)%、(31.70±0.17)%,经高剂量鳖甲煎丸作用后血小板聚集率(29.74±0.21)%、(31.52±0.21)%、(30.64±0.21)%,3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都能够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有显著性;以ADP和胶原为诱导剂活化的血小板中,阿司匹林组对血小板聚集抑制率[(36.24±0.01)%、(34.93±0.01)%]明显高于低剂量[(32.79±0.01)%、(31.81±0.01)%]和高剂量鳖甲煎丸处理组[(34.22±0.01)%、(32.99±0.01)%];在以凝血酶为诱导剂活化的血小板中,阿司匹林组对血小板聚集抑制率(36.19±0.01)%明显高于低剂量鳖甲煎丸处理组(32.21±0.01)%,而与高剂量鳖甲煎丸处理组(34.49±0.01)%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不同剂量鳖甲煎丸同阿司匹林一样可有效抑制由ADP、胶原、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应用高剂量鳖甲煎丸能够和阿司匹林有相同的血小板抑制效果及祛聚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联合抗血栓药对ACS患者的出血风险。方法:2组均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组联合注射用丹参(冻干)0.4g;对照组联合桂哌齐特160mg,静脉点滴,7d。结果:①治疗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ADP和AA)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后最大血小板聚集率(ADP和AA)明显降低;②不良事件治疗组7例,对照组5例;其中出血事件治疗组3例,对照组2例。结论:本研究提示丹参注射液联合抗血栓西药对ACS患者未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4.
脑心通胶囊对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小板生化指标的影响及脑心通的干预作用. 方法 215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每天服用阿司匹林100mg,1周后检测用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作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PAG)、血浆P-选择素和血栓素B2(TXB2)浓度;随机分阿司匹林1组(72例)每天继续口服阿司匹林100mg;阿司匹林2组(70例)每天口服阿司匹林300mg;脑心通组(73例)每天继续口服阿司匹林100mg,同时加用脑心通胶囊.1个月后复查PAG、血浆P-选择素和TXB2浓度. 结果 血浆P-选择素、TXB2浓度与AA、ADP诱导的PAG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血浆P-选择素与TXB2呈正相关(P<0.01);治疗后3组之间AA和ADP诱导的PAG、血浆P-选择素和TXB2浓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脑心通组AA诱导的PAG、血浆P-选择素和TXB2浓度均低于阿司匹林1、2组(P<0.05),脑心通组ADP诱导的PAG明显低于阿司匹林1组(P<0.05),3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脑心通胶囊与阿司匹林合用能加强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抗血小板疗效,并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硫酸氢氯吡格雷(秦嘉)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610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依照血小板聚集率分为阿司匹林敏感(AS)者和阿司匹林抵抗(AR)者,将138例AR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治疗组(AR—A组)、泰嘉治疗组和泰嘉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AR~C组)。472例AS者中随机选取40例设为对照组。4组患者给予严格的药物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4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以及治疗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治疗1月后行12导联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24h内缺血型ST段变化的次数、持续时间、心肌缺血总负荷。结果泰嘉可以有效地降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AR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P〈0.01);较少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P〈0.01),且不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P〉0.05)。对存在AR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单用泰嘉和联合服用阿司匹林治疗,其缺血性ST段变化的次数、持续时间及心肌缺血总负荷明显低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P〈0.05或P〈0.01)。结论泰嘉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不仅安全,而且能提高慢性稳定型心绞痛AR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张滕  郭利平 《中医药研究》2013,(12):1503-1504
阿司匹林自20世纪70年代起作为抗血小板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可减少高危病人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及脑卒中的危险性.但有研究发现,部分病人在长期规律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情况下,仍有心脑血管事件的反生,故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的概念.国外研究发现,AR的发生率为8%-45%或5%-60%[1].目前,AR主要分为临床AR和生化AR两种.前者是服用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不能预防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发生,而后者指口服阿司匹林后在实验室一种或多种血小板功能检测中,AR无法产生预期效果,如不能有效抑制血栓素A2(TXA2)的合成或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2].本文就AR发生机制及中医药防治AR的认识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R)的现象,并探讨其血浆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与AR之间的关系。方法:151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00mg超过7天,用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评价AR。据对AA、ADP诱导的不同血小板聚集率,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抵抗(AR)组,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组,阿司匹林敏感(AS)组,并观察糖尿病患者在各组占得比例。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浆sCD40L水平,并观察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之间有无差异。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在AR、ASR及AS组比例分别为59.1%、40.0%及28.6%。老年冠心病AR及ASR组中糖尿病患者体内sCD40L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结论:研究人群中AR组及ASR组中糖尿病患者比例增高,其中合并有2型糖尿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其体内sCD40L水平明显升高,提示sCD40L水平升高且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对阿司匹林敏感性差,可能与发生AR及ASR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脉血康胶囊对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AR)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影响。方法:78例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脉血康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月测定二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脉血康组可使脑梗死合并AR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脉血康胶囊对脑梗死合并AR患者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AR。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我院使用银杏叶片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疗效研究.方法:筛选出AR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分为治疗组36例,其中男21例;对照组36例.2组患者以上资料及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的例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治疗组有效率58.33%,较对照组36.11%高(P〈0.05);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1.11%,较对照组47.22%显著低下(P〈0.01);2组未见阳性事件发生.结论:银杏叶片对阿司匹林抵抗患者具有补充治疗作用,疗效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和通心络胶囊对阿司匹林抵抗(AR)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阿司匹林治疗并产生AR的患者34例,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17例(给予脑心通胶囊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对照组17例(给予通心络胶囊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脑心通治疗组与通心络治疗组治疗1月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与通心络均可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对于冠心病病人的阿司匹林抵抗疗效相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