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淋病奈瑟菌是人类淋病的病原菌,人类是自然界淋病奈瑟菌的唯一宿主,人类极易被感染,可却难以感染常用的实验动物,而淋病奈瑟菌的研究必须做大量的动物实验。由于合适的实验动物的缺乏,淋病奈瑟茵的研究受到严重阻碍。雌激素有抗炎作用,能使阴道黏膜增厚并且促使上皮细胞增生。如果将雌鼠用雌激素处理,然后用其建立奈瑟淋球菌实验动物感染模型,相信对今后研究奈瑟淋球菌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其中包括奈瑟淋球菌的感染机制,疫苗的开发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淋球菌外膜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病奈瑟菌是人类性传播疾病淋病的病原菌,简称淋球菌。主要引起泌尿生殖系统粘膜的急性或慢性化脓性感染。近年研究发现,淋球菌外膜蛋白在致病过程及宿主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淋球菌的感染率相当高,并可导致反复感染,这与其逃避宿主防御系统的机制较完善有关。菌体表面主要抗原成分外膜蛋白抗原等,  相似文献   

3.
淋病奈瑟菌容易感染人,却难以感染所有常用实验动物,因此长期以来一直缺少合适的实验动物模型,严重限制了淋病奈瑟菌的研究进展。雌激素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利用雌激素处理小鼠,建立淋病奈瑟菌实验感染模型,有助于淋病奈瑟菌感染机制的研究、疫苗的开发和研制、以及抗淋病药物的筛选与评价。  相似文献   

4.
类鼻疽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引起的一种新兴传染病,流行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目前尚无有效疫苗.类鼻疽菌作为一种兼性胞内致病菌具有庞大基因组,编码多种毒力因子,通过控制宿主细胞生物学途径并且抑制宿主细胞免疫应答过程,促进其在细胞内的增殖.本文对目前类鼻疽菌毒力相关的Ⅲ型和Ⅵ型分泌系统在类鼻疽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了概述,并讨论了类鼻疽菌新发现的毒力因子在细菌致病过程以及逃逸或破坏宿主免疫应答中发挥的作用.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的进展,对类鼻疽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有所加深,但许多问题仍有待探索解决,如疫苗、诊断、有效的治疗药物等.  相似文献   

5.
菲氏军团菌属革兰阴性胞内菌,可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并导致死亡,但其引起疾病的致病机制尚未阐明。已有前期研究菲氏军团菌致病因子及其诱导宿主免疫应答反应的报道显示,菲氏军团菌引起人体炎症性疾病的机制或与其胞内增殖、鞭毛、以及感染宿主细胞后诱导细胞因子释放和细胞死亡有关。因此,基于当前对于菲氏军团菌的研究结果与现状,本综述围绕该菌引起炎症性疾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对菲氏军团菌及其主要致病因子特征,菲氏军团菌致病因子与诱导宿主免疫反应,以及菲氏军团菌感染、免疫反应与炎症性疾病间的关系等内容作出总结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王小茜  郑源强  石艳春 《医学综述》2012,(24):4125-4128
布氏菌是引起人和动物布鲁菌病的病原体。这类兼性胞内寄生菌表达一系列的致病因子,包括脂多糖、外膜蛋白和Ⅳ型分泌系统等以保持其毒力。有些致病因子是侵袭宿主所必需的,有些致病因子对逃脱宿主免疫系统的清除是必需的,它们保证了布氏菌在胞内的生存和增殖,逃脱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了解其致病因子和作用机制可为疫苗研制提供依据,也可促使新的抗生素研制。现就布氏菌致病因子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冠状病毒是人和动物的重要致病原,其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给人类健康带来了致命威胁.宿主固有免疫反应是宿主抵抗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但过激的免疫应答也会加重病毒感染和病理损伤.病毒免疫逃逸是冠状病毒的重要致病机制.本文主要从宿主免疫传感器、干扰素、细胞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淋病奈瑟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K-B纸片法检测27株淋病奈瑟菌的耐药率,PCR扩增gyrA和parC基因,测序分析DNA序列。结果27株淋病奈瑟菌对青霉素、四环素以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为100%,而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100%敏感;DNA序列分析表明:环丙沙星耐药株均存在gyrA和parC基因的突变,其中gyrA基因的突变位点发生在第91位、95位氨基酸,parC基因的突变发生在第86位、87位、88位和91位氨基酸。结论淋病奈瑟菌的耐药与gyrA和parC基因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9.
林昭春 《四川医学》2009,30(5):753-755
淋病是我国乃至全球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是防治淋病综合措施的主要内容之一,但由于其病原体淋病奈瑟菌极易发生耐药,并且在淋病治疗过程中,抗生素的不正规使用和微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变异,使得当前淋病奈瑟菌流行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El益增强,耐药的比例也逐渐上升,给淋病的临床治疗、性病的防治和艾滋病控制带来极大的困难。为此,我们对近年文献复习,将淋病奈瑟菌流行病学及耐药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淋病奈瑟菌是淋病的病原菌.分泌物直接涂片革兰染色根据细菌形态学观察是革兰阴性双球菌,并不能确定是淋病奈瑟菌,易发生误诊或漏诊,其诊断意义有限.应与常见的革兰阴性灰色奈瑟菌,不动杆菌和摩拉菌等相鉴别.阐述了淋病奈瑟菌与其它相似菌的鉴别要点.细菌学培养仍然是诊断淋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收集近期国内外发表的关于我国淋病奈瑟菌耐药监测文献,分析淋病奈瑟菌的耐药趋势。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数据库,筛选合格文献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在1996~2007年,最终有6篇文献入选。我国部分地区NG耐药率对青霉素(57.2%~96.3%)、环丙沙星(17.6%~99.5%)均较高;头孢曲松虽然未检测到耐药株,但中敏率高(10.8~61.0%);壮观霉素敏感率、中敏率和耐药率分别在97.8%~100%、0~2.2%、0~1.0%之间。结论在我国,青霉素、环丙沙星已不适合用于治疗淋病。头孢曲松、壮观霉素是推荐治疗淋病的一线药物,但头孢曲松中敏率偏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2.
男性淋病患者奈瑟球菌57株药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男性淋病患者奈瑟球菌对抗生素的药敏情况。方法:纸片扩散法检测57株淋病奈瑟球菌对7种抗生素的药敏。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法检测产青霉素酶淋病奈瑟菌(PPNG),以对四环素药敏纸片抑菌圈直径≤19 mm推测为高水平耐四环素淋病奈瑟球菌(TRNG)。结果:淋病奈瑟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敏感性分别为12.3%、17.5%、28.1%;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耐药性分别为5.3%、3.5%、5.3%;无大观霉素耐药株。57株中检出14株PPNG菌株(24.6%),16株(28.1%)疑为TRNG。结论:淋病奈瑟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耐药性严重,这些药物已不再适合用于淋病治疗;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大观霉素仍是一线用药,但应重视中介株,否则导致严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淋球菌、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在慢性前列腺炎中的感染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 :用培养法对淋球菌和支原体进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 ,用头孢硝噻吩法对淋球菌进行 β 内酰胺酶检测 ,用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标法测定沙眼衣原体。结果 :在 2 90 0份前列腺液标本中 ,淋球菌、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的分离率分别为3.3 %,12 .8%和 0 .9%。淋球菌 β 内酰胺酶的产生率为 12 .6 %,淋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 73.7%,对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为 91.6 %,对壮观霉素和头孢菌素的敏感性均较高。支原体对四环素、乙酰螺旋霉素、红霉素和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达到或超过 5 0 .0 %,而罗红霉素、强力霉素、左旋氧氟沙星、美满霉素、交沙霉素和阿奇霉素的敏感率均达 70 .0 %~ 80 .0 %。结论 :支原体在慢性前列腺炎中的分离率高于淋球菌和沙眼衣原体。监测淋球菌和支原体的耐药性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250株质粒介导的耐药淋球菌株的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7年来广州地区质粒介导耐药淋球菌株的流行趋势。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s),筛选出质粒介导四环素耐药淋球菌(TRNG),以及用纸片碘量法测定质粒介导的产青霉素酶的淋球菌(PPNG)。结果846株淋球菌检出PPNG131株(15.5%)、TRNG184株(21.8%),7年来,PPNG、TRNG流行率经μ检验,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PPNG和TRNG流行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持续监测质粒介导耐药淋球菌株的流行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淋球菌、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在慢性前列腺炎中的感染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用培养法对淋球菌和支原体进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用头孢硝噻吩法对淋球菌进行β-内酰胺酶检测,用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标法测定沙眼衣原体。结果:在2900份前列腺液标本中,淋球菌、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的分离率分别为3.3%,12.8%和0.9%。淋球菌β-内酰胺酶的产生率为12.6%,淋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73.7%,对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为91.6%,对壮观霉素和头孢菌素的敏感性均较高。支原体对四环素、乙酰螺旋霉素、红霉素和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达到或超过50.0%,而罗红霉素、强力霉素、左旋氧氟沙星、美满霉素、交沙霉素和阿奇霉素的敏感率均达70.0%-80、0%。结论:支原体在慢性前列腺炎中的分离率高于淋球菌和沙眼衣原体。监测淋球菌和支原体的耐药性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淋球菌菌株的基因多态性,了解不同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选择适当的随机引物。方法以淋球菌基因组DNA为模板,对淋球菌进行RAPD扩增,选择多态性好、重复性好、稳定性强的随机引物,并用S38号引物对不同淋球菌基因组DNA进行指纹图谱区分。结果从Sagon公司50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8条扩增效果良好的引物,经RAPD扩增出的淋球菌指纹图谱间有明显不同的DNA多态性,可对不同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论利用RAPD技术对淋球菌进行随机引物的筛选,可为今后淋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用雌激素构建淋病奈瑟菌感染小鼠模型的方法。方法淋病奈瑟菌WHO-A接种经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和真皮下埋植尼尔雌醇片(雌三醇)预处理的雌性ICR小鼠,小鼠阴道拭子接种T-M选择培养基培养分离淋病奈瑟菌,取小鼠阴道分泌物涂片染色观察淋病奈瑟菌感染情况,比较两种雌激素对小鼠淋病奈瑟菌感染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苯甲酸雌二醇小鼠体内淋病奈瑟菌有短时间的定植,而尼尔雌醇组与对照组无差异。结论雌激素(尤其是雌二醇)有利于淋病奈瑟菌在小鼠阴道内的定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生长条件改变对淋球菌毒力的影响。方法将淋球菌暴露于低浓度亚致死量即1mmol/LH2O2作用1h,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结果发现淋球菌能产生一种新的分子量为62000应激蛋白,而且这种经1mmol/LH2O2作用后的淋球菌与未经低浓度H2O2作用的对照菌株相比,对高浓度的H2O2和人体中性白细胞的灭菌作用表现出明显的抵抗(P<0.01)。结论这种新的62000应激蛋白有增加淋球菌毒力的作用,并可能与淋球菌在人体中性白细胞内不能被杀灭而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调节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