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探讨分析心肌酶谱检测在急诊诊断中的有效性。将随机选取的本院2011年4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125例脑外伤患者作为脑伤组,将1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心梗组,将5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对3组人员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心肌酶谱变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脑伤组与心梗组的心肌酶谱检测明显升高,组间数据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外伤患者心肌酶谱检测的敏感度为10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酶谱检测的敏感度为98.4%,敏感度较高。且脑外伤程度为轻度患者的磷酸肌酸激酶检测值为(964.11±64.79)U/L,程度为中度患者的磷酸肌酸激酶检测值为(1857.59±103.95)U/L,程度为重度患者的磷酸肌酸激酶检测值为(3477.56±246.89)U/L。心肌酶谱检测在脑外伤患者及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临床诊断中的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张强  杨丽红  乔鹏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9):1474-1475
目的 对变异型急性心肌梗死诊断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变异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者首诊均误诊,复查心电图、心肌酶学均证实为Q波型心肌梗死.根据心肌梗死定位分为:下壁8例,前壁7例,前间壁4例,广泛前壁5例,高侧壁2例,正后壁1例.结论 变异型急性心肌梗死易误诊为急腹症、脑动脉硬化、颈部疾病等,但比较其临床表现,尤其是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有一定的动态变化,诊断中要综合分析,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3.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症状及心电图常不典型或在原有慢性病基础上发生,易误诊。现将我院近6年来门诊和急诊以各种疾病收住后经心电图及血清心肌酶检查确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例分析如下,以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1临床资料患者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62~83岁,平均76岁。16例中有冠心病心绞痛史4例,高血压4例,糖尿病4例,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2例,胆石症慢性胆囊炎2例,其中下壁心肌梗死4例,前间壁心肌梗死3例,正后壁心肌梗死2例,前壁心肌梗死3例,心内膜下心肌梗死4例。误诊时间3h~3d。误诊为急性心力衰竭3例(3/16),冠心病心绞痛4例(4/1…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表现为心律失常的非典型心肌梗死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表现为心律失常的非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其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结果 37例非典型心肌梗死患者均无典型胸痛,首发症状以心律失常、脑供血不足、急腹症为主,梗死部位以下壁、前壁,前间壁心梗为主。所有病例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均升高。结论非典型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多样化,对可疑病例需及时进行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漏诊分析诊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分析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误诊、漏诊的原因,积累及时、准确诊断病症的诊治体会。方法对临床工作中收集的50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就诊过程进行追溯分析。结果50例不典型AMI患者,误诊15例,疑诊者16例;20例经常规静脉溶栓成功,5例静脉溶栓未成功,38例患者7~15d后行冠脉介入治疗,患者症状缓解;有5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分析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年龄因素、心电图及心肌酶学的非典型性及非典型心肌梗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做早期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临床对单纯心肌酶学改变的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认识,以防漏诊、误诊。方法对26例心电图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6例患者中,误诊12例,其中误诊为心绞痛3例,急腹症2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3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例,左侧肩周炎1例。结论对心电图正常,而心肌酶学异常的患者,要注意心肌酶学的复查,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7.
36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原因分析和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石平 《江西医药》2010,45(2):141-14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我院2005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36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误诊原因。结果36例被误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起病时无典型心绞痛,首发症状为胸闷、气促、咳嗽、出冷汗、上腹部疼痛、意识障碍等症状,多数患者心电图不典型。结论提高内科医师的心血管专科知识水平,熟练掌握心电图、血清心肌酶学的特征性演变规律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8.
宋世英  赵树武 《天津医药》1998,26(9):566-567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是以溶栓后患者胸痛的变化、心电图ST段下降、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酶峰值前移作为冠状动脉再通的临床判定指标。本文对溶栓后T波早期倒置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33例,均符合世界心脏病协会和WHO关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其中男30例,女3例,平均年龄52.5(33~69)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5例、前壁心肌梗死7例、下后壁心肌梗死8例、广泛前壁伴下壁心肌梗死3例。具备以下条件者给予  相似文献   

9.
张云  张莉 《中国医药指南》2013,(15):257-257
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效果和方法。方法选取2008年至2013年间于我院确诊为不典型心肌梗死的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诊断过程,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效果和方法。结果所有36例患者初诊确诊的患者27例,均行2次以上的心电图和心肌酶检查,发现阳性例数分别为27例和24例。另外9例误诊的患者中,仅行1次甚至不行心电图和心肌酶检查,未发现阳性结果。误诊的患者中,包括误诊消化系统疾病患者7例,误诊呼吸系统疾病2例。结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其临床症状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的症状相似,可能被误诊,通过重复多次的心电图、心肌酶检查可以确诊。因此诊断过程中,对疑似心肌梗死的患者,重复多次的心电图、心肌酶检查,减少误诊,以免延误病机。  相似文献   

10.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表现。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心电图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房室性阻滞14例,下壁组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率高于前壁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不典型心电图表现各异,以T波改变为主(占47.2%),梗死定位也比较广泛。结论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显著,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刘军委  赵文静 《中国医药》2012,7(7):800-802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肌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拟行PCI的AMI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在行PCI术前使用替罗非班.比较2组术后6、12 h的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术后30 min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情况,术后30d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6、12 h的cTnT[( 1.54±0.35)mg/L比(2.16 ±0.57)mg/L,(1.18±0.65)mg/L比(1.69±0.76)mg/L]、CK-MB[ (32±7)U/L比(46±8)U/L,(31±6)U/L比(42 ±6) U/L]水平明显低(均P<0.05);术后30d观察组心脏事件发生率[11.7%(7/60)]明显少于对照组[21.7%( 13/60)](P<0.05);术后30 min观察组TIMI3级患者比例[96.7% (58/60)]明显高于对照组[86.7%(52/60)](P<0.05);术后30d观察组心脏彩超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66±9)%比(53±7)%],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30±4)ml比(38±5)ml]、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45 ±4)ml比(54±5)ml]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AMI行PCI患者术前给予替罗非班可明显减轻心肌损伤,改善心肌灌注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回旋支与右冠状动脉闭塞导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不同特点,观察30 d预后情况.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抢救中心住院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共62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梗死相关动脉情况分为2组,右冠状动脉组515例,回旋支组106例.比较2组临床特征及PCI术中特点,分析2组患者预后.结果 右冠状动脉组与回旋支组年龄、男性比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舒张压、发病至就诊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右冠状动脉组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比例、ST段抬高总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回旋支组[29.3% (151/515)比4.7% (5/106),(11.0±2.8) mm比(9.8±3.3) mm,(57±12)%比(55±10)%],入院时收缩压、肌钙蛋白Ⅰ峰值及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30 d病死率则明显低于回旋支组[(119±29)mm Hg(1 mm Hg=0.133 kPa)比(126±31)mm Hg,(47±30) μg/L比(55±33)μg/L,(160±71)U/L(176±73)U/L,3.9%(20/515)比8.5%(9/106)],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术前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0级血流率、多支血管病变比例、手术操作时间、就诊距血管再通时间、术后TIMI 3级血流率、术中应用主动脉内气囊泵支持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64.5% (332/515)比57.5%(61/106),51,7%(266/515)比49.1% (52/106),(50±22) min比(55±27) min,(77±13) min比(79±12)m in,93.4%(481/515)比92.5%(98/106),8.2% (42/515)比7.5% (8/106),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回旋支闭塞是30 d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67,95% CI:0.992~1.963,P=0.033).结论 回旋支闭塞导致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不典型,30 d病死率较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以急性左心衰竭为首发表现的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心力衰竭的特征和原因。方法:综合分析20例以急性左心衰竭为首发表现的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20例患者的病史和临床特点,粳据心电图、心肌酶的动态变化、Killip心功能分级和心脏彩超报告的心功能指标,探讨急性心内膜下心飘梗死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特征和原因。随访10例患者1年.3例死亡。结果:20例患者中,15例为无痛性心肌粳死.5例心肌瓣轻度升高,随访1年内死亡率为30%,均为糖尿患者;心电图特点:AVR和(或)V1导联S—T段抬高,其余导联普遍性S—T段压低〉0.1mV,尤其V3~V6S—T段压低更明显,或T波呈对称性深倒置;心脏彩超:LVEF(40±10)%。LVEF〈40%8例,LVEF〉140%12例,节段性室壁动度减弱或不协调。结论:①患者多合并有冠心病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②以急性左心衰竭为首发表现的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多为无痛性心肌梗死;③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及损伤的面积广泛;④心脏彩超表现为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显著减弱或不协调;⑤心力衰竭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也是主要死亡琢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Mlw)患者右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共纳入175例AMlw患者,随机数字法分组,其中85例患者急诊PCI治疗(急诊PCI组),90例患者给予择期PCI治疗(非急诊PCI组)。所有患者于术后1天、1周及4周行心脏超声检查,记录比较右心室流出道缩短分数(RVOT)、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FAC)、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以评价两种治疗对右心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PCI治疗后第1天,右心功能指标RVOT、FAC、RVEF均有明显下降,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急诊PCI组患者右心功能指标明显升高,RVOT、FAC、RVEF分别为(45±7)、(44±6)、(46±7)%,与术后第1天[依次为(38±8)、(32±7)、(34±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非急诊PCI组患者右心功能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右心功能指标均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Mlw早期及晚期行PCI治疗,最终都可以使患者的右心室功能得到恢复,但早期行急诊PCI治疗,可能使患者右心室功能的恢复更早、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科通过绿色通道进行静脉溶栓的效果。方法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科通过绿色通道进行静脉溶栓(EICU组)和在心血管科住院后进行静脉溶栓治疗(CCU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两组开始溶栓时间、再通率、病死率、溶栓治疗后2周左室射血分数。结果EICU组平均开始溶栓治疗时间为(35±5)min;再通41例(73.2%),急诊科住院期间死亡2例(3.8%);溶栓后2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52.01±0.18)%。CCU组平均开始溶栓治疗时间为(130±15)min;再通40例(57.1%),住院期间死亡6例(8.6%);溶栓后2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43.11±0.13)%。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科绿色通道的建立,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显著提高了血管再通率,明显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剂量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与替罗非班联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300mg)和大剂量组(600mg),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替罗非班治疗,其中常规剂量组加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治疗;大剂量组患者加用大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T段下降幅度,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并发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结果:常规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患者治疗后ST段下降幅度及sCD40L、PDGF-BB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大剂量组患者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常规剂量组(P<0.05)[(0.38±0.10)mm,(150.3±26.9)ng·mL-1,(2 071.7±577.8)ng·mL-1]比[(0.72±0.19)mm,(194.5±33.4)ng·mL-1,(2 564.2±623.6)ng·mL-1];常规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患者出血发生率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1.7%比25.0%);大剂量组患者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10.0%,1.7%,3.3%)对(23.3%,11.7%,15.0%)。结论:相较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大剂量氯吡格雷与替罗非班联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够显著改善心电图,缓解心肌缺血症状,降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急救方法、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抢救的10例心肌梗死病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急救方法、护理措施,主要包含严密监测病情,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给予科学化护理措施。结果经过急救与护理,抢救成功9例,成功率90.0%。护理及时发现心率异常者8例,发现率为88.9%。急救前后的心功能参数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必须给予及早、积极的急救措施,采取合理、科学的护理方法,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金洪珍  张盼 《中国医药》2013,8(6):747-749
目的 探讨青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左心室功能.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94例青年和111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一般临床资料采集,记录患者入院的即刻血糖水平、血脂水平、尿酸水平、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梗死部位、处理方法,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严重心律失常、死亡心功能KiHip分级、所有患者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青年组TG、CK-MB峰值高于老年组[(2.2±0.4) mmol/L比(1.4±0.6) mmoL/L,(190 ±42) U/L比(86±20)U/L,P<0.05或P<0.01],前壁心肌梗死比例高于老年组[39.4%(37例)比20.7%(23例)],心功能Killip分级优于老年组[(1.7±0.6)比(2.3±0.8),P<0.05],病死率低于老年组[4.2%(4例)比13.5%(15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青年组单支病变多于老年组[50.0%(35/70)比28.9% (23/76)] (P <0.01),而老年组多支病变多于青年组;心肌梗死对青年组的舒张功能、收缩功能的影响小于老年组(P<0.05).结论 年龄、性别、CK-MB酶峰、入院即刻血糖水平是青年组左心室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年龄、急诊PCI、CK-MB峰值、入院即刻血糖水平是老年组左心室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86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12h内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梗死相关动脉置入支架。结果86例成功行PCI,置入支架90枚,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即刻TIMI血流3级者80例(93%),2级者6例(6.9%),术后随访1~16个月,无心脏事件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成功率高,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胡少东  郝恒剑  许骥 《中国医药》2012,7(5):540-542
目的 探讨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发病12 h内AMI患者140例,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0例.研究组于开通闭塞血管1 min内,实施闭塞1 min-再灌注1 min的方法,重复闭塞-再灌注程序4次后持续灌注,观察2组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峰值、心电图ST段变化、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心肌充血分级,并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心室功能.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CK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34±522) U/L比(2476±619) U/L,P<0.05];TIMI血流分级≤2级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5.7% (4/70)比20.0% (14/70),P<0.05];心肌灌注Blush分级≤2级的构成比明显低于对照组(11.4%比22.9%,P<0.05);1个月和6个月研究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个月:(54.0±14.0)%比(50.0±9.0)%,6个月:(56.0±12.0)%比(52.0±11.0)%,均P <0.05)].结论 缺血后适应可改善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灌注,同时也可以改善心肌组织水平灌注,减少无再流发生,减轻心肌损伤.缺血后适应操作简单,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