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上海地区黄胸鼠和褐家鼠对第一代和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分析原因,制定对策.方法现场捕获褐家鼠和黄胸鼠,按照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的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分别摄食0.005%、0.05%杀鼠灵毒饵和0.005%溴敌隆毒饵.结果对杀鼠灵抗药性,44只褐家鼠中发生率为2.27%,29只黄胸鼠中发生率为13.79%;对溴敌隆抗药性,42只褐家鼠中发生率为4.76%,10只黄胸鼠中发生率10.00%;对杀鼠灵和溴敌隆毒饵产生抗药性的黄胸鼠个体分别对溴敌隆和杀鼠灵毒饵产生交互抗性.结论(1)当停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14年后,褐家鼠对杀鼠灵的抗性发生率有明显的衰退现象,黄胸鼠对杀鼠灵的抗性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2)在连续15年使用溴敌隆后,上海地区的褐家鼠和黄胸鼠均对溴敌隆产生了抗性个体;(3)建议尽快建立鼠类对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检验方法、抗药性个体和种群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目的探讨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经对广州市所辖9区内捕获的130只褐家鼠、31只黄胸鼠、18只小家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分别为8.5%、45.2%和27.8%,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17.72、278.46和1164.24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黄胸鼠和小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已形成抗药性种群,褐家鼠有抗药性个体产生。结论以黄胸鼠和小家鼠为优势种的场所,要考虑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以褐家鼠为主的场所,则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但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本项研究提示了我省家栖鼠中的褐家鼠、黄胸鼠对杀鼠灵灭鼠剂敏感性调查结果,分别为褐家鼠对0.005%浓度杀鼠灵毒饵摄食7天存活,黄胸鼠对0.025%浓度杀鼠灵毒饵摄食12天存活。抗性调查结果,总共试验274只鼠,查出抗性鼠6只,抗性发生率为2.19%。其中褐家鼠170只,抗性5只,抗性发生率为2.94%;黄胸鼠49只,抗性1只,抗性发生率为2.04%;小家鼠55只,无抗性鼠。二种试验结果显示,目前我省三种家栖鼠对杀鼠灵仍较敏感,虽有抗性个体出现,但还没有抗性群体形成。建议要进一步加强抗性监测,掌握鼠类抗性发展动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抗性群体的发生,以延长抗凝血灭鼠剂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经对江门市城区(蓬江、江海、新会区)内所捕获的129只褐家鼠、37只黄胸鼠、15只小家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分别为0、10.81%和46.67%,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12.00、143.12和582.41 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小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已形成抗药性种群,黄胸鼠有抗药性个体产生。结论以小家鼠为优势种的场所,要考虑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而以褐家鼠、黄胸鼠为主的场所,则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但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宝山区黄胸鼠和褐家鼠对溴敌隆的抗药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宝山区黄胸鼠和褐家鼠对溴敌隆杀鼠剂的抗药性,为科学使用化学灭鼠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的无选择性摄毒实验方法。结果 实验的21只黄胸鼠和20只褐家鼠,供给0.005%溴敌隆毒饵后在实验期限内均死亡,平均死亡天数分别为6.3和6.7 d,平均消耗溴敌隆原药分别为14.91和23.99 mg/kg,且未检测到抗溴敌隆的黄胸鼠和褐家鼠个体。结论 宝山区的黄胸鼠和褐家鼠对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溴敌隆)均无明显抗药性。应定期开展抗药性监测,科学选用第一、二代抗凝血杀鼠剂,以延缓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清远市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经对清远市城区及所辖3个县城区内所捕获的155只褐家鼠、13只黄胸鼠、28只小家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分别为0.65%、0和50.00%,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9.82、84.92和453.70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小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已形成抗药性种群,褐家鼠有抗药性个体产生。结论以小家鼠为优势种的场所,要考虑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而以褐家鼠、黄胸鼠为主的场所,则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但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广东省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 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 经对广东省5市所捕捉的769只褐家鼠、303只黄胸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分别为1.69%和12.21%,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10.36和131.96 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黄胸鼠和褐家鼠均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产生抗药性个体.结论 以黄胸鼠为优势种的场所,要考虑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而以褐家鼠为主的场所,则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同时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试验观察虹口区城区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和第二代抗凝血剂溴敌隆的抗药性发生率,为家栖鼠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0.005%杀鼠灵毒饵和0.005%溴敌隆毒饵进行无选择性摄食试验。结果 0.005%杀鼠灵毒饵,25只褐家鼠未监测到抗药性个体;0.005%溴敌隆毒饵,27只褐家鼠抗药性发生率为3.7%(1/27)。结论在虹口区城区,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敏感,但存在对第二代抗凝血剂溴敌隆的抗药性,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广东省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 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 经对广东省5市所捕捉的769只褐家鼠、303只黄胸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分别为1.69%和12.21%,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10.36和131.96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黄胸鼠和褐家鼠均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产生抗药性个体。结论 以黄胸鼠为优势种的场所,要考虑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而以褐家鼠为主的场所,则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同时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江苏省家栖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方法: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制定的“鼠类对抗凝血灭鼠剂敏感性和抗药性试验方法”。结果:褐家鼠平均致死剂量为18.53mg/kg,平均致死天数5.7d,黄胸鼠平均致死剂量133.55mg/kg,平均致死天数6.8d。试验结束后产生抗药性的个体褐家鼠4只,黄胸鼠2只。结论:2种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耐药力增强,有产生抗药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Laboratory feeding tests were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efficacy of the anticoagulant rodenticide bromadiolone against Rattus norvegicus, R. rattus and Mus musculus. Using 0.005% bromadiolone, complete kills of R. norvegicus and R. rattus not resistant to warfarin were obtained after exposure to the poison for 1 and 5 days respectively. Warfarin-resistant R. norvegicus were all killed in 4 days, and resistant M. musculus in 12 days. In general, the results resembled those obtained with difenacoum. Acceptance of bromadiolone was very good.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蕲春县应用抗凝血灭鼠剂以来,褐家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抗药性试验。结果在湖北省蕲春县分别于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和2007年进行6次褐家鼠抗药性监测,共208只测试鼠,仅有3次各有1只存活,且后4次监测的试鼠无论雌雄、最低和最高平均致死剂量,都明显低于1995年以前的水平,但平均致死天数较1990年首次监测时有所延长。结论蕲春县在使用抗凝血灭鼠剂灭鼠23年后,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仍高度敏感,对抗凝血药物的耐受能力均低于黄胸鼠和小家鼠,可以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杀灭褐家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广东省湛江地区家栖鼠形动物种群构成,为科学灭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每月选择一个乡镇,采取逐日捕鼠的方法,实施监测和调查。同时将捕获的鼠形动物鉴定及解剖,观察并记录妊娠情况。结果广东省湛江地区乡镇居民区鼠形动物的笼捕率平均为10.93%,其中鼠类的笼捕率为6.59%;2年共捕获鼠形动物3 178只,其种群构成方面褐家鼠占36.47%、黄胸鼠占25.27%、臭鼩鼱占38.20%、小家鼠占0.06%;褐家鼠年均妊娠率为7.16%,平均每胎妊娠胎仔数为7.18;黄胸鼠年均妊娠率为8.76%,平均每胎妊娠胎仔数为4.17;臭鼩鼱年均妊娠率为21.34%,平均每胎妊娠胎仔数为3.36。结论在乡镇居民区臭鼩鼱和褐家鼠为优势种群,黄胸鼠为常见种,小家鼠为少见种;褐家鼠和黄胸鼠一年有春秋季2个繁殖高峰,其中春季的繁殖高峰超过秋季;臭鼩鼱也有2个高峰,前峰出现在3~6月,后峰在10~12月。建议湛江地区实施春秋两季灭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试验观察未频繁使用抗凝血灭鼠剂的长沙市城区黄胸鼠对杀鼠灵和溴敌隆抗药性发生率。方法用0.025%杀鼠灵毒饵和0.005%溴敌隆毒饵进行无选择性摄食试验。结果 0.025%杀鼠灵毒饵和0.005%溴敌隆毒饵投药期18d,黄胸鼠对杀鼠灵抗药性发生率为43.48%(10/23),对溴敌隆抗药性发生率为21.21%(7/33)。结论在长沙市城区,近年来未频繁使用抗凝血灭鼠剂的地方,黄胸鼠仍存在对杀鼠灵和溴敌隆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南通市区黄胸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方法 PT测定采用仪器法,无选择性摄食实验在实验室进行,摄食0.05%杀鼠灵毒饵。结果 22只实验黄胸鼠其PT(以INR值表示)平均值为0.94;在9 d的摄食过程中,平均摄药量为148.9 mg/kg,在25 d的观察期内,16只死亡,6只存活;存活的黄胸鼠中,其摄药量均超过黄胸鼠143 mg/kg的抗药性标准,抗药性发生率达到了27.3%。结论南通市区黄胸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杀鼠灵可能已产生群体抗药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武汉市青山区鼠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制定鼠类防控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夹夜法进行鼠类密度监测,每月监测1次。对2006-2012年青山区鼠情监测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年共捕获鼠类3种353只,褐家鼠占92.4%,为优种;小家鼠和黄胸鼠分别占3.1%和4.5%。密度在春、秋两季呈现2次小高峰。结论青山区鼠种以褐家鼠为主,建议根据它们的孳生、栖息习性及季节消长特点,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并加强对鼠类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和控制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蜡皮整粒毒饵对小家鼠与褐家鼠的杀灭效果。方法选择济南市历城区张马村,放0.05%敌鼠钠蜡皮玉米粒毒饵、蜡皮小麦粒毒饵与对照毒饵。结果蜡皮玉米粒、蜡皮小麦粒毒饵对小家鼠的灭效分别为99.47%、100.0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84,P〉0.05),对褐家鼠分别为92.44%、96.59%。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8.14,P〈0.01)。蜡皮玉米粒毒饵、对照普通玉米粒毒饵对褐家鼠的灭效分别为92.44%、92.74%,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42,P〉0.01),对小家鼠分别为99.47%、98.34%,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4.57,P〈0.01)。蜡皮小麦粒毒饵与对照普通小麦粒毒饵对褐家鼠的灭效分别为96.59%、100.00%,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7.69,P〈0.01);对小家鼠分别为100.00%、98.58%,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3.84,P〈0.01)。结论蜡皮整粒毒饵对小家鼠与褐家鼠的杀灭效果很好,证明其接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