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CT值与肝内血管诊断脂肪肝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树敏  张俊梅 《包头医学》2004,28(1):F004-F004,F003
目的:CT下探讨CT值与肝内血管密集度两种方法来诊断不同程度脂肪肝的价值.方法:对25例经肝穿刺活检和药物治疗证实的脂肪肝病例作肝脏CT平扫,测量CT值,观察分析肝内血管相对密集度的变化,用CT值与肝内血管密集度的变化做对比分析.结果:25例中轻度脂肪肝13例,肝脏平均CT值43Hu(30~60)Hu,其中经皮肝穿8例证实为轻度脂肪肝,药物治疗好转吸收5例.肝内血管被肝实质湮没不显示12例,1例显示少许肝血管影.中度脂肪肝10例,肝脏平均CT值28Hu(20~38Hu),全部经肝穿刺证实,血管密集度呈反转显示.重度脂肪肝5例,肝实质CT值平均为0.2Hu(-7~18)Hu,全部由经肝穿刺证实,血管明显高于肝实质密度.结论:用CT值进行定量分析来诊断脂肪肝准确率,比观察肝内血管密集度诊断脂肪肝要差.  相似文献   

2.
胰腺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增强扫描参数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不同扫描参数对胰腺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 (CT)增强的影响 ,以得出合适的扫描方案。方法 :1预试验 10例 ,按 1.5 ml/ kg、3ml/ s注射造影剂 (Omnipaque 30 0 mg I/ m l)行胰腺薄层三期扫描 ,动脉期、胰腺期及门脉期的延迟时间各为 18s、40 s、70 s,分别测量平均胰腺 CT增强值并作比较。2将 40例患者按不同剂量和注射速度随机分成 4组 , 组 (1.5 ml/ kg、3.0ml/ s) , 组 (1.5 ml/ kg、2 .5 m l/ s) , 组 (1.0 ml/ kg、3.0 m l/ s) , 组 (1.0 ml/ kg、2 .5 ml/ s)每组各 10例 ,分别行胰腺期、门脉期扫描 ,分别测量平均胰腺 CT增强值并作比较。结果 :预试验中发现平均胰腺 CT增强值 ,胰腺期 [(6 9.5 6± 10 .6 ) Hu]比动脉期[(2 4.81± 14.98) Hu]高 (P<0 .0 5 ) ,胰腺期 [(6 9.5 6± 10 .6 ) Hu]比门脉期 [(5 4.38± 10 .34 ) Hu]高 (P<0 .0 5 )。40例对照研究中 ,胰腺期平均胰腺 CT增强值 : 组为 (71.0 5± 9.6 4) Hu, 组为 (6 2 .2 7± 12 .2 9) Hu, 组为 (42 .3± 11.75 ) Hu, 组为(44 .16± 11.2 7) Hu、 组与 组相比 (P<0 .0 5 )、 组与 组相比 (P<0 .0 5 )。 组与 组、 组与 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平均胰腺实质增强胰腺期比动脉期、门脉期好 ,以 1.5 ml/ kg剂量 ,2 .5~ 3.0 m l/ s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256层螺旋CT腹主动脉动脉期CT值与胰腺供血动脉显示的相关性.方法:根据腹主动脉动脉期CT值的差异,将苏州科技城医院152例行腹部增强CT检查的患者分为3组,A组61例(250~349 Hu)、B组49例(350~449 Hu)和C组42例(≥450 Hu).利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现技术(VR)...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肝移植受体CT图像进行主观评价和CT值测量分析。方法:对20例肝移植受体行三期增强扫描。结果:所有病例影像的主观评价和CT值测量分析均无不满意评价。肝动脉、门静脉、下腔静脉的CT值平均增加值分别达到(245±21)Hu、(120±18)Hu、(100±15)Hu,其中肝动脉、肝静脉显示满意率均为100%,门静脉显示满意率为85%。结论:应用预扫描、智能造影剂跟踪技术,精确测算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三期增强扫描的延时时间,在靶血管造影剂处于峰值段扫描,获得清晰、不失真的3D血管影像。  相似文献   

5.
HSCT肺动脉造影联合间接法下肢静脉造影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MSCT肺动脉造影联合间接法下肢静脉造影的技术.方法 本研究收集40例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患者,按间接法下肢静脉CTV延时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用对比荆跟踪技术(SureStar),先进行MSCT肺动脉造影,然后行下肢静脉造影扫描,A组延迟180~210s扫描:B组延迟240~270s扫描.扫描后分别测量髂总静脉、股静脉、胴静脉的强化CT值.结果 40例患者肺动脉均显示清晰.A组髂总静脉CT值平均为115.4 5±12.95Hu,股静脉CT值平均为110.05±10.8 2Hu,腘静脉CT值平均为121.85±17.37Hu;B组髂总静脉CT值平均为103.05±13.50Hu,股静脉CT值平均为103.05±8.8 3Hu,腘静脉CT值平均为111.30±11.79Hu.A组与B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组静脉内的造影剂浓度高于B组.诊断肺栓塞18例,合并下肢静脉血栓10例.结论 MSCT肺动脉造影联合间接法下肢静脉造影时,应用对比荆跟踪触发扫描技术(SureStar)肺动脉显示良好,延迟180~210s扫描能获得更好的下肢静脉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胸部CT值在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81例胸腔积液患者纳入本研究,胸腔积液分为渗出液、漏出液、恶性胸腔积液及良性胸腔积液。建立平均CT值的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 81例胸腔积液患者中59例为渗出液,22例为漏出液;恶性胸腔积液33例,良性胸腔积液48例。渗出液组平均CT值(16.68±6.76)Hu高于漏出液组(5.50±3.42)Hu(P<0.000 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胸腔积液平均CT值对区分渗出液和漏出液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曲线下面积为0.944 5)。当最佳界值为≥9.99 Hu时,其敏感度为88.14%,特异度为90.91%;恶性胸腔积液组平均CT值(15.38±7.29)Hu与良性胸腔积液组平均CT值(12.45±8.03)Hu没有差异(P=0.098 1)。结论 在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过程中,胸部CT的CT值在鉴别漏出液及渗出液中有一定的价值,但尚不能用于鉴别良性及恶性胸腔积液。  相似文献   

7.
1病例资料 患者,女,24岁,查体B超发现胰体尾部位实性肿块,不均回声.CT扫描:胰体尾后下方示-6.O cm×6.5 cm肿块,CT值40 Hu-50 Hu,内有低密度区,CT值约25 Hu;肿块边缘光滑,部分有包膜,右侧与胰腺、后方与左肾关系密切,并示左肾局部轻度受压(见图1);增强双期扫描,病变均强化明显,最高时稍低于同层动脉密度,CT值约90 Hu~110 Hu;有多处条状低密度无强化区(见图2),边界大部分清晰锐利,有强化.  相似文献   

8.
足月新生儿脑组织CT密度正常值统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组织CT值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 181例神经系统正常的足月新生儿及 10 0例HIE患儿进行颅脑CT检查 ,测量其灰、白质CT值。结果  181例正常足月新生儿脑灰、白质CT值分别为 36 .2 6± 5 .6 3Hu和 2 2 .46±3.81Hu ,10 0例HIE新生患儿脑灰、白质CT值分别为 31.6 6± 2 .43Hu和 17.2 5± 2 .15Hu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神经系统正常足月新生儿脑灰、白密度值呈正态分布 :脑白质18.6 5~ 2 6 .2Hu ,脑灰质 30 .6 3~ 41.89Hu。结论 脑白质密度低于 18Hu和 (或 )脑灰质密度低于 30Hu的足月新生儿 ,均提示HIE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脑出血脑出血系指脑动脉破裂,血液流到脑实质而言,其原因多数为脑动脉硬化及高血压。 (一)CT检查:血液的CT值依血红蛋白量而定。正常Ht值(45%)的静脉血CT值为50~60Hu。由血管流出的血液,其血浆(25~29Hu)被吸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后胰瘘的高危因素及术前胰腺体部拟切除断面平扫期CT值(以下简称胰体部CT值)对PD术后胰瘘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8例住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单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胰体部CT值与胰瘘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简单线性相关分析,其对PD术后胰瘘的预测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408例患者共发生胰瘘123例(30.14%),单因素分析显示BMI、术前γ-谷氨酰转肽酶、胰管直径、胰体部CT值、手术时间、胰腺质地软硬(术中判断)是PD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BMI≥25 kg/m2、胰管直径≤3 mm、胰体部CT值<40 Hu、胰腺质地软(术中判断)软为PD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不同胰瘘严重程度分级患者的胰体部CT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瘘严重程度与胰体部CT值呈负相关.胰体部CT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714,对PD术后胰瘘具有中等预测价值.结论 BMI≥25 kg/m2、胰管直径≤3 mm、胰体部CT值<40 Hu、胰腺质地软硬(术中判断)软为PD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胰体部CT值对PD术后胰瘘具有中等预测价值,可指导围手术期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能CT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鉴别早期脑出血及碘对比剂外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接受血管内治疗并于术后24 h内行双能CT扫描患者。由双能扫描获得单纯融合图像(mixed energy images,MIX),虚拟平扫图像(virtual unenhanced non-contrast,VNC)及碘叠加图像(iodine overlay maps,IOM),经综合分析确定诊断。术后72 h行常规平扫CT随访。以术后72 h结果为标准评价双能CT鉴别出血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在MIX图像上测量出血及碘对比剂外渗高密度区的CT值,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获取鉴别出血和对比剂外渗的cutoff值并评价其准确性。结果 共60例患者接受双能CT检查,其中30例各图像均未见脑内高密度。30例[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62.4±10.1)岁]MIX图像见高密度,其中双能CT图像综合分析诊断出血15例,对比剂外渗14例,出血合并外渗1例,与术后72 h CT随访对照,双能CT识别早期脑出血敏感度为88%、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率为100%、阴性预测率为86%、准确率为93%。MIX图像上出血平均CT值为(56.6±11.7) Hu,碘对比剂外渗平均CT值为(90.9±39.9) Hu,ROC分析显示对比剂外渗与出血鉴别的最佳cutoff值为74.0Hu,CT值测量鉴别出血与对比剂外渗的AUC值为0.781(95%CI:0.611~0.950),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0%、92.9%(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应采用双能CT鉴别早期脑出血与碘对比剂外渗;在不具备双能扫描条件的情况下,单纯CT值测量能够鉴别大部分出血与对比剂外渗。  相似文献   

12.
CT增强检查造影剂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CT增强检查中国人的造影剂用量。方法:将200例腹部增强检查的病人分为甲(100 mL)、乙(70 mL)两组,用相同的注射速率和扫描方法进行检查,观察两组病人主动脉期主动脉的CT值和肝实质期肝脏增强前后的的密度差值。结果:甲组主动脉的CT值均在100Hu以上,肝实质的密度差值均在20Hu以上,增强效果良好;乙组主动脉CT值在100Hu以下和肝实质期的密度差值在20Hu以下的均为1例。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国人用70 mL。的造影剂也能获得良好的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讨64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造影中体重、心率、体重指数(BMI)、每分心输出量(CO)、射血分数(EF)对对比剂增强效果的影响及其关系。方法 (1)对160例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行CT冠状动脉造影(CTCA)检查,测量患者升主动脉根部的平均CT值。将体重、心率、BMI、CO与升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进行逐步回归分析;(2)体重、CO与升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行Pearson相关分析;(3)对60~70 kg体重组患者心率与升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逐步回归方程为Mean(升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829.962-5.324 Weight+5.253BMI-1.648 Heart rate-0.013CO(F=48.253,P=0.000);由标准回归系数可见,对升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体重(-0.851)、BMI(0.209)、心率(-0.173)、CO(-0.169)。体重与升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呈高度负相关(r=-0.665,P〈0.01);CO与升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呈低度负相关(r=-0.355,P〈0.01);60~70 kg体重组心率与升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呈低度负相关(r=-0.268,P〈0.05)。结论 (1)在相同对比剂使用条件下,患者体重是影响CTCA增强效果的重要因素,二者呈负相关,即体重越大,冠脉增强幅度越小;BMI、CO以及心率(控制在80次/min以下时)对冠脉增强效果影响较小;EF对增强效果无显著影响。(2)配合合理的冠脉扫描技术,可根据体重适当调整对比剂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鉴别肺内良、恶性结节的临床价值。 方法:利用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方法对39例肺内孤立性结节(SPNs)患者的不同增强模式进行分析,并绘制SPNs强化的时间-密度曲线、测量其强化峰值和CT净增值。 结果:良、恶性结节强化后具有不同的时间-密度曲线模式和CT净增值。肺癌的CT净增值[(41.9±2.8)]Hu高于结核的CT净增值[(11.7±7.85)Hu](P<0.01);炎性结节的CT净增值[(43.6±7.7)Hu]与肺癌的CT净增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肺癌的时间-密度曲线为初始急剧上升后缓慢下降,最后保持稳定水平;炎性结节曲线呈持续上升(无下降)趋势;肺结核的曲线呈平缓走行,无明显起伏。结论: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是用一种无创性方式对SPNs血流模式提供定量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第三代Force双能量CT虚拟去钙(DECT-VNCa)图在不同对比物质相对比值(RCMR)条件下对骶骨翼骨挫伤及隐匿性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有明确骨盆外伤史或腰骶部疼痛的35例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及MRI检查,RCMR值分别取1.59、1.79、1.89,重建3组DE-VNCa图像。以MRI诊断为金标准,计算3组图像诊断骶骨翼骨挫伤及隐匿性骨折的效能,获得最优RCMR值,并在此最优条件下测量并比较骶骨翼骨髓水肿区与对侧正常区域的CT值,以ROC曲线评价CT值对骶骨翼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效能。结果:RCMR值取1.59、1.79、1.89时,诊断骶骨翼骨髓水肿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40、0.81、0.71;RCMR为1.79时,DE-VNCa图诊断效能最高。以RCMR=1.79重建DE-VNCa图,骨髓水肿区域平均CT值为(-20.21±18.81)Hu,对侧正常骨髓区平均CT值为(-74.19±27.94)Hu,骶骨翼骨髓水肿区与对侧正常区域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CT值=-43.45 Hu为临界值,诊断骶骨翼骨髓水肿的AUC为0.947(P<0.001)。结论:双源DECT-VNCa图在RCMR为1.79时诊断骶骨翼骨挫伤及隐匿性骨折的临床价值较高;CT值有助于诊断骶骨翼骨挫伤及隐匿性骨折骨髓水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肝硬化患者的造影时间 强度曲线进行分析 .[方法 ]对 18例肝硬化患者以及 10例正常人行单平面动态肝动脉造影术 ,分析肝组织的造影时间 强度曲线 .[结果 ]肝硬化患者造影增强到达高峰的时间为 10~ 15s(平均为 13s) ,造影后增强的CT值量在 19 7~ 87 4Hu之间 (平均为36 1Hu) ,肝硬化患者与正常人的造影强化速率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肝硬化患者扫描结束时 ( 30s) ,肝脏CT值从峰值下降至 5 8~ 4 1 1Hu之间 (平均降至 15 0Hu) ,从峰值到扫描结束的时间为 15~ 2 0s(平均为 17s) ,肝硬化患者与正常人的造影衰减速率间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造影时间 强度曲线反映了肝硬化病人的血流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值是否有助于鉴别鼻腔鼻窦软组织肿物的病变性质。方法:回顾性分析277例患者的术前非 增强CT资料,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确诊及分类依据。计算各类病变CT值范围并比较各类病变CT值之间的差异。将各类 样本重新分析作出诊断,比较将病变CT值范围纳入诊断依据前后的诊断准确率。结果:鼻息肉CT值为(25.3±3.5) Hu,浆 液囊肿CT值为(7.9±3.5) Hu,黏液囊肿CT值为(42.2±4.7) Hu,乳头状瘤CT值为(40.7±5.3) Hu,真菌球CT值为(112.3±10.9) Hu, 血管瘤CT值为(41.7±4.8) Hu,恶性黑色素瘤CT值为(51.2±9.9) Hu,鳞状细胞癌CT值为(47.1±9.9) Hu。鼻息肉CT值高 于浆液囊肿,低于黏液囊肿、乳头状瘤、真菌球、血管瘤、恶性黑色素瘤及鳞状细胞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浆液囊肿CT值低于其他类疾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真菌球CT值高于其他类疾病,差异均有 统计学意义(均P<0.05);黏液囊肿、乳头状瘤、血管瘤、恶性黑色素瘤、鳞状细胞癌平均CT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 意义(均P>0.05)。将病变CT值范围纳入诊断依据后,诊断准确率由71.1%提高至9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50, P<0.01)。结论:浆液囊肿、鼻息肉、真菌球的CT值明显不同于其他病变,单从CT值就可以将这3种病变与其他病变 区分;黏液囊肿、乳头状瘤、血管瘤、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细胞瘤CT值范围相近,需要结合影像及临床其他特 征进行鉴别诊断。将CT值纳入诊断依据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如何准确、合理运用CT扫描技术对急性胰腺炎及并发症的诊断。方法 扫前 30min采用口服 2 %泛影葡胺溶液 5 0 0ml,扫描时再服用 2 %泛影葡胺 30 0ml,每层应 <2s ,层厚 2~ 5mm ,先行常规扫描 ,然后行增强扫描。结果 胰腺炎时表现胰腺弥漫性增大 ,密度低 ,但轮廓不清 ,边缘模糊等改变。结论 CT扫描急性胰腺炎和并发症有其较特征性所见 ,对其诊断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膀胱气钡双重造影在膀胱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浓度为 15 0 % - 2 0 0 %W/V的硫酸钡混悬液 5ml- 10ml,过滤空气 2 0 0ml- 2 5 0ml做膀胱气钡双重造影 ( 5 1例 ) ,观察膀胱解剖结构及病灶细微结构的显示情况 ,并与术后标本及CT扫描 ( 2 6例 )对照分析。结果 :①造影对膀胱粘膜皱襞 ,膀胱壁及病灶的显示满意率分别为 82 % ,10 0 % ,98%。而CT扫描分别为 0 ,10 0 % ,94 %。②造影对某些病变如膀胱憩室 ,膀胱结核 ,神经原性膀胱等敏感性明显优于CT扫描。③造影对膀胱癌外侵的显示不如CT扫描。结论 :造影对膀胱解剖结构及病灶的显示有独到之处 ,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CT平扫及延迟扫描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CT平扫及延迟扫描对诊断肾上腺腺瘤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皮质腺癌、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各类肾上腺肿瘤的CT平扫及延迟期的密度,并进行比较。结果:45例肾上腺皮质腺瘤平扫密度(7±13)Hu明显低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38±13)Hu、皮质腺癌(34±15)Hu、转移瘤(31±15)Hu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虽然增强后1min密度(58±23)Hu明显低于其他三种肿瘤,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皮质腺癌、转移瘤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CT值范围与其他三种肿瘤之间的差异互相重叠。增强后10min肾上腺腺瘤密度(32±23)Hu,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89±23)Hu、皮质腺癌(78±28)Hu、转移瘤(78±26)Hu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肾上腺CT平扫及延迟扫描对腺瘤和非腺瘤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