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与HBV DNA定量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检测出现的组合模式与HBVDNA定量之间的关系,正确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标志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含量,依据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出现的模式分为7组A组191例,为HBsAg、HBeAg、HBcAb阳性(俗称大三阳);B组328例,为HBsAg、HBe-Ab、HBcAb阳性(俗称小三阳);C组26例,为HBsAg、HBeAg阳性;D组54例,为HBsAg、HBcAb阳性;E组35例,HBsAb、HBeAb、HBcAb阳性;F组11例,为HBsAb、HBcAb阳性;G组10例,为HBcAb阳性。结果各组HBVDNA>1.00ⅹ103拷贝/ml的阳性增高百分率分别为A组98.95%(189/191);B组46.34%(152/328);C组100%(26/26);D组57.41%(31/54);E组20.00%(7/35);F组18.18%(2/11);G组20.00%(2/10)。A组、C组与B、D、E、F、G组间HBVDNA阳性增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各组间比较有些差异有显著性,有些差异无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正确合理地分析HBV血清学指标出现的类型,与HBVDNA的联合动态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抗体IgM(HBc IgM)和HBV血清标志物不同模式的乙型肝炎核酸(HBV DNA)阳性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酶速率法检测1093例HBV DNA阳性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和ALT,根据HBV血清标志物不同模式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ALT值。结果各组ALT>60U/L(异常)例数及其异常增高百分率分别为:A组(HBc IgM阳性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阳性)147例,占53.85%(147/273);B组(HBc IgM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阳性)104例,占42.28%(104/246);C组(HBc IgM、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乙型肝炎表面抗体、e抗体阴性或阳性)6例,占20.69%(6/29);D组(HBc IgM阴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核心抗体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e抗体阴性或阳性)125例,占22.94%(125/545)。A组与B组、C组、D组间ALT异常增高率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B组与C组、D组间ALT异常增高率差异亦均有显著性(分别P<0.05,P<0.01);C组与D组间ALT异常增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BV DNA阳性患者中的HBc IgM阳性且HBsAg阳性者较HBc IgM阴性者或HBsAg阴性者ALT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母亲对胎儿行被动免疫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对自孕28周起多次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HBsAg阴性孕妇40例(A组)及未注射的16例(B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套式PCR检测母血HBsAg、HBVDNA及新生儿血HBsAg、抗-HBs、HBVDNA。结果A组40例新生儿中37例血清抗-HBs阳性,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新生儿血HBsAg、HBVDNA检出率明显低于B组。A组孕妇用药后血HBsAg滴度及HBVDNA水平较用药前明显下降。结论经母亲对胎儿行被动免疫可有效预防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S1抗原在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17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血清标本同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前S1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和HBV DNA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并分前S1抗原阳性组与阴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S1抗原阳性的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组中HBV DNA的检出率为77.09%,检出率较高的3种血清学模式是HBsAg与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双阳(模式⑤,100.00%),HBsAg、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三阳(模式①,95.99%),HBsAg、HBeAg、HBeAb、HBcAb四阳(模式③,94.44%);前S1抗原阴性的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组中HBV DNA的检出率是29.30%,检出率较高的3种血清学模式是模式⑤(100.00%)、模式③(66.67%)、模式①(64.04%)。前S1抗原阳性组检出HBV DNA的平均含量是(7.36±0.90)拷贝/mL,阴性组是(5.42±1.16)拷贝/mL。两组比较:HBV DNA的检出率(P<0.005)和HBV DNA的含量(P<0.05)差异都有显著性。结论前S1抗原作为一种新的反映HBV复制状态和传染性的指标,在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中具有重要意义,其阳性血清标志物模式患者HBV复制活跃,HBV含量高。  相似文献   

5.
母亲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感染对围生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母亲HBV感染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HBV宫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套式多聚酶链反应(nPCR)法分别检测41例HBsAg阳性、12例HBsAg阴性而其他标志物阳性和16例乙肝血清标志物全部阴性的孕产妇及其新生儿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HBVDNA。结果HBsAg阳性产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HBVDNA阳性率为31.7%(13/41);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感染率与血清HBeAg和HBVDNA的状态及水平无关(P>0.05);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DNA阳性率在母亲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DNA均阳性组显著高于仅血清阳性组;母亲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DNA阳性组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1例母亲血清HBVDNA阴性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DNA阳性,其新生儿血清中检出HBVDNA。结论母亲HBV感染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有可能作为载体导致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6.
林静华  蔡杰  陈晓洁  林少微  张娟  王雪华 《中国校医》2013,27(4):278-278,280
目的探讨2种HBV感染模式患者血清ALT、CG、β2-MG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210例HBV感染者按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模式分为A组(HBsAg阳性、HBeAg阳性、HBcAb阳性)和B组(HBsAg阳性、HBeAb阳性、HBcAb阳性),同时选取健康人5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酶法测定ALT、放射免疫法测定CG和β2-MG、ELISA法检测HBV标记物。结果 A组和B组ALT、CG、β2-MG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ALT、CG、β2-MG水平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ALT、CG、β2-MG水平,可较早期、较全面的反映乙肝患者肝脏损伤程度,可协助临床对肝脏功能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HBV携带产妇血清与乳汁HBV-DNA变量相关性,为安全哺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ELISA法检测HBV携带产妇血清HBV-M,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与乳汁HBV-DNA,统计学方法分析两变量相关性。结果以乳汁HBV-DNA小于500拷贝/ml为阴性,其中A组(HBsAg、HBeAg、HBcAb阳性)乳汁阴性率为11.7%(15/128),B组(HBsAg、HBcAb阳性或HBsAg、HBeAg阳性)乳汁阴性率72.3%(11/15),C组(HBsAg、HBAbe、HBcAb阳性)乳汁阴性率94.9%(185/195),三组阴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8例HBV携带产妇同时检测血清和乳汁HBV-DNA,各组分组情况同上,A组血清HBV-DNA阳性率95.4%(83/87),乳汁HBV-DNA阳性率80.7%(71/87),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清HBV-DNA阳性率为46.2%(6/13),乳汁HBV-DNA阳性率30.8%(4/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清与乳汁HBV-DNA阳性率分别为31.8%(37/148)和4.1%(6/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两变量统计学分析正相关且相关程度高。结论不同感染模式的HBV携带产妇,血清与乳汁HBV-DNA病毒载量不同,HBV携带产妇哺乳前应该检测血清和母乳中的HBV-DNA,以指导母乳安全喂养。  相似文献   

8.
皖江地区自然人群HBV M及HBV基因型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皖江地区自然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其基因型分布状况,探讨安徽省乙肝流行规律,为乙肝的治疗及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皖江地区自然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标本,用ELISA方法检测乙肝病毒感染标志,对表面抗原阳性的血清用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法进行HBVDNAA-F基因型检测及分析。结果在2282例血清标本中,乙肝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及HBcAb流行率分别为:9.8%、43.5%、1.0%、7.8%、10.3%。224份HBsAg阳性的血标本中HBV基因型检出率分别为:B型54.9%、C型32.6%、BC混合型7.1%,另外有12例未分出型别(5.4%)。HBsAg流行率男性高于女性(χ2=3.992,P<0.05);224份HBsAg阳性标本共呈现5种模式:①HBsAg、HBeAg、HBcAb阳性;②HBsAg、HBeAb、HBcAb阳性;③HBsAg、HBcAb阳性;④HBsAg、HBeAg阳性;⑤仅HBsAg阳性;HBeAg阳性标本基因型检出率为100%,C型在HBeAg阳性者中检出率(59.1%)高于HBeAg阴性者(29.7%),但HBeAg阴性者B型检出率(56.9%)高于HBeAg阳性者(36.4%)。结论皖江地区乙型肝炎的流行水平与2002年全国流调结果基本一致;HBV基因型以B,C型为主,优势基因型为B型;HBV基因型与血清标志物有关系;此外,多引物对巢式PCR法适用于大样本筛检及临床流行病学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前诊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最常用的指标主要是其血清学标志物(乙肝两对半),包括HBsAg、HBeAg、HBsAb、HBeAb和HBcAb.而临床上多采用乙肝两对半联合HBV-DNA定量检测来反映HBV感染及病毒复制情况.一般以HBsAg临床检查结果为阳性,伴或不伴其余标志物阳性,表示感染HBV.而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1例血清学标志物及血清HBV-DNA检测结果均阴性而经肝穿刺证实为HBV感染所致肝炎患者.  相似文献   

10.
儿童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含量的关系. [方法]202例血清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同时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标本中HBV-DNA的含量. [结果]HBsAg、HBeAg、HBcAb阳性组中,HBV-DNA阳性率为98.9%(88/89);HBsAg、HBeAg阳性组的HBV-DNA阳性率为100%(6/6);HBsAg、HBeAb、HBcAb阳性组中,HBV-DNA阳性率为25%(9/36);HBsAb、HBeAb、HBcAb阳性组的HBV-DNA阳性率为12.5%(2/16);HBsAg、HBcAb阳性组和HBeAb、HBcAb阳性组分别5例中各有1例检出HBV-DNA;33例HBsAb阳性中仅1例HBV-DNA阳性;12例HBV血清标志物全阴的标本未检出HBV-DNA.[结论]儿童乙肝患者的多种血清标志物模式中都存在HBV-DNA复制.以HBeAg阳性者HBV-DNA复制水平最高.血清标志物与HBV-DNA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尤其对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IL-18 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免疫状态,了解病毒的核酸载量同细胞因子IL-18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法(MEIA法),检测乙型肝炎患者与正常人结果后将之分为3组,HBsAg、HBeAg、HBcAb阳性组(A组:大三阳),HBsAg、HBeAb、HBcAb阳性组(B组:小三阳),正常体检中表面抗体阳性组(C: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8水平,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DNA,应用SPSS11.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乙型肝炎患者IL-18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以A组水平最高;IL-18与HBVDNA呈正相关。结论IL-18表达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和病毒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复制指标HBV DNA、HBeAg、HBcAg、Pres1Ag、HBcAb和感染指标PHSA-Re的相互关系及其在肝病防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268例乙型肝炎血清分别采用荧光探针技术定量PCR法测定HBV DNA浓度、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HBcAg和PHSA-Re以及酶免法测定Pres1Ag和HBV M,并进行结果比较分析. 结果 5项复制指标分别在HBV M不同模式组检出率不等同;HBcAb( )组的HBV DNA和HBcAg阳性率显著高于HBcAb(-)的HBV M模式组(P<0.01);若以HBV DNA检测阳性为HBV复制金标准,HBcAg检测符合率(83.2%)显著高于其他指标(P<0.01),而HBcAb检测特异性和HBeAg检测灵敏度过低;在158例HBV DNA 阳性和110例HBV DNA阴性的乙型肝炎血清中,PHSA-Re的阳性率分别为96.8%和38.2%,HBV DNA的含量与PHSA-Re浓度呈正相关递增. 结论 HBcAg 与HBV DNA相关性最好,HBcAb仅仅可作为HBV复制的初筛指标,5项指标评价HBV复制的临床意义为:HBV DNA>HBcAg>Pres1Ag>HBcAb;HBV DNA阴性乙型肝炎患者HBV的复制和感染仍有并存,乙型肝炎指标联合检测在肝病防治中更能客观反映HBV复制与感染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测定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不同临床阶段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同时探究其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和年龄的相关性.方法 将未经抗病毒治疗的774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按照临床特征分为六组:慢性HBV携带组(102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211例)、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组(236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组(114例)、HBeAg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组(52例)、HBeAg阴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组(59例),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清HBsAg定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患者血清中HBV DNA定量,血清HBsAg和HBV DNA需要经常用对数转换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HBsAg定量由高到低分别为慢性HBV携带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组、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HBeAg阴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和HBeAg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组[7.80(6.69 ~ 8.32)、7.11(5.42~8.27)、6.57(5.66 ~ 7.53)、6.38(4.39~ 7.40)、6.22(4.84~ 6.91)、6.13 (5.48~7.0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组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组HBsAg定量与HBV DNA呈正相关(r=0.714和0.390,P<0.01).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HBsAg的定量与年龄呈负相关(r=-0.416,P<0.01);监测年龄≥40岁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血清HBsAg定量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结论 慢性HBV感染后不同临床阶段患者血清HBsAg定量不同,血清HBsAg定量与患者HBV DNA水平和年龄相关,临床上应重点监测年龄≥40岁非活动性HBsAg携带患者血清HBsAg定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HBV BCP)变异与患者血清病毒载量(HBV DNA)和标志物及肝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ELISA检测显示技术,对176例HBV慢性感染者血清进行检测BCP区核苷酸(nt)1762A→T和1764G→A联合突变。结果BCP变异在HBeAg阴性病例的阳性率为49.4%,显著高于HBeAg阳性病例的阳性率33.3%(P<0.05);BCP变异阳性组的HBV DNA含量显著高于阴性组的含量(P<0.01);BCP变异阳性组HBV DNA含量在HBeAg阳性病例及HBeAg阴性病例中均较BCP变异阴性组高(P<0.01);BCP变异阳性组对肝功能的损害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结论BCP变异可引起HBeAg阴转,病毒复制水平提高;HBV血清标志物联合HBV DNA同步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对HBsAg阳性、HBeAg阴性患者需要进一步检测HBV DNA,以免由于基因变异导致将HBeAg阴性者误认为病毒的免疫清除或静息而延误抗病毒治疗时机;BCP变异可使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15.
肖晗  吴旗  艾洪武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5):5683-5685
目的:检测乙肝感染孕妇的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及所产新生儿脐血清HBV-DNA,探讨孕妇乙肝感染状况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关系,寻找有效阻断乙肝宫内感染的措施。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02例乙肝感染孕妇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用Realtime-PCR法检测新生儿脐血清HBV-DNA。结果:"大三阳"和"小三阳"孕妇分别占64.90%和21.19%,"大三阳"组孕妇的新生儿脐血清HBV-DNA阳性率为46.88%,明显高于"小三阳"组的1.02%。孕妇血清HBeAg阳性组的新生儿脐血清HBV-DNA阳性率为46.27%,远高于阴性组的1.28%。结论:孕妇乙肝感染状况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密切相关,孕妇血清HBeAg可作为宫内感染发生的预测指标;HBeAg阳性妇女待HBeAg转阴后再妊娠,可大大减少宫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2006—2008年在北京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体检的全部出境人员和部分社会体检人员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及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感染模式特征。〔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乙型肝炎病毒五项血清标志物。〔结果〕在157627名体检人员中,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有11种感染模式,一项或一项以上阳性者共18076例,感染率11.468%;其中31~40岁年龄段阳性者最多为4746例,阳性率为3.011%;全部阴性139551例,占总数的88.532%。HBsAg阳性有4种组合模式共3629人,检出率2.302%;HBsAb阳性有4种组合模式共4528例,检出率2.873%;HBeAg阳性有2种组合模式660例,检出率0.419%;HBeAb阳性有4种组合模式共5483例,检出率3.478%;HBcAb阳性有8种组合模式共14533例,检出率9.220%;小三阳2342例,检出率为1.486%;单纯HBcAb阳性者7112例,检出率为4.512%;单纯HBsAb阳性者3319例,检出率为2.106%。〔结论〕在北京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体检人员中,乙肝感染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乙肝血清标志物全部阴性者比例较高,提示加强这一群体的乙型肝炎免疫与检测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父亲单方为乙肝病毒感染者所分娩的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经乙肝疫苗或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后的阻断效果。方法:对66例脐带血HBV-DNA阳性的新生儿(由父亲HBsAg阳性,母亲血清HBVM及HBVDNA均为阴性的306个家庭)随访其经乙肝疫苗或乙肝疫苗与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后的阻断效果,随访时间为出生后7、9、12个月跟踪检测乙肝表面标志物的情况。结果:父亲单方为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新生儿HBV阳性率为21.6%;随访到12个月时,其新生儿HBV阳性者中HBsAg阳性率为9.1%;父亲HBVM不同结果与不同免疫干预的子代产生保护抗体的起始时间基本上均在婴儿出生后9个月,仅父亲为小三阳的这一组有27.3%在生后12个月产生保护性抗体。结论:母亲HBV标志物及HBV-DNA均为阴性,父亲为大三阳或小三阳所生的新生儿要按母亲HBV感染一样提供24 h内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免费接种;对生后9个月内的婴儿应加强防护,避免在保护性抗体未出现前过多地接触各种可能的血液体液暴露。  相似文献   

18.
乙肝疫苗接种对成人乙肝免疫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后对乙肝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乙肝病毒标志物(A=HBsAg,B=HBsAb,C=HBeAg,D=HBeAb,E=HBcAb)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2820名成人(接种乙肝疫苗组1344人,未接种乙肝疫苗组1476人)的早晨静脉血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查,然后对两组人群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进行分析。结果 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共有22种,其中,接种乙肝疫苗组有19种模式,主要的感染模式以B( )为主(占55.73%),其次为ABCDE(-)、BDE( )和BE( )三种,分别占14.36%、8.26%和7.96%,此四种模式共占86.31%。未接种组的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模式有22种,主要的模式以ABCDE(-)为主,占44.11%,其次有B( )、ADE( )和BDE( ),分别占14.09%、8.88%和6.71%,此四种模式共占73.79%。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未感染率、大小三阳阳性率、HBsAg阳性率、HBsAb阳性率差异均存在显著性。结论 成人接种乙肝疫苗仍然可以大大地改变人群的乙肝免疫状态,对于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大三阳”患者的HBeAg浓度与HBV复制水平的关系,并探讨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BeAg浓度用于HBsAg阳性病例与HBV复制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其中血清“大三阳”患者共143例,应用荧光定量PCR(f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FQ—PCR)和化学发光法(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测定乙型肝炎病例的血清HBeAg浓度。比较不同DNA复制水平病例的HBeAg浓度,以及不同HBeAg浓度病例的DNA水平,同时进行HBeAg浓度与DNA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清HBeAg浓度与HBVDNA复制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血清HBsAg和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例血清HBeAg浓度与HBV复制水平有一定相关性,相关性R≥0.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