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以及手术方法.方法 对经病理确诊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程越长,病灶越大,13例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位于切口上缘.所有患者均行局部病灶切除术,术前病灶长径≥4 cm的4例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均已向下侵及腹直肌前鞘,其中1例向下侵及腹直肌,腹直肌前鞘缺损为4.0 cm×4.5 cm,术中运用补片,其余3例修剪前鞘呈锯齿状减张缝合,14d拆线,切口愈合良好.病灶长径<4 cm,常规缝合,9d拆线,切口愈合良好.结论 剖宫产时应做好腹壁切口的防护及术中手术器械、纱布的相应隔离,以阻断子宫内膜在腹壁切口的医源性种植,可以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手术前要充分了解病灶的大小与深度,要充分切除病灶,减少复发.对于腹直肌前鞘缺损较大的患者要用补片,以防止切口疝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补片修补腹壁巨大切口疝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腹壁巨大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采取腹膜前腹直肌后鞘下置入术,3例采取腹直肌前鞘上补片置入术,9例置于腹膜下补片置入术,随访1~36个月.结果 患者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4例复发,经再次修补后治愈.结论 应用补片修补腹壁巨大切口疝效果良好,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案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以及手术方法。方法对经病理确诊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程越长,病灶越大,13例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位于切口上缘。所有患者均行局部病灶切除术,术前病灶长径≥4cm的4例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均已向下侵及腹直肌前鞘,其中1例向下侵及腹直肌,腹直肌前鞘缺损为4.0cm×4.5cm,术中运用补片,其余3例修剪前鞘呈锯齿状减张缝合,14d拆线,切口愈合良好。病灶长径〈4cm,常规缝合,9d拆线,切口愈合良好。结论剖宫产时应做好腹壁切口的防护及术中手术器械、纱布的相应隔离,以阻断子宫内膜在腹壁切口的医源性种植,可以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手术前要充分了解病灶的大小与深度,要充分切除病灶,减少复发。对于腹直肌前鞘缺损较大的患者要用补片,以防止切口疝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对术后腹壁各层组织粘连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按初次剖宫产术式不同分为A组(41例,采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和B组(54例,采用新式剖宫产术),比较两组术后腹直肌前鞘、腹直肌、腹膜粘连情况。结果A组腹直肌前鞘、腹直肌、腹膜粘连改善情况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在进腹方式上的改进,可改善术后腹壁粘连情况,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六年收治的82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科.结果 82例患者均为剖宫产手术后,其中10例肿块漫润皮下脂肪及腹直肌前鞘,72例肿块浸润至腹直肌,其中22例肿块浸润到耻骨后间腺.所有病例均行病灶切除.术后随访,82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60例患者腹壁局部虽有不明显团块但无相应临床症状.结论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妇科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预防该病的发生极为重要,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切除的彻底性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王海霞 《现代保健》2012,(9):104-105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4月-2011年1月收治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6例患者中,肿块浸润腹直肌前鞘及皮下脂肪9例,肿块浸润至腹直肌77例,其中浸润到耻骨后间隙16例。术后病检,均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切口均甲级愈合。随访临床症状完全消失,62例有不明显团块分布在腹壁局部,但无相应临床症状。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和子宫切口有一定相关性,需最大限度地降低剖宫产率,提倡母乳喂养,降低子宫内膜在切口的种植率,以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孙桂莲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1940-1940
近年来,随着手术及相关技术的提高,剖宫产率逐年上升,以致发生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逐年增加,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我院自2007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剖宫产术后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22例,其中6例患者病灶范围较大,病灶切除后腹直肌前鞘缺损较大,对位缝合困难,使用无张力疝补片代替腹直肌前鞘进行修补,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部CT平扫对急性腹直肌鞘血肿(RSH)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4月到2015年4月经临床证实的20例急性腹直肌鞘血肿患者的CT平扫图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20例患者中接受抗凝治疗的有12例,抗血小板治疗的5例。结果:经过分析后,20例腹部CT平扫均正确诊断,共发现23处RSH(其中3例为双侧发病),其中位于上腹部10处、下腹部13处。RSH的CT平扫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影,位于腹直肌的背部,部分可跨越腱划,其形态与其发生的位置有关,弓状线以上的血肿由于受到腹直肌鞘的限制,血肿体积多较小,腹直肌呈梭形增粗,弓状线以下腹直肌鞘后层由薄弱的腹横筋膜及腹膜替代,血肿易向压力较小的盆腔侧突出,血肿多较大。20例中Ⅰ型血肿11例、Ⅱ型血肿6例、Ⅲ型血肿3例,Ⅰ型、Ⅱ型为少-中量出血,Ⅲ型为大量出血。结论:在临床上对于急性腹直肌鞘血肿的诊断,腹部CT平扫能够快速、准确的明确RSH的诊断和分型,有助于指导治疗,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我院近8年来收治的复发疝中,有10例发生嵌顿。我们对其中9例在处理疝内容物的同时,重建内环,应用腹直肌鞘外缘与腹股沟韧带缝合修补腹壁缺损,效果较好。一、一般资料:9例均为男性,经手木1次者8例,2次者1例。原手术方式为Bassini2例,Furguson4例,单纯高位结扎1例,2例不详。9例均为斜疝。嵌顿内容为小肠,其中肠管坏死2例。二、手术方法:选腹股沟径路,切除原瘢痕,寻及疝囊,牵开腹内斜肌及腹横肌的下缘,在疝囊内侧松解嵌顿环。处理疝内容物后行高位结扎(远端疝囊不游离)。污染严重者应用3%双氧水和1‰新洁尔灭局部清洗。游离精索,靠  相似文献   

10.
临床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情况,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17年来收治的26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病灶均位于腹壁,15例位于皮下脂肪层、9例位于腹直肌与前鞘之间、2例位于腹直肌与腹膜之间。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随防无复发。结论该病术前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典型症状与体征,腹部B超有助于诊断,CA125检测对本病的诊断价值不大。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在切除病灶时应同时切除病灶周围的纤维组织,术后可不必服用甾体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下方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原因、诊断、治疗。方法:对我院2001年-2011年收治的18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资料加以分析。结果:18例患者均为剖宫产术后,其中13例肿块浸润皮下脂肪及腹直肌前鞘,3例肿块浸润腹直肌,2例病灶累及腹膜。病灶直径1-4cm。所有病例均手术切除病灶。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及辅助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预防该病的发生非常重要,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病灶切除的彻底性是预防该病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史衍辉  张永久  夏璐  雷涛  吴辉 《中国医师杂志》2007,9(2):235-235,238
目的探讨腹直肌前鞘用于直肠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腹直肌前鞘行直肠悬吊术治疗直肠脱垂的35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全组手术顺利,术后1例切口液化;2例粪块堵塞肠腔,1例尿潴留,其余31例均无并发症。结论腹直肌前鞘行直肠悬吊术治疗直肠脱垂,手术效果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主张阑尾切除术采用右下腹腹直肌旁切口。方法把右下腹腹直肌旁切口和右下腹斜形切口行阑尾切除各120例的甲级愈合率、切口感染率、肠粘连发生率和切口平均愈合天数进行比较。结果右下腹腹直肌旁切口较右下腹斜形切口愈合时间短、切口感染率、肠粘连发生率低,甲级愈合率高。结论右下腹腹直肌旁切口行阑尾切除术优于右下腹斜形切口行阑尾切除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式剖宫产术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于耻骨联合上2.5-----3cm沿半月形腹壁横沟做横弧形切口,钝性分离脂肪层及筋膜,将腹直肌与筋膜游离开,钝性撕开腹直肌与腹膜,取子宫下段高位切口,可吸收线单层连续锁扣缝合子宫肌层,不缝合腹膜,可吸收线缝合直肌前鞘,4号丝线将皮下脂肪及皮肤缝合3针。与传统式剖宫产术。新式剖宫产术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在切皮到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天数方面,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其改良式剖宫产术在以上各项中所用时间最短,出血量最少(P〈0.05或P〈0.01,其后依次是新式剖宫产术和传统式剖宫产术。术后排气时间,坐起喂奶时间,改良式剖宫产术和新式剖宫产术差异无显著性,但两者均优于传统式剖宫产术(P〈0.05)。结论改良式剖宫产术操作简单,优点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例1:甲,61岁。1972年1月10日突然感到右季肋部呈持续性疼痛,随即在右上腹摸到包块,当时自诉有发冷、发烧。检查:皮肤巩膜无黄疸,右上腹可触到5×6厘米包块,局部压痛明显,肌紧张,反跳痛(+)。诊断胆囊炎,胆结石而行手术,探查胆囊无异常,在腹直肌内有4×5厘米包块,经分离腹直肌见一血肿4×4厘米,清除血肿,术后诊断膜直肌鞘内血肿。例2:男,62岁。1980年1月20日以突然右下腹疼痛起一包块而来诊。检查:血压210/100毫米汞柱,脉搏88次/分,在下腹部可触到腊肠样包块,局部压痛明显,反跳痛(-),肌紧张(-),肠音亢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道经头静脉同时置入2根电极行双腔起搏35例,以探讨此种方法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沿胸大肌与三角肌之间的肌间沟作斜形切口4cm,在肌间沟内分离出头静脉,剪开头静脉,经头静脉导入35cm短导丝,根据起搏电极粗细,分别选用9F或10F锁骨下静脉鞘,经头静脉沿导丝导入上腔静脉,将心房及心室电极经鞘管同时插入右心内,分别置入心房和心室.结果35例中32例成功,成功率为91.4%,3例因头静脉纤细而改为锁骨下静脉远端穿刺、经鞘管同时植入2根电极;随访2~28个月(平均11.5个月),无一例出现电极脱位及电极导管断裂.结论该方法简单、易行,可有效防止锁骨下静脉植入电极的并发症,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传统疝修补术中应用腹直肌前鞘减张切开治疗中老年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 在传统疝修补术中应用腹直肌前鞘减张切开术治疗腹股沟疝38例.结果 治疗38例,无1例复发,痛苦小,恢复快,复发率低,费用相对低特点.结论 本术式对中老年腹股沟疝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易行,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8.
郭峰 《健康》2021,(3):56-58
什么是核心肌群 通常在提到核心肌群时,很多人觉得就是指腹肌.然而,核心肌群并不是人们常常提到的腹肌那么简单,它还包括其他很多的肌肉. 核心肌群指的是位于腹部前后环绕着身躯,负责保护脊椎稳定的重要肌肉群,腹横肌、骨盆底肌群以及下背肌这一区域.核心肌群主要是由腹直肌、腹斜肌、下背肌和竖脊肌等组成的肌肉群.这些肌肉与肌腱、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提高剖宫产术质量,提高综合分析病情选择恰当腹壁切口的必要性,倡导新式剖宫产术的Toel-Cohen。方法:Toel-Cohen切口是取下腹部两髂前上棘连线下2-3cm,横直形切开皮肤,于切口中部做一小切口达前鞘,于皮下脂肪层下横直形裁剪前鞘,撕开皮下脂肪和腹直肌,横向撕开腹膜,关腹时不缝合腹膜。结果:新式剖宫产术手术开始至胎儿娩生时间平均4.5分,总手术时间32.5分,无出头困难,术后排气快,平均为16小时,无伤口延期愈合。结论:新式剖宫产术顺应了人体解剖、生理特点,操作简易,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20.
86例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梅  LIU Hui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2):3095-3097
目的:探讨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诊断及最佳治疗方法,预防盆腔外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和降低其复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6例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83例行手术治疗。其中腹壁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56例,42例病灶位于皮下脂肪组织,病灶侵及腹直肌前鞘7例,病灶侵及腹直肌5例,侵及腹膜2例,腹壁手术瘢痕多发异位结节3例;术后随访2例复发,均为应用局部麻醉者。其他部位的内异症手术27例,其中会阴切口瘢痕内异症侵及肛门扩约肌3例,阴道壁内异症侵及阴道直肠膈3例,术后分别加用达那唑治疗3~6个月,经随访27例均无复发。2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单纯应用药物治疗者,在治疗期间症状明显减轻,但肿块无明显缩小,均于停药后短期内再次出现症状。阴道后穹窿内异症1例,用达那唑治疗9个月,停药随访8年未复发。结论: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采用硬膜外或骶管麻醉为宜;对手术不能彻底切除者加用治疗内异症的药物是最好方法;严格操作规程、提高手术技巧,可以避免医源性内异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