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芳  曹虹 《国际眼科杂志》2009,9(9):1775-1776
目的:观察视网膜裂孔引起玻璃体积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对于视网膜裂孔引起玻璃体积血,给予半卧位、双眼包扎、应用止血剂及裂孔激光光凝封闭等对症处理。结果:经双眼包扎、应用止血剂及半卧位治疗1~14d,眼底可视度增加,行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后,视网膜裂孔封闭,无再出血。结论:视网膜裂孔伴玻璃体积血时,双眼遮盖并及时行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可避免视网膜脱离是争取较好视力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许多因素都可以引起视网膜的血管炎,尤其是色素膜的炎症,常为其主要病因之一。脉络膜炎可以引起限局性的视网膜血管炎;Behcet 氏病常引起视网膜血管炎,合并中央或分支的静脉阻塞,甚而可发生中央动脉的阻塞;而周边部的色素膜炎,往往引起周边部视网膜的静脉炎逐渐向后极部蔓延。急性视网膜坏死这种特殊型的葡萄膜炎是以视网膜动、静脉的炎症及阻塞,合并大量的视网膜渗出为其主要特征。对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均是由视网膜细胞变性凋亡而引起.视网膜细胞损伤后难以自我修复.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视网膜移植、组织工程学、基因修复、药物保护及视觉假体等方法对视网膜进行修复或促进其再生.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M櫣ller细胞在结构上与视网膜神经元、血管关系密切,其主要功能是调节细胞外间质中的离子浓度、参与谷氨酸代谢、调节视网膜内酸碱平衡、支持视网膜内各种细胞代谢等。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视网膜M櫣ller细胞功能的损害可引起K 离子通道功能的损害,影响视网膜的血管功能;谷氨酸载体活性的损害和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功能降低,可影响神经元细胞的活性和功能;改变GFAP和occludin的表达与分布,使血-视网膜屏障受到损害;向成纤维细胞转化产生收缩力,参与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发展;碳酸酐酶功能受到影响,引起视网膜内酸碱平衡失调。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缺血已成为致盲和引起视力损害的常见原因.青光眼、视网膜动脉阻塞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均可引起视网膜缺血,建立良好的动物模型对研究此类疾病的损害机制和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啮齿类动物因较容易获得及与人类视网膜血液供应的相似性成为视网膜缺血疾病动物模型的首选.近年来,制作啮齿类动物视网膜缺血模型的常用方法包括升高眼压法、视神经结扎法、血管结扎法、光化学法、内皮素-1(ET-1)注射法、线栓法,每种模型均有其不同的特点.就各种常用的制作啮齿类动物视网膜缺血模型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各种模型的病理变化特点进行总结,为视网膜缺血性病变基础研究的方法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全世界最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也是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糖尿病可造成血一视网膜屏障的损害引起血管源性水肿和神经组织损伤,造成视力下降。内层血-视网膜屏障主要是由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紧密连接构成,此屏障阻碍血液的渗透及内源性物质和外源性物质在视网膜中的自由扩散,使视网膜保持恒定的环境,有效的供应营养物质。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中由于细胞因子、生长因子、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炎症、高血糖症和周细胞丢失的增加,导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本文就糖尿病所引起的血-视网膜屏障超微结构改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对视网膜前出血的治疗广泛采用YAG激光做玻璃体切开术。由于治疗视网膜下出血的玻璃体手术对眼的损伤大 ,近年来多采用玻璃体注气术。作者结合以上方法 ,对由视网膜微血管瘤引起的黄斑部视网膜前出血合并视网膜下出血的患者作了视网膜内界膜切开加玻璃体注气术。黄斑部的视网膜微血管瘤引起的视网膜前出血自然吸收常常需数月之久 ,而视网膜下出血常常隐蔽有视网膜微血管瘤 ,长时间可引起黄斑部功能损害 ,甚至引起反复性玻璃体出血 ,造成黄斑部的不可逆性损害 ,所以需要积极治疗。激光光凝术对黄斑部水肿 ,浆液性视网膜脱离 ,可以…  相似文献   

8.
苗嫒 《眼科新进展》2007,27(9):703-703
目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neovascularization,NV)与许多疾病有关,例如视网膜静脉闭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早产儿视网膜病,且常引起严重的视力损伤。为了确定视网膜NV的发病机制,研制新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光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在下述情况下,可引起失明:(1)由于新生血管引起出血,或玻璃体混浊,以及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视网膜水肿,类脂质沉着,视网膜前纤维增生,或黄斑部毛细血管阻塞。一、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1)光凝固:为获得较好的疗效,必须在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实施光凝固治疗。因为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自然过程是逐渐形成瘢痕,在新生血管周围有致密的结缔组织围绕,而光凝固对比将无效。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局部及全身用药在治疗包括眼病在内的各种疾病时,药物的视网膜毒性日益引起关注.本文就各类全身用药及眼部局部用药引起视网膜毒性的类型,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影响药物视网膜毒性的各种眼部因素;如何预防及避免药物的视网膜毒性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龙小凤  谭薇  杨曼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7):1179-118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一直被认为是微血管病变。然而,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DR不仅会引起视网膜的血管病变,也会引起视网膜神经退行性改变。越来越多的证据也表明,在DR早期未发生视网膜血管病变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视网膜神经变性,且视网膜神经变性可能参与了微血管异常的发生发展。目前,糖尿病视网膜神经变性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现就近年来糖尿病视网膜神经变性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李敏  莫诗雯  李伊  张全鹏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11):1902-1906

血-视网膜屏障在维持视网膜微环境稳态中具有重要作用,很多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急性青光眼、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均会导致血-视网膜屏障损伤。目前对于引起血-视网膜屏障损伤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释清楚,本文旨在综述血-视网膜屏障的结构与功能,各种眼部疾病导致的血-视网膜屏障损伤机制及采用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的治疗对策。  相似文献   


13.
由抗磷脂抗体引起的一组临床征象被称为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其主要表现为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和血小板减少[1].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是因栓塞、血栓形成、动脉痉挛等致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中断,引起视网膜组织缺血、缺氧,变性、坏死的致盲性疾病[2].  相似文献   

14.
曲安奈德溶媒视网膜毒性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倩  刘武  王景昭  杨琳  莫宾 《眼科研究》2007,25(11):831-834
目的探讨两种商用曲安奈德(TA)溶媒的视网膜毒性及其与剂量的关系。方法用梯度离心法从两种TA注射液提取高纯度溶媒A、溶媒B。36只新西兰白兔右眼玻璃体内分别注入0.1mL和0.2mL溶媒A、溶媒B及平衡盐溶液。术前、术后定时行眼前节、检眼镜检查及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观察血管病变;光镜、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结构。结果眼底和FFA检查显示溶媒B引起视网膜血管损害和有髓神经纤维水肿。两种溶媒均引起视网膜结构及光感受器超微结构损害,且随剂量增加而加重;溶媒B引起的损害较溶媒A更显著。结论两种溶媒可引起无色素兔眼不同程度的视网膜损害,并随剂量增加而加重。  相似文献   

15.
视网膜新生血管是由各种网膜血管病变引起,最常见的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静脉阻塞。新生血管的特点即易出血,造成网膜、玻璃体出血,严重影响视力。我院采用U.S.A.ultima2000SE型氩离子激光对视网膜新生血管进行了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16.
本文总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采用多波长全视网膜光凝术联合小梁切除术、810nm激光睫状体光凝联合视网膜冷冻术、单纯810nm激光睫状体光凝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对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巨大裂孔和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眼球穿通伤性视网膜脱离以及视网膜血管性疾患引起的牵拉合并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计215例,分别进行了首次或再次玻璃体切除手术并对术中使用SF6或硅油填充的复位率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PVR视网膜脱离C期、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PVRC2期以下改变以及黄  相似文献   

18.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强  宋维贤  李向明 《眼科》2003,12(3):192-192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S)是一种被认为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以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坏死、玻璃体和眼前节炎症及后期出现视网膜脱离为特征的严重致盲眼病。  相似文献   

19.
视网膜裂孔是引起视网膜脱离的基本原因。病理性视网膜裂孔常见于高度近视、视网膜退行性变及眼外伤。本文报告的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是在医疗中因某种意外在患者视网膜上造成新裂孔。这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类  相似文献   

20.
视网膜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c(ERM)]是一种由于眼底多种疾病所引起的常见并发症。早在100多年前已被人们所发现,但真正引起重视并对它进行广泛的研究则是从本世纪70年代才开始的。一、视网膜前膜的名称视网膜前膜从开始到现在,不同的人基于对它的不同认识曾给它不同的名称(表1)。虽然1978年国际视网膜学会命名委员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