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中医体质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2.
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部分,在体质的背景下,更易于把握病因病性和关键症候达到临床诊治和预防保健的目的。从古到今医家对其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有不同的认识,该文对体质的身心表现、先后天因素、体质的分类、在临床疾病治疗和防预等方面做要点探析。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中医体质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还处于起步阶段。从研究方法看,调查研究还是其主要的研究方法,多为横断面局限性问卷式调查,缺少多中心协作及对体质形成因素的观察和分析;另外对于中医体质与实验室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方面更少;在治疗方面还停留在原则上,关于具体治法的研究较少。且目前的研究在设计、统计学方法和样本的来源方面都有一些缺陷,对于糖尿病中医体质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糖尿病相关并发证的中医体质特点和运用中医体质调摄糖尿病的疗效研究还有许多工作可以开展。  相似文献   

4.
浅谈中医体质学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秦汉以来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体质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并对中医体质进行研究.而近30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创立了现代中医体质学说,使中医体质理论更趋完善和充实.  相似文献   

5.
从秦汉以来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体质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并对中医体质进行研究。而近30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创立了现代中医体质学说,使中医体质理论更趋完善和充实。但是,中医体质学说仍有许多的问题尚未统一,包括体质的定义、体质的分类、体质与证的区别等。1体质的定义最早对体质进行描述的文献,当属秦汉时期的《内经》。《灵枢·论痛》记载:“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素问·逆调论篇》记载:“是人者,素肾气胜”。《素问·厥论篇》记载:“是人者,质壮,秋冬夺所用”。上文所提的“素”与“质”,就是现今的体质。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医体质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健康新生儿的体质分型,确定各类型体质的典型临床表现,为新生儿体质分型提供辨识依据。方法通过对在我院出生的93名健康新生儿的体质进行辨识,观察新生儿面色、唇色、舌质、肌肤弹性、肢端温度等条目,考察健康新生儿的体质分型。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三种体质类型的各个条目进行比较,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条目再进行体质的两两组间比较。最终,确定各体质分型的典型表现,以期通过五脏的外在表现,推知五脏的偏盛与不足。结果通过辨识发现新生儿体质以阴阳平和质居多(76.34%),其次为阳盛质(20.43%),阴盛质最少(3.22%)。经统计分析发现阳盛质以面色潮红、唇色多深红或红润、头发浓密等为典型表现;阴盛质以唇色淡红略白、舌质淡白及头发较稀疏为典型表现;平和质以面色红润或淡红,唇色红润或略淡红,头发多且较密等为特点。结论不同体质的新生儿在脏腑的虚实和气血阴阳方面是有差别的。阳盛质新生儿心肝阳气相对较旺,脾阴相对不足,肾中精气充实;阴盛质新生儿的脾中气亏血少,心血不足,肾中先天之精欠充盛;阴阳平和质新生儿五脏发育相对完善,气血生化有源,肾中精气较为充实。  相似文献   

8.
<正>中医体质学说溯源于《黄帝内经》,如《灵枢·论痛》云:"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于针石火炳之痛何如?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素问·逆调论篇》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提出体质的形成与先天禀赋有关,不同个体存在差异性。在《灵枢·通天》中还依据人体阴阳盛衰,将其分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阴阳平和"五态"之人;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归纳出"木、火、土、金、水"五型人及各具有的不同体型、秉性、对疾病的易感性等;《灵枢·卫气失常》还将肥壮体型划分为肉型、膏型、脂型3种体型。但《内经》中  相似文献   

9.
中医体质三论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体质是人类生命的重要表现形式,自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和我国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以来的医家一直重视研究人的体质,但两千多年来,中医体质一直未能形成专门的学术体系。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提出"体质可分论""体病相关论""体质可调论"三个关键科学问题,成为体质研究的总体框架。其中,人体生命过程中,受时空、遗传、饮食结构与心理等多因素影响,形成人群中存在个体差异,是体质可分论的基础;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发生有其内在联系,并影响着证候的类型与演变,是体病相关论的基础;基于体质偏颇状态及动态可变性特征,从体质入手,调节人体整体机能,从而使其恢复健康,是体质可调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9种中医体质类型的人格心理特征,丰富和发展中医体质形神相关理论.方法 2009年5~6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应用中医体质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对北京市2所大学的540名大学生实施横断面现场调查.结果 ①内外向维度:平和质人群得分最高[(56.52±8.48)分],气郁质人群得分最低[(45.88±11.13)分];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人群得分较平和质显著较低(P<0.01).神经质维度:气郁质人群得分最高[(59.31±9.70)分],平和质人群得分最低[(44.08±8.55)分];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人群得分与平和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精神质维度8种偏颇体质人群得分均与平和质人群得分无显著性差异.②以平和质为对照,8种偏颇体质人格特征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外向维度是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有意义的关联因素;神经质维度是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有意义的关联因素.结论 9种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人群均表现出相应的人格心理特征,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与人格心理特征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体质辨证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阐述了5个方面问题。(1)体质辨证的内涵;(2)体质辨证是辨证论治的拓展;(3)体质辨证是中医整体病理观的重要体现;(4)颜德馨充分发挥了体质辨证学说;(5)体质辨证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本校学生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方法: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量表调查法,对淮北一中学生实施中医体质辨识。结果:总人群中平和质占44%,偏颇体质前四位的是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兼夹偏颇体质者占37.71%。结论:高中生体质健康不容乐观,偏颇体质超过半数,兼夹体质普遍存在;偏颇体质以气虚质为多见。  相似文献   

13.
查阅总结近几年高血压病与中医体质的相关研究文献,阐述中医体质的分类,并从不同地区、年龄、性别等方面探讨高血压病与中医体质的关系,分析高血压病中医体质构成比的差异,从而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医体质学说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年体质学说的理论和临床研究进行了总结,重点从体质的概念、分型及其与证和发病的关系、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研究中尚存在一定的问题:1)中医体质分型尚缺乏统一的标准,给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参考标准带来了选择的不确定性和矛盾性;2)在临床实验方面,应当重视病理性体质类型的研究,建立统一的规范,从而使病理体质分型更加客观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对体质的分类是从整体观念出发,以阴阳五行作为说理依据,联系体质形成的生理基础,结合禀赋、体态、心理性格以及机体对外界环境、致病因子的适应与反应等划分的。1 按阴阳之气的多少分类 人体有阴阳,由于先天禀赋的不同和后天饮食等情况不同存在着偏多偏少的差别。 太阴之人:多阴无阳,血液浓浊,卫气不畅。其态筋脉松缓,肤厚色黑,膝部宽大,身体长大,故作姿态。其性喜怒不形于色;少阴之人:多阴少阳,胃  相似文献   

17.
中医体质学说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医体质学的发展和内涵,笔者现就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源流做一探析。1原始社会至秦汉时期有关中医体质的最早记载可上溯到秦汉时期的《周礼》,在《周礼.地官.司徒》中已经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体质的影响:“一曰山林,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泽,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民专而长。四曰坟衍,其民晰而瘠。五曰原隰,其民肉丰而庳。”[1]《吕氏春秋.尽数》则说:“轻水所多秃与瘦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指出居处环境不同,其形态表现各有特点,体现了环境对体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我国近视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传统中医对于近视有独特的理解与防治方法。中医治疗近视以外治研究为主,主要有针刺、敷贴耳穴、推拿等方法。通过刺激穴位、通经活络、调节经气、补益气血等达到提高视力的目的,对近视患者视力改善均有不错的效果。而且中医偏颇体质为近视的易患因素,可以通过改善中医偏颇体质和防止久视伤血损伤视力来预防近视。  相似文献   

19.
中医小儿体质类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中医小儿体质类型研究的概况,包括小儿体质类型划分,不同小儿体质类型与发病、证候的关系,不同体质小儿养护及治疗用药特点等,并对中医小儿体质类型研究的一些问题及小儿体质保健理想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现代对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1978年盛增秀[1]等“略论祖国医学体质学说及其实践意义”发表后,随着第一部《中医体质学说》专著的出版,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得以确定──“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势,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自此,这一名词及概念被国内学者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并相继在《中医年鉴》等书籍中得到表述。1理论研究1.1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现 王琦[2]将体质学说的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