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无前柱支撑后路全椎体切除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治疗脊髓功能Ⅰ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神经并发症发生原因尚未明确,对神经并发症的充分认识有助于对该手术方式的深入理解。目的:分析无前柱支撑PVCR治疗脊髓功能I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神经并发症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3月至2019年2月无前柱支撑PVCR治疗的36例脊髓功能Ⅰ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的术中电生理监测资料。男15例,女21例;年龄12~51岁,平均(17.6±6.1)岁。手术前,所有患者均无脊髓神经功能障碍,MRI均未显示脊髓发育异常。术中采用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下行神经源性诱发电位的联合监测模式。评估术中诱发电位变化数据资料,分析神经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结果:所有36例患者均成功接受无前柱支撑PVCR手术并获得满意的手术矫形效果,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32.5±8.2)个月。术中电生理监测无假阴性发生,共出现电生理阳性事件10例(27.8%,10/36):7例发生于截骨阶段,置钉、矫形、矫形后各出现1例。通过系统排查并采取相关处理措施后按照评价标准确定真阳性6例(60%,6/10)、假阳性4例(40%,4/10)。2例(5.6%,2/36)患者表现为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均发生于截骨阶段。1例在随访期间表现为持久性神经功能障碍;1例出现术后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在术后9个月随访期间内神经功能障碍完全恢复(ASIA E级)。结论:无前柱支撑PVCR是治疗脊髓功能Ⅰ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有效方式。本组患者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为5.6%。70%神经电生理阳性事件发生于截骨阶段,主要为截骨阶段的平均动脉压过低、血红蛋白过低及机械性刺激所致。多模式诱发电位监测在无前柱支撑PVCR矫形手术中可有效地发现并辅助降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正>虽然颈椎外科手术已在临床广泛开展,但脊髓神经损伤仍是外科手术的一个严重并发症。文献报道,术中脊髓损伤的发生率为2%-3.7%~([1])。神经电生理监测是评估脊髓神经功能的一个重要技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脊柱脊髓手术中也开始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对减少或避免脊髓神经损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越来越受到脊柱外科医生的关注~([2-5])。我  相似文献   

3.
闵甜甜  阮娜  徐勇 《骨科》2020,11(1):78-81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脊柱侧弯三维矫形术中的护理应用,总结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应用于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脊柱侧弯三维矫形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和自由肌电图(FEMG)的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5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围手术期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制定详细的护理方案,观察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50例病人术中发生电灼伤和Ⅱ期压力性损伤各1例,术后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均治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异常电位报警4例,其中3例矫形过程中双下肢SEP下降50%~70%,及时提醒术者后暂停手术,改变手术方案,待SEP稍恢复后继续手术,术后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1例SEP波幅下降70%~90%,潜伏期延长50%,MEP波形消失。预警后采取紧急处理,未见明显好转,术后病人脐平面以下感觉、运动消失,采取高压氧疗和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下肢肌力未见明显变化,现仍处于恢复期。结论术中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地预防脊柱侧弯三维矫形手术的并发症。在应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同时,更需要整个医护团队科学的配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截骨矫形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术后并发症原因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 月至2013年5月,采用一期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治疗147例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资料,其中17例术后发生病发症,男5例,女12例;年龄14~51岁,平均22.6岁;先天性脊柱侧凸11例,先天性脊柱后凸4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2例;术前主弯 侧凸Cobb角85°~160°,平均109°;后凸Cobb角65°~152°,平均104°。术前2例患者有神经症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均为D级。手术均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固定,其中采用Smith?Petersen 截骨术2例、经椎弓根截骨术11例、全脊 椎截骨术4例。结果 17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1.6%(17/147)。其中椎弓根螺钉置入椎管2例、截骨端合拢压 迫及牵拉神经2例、截骨处残留骨块压迫神经1例、急性脊髓损伤2例、感染2例、断棒及脱帽3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5 例。术后7例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2例由术前ASIA分级D级变为C级,5例由神经功能正常变为C级2例、D级3 例。采用再次手术调整钉棒、应用甲基泼尼松龙、神经营养药物、取出内固定、抗感染、翻修换棒及对症处理,15例完全恢复,2例好转。结论 严重脊柱畸形一期后路截骨矫形术后会出现神经系统及断棒、脱帽、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等并发症。为避免发生并发症,术中应提高椎弓根钉置入的准确性,合理安置螺钉数量及位置,截骨端牵拉加压应适度,并彻底 咬除截骨端骨块,术后密切观察肢体感觉及运动变化情况,及时手术探查并解除神经致压因素,同时给予激素冲击、神经营养等药物,术后早期需佩戴合适支具,避免暴力撞击手术部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和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ce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脊柱后路矫形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伴神经功能损害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脊髓内移后路矫形术后神经电生理变化和功能转归。方法:2005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脊髓内移、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治疗伴神经损害的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14例,女6例,男8例;年龄22.0±14.5岁(6~53岁)。术前均表现为双下肢麻木,其中7例伴行走不稳;双下肢病理征均为阳性。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级5例,D级9例。胸弯11例,胸腰弯3例,后凸顶椎均位于侧凸顶椎区内。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为76.9°±33.2°(65°~100°),后凸Cobb角为71.5°±31.8°(41°~125°)。采用加拿大XLTEK肌电诱发电位仪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检测14例患者的体感诱发电位(SEP),术中行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在MRI上测量顶椎区凸侧脊髓外缘至椎管内缘距离,计算脊髓内移距离。结果:术前胫后神经SEP P40的波幅与峰潜伏期为1.67±0.38μV和38.96±2.51ms,术中为1.69±0.36μV和38.15±2.14ms,术中与术前比较波幅与峰潜伏期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术后冠状面主弯Cobb角矫正率为(50.3±20.6)%(14.5%~85%),后凸Cobb角矫正率为(39.0±17.7)%(20.8%~57.9%);顶椎区脊髓位置平均内移2.3±1.6mm(0.6~4.4mm)。术后1周时胫后神经SEP P40波幅与潜伏期为2.10±0.35μV和35.54±2.12ms,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脊髓内移后路矫形内固定治疗伴神经损害的脊柱侧后凸畸形术后患者神经电生理指标和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胸椎椎弓根螺钉在脊柱侧凸矫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8~2010年采用后路胸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特发性和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26例。根据术后临床表现、矫正率和术后X线片判定胸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情况,对胸椎椎弓根螺钉在脊柱侧凸矫形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平均矫正率为63.81%,术后患者脊柱长度平均增加6.2 cm;术后X线片判定置入的308枚胸椎椎弓根螺钉中,置钉不良率为16.9%;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胸部脏器及神经系统损伤表现。[结论]在脊柱侧凸临床治疗中,采用胸椎椎弓根螺钉进行侧凸矫形是有效、安全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严重上胸段角状后凸畸形伴神经损害患者术前Halo重力牵引+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的矫形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术前Halo重力牵引+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治疗的严重上胸段角状后凸畸形伴神经损害患者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12.9±5.6)岁(范围6~27岁)。牵引后、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矢状面局部后凸Cobb角及冠状面侧凸Cobb角评估畸形改善情况。以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评估牵引前、牵引后、手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记录Halo重力牵引的并发症、围手术期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6例患者术前局部后凸Cobb角96.1°±16.0°(范围71°~128°),侧凸Cobb角75.5°±20.5°(范围40°~107°)。术前脊髓功能ASIA分级B级1例、C级6例、D级9例;牵引后局部后凸Cobb角矫正率为32.8%±15.0%(范围18.0%~65.9%),侧凸Cobb角矫正率为22.9%±8.0%(范围14.1%~38.6%),ASIA评分改善至D级4例、E级12例;手术后局部后凸Cobb角矫正率为45.4%±14.9%(范围29.0%~69.0%)、侧凸Cobb角矫正率为33.6%±8.6%(范围23.3%~49.3%)。术后随访时间为(35.6±14.2)个月(范围24~72个月),末次随访时无明显矫正丢失,ASIA评分E级15例、C级1例。术中均未发生神经电生理监测不良事件。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臂丛神经麻木、2例术后出现近端椎板钩脱钩。1例术前ASIA分级为C级者术后即刻改善为E级,术后4年随访时再次出现神经功能损害加重(C级)。结论术前Halo重力牵引可改善严重上胸段角状后凸畸形伴神经损害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并矫正脊柱侧后凸畸形,辅助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 在全凭静脉麻醉下行脊柱矫形术中 ,监测体感诱发电位 (SEP)预防手术操作对脊神经系统的损伤 ,并结合脑电双频指数 (BIS)监测麻醉深度。方法  6 0例脊柱侧凸病人 ,术前均无神经系统损伤症状 ,诱导插管后以静脉复合用药维持全麻。在麻醉前及术中可能损伤神经的操作时段分别监测并记录SEP ,以P40或N5 0波幅下降 >5 0 %和潜伏期延长 10 %为脊神经损伤的阳性标志 ,术中BIS持续监测以观察麻醉深度。结果 全组病人在SEP监测下完成手术 ,术后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麻醉中BIS值控制在 6 0以下 ,无术中知晓。结论 术中SEP监测可完全替代“唤醒试验” ,防止脊神经系统损伤。全凭静脉麻醉可基本消除麻醉药物对SEP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脊柱侧凸三维矫形手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策略。方法 2004年12月至2011年6月,应用三维矫形系统治疗各型脊柱侧凸727例:男245例,女482例;年龄3~62岁,平均18.2岁。冠状面Cobb角32°~142°,平均87.6°;矢状面Cobb 角-10°~75°,平均45°。结果 术后随访12~90个月,平均62.5个月。全组病例均安全完成矫形手术,冠状面矫正率55%~98%,平均85.2%;矢状面矫正率35%~67%,平均47.5%。本组病例术中、术后无一例死亡。术中、术后无脊髓损伤,102例患者共发生113例次并发症。内固定相关并发症26例:即椎弓根螺钉松动5例,断钉5例,断棒8例,脱钩3例,椎弓根切割5例,其中14例(椎弓根螺钉松动5例,断钉4例,断棒5例)发生于早期成人脊柱侧凸矫形术后。矫形并发症65例:交界性后凸36例,包括近端交界性后凸21例(其中11例为神经肌肉型侧凸),远端交界性后凸15例(其中4例马凡综合征伴脊柱侧凸,6例神经肌肉型侧凸);adding-on现象22例;平背畸形7例。内科并发症(肺部并发症、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13例。手术相关并发症(伤口感染、压疮)9例。结论 脊柱侧凸矫形术如术前准备充分、术中与术后处理得当,脊髓、神经损伤能获得有效预防。对于成人脊柱侧凸,顶椎区予以充足的内固定可有效减少断钉、断棒、椎弓根螺钉松动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对于神经肌肉型侧凸、马凡综合征伴脊柱侧凸,适当延长融合节段可有效减少交界性后凸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