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院对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无效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试用巴曲抗栓酶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我院1997-10~1999-04的住院UAP患者,符合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与诊断标准,常规抗心绞痛(口服及静滴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抗血小板制剂)治疗3~5 d无效或疗效不佳者,列入本研究。共22例,其中12例为初发劳力型心绞痛,10例为恶化型心绞痛,14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予以证实,并除外急性心肌梗死(AMI),男16例,女6例,年龄41~72(59±8)岁。并发高血压病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X综合征1例,糖尿病2例。 1.2 方法给予巴曲抗栓酶(日本东菱药品工业株式会社产品,商品名:东菱精纯克栓酶(DF-521)首次剂量10 BU,再于第3,5天分别给5 BU,均以150 ml生理盐水稀释后1 h内静滴。用药期间停用其它溶栓、抗凝和抗血小板制剂。 1.3 观察指标①用药前后及用药后第3,5天分别测定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方法采用Acess微粒子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②治疗前后测定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谷草转氨酶(AST)、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肝肾功能和三常规,并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心电图变化,判定疗效。③记录出血事件,包括颅内、消化道、牙龈、鼻粘膜出血和咯血等。  相似文献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稳定型心绞痛荣烨之,朱向阳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UA)亦称为梗塞前综合征、急性冠状动脉机能不全或冠脉中间状态综合征,一般包括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卧位型心绞痛、梗塞后心绞痛和变异型心绞痛。UA是一种严重并具有潜在危险的...  相似文献   

3.
我们采用蝮蛇抗栓酶治疗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病例选择:选自我院近三年收治的30例符合WIIO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并具有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特点的病例。其中男性16例。平均年龄55例(40~70岁);  相似文献   

4.
5.
为探讨较大剂量蝮蛇抗栓酶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洛丁新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电图的影响,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抗心绞痛的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蝮蛇抗栓酶1.75u伽入3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同时口服洛丁新;对照组仅采用蝮蛇抗栓酶0.75u加入3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7天后考核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纤溶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150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纤溶酶200 U 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滴,每天1 次,连用10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缺血性ST-T 段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均减少,心电图缺血性ST-T 段均有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纤溶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东菱克栓酶治疗顽固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前瞻性的方法观察了东菱光柱酶(DF-251)、尿激酶(UK)、肝素治疗顽固性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结果:三组总治疗有效率均为83.3%;心绞痛缓解起效时间分别为55、49、29h、DF-521较肝素组起效时间明显延迟(P<0.01);DF-521起效时间和血纤维蛋白原降低有明显的相关性;1月内三组心绞痛复发率分别为20.0%、36.7%、44.6%。提示东菱克栓酶是治疗顽固性UAP有效而安全的药物,为提高其起效时间,可常规和肝素同用。  相似文献   

8.
我院对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无效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试用巴曲抗栓酶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我院 1997- 10~ 1999- 0 4的住院 U AP患者 ,符合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与诊断标准 ,常规抗心绞痛(口服及静滴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抗血小板制剂 )治疗 3~ 5 d无效或疗效不佳者 ,列入本研究。共 2 2例 ,其中 12例为初发劳力型心绞痛 ,10例为恶化型心绞痛 ,14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CAG)予以证实 ,并除外急性心肌梗死 (AMI) ,男 16例 ,女 6例 ,年龄 41~ 72 (5 9± 8)岁。并发高血压病 5例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明胶酶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UAP患者80例,随机分为普罗布考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硝酸酯类、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药物治疗;普罗布考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口服,观察治疗前及治疗一个月后血清明胶酶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普罗布考治疗组治疗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54.04±6.54)ng/ml比(32.43±1.81)ng/ml]、MMP-9[(56.33±7.25)ng/ml比(34±1.45)ng/ml]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1),且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MMP-2:(37.21±2.86)ng/ml、MMP-9:(39.96±1.75)ng/ml],P<0.05。结论:普罗布考能促进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明胶酶水平的下降,起到稳定粥样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巴曲抗栓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 UAP)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 :60例 UAP患者随机分成 A组和 B组 ,在抗心绞痛常规疗法基础上 ,A组加用巴曲抗栓酶 ,分别于第 1、3、5天予 10 u、5 u、和 5 u,以 10 0 ml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滴注 1h;B组加用普通肝素 ,10 0 mg加入 5 %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 ,每天 1次 ,共 5 d。6d后考核疗效及有关实验室指标。结果 :A、B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 86.7%和 80 .0 %。治疗期间 A组的硝酸甘油用量和镇痛药使用次数较 B组少 (分别 P<0 .0 1和 0 .0 5 )。A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 ( P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 ( APTT)均无显著变化 ,而纤维蛋白原 ( FIBEN)明显降低 ;B组的 PT、APTT明显延长 ,FIBEN无降低 ( P >0 .0 5 )。二磷酸腺苷 ( ADP)和肾上腺素 ( NE)对血小板的最大诱聚率 ,A组从治疗前的 ( 74.3± 16.3) %和 ( 87.9± 10 .6) %降至治疗后的 ( 60 .8± 18.7) %和 ( 82 .5± 7.3) % ( P<0 .0 1) ;B组治疗前后则无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结论 :巴曲抗栓酶治疗 UAP疗效好 ,能降低FIBEN水平 ,抑制 ADP和 NE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使用方便、安全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最大限度内科治疗对难治性不稳定心绞痛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最大限度内科治疗对难治性不稳定心绞痛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老年及老年前期不稳定心绞痛患者88例,将这些患者分成药物难治组和药物治疗稳定组。结果经用4~5种药物最大限度内科治疗,81例胸痛缓解,7例(8.0%)最后被证实为难治性不稳定心绞痛。难治性不稳定心绞痛组胸痛时多伴有前壁心电图变化,ST段压低6例,需用肝素6例、β阻滞剂6例,均显著多于药物治疗稳定组,院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2例。院内死亡1例以及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者3例,也均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稳定组。结论应用最大限度内科治疗有利于降低难治性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The prognosis during 1 year of follow-up in 715 patients admitted to one single hospital due to suspec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with a history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immediately preceding hospitalization is described. AMI developed in 192 patients (27%) during the first three days and in 255 patients (38%) during the first year. The mortality during hospitalization was 7% (50 patients) and during 1 year 19% (130 patients). Of the nonsurvivors, 54% died of AMI, 28%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d 20% of cardiogenic shock. Based on simple clinical parameters on admission to the emergency room, risk indicators for death during the following year could be identified as follows, in the order of significance: high age (p < 0.001), ST-segment depression on admission (p < 0.001), and a history of diabetes mellitus (p < 0.05). At admission to the emergency room, risk indicators for development of AMI during the following year were as follows: initial degree of suspicion of AMI (p < 0.001), electrocardiographic signs of acute ischemia on admission (p < 0.001), ST-segment elevation on admission (p < 0.01), age (p < 0.05), and lack of a previous history of chronic stable angina pectoris (p < 0.05). We conclude that, among pa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 due to suspected AMI with a history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immediately preceding hospitalization, 38% developed a confirmed infarction and 19% died during the following year.  相似文献   

13.
王群让  李丽 《心脏杂志》2006,18(6):666-667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4例UAP患者分为常规对照组和曲美他嗪治疗组,各37例。后者服用曲美他嗪20 mg,3次/d,余用药同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变化,患者的药物耐受性,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曲美他嗪组总疗效率86.5%,对照组总有效率62.2%,心电图改善率分别为72.9%和48.6%,动态心电图缺血发作次数、总缺血时间均有显著减少(P<0.05),且患者耐受性良好,无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能安全、更有效地控制UAP。  相似文献   

14.
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梅  贾国良 《心脏杂志》2003,15(5):425-427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UAP患者 85例 ,随机分为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 (n=30 ) ,氯吡格雷常规剂量组 (n=30 )及噻氯匹定治疗组 (n=2 5 )。所有患者在给予阿司匹林 30 0 mg/ d的基础上 ,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 1次性给予氯吡格雷 (波立维 ) 30 0 mg,氯吡格雷常规剂量组给予波立维 75 mg/ d,噻氯匹定组给予噻氯匹定 (抵克力得 ) 2 5 0 mg/ d,观察 3组患者治疗前 ,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给药 2 h后 ,氯吡格雷常规剂量组及噻氯匹定组给药 3d后患者血浆 GMP- 14 0含量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的变化。结果 :各组患者治疗后血浆 GMP- 14 0含量及 MPAR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 .0 1) ,组间血浆GMP- 14 0含量及 MPAR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氯吡格雷起效迅速 ,首剂负荷剂量 30 0 mg服药后 2 h即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激活 ,可达到服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或噻氯匹定连续 3d抑制血小板激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刘兆英  魏延津 《心脏杂志》2004,16(2):146-148
目的 :考察低分子量肝素 (L MWH)对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 (U AP)患者凝血、纤溶和抗凝指标的影响。方法 :UAP患者 4 0例 ,年龄 75~ 86岁。给予 L MWH(Fraciparine,商品名速避凝 ) 0 .4 m l,腹壁皮下注射 ,每 12 h1次 ,疗程 7d。于用药前、末次用药后 4 h和 12 h分别抽血测定抗 Xa因子活性、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 PTT)、血浆 D-二聚体 (D- Dim or)、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活性、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及抗凝血酶 (AT- )活性。结果 :用药后 PT、a PTT轻度延长 ;血浆抗 Xa活性及 t PA水平增高 (P<0 .0 5 ) ;D- Dimer含量在 L MWH注射后显著降低 (P<0 .0 5 )。结论 :L MWH治疗高龄 U AP,皮下注射 ,每 12 h1次 ,可以获得持续的抗血栓效果 ,可考虑不需要实验室监测。  相似文献   

16.
肺炎衣原体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与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发病的关系。方法 UAP、稳定性心绞痛 (SAP)各 30例及正常对照组 2 0名。检测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IgG、IgM滴度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 (CRP)水平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 )及其抑制物 1(PAI 1)活性。结果  (1)UAP组TNFα、CRP和PAI 1较SAP组和对照组升高 ;(2 ) 3组肺炎衣原体 IgG阳性率分别为 83.3%、6 0 %和 35 %,UAP组高于SAP组和对照组。IgM阳性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3)IgG阳性组TNFα、CRP、PAI 1及TG、TC、LDL C均显著高于阴性组 ,tPA低于阴性组。IgM阳性组和阴性组各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与UAP发生有关 ,其参与UAP的机制可能是 :肺炎衣原体感染诱导TNFα和CRP产生 ,促进PAI 1活性表达、降低tPA活性 ,并干扰血浆脂质代谢 ,从而促进UAP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口服单硝异山梨醇酯和静脉持续滴注硝酸甘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治疗效果。方法UAP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口服单硝异山梨醇酯(ISMN)组和持续静脉滴注硝酸甘油(NTG)组,治疗48 h。NTG组起始剂量10μg/min,最大用量80100μg/min;ISMN组起始剂量20 mg Q6h,最大用量2040 mg Q6h。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48 h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①ISMN组和NTG组对UAP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善情况无显著差异。②用药后ISMN组较NTG组难治性心绞痛发生率无显著差异(12%比11%)。③用药后发生低血压:ISMN组0例,NTG组6例(6%),两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口服ISMN与持续静脉滴注NTG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同样安全、有效,均可降低难治性心绞痛发生的风险,但口服ISMN方便、经济、临床易掌握。  相似文献   

18.
辛伐他汀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早期应用的疗效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发生早期 (2 4~ 96 h)开始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临床确诊为 UAP患者 89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 (常规治疗 ,4 5例 ) ,辛伐他汀组 (常规治疗外 ,加服辛伐他汀 ,4 4例 ) ,于治疗前、治疗后 3、6和 12个月时分别测肝功、肾功、肌酶谱、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 DL - C)、一氧化氮(NO)、C-反应蛋白 (CR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 C) ,2 4 h Holter检测心肌缺血总负荷 (TIB)和心血管缺血相关事件。结果 :辛伐他汀 6个月后能有效地降低 UAP患者血清 TC、L DL - C、CRP,升高 NO,HL D- C,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两组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 TIB均有减少 ,但辛伐他汀组更明显 (P<0 .0 5 ) ;其缺血相关事件亦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辛伐他汀组中有 4例轻度转氨酶升高 ,2例出现腹胀。结论 :U AP发病早期应用辛伐他汀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血脂和 CRP,升高 NO,显著减少心血管缺血相关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对老年UAP患者与健康老年人血小板活化标记物CD62p、CD63进行检测,同时动态观察UAP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前后CD62p、CD63水平的变化。结果UAP患者CD62p、CD63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UAP患者CD62p、CD63水平较单用阿司匹林明显降低,而不影响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计数(PLT)。结论老年UAP患者血小板活化水平升高,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可使血小板活化受到更为明显的抑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尼可地尔和地尔硫卓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再发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解放军第252医院PCI术后再发UAP患者7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尼可地尔组和地尔硫卓组,每组36例。尼可地尔组患者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龄48~80(62.61±9.26)岁,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尼可地尔片5 mg,口服,3次/d。地尔硫卓组患者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48~79(61.72±8.18)岁,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地尔硫卓90 mg,口服,2次/d,比较两组患者服药60 d期间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硝酸甘油服用量、心电图改变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吸烟史、SYNTAX评分、合并疾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服药前,服药后两组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硝酸甘油服用量均有所减少,且尼可地尔组明显优于地尔硫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尼可地尔组患者服药有效率88.9%(32/36),地尔硫卓组患者服药有效率75.0%(27/36),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47,P=0.126)。相比尼可地尔,地尔硫卓易使患者出现头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可地尔与地尔硫卓均对PCI术后再发UAP有疗效,尼可地尔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心绞痛症状,并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