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眼动功能检查在鉴别帕金森病(PD)与多系统萎缩P(MSA-P)型的价值.方法 纳入陕西省人民医院39例PD患者和11例MSA-P型患者,行前庭眼动功能和视觉眼动功能检查并记录.结果 前庭眼动功能结果发现PD组患者均未出现自发眼震,而MSA-P型患者中仅有1例出现垂直下跳眼震.视觉眼动功能检查包括扫视试验(ST...  相似文献   

2.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视频眼震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眼震电图检查方法对早期帕金森病眼球运动异常进行定量分析。方法选取31例HY分期不大于2期的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其中HY1期6例,1.5期16例,2期9例。同时选取31例无中枢神经系统、周围前庭系统及眼部疾病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对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视频眼震电图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凝视检查、自发眼震检查、扫视检查、平稳跟踪检查及视动性眼震检查等。对检查结果分别进行两组间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扫视速度降低,在个别扫视角度上的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向扫视时,病例组准确度异常的发生率为21.1%,对照组为10.8%,右向扫视时,病例组、对照组准确度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8.8%和8.1%,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病例组平稳跟踪试验速度增益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视动性眼震、自发及凝视性眼震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眼球运动存在异常,主要表现在扫视和平稳跟踪运动中。眼震电图检查结果可以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定量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眼球运动的特点,为评价PD患者眼球运动功能及PD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9例PD患者(PD组)作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全部受试者进行眼震视图检查.比较两组间扫视速度、潜伏期、准确度,平滑跟踪(SP)速度、增益值以及视动眼震速度及...  相似文献   

4.
目的 定量分析帕金森病患者眼球扫视运动的特点,为评价帕金森病患者的眼球扫视功能提供依据,探讨扫视运动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通过眼震电图对55例正常人和58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扫视试验检查,比较两组间扫视速度、潜伏期和准确度的差异.根据Hoehn-Yahr(H-Y)分级将PD组受试者分为重症和轻症两个亚组,比较两组间扫视运动的差异.对5例PD患者进行临床和扫视试验的随访,比较随访前后扫视运动的变化.结果 同对照组比较,PD组受试者扫视运动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准确度下降,部分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轻症亚组比较,重症亚组扫视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准确度下降.5例随访受试者随访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扫视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准确度下降.结论 PD患者扫视运动存在异常,随着疾病的进展,扫视运动异常呈现不断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扫视眼动能够快速完整地反映以基底节(basal ganglia,BG)为枢纽的神经网络执行过程,及时反映BG的工作状态和异常眼动情况.鉴于BG环路的复杂性,目前尚不清楚扫视行为影响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机制.本研究通过监测早期PD患者的扫视眼动特征,探讨扫视眼动与PD疾病进展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诊断未用药帕金森病患者的眼球运动特点及其与患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21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新诊断的未用药帕金森病患者75例与同期当地社区招募的健康对照者46名。所有受试者均接受视频眼震电图记录下的眼球运动评估, 包括水平方向上视觉介导的反射性扫视(水平扫视)和平滑追踪运动(SPEM), 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运动症状(Hoehn-Yahr分期、国际运动障碍协会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冻结步态问卷)和非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问卷、16项气味识别测试、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汉化基础版、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紊乱筛查量表)的评估。分析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眼球运动参数的差异, 包括水平扫视的潜伏期和精准度以及视标光点分别以0.1、0.2、0.4 Hz频率水平移动时的SPEM增益值, 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与健康对照存在差异的眼球运动参数与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之间的相关性。分别对扫视潜伏期、扫视精准度、不同频率SPEM增益值等眼球运动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  相似文献   

7.
偏头痛患者的眼震电图特征石明牛好敏尹蓉杨晓苏杨期东偏头痛患者眼震电图(ENG)变化,文献报道较少。现报告我院134例偏头痛患者ENG检查结果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1例,女83例,年龄22~46岁,病程1~10年,其中1~3年36例,3~5年40例,5...  相似文献   

8.
目的 筛查初诊未服药的帕金森病患者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8-12—2022-07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帕金森病专病门诊收治的101例初诊帕金森病患者,根据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量表-香港版(Rapid-eye-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Questionnaire HongKong,RBDQ-HK)分为伴RBD组(PD-RBD组)(评分≥18,30例)和不伴RBD组(PD-nRBD组)(评分≤17,71例),比较2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校正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校正MoCA)、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问卷量表(NMSQ)、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二部分(UPDRSⅡ)、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Hoehn-Yahr分期改良版差异。Logistic回归筛查分析帕金森病患者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 101例患者中共30例(29.70%)伴RBD。与不伴RBD患者(71例)相...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介绍快速眼动(REM)睡眠行为障碍症(RBD)的临床表现,探讨其原因和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由多导睡眠图确诊的10例RB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患者发病年龄均为中老年人,男性9例,表现睡梦中出现粗暴动作、喊叫和其他行为异常,其中4例为帕金森病患者,2例多系统萎缩,1例脑外伤,3例原因不明;睡前服用氯硝安定可控制发作。全部多导睡眠图(PSG)均为REM睡眠期肌弛缓现象消失而伴随肌电活动。结论 对睡眠中出现的异常行为特别是粗暴动作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PSG有助确诊并与癫痫鉴别,氯硝安定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发生情况,以及帕金森病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和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特点。方法共6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二和第三部分(UPDRSⅡ和UPDRSⅢ)以及Hoehn-Yahr分期评价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和运动症状,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评价认知功能,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价焦虑和抑郁症状;中文版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筛查量表判断是否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价白天过度嗜睡程度;多导睡眠图监测睡眠障碍特征,包括下颌位相性肌电活动密度和快速眼动睡眠期肌肉失弛缓。结果 60例帕金森病患者中42例(70%)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PD+RBD组),多导睡眠图监测其异常行为主要表现为上肢伸展抓握、肢体震颤抽搐、发笑、喊叫和怒骂等非暴力动作,仅2例出现暴力击打、蹬踢等异常行为。PD+RBD组患者年龄(P=0.024)、病程8年比例(P=0.000)、UPDRSⅡ(P=0.005)和UPDRSⅢ(P=0.001)评分、Hoehn-Yahr分期2级比例(P=0.007)、焦虑障碍(P=0.044)和抑郁障碍(P=0.001)比例,以及下颌位相性肌电活动密度(P=0.000)和快速眼动睡眠期肌肉失弛缓比例(P=0.000)均高于对照组,其中,PD+RBD组有16例(38.10%)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症状早于帕金森样症状5.20(3.91,6.51)年。结论年龄大、病程长、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严重的帕金森病患者易伴发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可能是帕金森病的早期表现。多导睡眠图监测对早期帕金森病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和认知损害(cognitive impairment,CI)都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大量研究表明,合并RBD的PD患者更易出现CI,且认知功能下降速度更快、认知损害程度更严重,明显降低PD患者生活质量、增加照料者负担。既往研究着重于RBD和帕金森病认知损害(Parkinson's disease-cognitive impairment,PD-CI)的临床特征,本文进一步对伴RBD的PD患者在认知功能损害的领域以及RBD和PD-CI发生的病理基础及遗传学基础进行阐述,以便深入了解RBD与PD患者发生CI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理生理性失眠与抑郁性失眠多导睡眠图(PSG)特点。方法:选择收治的75例慢性失眠症患者(其中心理生理性失眠39例和抑郁性失眠症36例),停用镇静药物后,在适宜条件的实验室中给予整夜多导睡眠图监测。结果:抑郁性失眠组与心理生理性失眠组相比,其快速动眼期(REM)潜伏期和非快速动眼期(NREM)百分比降低,快动眼百分比增加。结论:心理生理性失眠患者PSG无特殊表现,抑郁性失眠患者PSG呈现快动眼睡眠活跃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视频眼震电图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视频眼震电图(VNG)在以眩晕为主诉的后循环缺血患者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运用VNG技术检查68例以眩晕为主诉的后循环缺血患者,观察视眼动系统反应、自发性眼震、冷热试验、位置性眼震,并以40例正常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结果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组中有自发性眼震18例(26.5%),位置性眼震31例(45,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视眼动系统检查共56例(82.3%)出现1项或多项异常,表现为扫视试验32例(47.1%)异常,视跟踪试验Ⅲ型改变24例、Ⅳ型改变5例共29例(42.6%)异常,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视动试验有8例(11.8%)出现视动性眼震或视动眼震减弱。温度试验单侧减弱异常28例(41.2%),优势偏向异常16例(23.5%),总慢相角速度降低7例(10.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VNG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和认知损害(cognitive impairment,CI)都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大量研究表明,合并RBD的PD患者更易出现CI,且认知功能下降速度更快、认知损害程度更严重,明显降低PD患者生活质量、增加照料者负担。既往研究着重于RBD和帕金森病认知损害(Parkinson’s disease-cognitive impairment,PD-CI)的临床特征,本文进一步对伴RBD的PD患者在认知功能损害的领域以及RBD和PD-CI发生的病理基础及遗传学基础进行阐述,以便深入了解RBD与PD患者发生CI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和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iRBD)患者纹状体结构和白质纤维束完整性。方法联合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和扩散张量成像对12例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12例帕金森病患者及10例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进行头部MRI检查,观察纹状体结构(灰质体积)和白质纤维束完整性[部分各向异性(FA)值]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RBD组左侧尾状核灰质体积缩小(P0.005),以及左侧(P0.005)和右侧(P0.001)尾状核、右侧壳核(P0.05)FA值降低;PD组仅右侧壳核FA值降低(P0.05)。与PD组相比,iRBD组左侧尾状核灰质体积缩小(P0.001),以及左侧(P0.01)和右侧(P0.005)尾状核FA值降低。结论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存在纹状体灰质体积缩小和白质纤维束完整性损害,其白质纤维束完整性损害与帕金森病具有一致性,为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是帕金森病的临床前期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眼动及前庭功能检查对后循环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PCI)患者的诊断价值。 方法  纳入22例PCI患者,收集其临床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首发症状、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史及入院体征等相关指标。患者均行眼动检查:包括凝视试验(gaze test,GT)、扫视试验(saccade test,ST)、平滑跟踪试验(smooth pursuit test,SPT)、视动眼震检查(optokinetic nystagmus test,OPK);前庭功能检查:包括自发眼震(spontaneous nystagmus,SN)、摇头试验(head shaking test,HST)、固视抑制检查,上述检查均应用眼震视图仪(videonystagmograph,VNG)进行记录。 结果  共纳入22例PCI患者,首发症状:15例(68.2%)为头晕/眩晕,7例(31.8%)为肢体无力麻木。眼动检查提示:异常19例(86.4%),其中GT异常4例(18.2%),ST异常11例(50.0%),SPT异常15例(68.2%),OPK异常12例(54.5%)。前庭功能检查提示:22例完成SN检查,其中SN阳性8例(36.4%),包括小脑梗死4例,脑桥梗死3例,左侧延髓背外侧、双侧小脑半球及蚓部梗死1例;17例完成HST检查,其中HST阳性6例(35.3%),包括小脑梗死2例,脑桥梗死2例,小脑及脑桥梗死1例,右侧小脑及延髓上段梗死1例;19例完成固视抑制检查,其中固视抑制失败8例(42.1%),包括双侧小脑梗死1例,脑桥梗死4例,左侧延髓梗死1例,右侧小脑及延髓上段梗死1例,左侧延髓背外侧、双侧小脑半球及蚓部梗死1例。以头晕/眩晕为首发症状的患者与以肢体无力、麻木为首发症状的患者相比,眼动及固视抑制检查阳性率高(P分别为0.023和0.045)。 结论  小脑、延髓梗死的患者常以头晕/眩晕起病;眼动检查有助于筛查PCI患者;小脑梗死患者的病灶侧别常与自发、摇头眼震的水平成分一致;脑桥梗死患者HST后可诱发下跳眼震;脑桥、延髓梗死患者常固视抑制失败。  相似文献   

17.
背景: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潜在的可逆性和保留了调节力等优点,是目前富有潜力的屈光手术。而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矫正高度近视的方法,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目的:探讨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稳定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2006-03/2009-01在山东施尔明眼科医院行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患者11例(18眼),男4例(7眼),女7例(11眼)。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5.3个月),观察屈光度、眼压、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角膜内皮计数及晶体的混浊情况等。 结果与结论: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均≥术前矫正视力,术后散光明显减轻,裸眼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敏感度值在全频明显提高,术后6个月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数及眼压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随访6个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2例患者出现夜间视力降低及眩光的现象。说明短期内观察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安全性和稳定性,是一种颇具前途的高度近视矫治方法。 关键词: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高度近视;后房;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08.03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伴或不伴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PD-RBD+;PD-RBD-)在临床特征上的差异。方法 收集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PD患者,通过多导睡眠监测技术(PSG)将其划分为PD-RBD+组和PD-RBD-组,收集人口学资料,完成临床资料收集及相关神经心理量表测评,统计两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运动及非运动症状特点,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PD患者59例,其中PDRBD+组25例,PD-RBD-组34例。PD-RBD+组比PD-RBD-组男性更多,强直为主型占比多,UPDRS第Ⅲ部分分数更高,冻结和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高。结论 总体而言,PD-RBD+组症状较PD-RBD-组更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的认知和自主神经功能。方法从2015年~2018年在上海瑞金医院共招募90例,其中包括经多导睡眠图诊断为RBD的患者30例(特发性RBD 17例,帕金森病伴RBD13例),其他睡眠障碍3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3例,其他17例),健康对照30例。收集人口统计学特征,采用不同量表对睡眠、认知和自主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认知功能测试显示,RBD组的连线测试B (Trail Making Test-B,TMT-B)表现最差。在亚组分析中,特发性RBD组在听觉词语学习测试(AVLT)中的表现较差。此外,RBD患者还表现出自主神经功能和焦虑情绪的损害。结论 RBD患者存在执行功能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中颞窗透声不良因素,评估经眼窗探测的可行性。方法分析1632例患者的颞窗透声情况,所有颞窗透声不良者再行经眼窗探测颅内血流,同时选择50例40—60岁颞窗、眼窗透声良好的健康体检者,经眼窗探测颅内血流并与经颞窗探测的值比较。结果1632例患者共3264个颞窗总数中,年龄〈40岁,40~60岁和〉60岁各组颞窗透声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0.2%,5.5%和25.8%,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40—60岁和〉60岁组女性颞窗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P〈0.01)。304个颞窗不良总数中,经眼窗探出大脑前动脉(ACA)211支(69.4%1,大脑中动脉(MCA)164支(53.9%)。50例健康组中,经眼窗探测的ACA血流速度与经颞窗探测的ACA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眼窗探测的MCA血流速度低于经颞窗所测,但仍有48支(48%)相差小于10%。结论颞窗透声不良与年龄、性别有关;经眼窗探测可提高TCD的检出率:经眼窗探测ACA结果可靠,探测MCA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