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病变窦房结合综合征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并观察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后患者的心脏变时功能变化。方法 对56例接受起搏器治疗的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相应冠状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 20例显示冠状动脉显著狭窄,但狭窄未累及窦房结动脉起源的冠状动脉或狭窄在窦房结动脉发生以远的血管段。其中12例14支血管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6个月的随访造影无再狭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临床缺血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但窦房结功能并未改善。结论 冠心病并非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主要病因;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可以改善心肌缺血和心脏功能,但难以恢复窦房结的正常变时功能。  相似文献   

2.
<正>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严重、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本文探讨我院近2年来完全、次全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PTCA及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1997年9月至1999年11月我院循环内科对45例冠心病患者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年龄38~74岁,平均57.4±9.1岁,男34例,女11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陈旧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  相似文献   

3.
不同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长期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不同的起搏方式 (AAI与DDD)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窦综合征 )患者的长期影响,包括心房颤动 (房颤 )的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心功能和心脏大小。方法 选择 2001年 8月至 2004年 2月因病窦综合征植入DDD起搏器的患者,符合条件者随机、单盲 (患者为盲方 )分为AAI起搏组与DDD起搏组。分别于植入后 3个月、6个月,以后每年 1次进行随访,其随访内容包括病史询问、起搏器程控以及其他检查。主要终点为房颤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生活质量评分、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 (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 )。结果  ( 1 ) 111例患者入选,AAI组 38例,DDD组 73例,平均随访时间 ( 22. 23±10. 98 )个月。DDD组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AAI组 (50. 68% vs23. 68%,P<0 01)。25例植入起搏器前无房颤的患者有 6例新出现房颤,均发生在DDD组 (log rank检验P=0 0895); (2)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在植入前后比较,AAI组和DD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3)植入起搏器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AAI组与DD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AI起搏方式与DDD比较,房颤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内支架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太动脉内支架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方法:冠心病患282例放置了398个冠脉内支架,其中Denove支架198例,Bail-out支架84例,放置血管,左冠前降支231个,左冠回旋支39个,右冠动脉128个,结果:住院期间无急性血栓形成或严重出血性并发症,随访20天至1年亦无血栓形成,除1例病人有活动后胸闷外,其余患心绞痛消失,能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对于提高PTCA成功率,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心房颤动(Af)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166例常规心电图检查为阵发性Af的住院者依次于第1次、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后半年、1年、2年、3年分别再次进行24h检查。观察其SSS患病率。结果166例阵发性Af者检出SSS数逐年递增。结论阵发性Af明显增加SSS患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支架术与择期支架术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探讨即刻支架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5年1—12月在我科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支架术(即刻组,n=115例)和择期支架术(择期组,n=172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型和B型病变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型病变的成功率即刻组低于择期组(P〈0.01),而并发症率高于择期组(P=0.05)。结论A型和B型病变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支架术是临床可行的,而C型病变不宜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支架术。因此,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支架术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icksinussyndrome,SSS)、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highdegreeatrioventricularblock ,HAVB)多发于老年人 ,而老年患者常并存有冠心病。我们对SSS、HAVB患者行永久人工起搏器植入术同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 ,旨在探讨冠脉病变的发生率及与SSS、HAVB之间的关系。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 :选择我院 1997年 1月至 2 0 0 2年 6月SSS、HAVB患者 ,在行永久人工起搏器植入同时选择性冠脉造影者 5 0例 ,取其中资料完整者 34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 17例 ,女性 17例 ,年龄 6 5~ 76岁 ,平均 (70± 3)岁。…  相似文献   

8.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主要是窦房结病变导致心律失常的一组综合征。临床上病窦并不少见,近来发现老年人的发病率较高,主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发生退行性病变、淀粉样变、缺血性心脏病等致使窦房结发生缺血、变性、纤维化、坏死等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AAI和DDD两种起搏方式对单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病人心功能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利用超声心动图、体表心电图及Holter检查,对51例病窦综合征病人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AAI和DDD起搏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出量(CO)都明显增加,房性心律失常显著减少,AAI起搏组与DDD起搏组无明显差异。结论AAI和DDD起搏均能显著改善病人的心功能,减少房性心律失常,但AAI起搏器与DDD起搏器相比节省了大量的经济费用;安装AAI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病人要警惕演变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而致起搏无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心房颤动(下称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后窦性停搏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的电极参数。方法 选择2012年3月至2021年7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心律失常诊疗中心因房颤RFCA术后窦性停搏植入起搏器者(RFCA-SA组)32例和SSS行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SSS组)124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的心房和心室电极的感知和起搏阈值。结果 术中、术后3个月和1年,RFCA-SA组患者心房感知低于SSS组,心房起搏阈值高于S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两组患者心室感知和心室起搏阈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房颤RFCA术后窦性停搏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心房感知和起搏参数劣于单纯SSS患者。  相似文献   

11.
<正>我院于1997年11月开展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CAG),1999年12月随之进行了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以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Stenting),现将其临床应用42例资料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42例均为住院患者,男性34例,女性8例,年龄28-76岁,平均56.50±11.70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胸痛,ST-T改变,或有典型心绞痛,急性心梗的临床表现。其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1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3例;心绞痛(AP)10例;不典型胸痛19例。42例中合并高血脂22例;各种心律失常16例;高血压14例;糖尿病1例。1.2 造影方法:CAG采用意大利Mecall公司生产的ARCOS-1000mA多臂心血管造影机,常规使用Judkin’s法作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冠脉管腔狭窄≥50%诊断为冠心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老年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收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双腔非频率适应性起搏器治疗,实验组给予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LVEF、6-MWT和BNP水平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1);2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等级分布存在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精力、精神健康与总体健康评分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老年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显著,并优于双腔非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相似文献   

13.
<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是一类以窦房结症状性功能障碍为特点的症候群,临床表现为缓慢型心律失常或慢-快型心律失常综合征等~([1-2])。病窦综合征患者常合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通常为阵发性AF,多项研究表明了它们之间的高度相关性~([1,3-5])。Alonso等将ARIC研究和CHS研究两项大型队列研究数据合并分析发  相似文献   

14.
对28例32处复杂性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病人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置入PalmatzSchatz型支架32个,Gianturco-Roubin型支架4个,其中2例置入3个支架,2例由于病变较长,故在同一病变部位置入2个支架,2例因置入支架时造成病变近端血管撕裂而重新置入另一个支架,支架置入成功率100%,2例出现局部血管撕裂,1例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血肿,2例出院后口服华法令过程中出现皮肤淤斑,1例出现肉眼血尿,无其它并发症。有5例术后半年行冠脉造影示支架部位血流通畅,无再狭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经典与现代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印生 《心电学杂志》2010,29(5):377-381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由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导致起搏功能和(或)冲动传导障碍,产生一系列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病变对 QT间期及 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1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治疗前 QT间期和 QTd及 PTCA治疗后 QTd缩短情况 ,按冠状动脉病变进行比较。结果 :1PTCA治疗前 QTd在右冠状动脉 (RCA)病变比左前降支动脉 (L AD)病变明显延长 (P<0 .0 1) ;2 PT-CA治疗后 RCA病变 QTd缩短程度比 L AD病变明显 (5 0± 11m s对 12± 10 ms,P<0 .0 1)。 3 PTCA治疗后单支冠状动脉病变 QTd缩短程度比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明显 (2 2± 2 7m s对 5± 17ms,P<0 .0 5 )。结论 :冠状动脉病变使相应部位 QT间期延长 ,QTd增加。 PTCA治疗后 ,QT间期缩短 ,QTd减少。 QTd缩短程度和病变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其狭窄病变的介入性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国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检出频度,总结对其冠状动脉病变行介入性治疗的体会。方法:回顾性研究总结2680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对5例起源异常冠状动脉合并的狭窄病变施行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或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ICS)。结果:冠状动脉造影2680例中检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0例,占1.12%,5例PTCA和ICS手术全部成功,无重要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起源异常冠状动脉合并狭窄病变施行PTCA和ICS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验作者改良的DK Crush技术能否确保最终对吻扩张的成功.方法 本研究属于连续、非随机和开放式研究,共入选了88例真性分叉病变(分支血管直径>2.0 mm)的患者.其中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间入选的44例患者接受经典Crush技术治疗,2005年1月至2005年6月间入选的44例患者接受DK Crush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30 d内的诸项参数.结果 DK Crush组与经典Crush组比较,患者分支血管病变长度长(13.5±3.4 mm比7.8±3.1 mm,P<0.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需时短(44±12 min 比68±17 min,P<0.05)、最终对吻扩张成功率高(100%比70%,P<0.01)、使用球囊数鼍少(1.6±0.4个比2.7±0.7个,P<0.05)及造影剂使用量小(102±38 mL比176±46 mL,P<0.05).DK Crush组与经典Crush组患者的主干与分支血管之间的夹角[(57±18).比(47±15).],主干血管病变长度(24.3±8.6 mm比21.1±7.3 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典Crush组有两例(4.3%)最终对吻失败的患者出现亚急性血栓栓塞.DK Crush组术后即刻分支血管开口部位最小血管直径显著大于经典Crush组(3.01±0.13 mm比2,74±0.12 mm,P<0.01),而残余狭窄却显著小于后者(7.3%±8.6%比17.4%±11.2%,P<0.05).经典Crush组有5例患者术后即刻分支血管开口残余狭窄>30%(对吻失败).结论 经典Crush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是导致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改良的DK Crush技术能显著提高对吻扩张的成功率.进一步的随机研究可以明确后者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患者右心耳起搏后P波变异和临床预测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病窦综合征患者76例,Ⅰ组植入房室顺序起搏器(fully automatic dual chamber pacing, DDD),再分为Ⅰa组(术后无心房颤动)和Ⅰb组(术后有心房颤动);Ⅱ组植入双心房(biatrial synchronous triggered pacing,DDTA)或双心室三腔起搏器(cardiac resychronization therapy pacing,CRT)。自身心率时P波间期和起搏心率时P波间期从标准12导联心电图测量,心房颤动发生根据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随访时间(17±14)个月。结果右心耳起搏后Ⅰb组起搏P波宽度比自身P波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右心耳起搏后,P波宽度等于或超出130 ms患者的心房颤动事件发生率高于P波宽度小于130 ms患者,Ⅱ组心房颤动发生率为24%,较Ⅰ组(47%)减少;在心室起搏心率大于或等于50%时,Ⅰ组术后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率(39%)明显高于Ⅱ组(20%)。结论DDD起搏后P波宽度延长可导致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率增加,自身P波宽度等于或超出130 ms的患者,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高。DDTA或CRT同步起搏时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率比DDD起搏减少。  相似文献   

20.
QT离散度(QTd)是反映心肌复极不均一性程度的一项可靠指标。QTd间接反映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心肌缺血时QTd增大,缺血改善后QTd减小。我们观察冠心病(CHD)患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对QTd的影响,旨在选择判断该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